收藏 分销(赏)

安徽省宣城市周王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语文测试题含解析.docx

上传人:a199****6536 文档编号:3288827 上传时间:2024-06-28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93.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宣城市周王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语文测试题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安徽省宣城市周王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语文测试题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安徽省宣城市周王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语文测试题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安徽省宣城市周王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语文测试题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安徽省宣城市周王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语文测试题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安徽省宣城市周王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语文测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乡村的瓦 冯杰乡村的瓦大都呈蓝色,那种蓝不是天蓝也不是海蓝,是近似土蓝;我们乡下有一个词说得准确“瓦蓝”。这个词属于瓦的专利。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筮,丝韭选出垒挝!旦奎!瓦更是乡村房子披在身上的一面带羽的蓑衣,在苍茫乡村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的雨的清气里漂浮,若在雨日来临时刻,瓦会更显出自己独到的神韵与魅力。雨来了,那一颗颗大雨珠子,落在片片房屋的羽毛上,胆子大的会跳起,多情的会悄悄滋润到瓦缝;最后才开始从这面蓑衣上滑落,从屋脊上,再过渡到屋檐。浩浩荡荡穿越

2、雨瓦的通道,下去,回归大地,从而完成一方方瓦存在的全部意义。瓦有对称之美,任何人看到乡村里的瓦,都会想到一个成语,叫“鳞次栉比”,如观黄河的鱼鳞与母亲的梳篦.瓦在骨子里是集体主义者,它们总是紧紧的扣着,肩并肩,再冻再冷也不松手,在冬天它们能感到彼此的体温,像肌肤相亲的爱人,贴得密不透风,正团结在月亮缓缓上升的乡村里。当瓦还没有走上屋顶是,生命里的“籍贯”一栏早就填上了,是两个粗拙的字,叫“乡村”。你一个疯孩子或者老人用颤巍巍的笔所写。是的,瓦更是一种对乡村的坚守。在瓦的记忆里。所有的飞鸟都是浪子与过客,都是浮云与苍狗。籍贯属于乡村的瓦有一天走进城市,它晕头转向,无所事事,毫无用途。城市里的幻影

3、夜色与镭射霓红拒绝它。有一片瓦迷路了。它被开往城市里的一辆大卡车用来垫上面的器物,最后被拉向城市,当它完成自己的使命时又被远远地抛弃在公路边。城市人就爱过河拆桥,瓦看着身上“籍贯”一栏,早已被风的手擦模糊了。瓦上的风景只有一种,那就是“瓦松”,我们那里叫“蓝瓦精”。这称呼多气派啊!那些一棵棵站在瓦上的小小生灵,因为听风观雨的缘故,已经一位位聪明成精了。且慢,它们还是“乡间郎中”呢。乡村药谱如是说:瓦松,又名天篷草、瓦莲草、向天草,清热解毒。我小时候得过恶性疟疾,久不见愈,姥姥就从旧屋顶上采到几棵瓦松,炖汁连服,止住了。小时候我常在梦里想到,那些瓦松站在我外祖母的屋脊上,距着脚丫,在我不知不觉的

4、夜半时刻,正一颗颗摘星星呢。那一顶北斗七星的长勺低低地垂落下来,一如在汲瓦松上一颗颗透清的露珠。终于,一不小心,有两颗最大的掉下来,缓缓地,落在我眼角。当我的灵魂有一天回归大地,就请瓦在上面扣上小小的一方,有你瓦的余温,还有你瓦的纹络。这一方故乡的小房子,泥与水组合的小房子,草气上飘摇的小房子,你罩着我。像谁夜半耳语:“睡吧,孩子。这叫归乡。”14文中说:“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旧事。”请解释这句话的含意(4分)答: 。15作者从“乡村的瓦”中感受到了什么?结合全文简要回答。(4分)答: 。16文中第六段写到:“有一片瓦迷路了。”为什么“瓦”会“迷路”?作者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5、?(6分)答: 。17结合原文,回答下面问题。(8分)(1)文章是从哪些方面写“瓦松”的?作者为什么要写“瓦松”?答: 。(2)文章最后两段写了“我”与“瓦”对话的情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 。参考答案:14(4分)“瓦”真实记录了“我”的童年生活,能勾起“我”对童年时代乡村生活的回忆。15(4分)雨中的神韵与魅力; 对称之美; 团结与温情; 对乡村的坚守。16(6分)“迷路”的原因:对乡村的背弃;被城市拒绝和抛弃。意义:表现现代人在追求新生活过程中的困惑,强调面对光怪陆离的现代生活不要丢掉过去美好的东西。17(8分)(1)实写(“瓦松”名称及药用功能)、虚写(梦中“瓦松”)两方面。原因:与

6、瓦“能冲洗出乡村旧事”形成呼应,更能表达出对童年乡村生活的怀念。(2)表现“我”对“瓦”的一往情深,使文章更有亲切感;点明主题,表达“我”灵魂归乡的愿望。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张岱年:士林楷模在张岱年自传前,他亲笔题写:“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好学深思,心知其意,言有物而心有恒。”这完全可以作为张岱年一生的写照了。以下一些小事可以使我们对张岱年有更深刻的了解。1982年,张岱年与他的一个学生、清华大学的刘鄂培教授有过一次谈心。刘教授回顾往事时,说到自己在前半生的历次运动和改造中饱受磨锉,如今已经像河床中的鹅卵石一样,没有了棱角。而且还感叹道,要做一个正直的人是很难的。为了能够不随波

7、逐流又不丧失良心,刘教授说希望自己今后能够像铜钱一样,内方外圆。张岱年听了这番话,沉默良久,提起笔来写下了“直道而行”四个字。刘鄂培教授看过这四个字,深感惭愧,他说:“岱年师与我有相同的坎坷遭遇,他的胸襟如此广阔,精神境界如此高尚。这四个字体现出他的刚正性格,亦即岱年师人格魅力之所在。”张岱年为人谦虚谨慎。即使是对于中国哲学大纲这样一部得到学界公认的名著,他也总是会自觉地指出其中的不足,几次修订,每次书写序言,都会明确地指出书中的缺陷。你可以感觉到他的这种谦虚决不是刻意的造作,而是完全发自其内心的。张岱年生活非常简朴,在衣食住行上从不讲究。他几次迁居,住房都很狭窄,而且房中几乎都堆满了书籍。每

8、次有客人去拜访,走进他的书斋,几乎找不到地方可以坐下。以至于大陆以外的学者像台湾的陈鼓应等拜访张岱年时,对如此大师竟居于这样的陋室,深为惊讶,后来甚至直接上书邓小平要求为张岱年解决住房问题。可据说张岱年对此从不抱怨,好像挺满足,也很习惯的样子。张岱年的穿着也是极为朴素,根本看不出他是一位大学问家,好像只是一位平凡的老者,过着平平常常的生活。他的一个学生曾忆道:“有一次我到他家去看望他,在路上碰到了张先生,张先生正好从小商店里买好了馒头之类的食品拎在手里走回家,张先生已是八十多岁的高龄,使我不由得肃然起敬,一位誉满海内外的大学者做着普通老百姓最平凡的事情,我想张先生这样恐怕在国内外学术界是少见的

9、。”张岱年对于中国哲学史料的熟悉,凡是熟悉他的人都赞不绝口。他的一个弟子曾回忆:先生“对中国哲学史的史料十分熟谙,每提及历史上一个著名哲学家的哲学思想材料,都能够做到背诵,从先秦到近代,先生如数家珍,使听课者感到先生对祖国优秀的哲学文化遗产充满了感情!每当张先生开始背诵时,教室里便鸦雀无声;背诵完毕,教室里便发出一片轻轻的唏嘘声”。张岱年为人诚恳,对后学的培养和鼓励可以说是不遗余力。张岱年作为中国哲学界的泰斗,向他求教、请他审阅文章或者求他为自己的著作作序的人不计其数。他对此从不会拒绝,对于求教的稿子总是会认真修改,这占用了他大量的时间,以至于影响了正常工作,但他总是不厌其烦,可见对于后学一片

10、爱护、提携之心。张岱年讲授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和中国哲学史方法论的时候,吸引了很多学者和学生来听课。中国人民大学有位教师叫姜法曾,很认真地听张岱年的课并做了详细的笔记。后来姜法曾把听课笔记做了细致的整理,张岱年后来出版的中国哲学史史料学便是以这个笔记为基础完成的。不幸的是,这位姜老师因为劳累过度,英年早逝,后来张岱年出版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的时候,就把大部分稿酬送给了姜老师的遗属,其余部分则购书送给每一个听这门课的学生,他自己则分文不取。季羡林与张岱年在清华时是校友,工作后又在北大是同事。两人友谊深厚,相互了解也深。季羡林曾在为刘鄂培的综合创新张岱年先生学记作的“序”中说,自己“对于先生的为人,则心仪

11、已久”,并称赞张岱年“他奖掖后学,爱护学生,极有正义感,对任何人都不阿谀奉承,凛然一身正气,又决不装腔作势,总是平等对人。这样多的优秀品质集中到一个人的身上,再加上真正淡泊名利,为学是务,在当今士林中,真堪为楷模了”。 (摘编自任士英主编20世纪国学大师档案)【相关链接】张岱年,我国现代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和文化理论家。为中国现代哲学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为当代中国和世界的哲学和文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国学网) 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文化是一个独立发展的体系,有一个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在这发展过程中,虽经常吸收外来文化的长处,但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因而成为世界上一个独特的文化

12、类型,影响及于国外,对于世界文化作出过巨大的贡献。(选自张岱年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张岱年先生在张岱年自传前亲笔题写的评价自己一生的几句话,表现了他自强不息、好学深思的为学与为人的品格。B台湾学者陈鼓应直接上书邓小平要求为张岱年解决住房问题一事,突现了作为一代著名学者的张岱年先生生活上的简朴。C“背诵完毕,教室里便发出一片轻轻的唏嘘声”,这里的“唏嘘声”表现了听课者对张岱年先生非凡的记忆力的赞叹。D张岱年先生对中国文化有深刻的认识,他认为中国文化对外国文化有吸收也有巨大贡献,但它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E季羡林在为刘鄂培的文章作的“序

13、”中,既赞赏刘鄂培对张岱年为人的“心仪”,也从其他方面对张岱年给予了很高的评价。(2)文章的第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本文选择“一些小事”来写哲学界的泰斗张岱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4)张岱年被称为“士林楷模”,他的为人处世给了我们哪些启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参考答案:(1)DB(答D得,答B得,答C得,答A和E不得分(2)从侧面间接地交代了张岱年前半生在历次运动和改造中遭受磨锉的经历以刘鄂培与张岱年的对比,突出了张岱年虽然具有与刘鄂培相同的坎坷遭遇,但性格不为之改变的广阔的胸襟和高尚的精神境界由概括地评价张岱年的精神境界和人格魅力,过渡到下文分项具体交代张岱年的品行

14、,起到领起下文的作用(答对一点得,意思对即可)(3)本文节选一些往往不为一般的人所了解的小事,表明作者对传主了解之深,更能体现传记的真实性以小见大以小事来表现传主的性格,更有利于从细节上了解人物的精神境界和人格魅力写这些小事,涉及面比较广,有治学、日常生活、学术素养、提携后学等多方面内容,这就使文章的内容更为丰富(答对一点得,意思对即可)(4)答案列举:做人要正道直行张岱年虽在历次运动中受挫,但刚正的性格没有因磨难而改变,这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人格魅力令人钦佩为学讲求“精熟”作为著名的哲学家,张岱年不但对自己的著作精益求精,而且谙熟中国哲学史料,每提及历史上一个著名哲学家的哲学思想,都能够做

15、到背诵对祖国优秀的哲学文化遗产充满了感情!成全他人是一种美德张岱年不遗余力地培养年轻人,对向他求教,请他做审阅文章等事情的人从不拒绝这才是大师的风范为人要诚恳在出版听课的老师整理资料时,张岱年将大部分稿费送给其遗属,其坦诚令人敬佩试题分析:(1)A把“自强不息”几句话“作为张岱年一生的写照”是作者的看法,把它说成张岱年“评价自己一生的几句话”,不恰当C听课者的“唏嘘声”有赞叹张岱年先生记忆力好的因素,更主要的是情感方面的因素,原文说“使听课者感到先生对祖国优秀的哲学文化遗产充满了感情”E理解不当,“对于先生的为人,则心仪已久”的是季羡林,而不是刘鄂培考点: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能力层级

16、为鉴赏评价D。(2)本题问段落的作用。通常先答内容,即本段写了什么内容,概括回答,什么人什么事或什么景什么什么特点等,然后回答写该内容的作用效果。最后考虑该内容和上下文之间的关系。第二小节写的是刘教授与张岱年交往的过程,其作用肯定应该围绕张岱年展开,所以是侧面表现传主,分析时要抓住这一点,再结合本小节具体内容分析相关作用考点:把握文章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3) 题干明确说“本文选择“一些小事”来写哲学界的泰斗张岱年”,这就明显告诉我们手法是以小见大,答题时要明确这种手法,然后结合手法的表现和效果加以分析小事,文中都写了哪些小事,有什么特点,和人物之间有什么关系,小中见大,能见什么大。以

17、小见大指从小的可以看出大的,指通过小事可以看出大节,或通过一小部分看出整体。在写作中指对形象进行强调、取舍、浓缩,以独到的想象抓住一点或一个局部加以集中描写或延伸放大,以更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考点: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4 ) 回答本题要注意“启示”这个词语所谓“启示”,即传主的某些做法体现的人生意义、社会价值等答案既要结合文本,又要联系实际作适当的引申从近几年命题的情况看,试题一般是半开放的,可以多角度思考回答,但不是漫无边际。“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包括:该文本与同类其他文本的不同之处,或者文本本身存在的疏漏之处,往往成为阅读理解中需要

18、探究的问题;首先要结合同类文本的一般表现,提出探究的问题,并表明自己的观点;结合文本的内容和形式,对自己的观点作出分析论证。也可以与同类文本进行比较,分析优劣;对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的探究,不能仅止于对文本的认同,要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无论是探讨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还是探讨文本反映的时代精神,都必须从文本的材料出发。能从选择材料、提炼意旨、构思谋篇、遣词造句等角度加以分析,对不同作品的优劣高下作出评价。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

19、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

20、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

21、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可见,明代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摘编自万明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中外文明交融推动瓷器从单色走向多

22、彩,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B. 原料本土化等因素使青花瓷发展进入新阶段,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C. 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D. 郑和下西洋推动了瓷器生产、销售和技术创新,带来了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从民窑崛起、商业化和风格变化等方面论述了青花瓷成为世界时尚的过程。B. 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C. 文章论述青花瓷崛起的轨迹,为中外交往推动明代社会转型的观点提供了例证。D. 文章提出问题之后,分析了青花瓷崛起的原因,并论证了崛起带

23、来的影响。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如果不是下西洋使青花瓷作为商品大量生产和外销,青花瓷可能就不会崛起。B. 青花瓷外销掀起世界性的中国风,可见青花瓷对明代的世界影响起了重要作用。C. 时尚兴盛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可见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D. 青花瓷在明代引领了世界时尚,由此带来的启示是,应注重社会的多元和开放。参考答案:1. D 2. B 3. C【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

24、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A项,“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错误。原文最后一段说“成功推动了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仅仅是“例证”而非社会转型的推动因素。B项,“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错误,由原文第二段的“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可知,外来文化影响着青花瓷的发展,不能说“无关系”。C 项,“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错误。原文是说“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文中是“明初”,此处扩大了范围。故选D项。【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

25、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B项,“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错误。从论证的角度来看,第一段主要论证的是青花瓷崛起与郑和下西洋的关系,选文只是提到了元、明两代的青花瓷,并非对元、明两代瓷器之间做“比较”,而“审美观念的更新”则是郑和下西洋的诸多结果之一,也不是“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得出的。故选B项。【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

2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C项,“时尚兴盛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可见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错误,选项的分析不合逻辑,原文中说“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而选项中没有了“一般来说”这一限制,前提内涵范围被放大;且文中说的是“时尚兴盛是”,选项第二句说“青

27、花瓷兴盛”,“青花瓷兴盛”并不等于“时尚兴盛”,推论的前提不正确,因此“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的结论也不正确。故选C项。【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

28、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

29、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

30、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阅读论语选段,完成文后试题。(4分)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24(1)根据上文内容,你认为孔子所言“礼”的本质内容是什么?(10字以内)(1分) (2)你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孔子所言“礼”还有没有存在的价值?请用简明的语言阐述你的观点及理由。(3分)参考答案:(1)等级制度(或尊卑秩序)(1分)(2)正面

31、观点:我认为“礼”在现代社会中拥有无可质疑的巨大价值。因为“礼”是社会道德的外在表现,是社会普遍遵从的社会规范。(提出观点,加以解说1分)有了“礼”大家才能各安其职,各乐其业,才能使种种竞争处于有序状态。(正面论证1分)假如社会无“礼”,人人各行其是,生活秩序就无从保障,社会的稳定基础将被动摇。由此可见,“礼”在现代社会中起着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的重要作用,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种传统文化。(反面驳斥及总结1分)(共3分)反面观点:我认为“礼”在现代社会已丧失其基本价值。因为“礼”的核心观念是维护人与人之间的尊卑秩序和等级制度。这一观念完全违背了现代社会的民主、法制思想。假如我们还处处以“礼”

32、来制约自己的行为,指导自己的实践,那势必会限制自己的个性发展,僵化自己的思想。由此可见,“礼”应该是现代社会扬弃的对象。(评分标准同正面观点)中性观点: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言之成理即可,评分标准同正面观点)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郭琇,字华野,山东即墨人。康熙九年进士。十八年,授江南吴江知县。材力强幹,善断疑狱。征赋行版串法,胥吏不能为奸。居官七年,治行为江南最。二十五年,时河督靳辅请停濬下河,筑高家堰重堤,清丈堤外田亩以为屯田,谓可增岁收百馀万。巡抚于成龙议不合,上令尚书佛伦往勘,主辅议。二十七年,琇疏劾辅治河无功,偏听幕客陈潢阻濬下河。上御乾清门,召诸大臣,下琇疏,令会同

33、察议。寻辅入觐,复召诸大臣与议。琇申言屯田害民,辅坐罢,而擢琇佥都御史。大学士明珠柄政,与余国柱比,颇营贿赂,权倾一时,久之为上所觉。琇疏劾明珠与国柱结党行私,详列诸罪状,并及佛伦、傅拉塔与辅等交通状,于是明珠等降黜有差。琇直声震天下。 二十八年御史张星法劾山东巡抚钱钰贪黩钰奏辨因及琇尝致书嘱荐即墨知县高上达等却之遂挟嫌使星法诬劾下法司讯。狱未具,琇疏言:“左都御史马齐於会讯时多方锻炼,必欲实以指使诬劾罪。”诏责琇疑揣。寻法司奏琇请讬事实,当夺官。上以琇平日鲠直敢言,改降五级调用。 三十八年,上南巡,琇迎驾德州。既还京师,谕大学士阿兰泰等曰:“原任左都御史郭琇,前为吴江令,居官甚善,百姓感颂至

34、今。其人有胆量,可授湖广总督,令驰驿赴任。”琇上官,疏言:“黄州、武昌二府兵米二万七千有奇,运给荆州、郧阳汛地,悬隔千里,輓输费不赀,请改折色。江夏等十三州县有故明藩产,田瘠赋重,数倍民粮,请一律减徵。江夏、嘉鱼、汉阳三县濒江地,水齧土陊,有赋无田者三百馀顷,请豁免。”皆允行。 四十年,以病乞休,上曰:“琇病甚,思一人代之不可得,能如琇者有几人耶?”未几,琇以病剧再疏求罢,仍慰留。五十四年,卒。 (节选自清史稿郭琇传)【注】汛地:军队驻防之地。在清代兵制中,凡千总、把总、外委所统率的绿营兵均称“汛”,其驻防巡逻的地区称“汛地”。輓输:运输。輓:同“挽”。折色:旧时指除米麦实物赋税之外的其他实物

35、或货币,也称所征田粮等价的银钞布帛或其他物产,亦用以称俸禄折发钱钞。水齧土陊:齧,同“啮”,侵蚀。陊,同“堕”,山崩。 4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二十八年/御史张星法劾山东巡抚/钱钰贪黩/钰奏辨因及琇/尝致书嘱荐即墨知县/高上达等却之/遂挟嫌使星法诬劾/下法司讯/ B二十八年/御史张星法劾山东巡抚钱钰贪黩/钰奏辨因及琇/尝致书嘱荐即墨知县高上达等/却之/遂挟嫌使星法诬劾/下法司讯/ C二十八年/御史张星法劾山东巡抚钱钰贪黩/钰奏辨/因及琇尝致书嘱荐即墨知县高上达等/却之/遂挟嫌使星法诬劾/下法司讯/ D二十八年/御史张星法劾山东巡抚/钱钰贪黩/钰奏辨/因及琇尝致

36、书嘱荐即墨知县/高上达等却之/遂挟嫌使星法诬劾/下法司讯/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进士是清代科举的最高功名。经会试、复试和殿试取中后,方能称进士。这三个阶段的考试由皇帝圈题,钦定名次。 B京师是中国古代对都城的称谓。在中国古代,国家的首都通常称为京师,近现代已不再沿用,直接称为首都。 C总督是清朝时统辖一省或数省行政、经济及军事的长官,又称为“督宪”“制台”,是清朝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 D乞休,自请辞官退休。古代对此管退休有多种称谓,如“挂冠”“乞骸骨”“乞身”“致仕”“解绶”“移病”“告老”等。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

37、一项是( )(3分) A何督靳辅以屯田增收为由奏请停止疏通河道,修筑高家堰大堤。巡抚于成龙不赞成此议。皇上派尚书佛伦前去调查,佛伦赞同靳辅的建议。 B郭琇为官鲠直敢言,曾弹劾何督靳辅治河无功、大学生明珠与余国柱朋党、佛伦等与靳辅勾结串通。查实后,皇上罢免了明珠等大臣的官职。 C郭琇受山东巡抚钱钰贪污牵连,上疏辩解,皇上责怪他胡乱猜疑。后来,经法司查明,郭琇在贪污案中却有不妥之责,皇上将他降官五级调用。 D皇上南巡回京后,钦点郭琇担任湖广总督。郭琇上任后,上疏建议改变军粮供给形式、或减免贫瘠土地的赋税,皇上全都同意了。 7把下列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大学士明珠柄政,与余国

38、柱比,颇营贿赂,权倾一时,久之为上所觉。(5分)(2)左都御史马齐於会讯时多方锻炼,必欲实以指使诬劾罪。(5分)参考答案:4C5A6B7(1)大学士明珠控政,与余国柱来往亲密,大肆谋求贿赂,权倾一时,时间久了被皇上察觉。(“柄政”“比”“颇营”各1分,被动句式1分,大意1分)(2)左都御史马齐在朝臣会审时多方罗织罪名陷人于罪,必定想要把我指使诬陷弹劾朝臣的罪名坐实。(“会讯”“锻炼”“实”各1分,倒装句式1分,句意1分)4试题分析:二十八年,御史张星法弹劾山东巡抚钱珏贪污,钱珏上奏辩解,因为涉及郭琇曾给钱钰来信嘱托举荐即墨知县高上达等人,钱钰拒绝了,于是郭琇心怀怨恨让张星法捏造罪名弹劾,皇上下

39、令法司审讯。给文言文断句,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如果想当然地断下去,就容易发生错断。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如此题“二十八年”“御史张星法”“钱珏”“郭琇”注意这些名词,不难断句。考点: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5试题分析:殿试才由皇帝圈题,钦定名次。考点:识记文学文化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6试题分析:“罢免”一词不正确,原文为“降黜有差”,明珠等大臣或被降级或被废黜。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7试题分析:古文翻译要做到字字落实,把单音节词变成双音节词,不能把古汉语两个单音词,理解成现代汉语的一个双音合成词。同时要注意补

40、出省略成分,调整语序。考点: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郭琇,字华野,山东即墨人。康熙九年中进士。十八年,授官江南吴江知县。机智能干精明干练(材力:才智与能力。强幹:精明干练),善长判定诉讼案件(断:判定,判决。狱:案件)。征收赋税推行版串法(版串法:明清时的一种赋税制度),官吏不能够狼狈为奸。做官七年,他的政绩是江南一带最好的(治行:为政的成绩)。 二十五年,当时河督靳辅请求停止疏通下河(濬,同“浚”,开浚,疏通),修筑高家堰大堤,详细地测量堤外的田地作为屯田(清丈:详细地测量土地。屯田:将治理后的下河田地分给百姓耕种),说可以增加年收入几百万。巡抚于成龙意见不合(议:

41、意见),皇上让尚书佛伦前往调查(勘:调查,查探),佛伦赞同靳辅的提议(主:主张、赞同)。二十七年,郭琇上疏弹劾靳辅治河无功,听信幕客陈潢的一面之词阻止疏通下河(偏听:听信一面之词)。皇上驾临乾清门,召集诸大臣,颁布郭琇的奏疏(下:颁布),令诸大臣一起审察商议。不久靳辅入宫觐见,(皇上)又召诸大臣一起议事。郭琇再次言明屯田害民(申:再次),最终靳辅被判免官(坐:判处。罢:免职),郭琇被提升担任佥都御史。大学士明珠控政(柄政:掌控政权),与余国柱来往亲密(比:和、亲),大肆谋求贿赂(颇:很,相当地。营:谋求),权倾一时,时间久了被皇上察觉。郭琇上疏弹劾明珠与国柱结党营私,详细地列出了各条罪状,并且

42、还有佛伦、傅拉塔与靳辅等勾结串通的罪状(及:与“并”一个意思,和,并且。交通:勾结,串通),于是明珠等人相应地或被贬退或被废黜(降黜:贬退废黜。有差:有区别)。郭琇的耿直敢言名震天下。二十八年,御史张星法弹劾山东巡抚钱珏贪污(黷:贪污),钱珏上奏辩解,因为涉及郭琇曾给钱钰来信嘱托举荐即墨知县高上达等人,(及:涉及、关联)钱钰拒绝了(却:退还、不受),于是郭琇心怀怨恨让张星法捏造罪名弹劾(挟嫌:心怀怨恨。诬劾:捏造罪名加以弹劾),(皇上)下令法司审讯(讯:审讯)。判决还没有下来,郭琇上疏说:“左都御史马齐在朝臣会审时多方罗织罪名陷人于罪(锻炼:罗织罪名,陷人于罪),必定想要把我指使诬陷弹劾朝臣的

43、罪名坐实(实:坐实)。”诏书责怪郭琇怀疑揣测(疑揣:怀疑揣测)。不久法司上奏郭琇请求帮助举荐的事实(请讬:即“请托”,帮助),判处他免官的刑罚(当:判罪,处以刑罚)。皇上因为郭琇平日耿直敢言(鯁:同“耿”),改为将他降官五级调用。三十八年,皇上南巡,郭琇在德州迎驾。回到京城以后,(皇上)下令大学士阿兰泰等说:“原任左都御史郭琇,之前是吴江县令,官做得很好,百姓感念歌颂至今。这个人有胆量,可以授予湖广总督的职位,令他驾乘驿马疾行赴任(驰驿:驾乘驿马疾行)。”郭琇受命上任(上官:受命上任),上疏说:“黄州、武昌两府军粮二万七千有余(有奇:有余,有零头),运给荆州、郧阳汛地(汛地:中国清代兵制,凡千

44、总、把总、外委所统率的绿营兵均称“汛”,其驻防巡逻的地区称“汛地”),相隔千里(悬隔:相隔很远),运输费用不可计量(挽输:运输。輓:同“挽”。赀z:计量),请求改用钱钞(折色:旧时谓所征田粮折价征银钞布帛或其他物产。)。江夏等十三州县有已亡明朝的藩王的产业(籓:同“藩”。),这些地方土地贫瘠赋税繁重,是百姓产粮的数倍,请求全部减少征收。江夏、嘉鱼、汉阳三县濒临长江的地方,洪水侵蚀,土地崩塌(齧:同“啮”,侵蚀。陊:同“堕”,山崩),有赋税却无法耕种的土地有三百多顷(田:名词作动词),请求免除这些田地的赋税(豁免:免除)。”(皇上)都答应推行(郭琇的奏请)。 四十年,因为生病(郭琇)请求辞官,皇

45、上说:“郭琇病得很严重,想要找一个能代替的他的人都不可得到,能和郭琇一样的人有几个呢?”不久,郭琇因为病重再次上疏请求辞官,(皇上)仍然劝慰挽留他(慰留:劝慰挽留)。五十四年,郭琇去世。6. 参考答案:17. (潜:秘密地、悄悄地。)18.(:连词;介词。:他;难道。:在;被。)19.(名词作动词。)20.D(是用来说明陈阳冰的写作的。)21.(1)丑正同列,害能成谤,格言不入,帝用疏之。 但权贵小人、正直之士同朝为官,小人的嫉恨就渐渐形成诽谤,劝勉的话反而不能听进,皇帝因而慢慢疏远了太白公。(赋分点:丑正、害、用。各1分) (2)朝列赋谪仙之歌,凡数百首,多言公之不得意。 在朝列之上歌咏谪仙

46、的歌辞,一共几百首,大多说的是公的不得志。(赋分点:赋、凡、得意。各1分) 【参考译文】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氏。西凉国武昭王李暠的九代孙。世世出身高贵,代代地位显赫。中世时因无辜的罪名,被贬谪流放到了西域,从此改变姓和名,然后就像从穷蝉到舜一样的五代期间,均是平民,好几代不能显贵,这也是值得叹息的。神龙初年,回到蜀地,又指李树为姓,后又生下了伯阳(老子名耳,又名聃,字伯阳)一样的儿子李白。临产这一夜,长庚星进入梦乡,故生下的儿子取名为白,又用太白给他作字。世人认为是太白星的化身,这话不错啊。太白公从来不读非圣贤的著述,以写郑、卫那样不雅正的作品为耻,所以他的著述大多像是天上神仙的言辞。大凡他所写的,言辞大多寓讥刺寄托之意。从夏商周三代以来,国风离骚之后,能够赶得上屈原、宋玉的,超越扬雄、司马相如的,千年以来,只有太白公一人。所以,当时的王公权贵追逐风尚,各地长官结群而来,众贤人聚集起来极力推崇,如同鸟儿归向凤凰。卢黄门说:陈子昂“制止六朝以来的颓废诗风,天下文章文采内容,突然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