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1000道机考题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doc

上传人:人****来 文档编号:3120455 上传时间:2024-06-18 格式:DOC 页数:98 大小:44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000道机考题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8页
1000道机考题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8页
1000道机考题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8页
1000道机考题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8页
1000道机考题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单选题库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单项选择题1、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 D )A.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B.是非正宗的马克思主义 C. 是实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D.是继承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2、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中,列宁将其称之为“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的是( A )A. 马克思主义哲学 B.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 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 D. 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3、提出“价值是由劳动创造” 的学者是( D )A.马克思 B. 恩格斯 C. 马克思、恩格斯 D. 亚当斯密和大卫

2、李嘉图4、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根本原因是( D )A世界革命的影响 B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介绍 C它能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 D它能适应中国社会实践发展的需要第一章 世界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 1200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每年11月的哪个星期的星期四为“哲学日” ( C )A第一个星期 B第二个星期 C第三个星期 D第四个星期2、西方哲学史上公认的第一位哲学家是( D ) A苏格拉底 B. 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泰勒斯 3、哲学正式形成于( A )A奴隶制社会 B原始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4、哲学是( A )A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B。整个世界的总的根本的看法C科学

3、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唯物论与唯心论的不同观点5、世界观就是( B )A观察世界形势的根本方法 B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根本观点C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 D对社会某些领域具体问题的看法6、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D)A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问题 B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C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D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7、哲学的生命力从根本上说在于( A )A适应时代的需要 B满足统治阶级的需要C、反映劳苦大众的需要 D、适应思想创新的需要8、爱因斯坦说:“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这说明( D )A哲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 B.哲学是对自然科学理论的概括和总结C哲学研究的对象是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

4、D哲学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有指导作用9、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 B )A主要内容 B理论基础 C核心部分 D实质或灵魂10、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在于( B )A提高知识理论水平 B培养和确立科学的世界观C掌握正确的工作方法 D全面提高人的素质11、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各门具体科学之间的关系是( B )A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之间的关系 B普遍和特殊、共性和个性之间的关系C本质和现象、必然和偶然之间的关D无限和有限、绝对和相对之间的关系12、马克思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D)A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哲学 B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 C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 D 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 1

5、3、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与黑格尔辩证法的本质区别是( D )A前者是完整的理论形态,后者是不完整的理论形态 B前者承认运动,后者不承认运动 C前者揭示了意识的本质,后者未能揭示意识的本质 D前者以唯物主义为基础,后者以唯心主义为基础14、从研究对象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C )A 包罗万象的“科学之科学” B.关于客观世界一切规律的科学C 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D关于人和人生问题的学说15、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A )A 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B。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C 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D。本质和现象的关系15、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最主要最显著的特点是( D

6、 )A 阶级性 B科学性 C革命性 D实践性16、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B )A 哲学发展的最高峰或终极真理B 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C 提供解决一切问题的现成答案 D不可抗拒、永恒不变的原则17、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在于( C )A 增长科学知识 B 增强语言能力 C 培养和确立科学的世界观 D 提高个人的心理素质18、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 C )A 反复阅读教材,背熟每一个要点 B 亲自参加实践C 理论联系实际 D 虚心向人求教19、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开始出现了 ( D )A. 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 B.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C. 辩证法与形而

7、上学的对立 D.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20、现代科技革命的发展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是( C )A 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越来越不适应现时代 B 证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绝对真理的体系C 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 D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作出了否定21、从思想倾向上来看,现代西方哲学可以分为两股思潮。它们是( B )A 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B 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C 唯意志主义和存在主义 D 贝克莱主义和休谟主义2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D )A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B辨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C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 D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23、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是指( B )

8、A辩正法与形而上学 B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D一元论与二元论24、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在于是否承认( C )A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B 世界是运动、变化、发展的C 世界是物质的 D 世界是统一的25、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 D )A世界是物质的 B世界在本质上是精神的C世界是发展的 D世界是统一的 26、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的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 C )A 世界发展动力问题 B意识本质问题C 世界本原问题 D实践本质问题27、哲学上的二元论的错误在于否认( A )A世界的统一性 B世界的运动变化 C物质和运动的不可分割性 D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性28、否认思维和

9、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是( C )A唯心主义 B诡辩论 C不可知论 D二元论29、“世界统一于存在”的观点( C ) A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 B是地地道道的唯心论 C是掩盖哲学上两大基本派别对立的提法 D是被自然科学发展证明了的科学命题30、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统一的基础是 ( A )A物质 B运动 C意识 D实践31、肯定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这是( D )A 辩证法的观点 B 形而上学的观点 C唯心主义的观点 D 可知论的观点32、唯物主义的三个历史发展阶段是( A )A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B、中国哲学、印度哲学、古希腊罗马哲学 C、17世纪英国唯

10、物主义、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19世纪德国费尔巴哈唯物主义D、马克思主义阶段、列宁主义阶段、毛泽东思想阶段33、把物质说成是一种或几种可直接感知的实物是( D )A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 B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C庸俗唯物主义物质观 D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34、火是万物本原的观点是属于( C )A 唯心主义的观点 B 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C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D 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35、国语郑语写道:“先主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朱熹提出:“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理”。这是( D )A 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不同观点B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两种不同观点C 古代

11、唯物主义之中两种不同派别的观点 D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两种不同观点36、提出真正科学的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是( B )A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 B辩证唯物主义C德国古典哲学中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D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37、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 D )A古典唯心主义和现代唯心主义 B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辩证法的唯心主义C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D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38、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区别是( B ) A前者强调主观能动性,后者强调客观规律性 B前者认为人的主观精神决定世界,后者认为世界是某种客观精神创造的 C前者认为人是第一性的,后者认为自然界是第一性的 D前者是完全错

12、误的,后者有一定的合理性 39、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如何回答( C ) A世界的运动和发展问题 B世界的统一性问题 C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D世界的可知性问题 40、主观唯心主义者主张( D )A认识来源于绝对观念 B人在神的启示下认识世界C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D世界万物是感觉的复合41、我国明朝王守仁提出“心外无物”,这种观点属于( C )A.形而上学观 B.经验主义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42、“万物皆备于我”是( D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唯心主义辩证法的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43、“人为自然界立法”是( C )A不

13、可知论观点 B二元论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44、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 A )A“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B“万物皆备于我” C“存在就是被感知” D“心外无物”45、主张意志自由是绝对的,认为意志支配一切的观点是( B )A宿命论 B唯意志论 C唯物论 D历史唯物主义、46、“理在事先”这种认识论的观点是( C ) A不可知论 B可知论; C客观唯心主义 D主观唯心主义 47、现代西方哲学,不论是人文主义,还是科学主义,其实质都是( B )A唯物主义 B唯心主义 C辩证法 D形而上学48、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B )A运动的绝对性 B客观实在性 C可知性 D矛盾性4

14、9、世界的统一性在于( C )A它的矛盾性 B它的可知性 C它的物质性 D它的存在性50、物质的唯一特性是指它的 (A)A客观实在性 B运动的绝对性 C发展的规律性 D本质的可知性51、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基石是 ( A )A物质范畴 B存在范畴 C意识范畴 D实践范畴 52、把宇宙中的各种物质运动归结为机械、物理、化学、生物和社会五种基本运动形式的是(B) A马克思 B恩格斯 C黑格尔 D达尔文 53、使人们对微观宇宙的认识达到前所未有水平的是( A )A夸克理论 B达尔文进化论 C相对论 D细胞学说54、从动物心理发展为人类意识,起决定作用的是( D )A语言的产生 B人脑的形成 C文明的发

15、展 D生产劳动55、人类最终从动物界分化出来的根本标志是( D ) A直立行走 B手脚分工 C抽象思维 D制造使用劳动工具56、社会运动的物质基础是( C )A上层建筑 B阶级和国家 C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D意识形态57、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 B ) A标志宇宙间一切事物存在的哲学范畴 B标志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 C标志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飞跃和质变的哲学范畴 D标志宇宙间一切机械运动和位置移动的哲学范畴 58、设想存在没有运动的物质,这是( C )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D不可知论观点 59、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明( C )

16、A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B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C运动与静止是辨证统一的 D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60、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的观点是( D )A主观唯心主义 B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C客观唯心主义 D、形而上学观点61、“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不能一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两种观点( B )A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 B前者是辩证法;后者是诡辩论C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 D两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62、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一种( A ) A形而上学观点 B唯心主义观点 C庸俗进化论观点 D相对主义观点63、时间和空间是( B )A物质的两种属性 B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17、C整理认识材料的工具 D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64、爱因斯坦相对论证明了( B )A时空具有相对性,它随人的意志为转移 B.时空与物质运动不可分 C时空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 D时空是可变的,是不可认识的 65人工智能出现和发展的哲学意义在于( B ) A否定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B证明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 C否定了电脑与人脑的本质区别 D证明了电脑在整体上超过人脑66、物质运动形式之间的相互转化是一种( D )A特殊现象 B偶然现象 C暂时现象 D普遍现象67、规律是( A )A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B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外在的、偶然的间接的联系C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直接的、表面的

18、可能性联系 D事物和现象之间的人为的、形式的非本质联系68、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是( C )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创造物质 B意识决定物质,物质对意识有反作用 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决定人脑69、认为物质产生意识就像肝脏分泌胆汁,这是( C )A 不可知论观点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C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E二元论观点 70、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庸俗唯物主义在意识本质问题上的错误是( D )A抹煞了意识的客观实在性 B抹煞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C抹煞了物质对精神的决定作用 D抹煞了意识形式的主观性 71、人脑是( C )A思维的机器 B思维的源

19、泉 C思维的物质器官 D思维的物质外表 72、辩正唯物主义认为意识的本质是指( C )A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C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D意识是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 73、“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这是( C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74、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因而就意识本身而言它具有( A )A主观性 B能动性 C随意性 D物质性75、“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是( C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B观唯心主义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唯心

20、主义辩证法观点76、人类意识的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够 ( A )A能动的反映和改造世界 B能动的创造规律 C能动的改造规律 D能动的创造物质 77、意识的能动性表现在,意识能够( D )A创造客观规律 B改造历史规律 C反映客观世界 D通过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78、抹煞或低估意识的能动作用是( A )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B朴素唯物主义 C主观唯心主义 D客观唯心主义 79、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进行的实践活动( A )A都受社会条件的限制 B都不受社会条件的限制 C都是主观随意进行的 D都不是对客观世界的改80、实现意识反作用和基本途径是( B )A人们的主观努力 B社会实践 C科学活动 D思想斗争

21、81、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 B )A要有旺盛的革命热情 B正确反映客观规律C充分集体主义精神 D把世界的万物之源归结为主观精神82、人们在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观点是( B )A宿命论的观点 B唯物论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83、“人定胜天”的观点表明( B )A人在自然面前无所作为 B错误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C准确把握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D 夸大了自然界的客观性84、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 C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传统说法) D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85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 D )A解放思想 B实是求是(传统说法

22、) C与时俱进 D求真务实(当前说法)86、辩证法所要回答的是( B )A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 B世界的状况是怎么样的问题C世界是否可知性的问题 D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87、唯物辩证法认为,主观辩证法是( B )A头脑中自生的 B对客观辩证法的反映 C“绝对观念”固有的 D从书本上学来的88、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分歧的焦点是( C )A、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结构性 B是否承认事物的量变C是否承认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在的矛盾性 D是否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89、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B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的观点 B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C矛盾的对立面既统一又斗争的观点 D运

23、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90、“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这是一种( A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B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C激变论的观点 D庸俗进化论的观点91、我国汉朝的董仲舒说,“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这是(D)观点 A唯物论 B唯心论 C辩证法 D形而上学 9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 C )A事物的普遍联系 B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 C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内部矛盾 D经过量变过渡到质变 93、唯物辩证法所理解的联系是指( D )A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一切都是“亦此亦

24、彼”B每一事物和现象都同其他事物和现象相区别 C相互区别的事物和现象彼此都是孤立的D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处于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之中94、在联系问题上,唯心主义者否认联系的(A) A客观性 B主观性 C多样性 D必然性 95、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联系构成运动和变化,而形而上学则(C)A只承认联系,否认发展 B只承认发展,否认联系 C从否认联系到否认运动、变化和发展 D只承认运动,否认联系和发展 96、一切以条件为转移,这是( C )A 否认主观能动性的观点 B机械唯物论的观点C 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 D形而上学绝对主义的观点97、唯物辩证法说的联系是有条件的,这种条件是(B) A不可改

25、变的 B可以改变的 C可以任人创造的 D完全与人无关的 1.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 C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D内因和外因的关系2.在矛盾双方力量的对比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 D )A事物的内部矛盾 B事物的特殊矛盾C事物的主要矛盾 D矛盾的主要方面3.中国古代哲学家李贽提出“是非无定质”,这种观点是( D )A唯物主义的 B唯心主义的 C形而上学的 D相对主义的4.中国古代哲学提出:“无独必有对”,“独中又有自对”,这是一种( B )A矛盾的观点 B矛盾对立无限性的观点C一分为二的观点 D对立统一的观点5.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联系

26、构成运动和变化,形而上学则是( C )A只承认联系,否认发展 B只承认发展,否认联系C从否认联系到否认运动、变化和发展 D只承认运动,否认联系和发展6.下列属于因果关系的有( C )A白天和黑天的关系 B闪电和雷鸣的关系C阳光和植物的关系 D阴电和阳电的关系7.“知也者固以行为功者也;行也者,不以知为功者也”,这种观点是( B )A重视认识对实践的作用 B重视实践对认识的作用C认为认识可以脱离实践 D认为实践可以脱离认识8.中国哲学史上关于知行关系问题的优良传统是( C )A知行并进推动认识不断发展 B知难行易C强调行是知行统一的基础 D因知以进行9.在真理观问题上,旧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

27、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C )A真理的本性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B真理的客观性C真理的辩证法 D物质世界的可知性10.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 C )A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B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C需要与满足需要的关系 D评价与被评价的关系11.中国哲学家王夫之认为:“由行而行则知,由知而知所行”,“行可兼知,行高于知”,这种观点是( D )A唯心主义的知行观 B形而上学的知行观C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观 D旧唯物主义的知行观12.“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其涵义是( B )A强调认识对实践的作用 B强调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作用C认为认识可以脱离实践 D认为实践可以脱离认识13.在阶级社会里,

28、真理的根本属性是( B )A阶级性 B客观性 C主观性 D相对性14.对感觉是认识起点的观点( D )A唯物主义承认,唯,心主义不承认B唯心主义承认,唯物主义不承认C辩证唯物主义承认,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不承认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可以承认15.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通过( D )A对人的心理素质的影响才能实现 B对人的心理结构的影响才能实现C对民族气质的影响才能实现 D对生产过程的影响才能实现16.人类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在于( D )A人类必须依赖自然,因为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B人类能征服和改造自然C人类能够维护生态平衡D人类能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17.“手推磨产生的是

29、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机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 A )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顺序性D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18.制约人的行为和动机的根本条件是( C )A传统意识 B阶级关系 C生产方式 D政治制度19.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部分是( B )A政治法律制度 B国家政权 C国家 D军队20.在全部社会关系中,最具有决定意义的是( A )A生产资料的所有制 B生产过程中的分配关系C生产过程中的交换关系 D生产过程中的消费关系98、“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说明( A )A 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是彼此联系的 B任何

30、事物和现象都是彼此孤立的C任何事物和现象之间的联系是主观随意的 D事物之间是互不影响的99、 “任何一个事物都和物质世界的其他事物处于普遍联系之中”这是( B )A唯心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B 唯物辩证法的正确观点C相对主义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100、“割下来的手就不再是人手”这句话体现了( B )A形而上学片面的、孤立的观点 B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C唯心主义的观点 D诡辩论的观点101“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即只承认事物之间的联系,否认事物之间的区别。这是一种( A ) A形而上学观点 B相对主义观点 C唯心主义观点 D唯物主义观点102、“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局部,不见整体”这是(

31、 D )A唯物辩证法观点 B唯心主义观点 C唯心辩证法观点 D形而上学观点103、事物的联系和运动的关系是( D )A先有联系、后有运动 B先有运动、后有联系 C运动构成联系 D联系构成运动104、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在于( A )A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世界 B它是认识事物本质的基础C它是科学分门别类的客观依据 D它是正确区分不同事物的基础105、系统论科学出现的意义在于它( D )A高于唯物辩证法 B抛弃了唯物辩证法 C代替了唯物辩证法 D丰富了唯物辩证法106、发展的实质是( C )A事物的一般变化 B运动 C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D量变107、“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

32、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是( A )A.唯物辩证法的思想 B.形而上学的思想 C.诡辩论的思想 D.相对主义的思想108、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A )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109、矛盾是反映( C )A事物之间互相对立,互相排斥、互相否定关系的范畴B对立面之间互相联系、互相转化关系的范畴C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同一及其关系的基本哲学范畴D主体和客体之间互相对立的范畴110、矛盾范畴所包含的两种基本属性是( B )A对抗性和非对抗性 B同一性和斗争性 C普遍性的特殊性 D平衡性和不平衡性11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 D )A绝

33、对的一致 B完全的平衡 C无差别的统一 D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112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系是指两者是( C )关系 A 个别与一般 B现象与本质 C互为依存互为存在条件 D外部表现和内部表现113、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 A )A相互离异、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 B绝对的对立C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的性质和趋势 D相互依存114、矛盾的转化是( B )A向任何一个方向转化 B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C向没有矛盾的方向转化 D向矛盾激化的方向转化115、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 B )A对抗性矛盾决定的 B 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共同决定的 D矛盾的主

34、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共同决定的116、事物发展的源泉是( B )A事物的相对性 B 事物的内在矛盾性 C事物的变化 D人的自觉能动性117、在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并对事物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矛盾是( C )A普遍矛盾 B内部矛盾 C主要矛盾 D次要矛盾118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 A )的关系 A共性和个性 B主要和次要 C多数和少数 D决定与被决定119、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说之所以错误,在于它割裂了( D )A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 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120、唯物辨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C )A事物数量的

35、增加或减少 B事物的循环和重复C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D物体的位置移动和场所的变更121、新事物是指(D)的事物 A刚刚诞生的事物 B形式上的新发展 C比较弱小 D符合发展规律 122、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志在于,它( D ) A是不是在新时代产生的 B是不是具有新的特点C是不是得到多数人的承认 D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12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诗句中包含的哲学原理是( D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C事物的变化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124、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 A )A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B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D事物发展的全部内容125、下列选项中,包含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思想的是( A )A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B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C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D月晕而风,础润而雨126、矛盾的斗争性是一个广泛的哲学范畴,它的含义是( D )A对立面双方相互依存的性质 B对立面双方相互贯通的性质C对立面双方相互转化的性质 D对立面双方相互离异、相互排斥的性质127、矛盾斗争的无条件性是指( D )A不需要任何条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