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经典陪伴一生——《论语》学习心得.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3102707 上传时间:2024-06-18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3.2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典陪伴一生——《论语》学习心得.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经典陪伴一生——《论语》学习心得.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经典陪伴一生——《论语》学习心得.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经典陪伴一生论语学习心得程翔摘要:人需要有精神陪伴,最重要的是选几部经典陪伴自己。论语,是一部值得陪伴一生的经典。从教学层面来说,教师和学生都要认真读论语,要选好版本,要有所规划。从章句解读层面来说,要掌握论语阅读的基本方法:师其意,不师其辞;从句法、语境的角度解读;辨析核心概念的古今义。从治学层面来说,要善于运用内证法和外证法,深入理解论语。119关键词:论语;教学心得;章句解读;治学心得论语既是中学整本书阅读中的书目,也是中考、高考经常考查的内容,已经深入基础教育领域。我学习论语多年,从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学习心得。一、教学心得:教师和学生都要认真读论语我是一个语文老师,所以先从教师发展和教

2、学的角度来谈一点心得。从专业发展的角度来讲,论语是语文教师的必读书、精读书,不是可读可不读的书。语文教师不仅要读论语,还要读通四书五经,这是支撑专业发展的根基。毛子水先生在论语今注今译中说:“论语为中国第一书。”无论是从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还是从古为今用的角度,或是从个体生命健康成长的角度,我们今天都要认真地学习论语。论语的版本较多,无论是中学生,还是语文老师、普通读者,都要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版本。我将其分为四类。第一类是民国及其以前的古籍版本,收人十三经注疏、“四部丛刊”“四部备要”“诸子集成”“新编诸*本文根据作者在7 月1 日由商务印书馆主办的“涵芬楼国学系列讲座”上的讲座内容整

3、理而成,有删改,已经作者审定。视野教育研究与评论2023年9 月子集成”“四部要籍注疏丛刊”以及“中华要籍集释丛书”之中。它们主要包括何晏论语集解、皇侃论语义疏、邢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刘宝楠论语正义和程树德论语集释。当代的论语注译本皆以它们为底本。但这些版本并不适合中学生阅读。第二类是当代学者的汇校集释本,繁体字排版,也不太适合中学生阅读。第三类是由当代学者加了注释和白话译文的普及本,简体字排版,是面向大众的读物,比较适合中学生阅读。第四类是特色类版本,比如专门面向少儿的图画、注音类版本等。从教学的角度来讲,理想的状态是教师和学生都能做到以下八点。第一,理解书名的含义及来历;了解语言单位:

4、篇、章、句。第二,做好整体规划。论语全书约5 0 0 章。120我们在授课的过程中,一般以每课时2 0 章的速度推进,时间很紧张,所以往往会“拐个弯”;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适当地讲解、分析,让学生背诵一部分内容。第三,学会使用序号来检索。杨伯峻的论语译注里边加了序号,这是我们读古书应该养成的好习惯,看到序号基本上就知道哪一篇,再看后面的数字就知道是哪一章。第四,把握论语中的重要概念。论语不是文学作品,它属于思想文化著作。既然是思想文化著作,那么它的概念就成为支撑这部书的重要框架。这是学习整本书必须要有的学习思路和方法。第五,学会运用“内证法”和“外证法”等阅读方法。这一点要求较高,会在后面展开

5、详细论述。第六,了解相关的人和事。读论语,要对孔子所处的那个年代、所生活的环境有所了解,如果不懂这些历史背景,很多地方是读不懂的。因此我们读论语,同时也是在学历史。第七,清楚论语涉及的“大语境”和“小语境”,这一点与第六点有所交叉。第八,从文言文的角度学习论语,包括以下内容:实词、虚词,通假字、读音,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成语,句子翻译,历届考题。对学习文言文来讲,学习论语可以算是一个“捷径”。因为通假字、特殊读音、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都可以在论语当中找到典型的例子。论语的语言生命力非常强大,一直到今天,我们日常用的一些成语,追根溯源,出自论语。二、章句解读心得:掌握核心思想,联系语

6、境,注重古今义论语的章句解读,有一些基本的方法,现谈几种。(一)师其意,不师其辞“师其意,不师其辞”这句话是韩愈说的,意思是:掌握它的核心思想,不要拘泥于某些具体字词的解释。这一思想对于论语的解读颇有借鉴意义。比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如果去追究这句话每个字是什么意思,再把它翻译成白话文,只能这样翻译:“天气寒冷了,我才知道松柏是最后调零的。”但实际上,松柏在冬天不凋零。尽管它有自然代谢,但它不像杨树、柳树一样,天气寒冷了就调零,它在冬天仍然是有枝叶的,叫作松针。所以孔子不是这个意思,他是在打比方。打比方一定有实际的用意:在严酷的现实面前,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够经受得起打击;

7、意志不坚定的人,就好像一遇到寒冷的天气,叶子就掉光了;但是意志坚定的人面对任何的困难和挫折,仍然是坚强不屈的。这才是孔子这句话的核心思想。再如,“朝闻道,夕死可”(里仁),如果逐字逐句地翻译,只能翻译成:早晨听说了真理,晚上死掉也可以了。这样肯定不2023年9 月教育研究与评论视野对。孔子所说的“道”,是指美好的社会。在孔子思想中,美好的社会是周,是遵循周礼的社会。孔子一生都在追求恢复那样美好的社会,但是太难了,所以孔子很感慨,才说:“如果有一天,那样一个美好的社会出现在我的眼前,变成现实了,哪怕我死掉也毫不遗憾。这才是他这句话的核心意思。后来,杜甫在他的诗里就化用了这句话:“安得广厦千万间,

8、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鸣呼!何时眼前突元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孔子这句话影响了后代很多的仁人志士,让他们把对真理的追求、把对美好社会的追求作为自己一生奋斗的目标。所以,不能按照字句的字面意思去翻译,否则会太机械、太刻板,不能传达论语真实思想。又如,“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可谓好学也已”(学而),如果翻译成“吃饭不要吃饱”,怎么能行?翻译时要结合后面的句子,才能明白孔子的意思是:对于物质不要有过分的追求,饮食不要贪求满足,居住不要贪求安逸,物质上不要贪求享乐。那么他要引导弟子做什么?“就有道而正焉”,去和那些“有道之人”在一起,让自已能够得到教

9、育,得到发展,得到升华,这才是这句话真正的含义。这就叫“师其意,不师其辞”。(二)从句法、语境的角度解读我们还要从句法、语境这些角度去解读论语。比如,“孔子谓季氏:八俏舞于庭,是可忍也,敦不可忍也?”(八俏),有一种翻译,指的是对于季氏这种行为,孔子表示无法忍受。这种翻译是有问题的,现在一些学者已经提出了这个问题。“谓”,一般翻译成“评价”,也就是孔子评价季氏这个人,那么后边的整个句子就都是对季氏这个人的评价。如果翻译成“无法忍受季氏的行为”之意,就把评价的对象给换了,也就不符合这句话的句法,也不符合它的语境。所以我们换一种翻译法:孔子评价季氏的时候说,季氏这个人“八俏舞于庭”,这种事情他都忍

10、心去干,那他还有什么事情不忍心去干?这样,前后的语境、主语、称谓就一致起来了。(三)核心概念的古今义在论语当中有一些核心概念,我们要注意它们的古今异义。比如,“君子”与“小人”。在论语中,“君子”出现1 0 7 次,“小人”出现2 4 次,其中14次是“君子”与“小人”对举,构成论语中一对伦理范畴。这两个词在尚书诗经周易中早就出现了。比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开启了中国“君子文化”的先河。其实,“君子”最初的意思是世袭贵族或地位高的人,“小人”指的是地位低的人,或者是平民百姓。这是从身份上区分的两种不同地位的人,并没有今天的道德含义。而在现代语境中,“君子”和“小

11、人”则是从道德上加以区分的两种人。简言之,古代多是“以位言”,现代则是“以德言”。古今差异是造成误读的主要原因。后来相当长的时间内,两种含义并存,于是就更加容易误读。站在语言发展的角度看,论语当是处在从“以位言”向“以德言”转变的初始阶段,对后来形成“以德言”为主具有重要影响。明白了这个规律,我们就能够避免不必要的误读,尤其是不被一些普及本的注解和翻译所局限。三、治学心得:运用内证法和外证法,深入理解论语清代著名学者王引之在经传释词自121视野教育研究与评论2023年9 月叙中说“之本文而协,验之他卷而通”,强调融会贯通的治学方法,即内证法与外证法相结合。这是读论语非常重要的两种方法。(一)内

12、证法文本的内洽性告诉我们:文本内部是一个封闭的内环,具有内部协调一致的性质。如果不能协调一致,那么文本本身在逻辑上是有问题的。内证法就是运用文本内部的逻辑性,用前后勾连的方法解读和证明。从这样的角度,我们来看一句话:子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泰伯)前人对此解说纷绘,甚至还有人说孔子轻视人民群众。比如,有一种流行的解释是:122对老百姓来说,可以让他们按照规定去做,但不要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这样做。一直到今天,有一些普及本还在这样注释和翻译。这一错误解读的原因在于没有从语言学的角度掌握“可不可”这个句式。论语当中,“可不可”这一句式多次出现。我们可以举一些例句:子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

13、志也。(子罕)宰我问日:“仁者,虽告之日: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日:“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雍也)子贡日“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公冶长)子日:“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子罕)当我们把这些相同的句式放在一起,做前后比较分析,会发现这个句式需要换一种方法解释。孔子说:“对百姓来讲,有办法(或“不困难的是”)让他们遵循有关规定去做事,但没有办法(困难的是)让他们理解那样做的原因。这个解释才是符合实际的。孔子是在提醒,作为一个统治者,一定要善于去做大家的思想工作,不仅让大家能够去做,还要让大

14、家理解为什么这样做,从而很乐意这样去做。其实,整部论语,多数情况下是在讲如何治理国家,所以古人讲“半部论语治天下”,是有道理的。再举一个例子。子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这个“立”究竟怎么解释?是生活独立、经济独立,还是人格独立?这时,我们需要看一看另外两章中的内容:陈亢问于伯鱼日:“子亦有异闻乎?”对日:“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日:学诗乎?对日: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日:学礼乎?对日: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日:“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

15、子之远其子也。”(季氏)2023年9 月教育研究与评论视野子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当我们运用内证法,把这些内容前后勾连进行分析,就会发现,所谓的三十而立的“立”,指的是在成长的过程当中掌握了“礼”,用“礼”来规范自己的言行,这就叫“立”。同样地,对于“礼”,我们也可以通过内证法来解释。“礼之用,和为贵。”这句话是在讲,“礼”的功能在于它能够达到“和”。“和”也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和平”,而是达到恰当、适中的程度。那么“礼”有什么样的功能,才能让人达到恰当、适中的程度,做事情恰到好处呢?说明“礼”对人的言行具有一种节制的作用,但是又不能束缚得太过,把握这个度很重要。我们可以用这一

16、句作为内证:子日:“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蕙,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泰伯)由此,我们能看出,论语有很强的内在逻辑性,只有深入分析,才能有所感受。(二)外证法内证法很重要,外证法同样重要。外证法是我们读古书,或者说我们在阅读过程当中很重要的一种方法。法国符号学家茱莉亚克里斯蒂娃提出了“互文性”理论,认为一个文本总会同别的文本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关联。任何一个文本都是在它以前的文本的遗迹或记忆的基础上产生的,或是在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换中形成的,因为任何一部作品总是浸润在该民族的文学、哲学、宗教、传统、习俗、传说等构成的文化体系之中。“互文性”理论已经被很多学者所接受,在进行学术研究的时候

17、利用。这里的“互文性”,其实也可被看作“外证法”。孔子“述而不作”,他教授诗书礼易乐春秋,其思想来源与“六经”密切相关。想真正地读懂论语,就要对“五经”中的概念、词语有所了解,从而进行关联研究,揭示其承继关系。它们之间构成了一个“话语体系”。我们还是来看这个典型的例子。子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五十而知天命,问题在于“天命”是什么意思?这是我们在解读的时候会遇到的障碍。傅佩荣在傅佩荣译解论语中认为,知天命是“领悟自己身负使命,必须设法完成”。“这种使命的来源是天,所以称为天命。孔子的天命包括三项内容,一是从事政教

18、活动,使天下回归正道;二是努力择善,使自己走向至善;三是了解命运无奈,只能尽力而为。”1 1 李泽厚在论语今读里认为:“知天命,似可解释到五十岁,自己对这偶然性的一生,算是有了个来龙去脉的理解和认同,一方面明确了自己的有限性,另一方面明确了自己的可能性这是个体对人类总体的责任和义务,所以才无可逃脱和推卸生活在无可计量的偶然性中,却决不失其主宰,这叫知天命。”2 但是这二者都没有运用外证法。现在我们用外证法来解释“天命”。尚书是“天命”一词的原始出处。尚书记载“有夏多罪,天命砸之”“商罪贯盈,天命诛之”。这是讲朝代的更替,商革了夏的命,周又革了商的命。改朝换代的规律是什么?123视野教育研究与评

19、论2023年9 月“革命”的合法性又是什么?尚书明确提出“天命有德”,统治者要“恪谨天命”,否则就会丢掉政权;又提出,“皇天无亲,唯德是辅”。这就明确了政权的更迭要基于统治者是否有德。尚书中的“德惟善政,政在养民”把“德”与“养民”联系在一起,更加明确了改朝换代的规律在于养民还是害民一一这就是“天命 的含义。尚书提出“钦崇天道,永保天命”“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又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读尚书可知,周人掌握了天机,“天命”替代“帝命”,淡化了神秘色彩。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这句话的意思是:五十岁的他懂得了治国的根本道理是以德配天,为政以德,并由此认识到自身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同时,他

20、也由衷产生了“畏天命”之心,认为执政者当慎之又慎。124这一思想在诗经中也有体现,孔子是在传授“六经”过程中逐步明白这一道理的。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写道:“(古之圣人)深知一姓之福祚与万姓之福祚是一非二,又知一姓万姓之福祚与道德是一非二,故其所以祈天永命者,乃在德与民二字。3 7左传文公十三年和周易系辞上也有类似记载,可资佐证。由此推断,“天命”“知命”应是当时的流行语。杨朝明先生在论语诠解中指出:“孔子的言论应该与西周初年的周文王、武王、周公言论属于相同的话语体系,那么将人们理解有争议的孔子语录与周初思想家结合对比研究,应该是一条十分合理的途径。1通过外证法,我们把“天命”这个问题基本上解释

21、清楚了。孔子的一些表述会引起后人误解,最大的误解当属论语阳货中的“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这几乎成了孔子一大罪状,说孔子蔑视女子和百姓,就连朱熹也不得不把“女子”解释为“妾”,把“小人”解释为“家仆”,似乎这样就可以替圣人圆场了。当下出版的论语注解读物以及公开发表的论文中,仍有人把这看成孔子的一大污点。这实在是冤枉了孔子。要想弄清孔子的原意,还需要读一读尚书。论语公冶长中记载孔子的话“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论语尧日中记载孔子的话“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这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具有深远意义,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其源头在尚书。尚书中有“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这

22、是民本思想的集中体现。对于残暴的夏桀,尚书记载当时人们发出“时日喝丧?予及汝皆亡”的强烈呐喊。尚书还提出“小人难保”,这里的小人,就是平民百姓;保,就是养。统治者认识到养民不容易,尚书中说“在知人,在安民”,“政在养民”。尚书提出养民须“先知稼稽之艰难”,若不知稼稽艰难,就会出现“小人怨汝汝”的情况。尚书又提出“玩人丧德,玩物丧志”,以此警示统治者,要慎重对待民众,切勿享乐逸豫。对于妇女,尚书提出“至于属妇,合由以容”,强调教化。论语为政中记载子游问孝,子日:“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关于养民、敬民的思想显然源于尚书。“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是站在养民不易的

23、角度提出的,是向统治者发出的忠告:要善于养民,要敬民,善待女性。读论语须追根溯源,遍览群经,不仅参考尚书,还要参考诗经周易礼记左传等中华元典,将论语置于宏大语境之下,精细梳理孔子思想发展脉络,从而准确把2023年9 月教育研究与评论视野125握文本意义。这就是章学诚在校通义中提出的“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治学思想。今天,论语作为一部中华经典,贯穿中小学语文教学,我们对前人的某些误解应有一定的审辨力,要用科学的方法解读它。(三)深入理解论语深入理解论语,对于我们个人的提高和思维的拓展训练很有意义。比如这样一章:或日:“以德报怨,何如?子日:“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宪问)鲍鹏山在孔子传

24、中对“以直报怨”做了很好的分析。他说:“以怨报怨,你将堕落到与你要报复的人同一境界,你将失去报复他的道德优势和正当理由。无正当性的报复不仅无助于建立道德价值,反而是对道德的再一次破坏。以德报怨,意味着一个人做了坏事不能受到惩罚,实际上就是打击好人,恐惠坏人。看似道德,实际不道德。以直报怨,用公正来对待仇怨,坏人将得到公正对待,既不特别宽恕他,更不过分报复他,让他得到他该得到的惩罚。”5 1 由此可见,孔子是坚决反对绝对道德主义的。在论语中还有这样一句:“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它的背后有很丰富的内涵。“非道弘人”,不是说“道”不能弘人,而是说道原本不是用来弘人的,但是在现实中“道”或者被人利用了

25、,或者客观上具有了弘人的效果,这可能是一个意外。儒家文化强调人的主体地位,“道”从属于人;西方文化则强调道的主体地位,人从属于“道”,这是中西文化质的不同。李泽厚在论语今读中站在哲学的角度说:“因为它的特征正在于不同于一般的理知认知和一般的道德律令,而成为充分实现个体主体性、独特性的真正途径,这也就是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的孔门儒学区别于许多其他哲学、宗教的关键处。6 文若愚也在论语全解中指出,“非道弘人”指的是不能用“道”来装点门面,标榜自己。7人需要有精神陪伴,最重要的是选几部经典陪伴自己。论语,是一部值得陪伴一生的经典。参考文献:1傅佩荣.傅佩荣译解论语 M.北京:东方出版社,2 0 1

26、2:3 4.26李泽厚.论语今读 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 0 1 8:1 0 5,1 0 7.3王国维.观堂集林 M.北京:中华书局,1 9 5 9:4 7 6.4 杨朝明.论语诠解 MI.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 0 1 3:3 1 9.5鲍鹏山.孔子传 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 0 2 1:2 0 1.7文若愚.论语全解 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 0 1 3:1 5 1.(程翔,北京一零一中学,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市语文学会副会长。出版专著近2 0 部。)视野教育研究与评论2023年9 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