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纪录片翻译中的语义缺失问题.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986078 上传时间:2024-06-12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4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纪录片翻译中的语义缺失问题.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纪录片翻译中的语义缺失问题.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纪录片翻译中的语义缺失问题.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352024年3月(总第259期)英语广场纪录片翻译中的语义缺失问题 李欣蔚 孝红波摘 要 纪录片因具有真实性、思想性、文献性、揭秘性以及艺术审美、文献典藏和文化传承等价值,被认为是最适合进行国际传播的文化载体。但纪录片翻译中出现的语义缺失问题会影响他国观众对纪录片内容的理解,语言背景差异会使译者对词语的把握和使用出现偏差,影响信息传递效果。本文主要探讨了纪录片翻译中出现的对应词不当、文化形象缺失、文化概念差异这三类语义缺失现象,并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策略:采用归化策略,减少语际差异的影响;用音译结合注释或适当增词的方法,减少文化差异的影响;合理利用类比替换,减少思维差异的影响。关键词 纪录片;

2、翻译;语义缺失中图分类号 H05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6167(2024)07-0035-04作者简介:李欣蔚,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英语口译。孝红波,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翻译学。收稿日期:2023-7-24 1 纪录片翻译的特点与需求1.1 纪录片的主要功能互联网作为经济全球化浪潮的重要推动力,越来越深入地影响着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碰撞。纪录片有着引人入胜的视听效果,真实画面配合相关解说能够生动翔实、较为全面地展现想要介绍的事物,它作为大众叙事媒介兼具真实性与艺术性,因此更易于被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所接受(沈悦 等,2018)。纪录片是较为

3、高效且受欢迎的传媒载体,世界各地的人能通过纪录片了解到自己感兴趣的、从未涉猎的文化事物。英语国家的纪录片通过翻译引进中国,让中国观众可以领略其他文化的别样风采;通过翻译“走出去”的中国纪录片也使国外观众领略到了中华文化独特的魅力(兰玉玲 等,2022)。1.2 纪录片的翻译要求不同国家可以基于文化符号和价值观念等文化背景开展交流活动,建构起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认同(张成军,2014)。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文化、翻译三者之间体现了一种动态交互的依存关系,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文化靠语言承载和传播,中间的桥梁就是翻译(赵青,2012)。没有正确的文化词汇、文化概念翻译,不同文化之间的有效

4、沟通就无法实现。纪录片要想达到好的效果,观众的视听体验非常重要。这要求纪录片字幕译文应与原文长度基本相近,避免字幕与画面内容出现较长的时间差。同时,译者要尽量弥补源语文化和译入语文化之间的文化鸿沟,避免出现有歧义的或无法理解的翻译。此外,翻译要不损失观众的观看兴趣和了解其他文化的兴趣。但在不同的语言文化背景下,语义的构成受语言形式结构、文化内涵、语言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语言转换过程中会存在语义缺失的情况(曹颖 等,2014)。 Tel:027-87158992ENGLISH SQUARE 2 纪录片翻译中的语义缺失现象本文根据纪录片翻译中语义缺失现象的表现、成因和影响,将翻译的语义缺失问题

5、分为三类:对应词不当、文化形象缺失、文化概念差异,并结合部分英汉双语纪录片中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2.1 对应词不当纪录片翻译虽不需要逐词对应,但整体信息要完整准确。译者需要给关键词语找到准确的对应词,使纪录片内容具有可理解性、连贯性,如此,观众才能在短时间内理解纪录片讲述的内容,产生观看的兴趣。如果对应词选取不当,观众将很难领会其中的文化内涵。在纪录片话说中国节第一集中,“通过特殊的节令食物和文化仪式提示人们”中的“特殊的节令食物”被译为suitable foods。该翻译虽然能体现顺应节令的概念,但无法体现原片所强调的节令食物的特殊性。因此,此处的对应词选取并不恰当,没有凸显食物的特殊性

6、和季节性。除了词不达意的情况,有些对应词不当现象还会造成译文难以理解、前后逻辑矛盾。在话说中国节第三集中,“随着祭祀功能的淡化,青团现在更多被人们当作春游小吃”被译为“As the custom of worshipping ancestors has weakened with time,Qingtuan is now regarded as a favored spring outing snack”。“祭祀功能”对应词的选取显然是错误的,这一集前面提到,清明时人们会扫墓祭祖,举行公祭大典。此处the custom of worshipping ancestors(祭祀习俗)不合逻辑,会让

7、观众觉得前后矛盾。该句的实际含义是,青团作为“祭祀的供奉用品”的这一功能淡化了,如今变为春游小吃,而不是说“祭祀”这一传统本身淡化了,所以前半句应当译为“As its function of worshipping ancestors has weakened with time”。第四集中,“(夏至节气)日照时间最长的一天”被译为the longest day of a year。而事实上,夏至这一天并非比一年中其他日子要长,该译文没有体现日照时长这一概念,这样直译会引起外国观众的误解。第九集中“法定节日”被翻译为legal festival。在中国,法定节日是依照法律规定必须设置假期的节日

8、,即statutory festival,而不是“合法的节日”。2.2 文化形象缺失翻译在传递信息的同时,也会描述出不同的文化形象,在观众意识中引发感性的具体反应。不同的译法会对文化形象的塑造产生不同的效果,不当的翻译可能让其他文化背景的观众失去对源语文化形象的正确感知。在话说中国节的第四集和第五集中都出现了文化形象缺失的问题。比如,“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被译为where Qing Dynasty emperors took breaks。这里的场所指的是避暑山庄,对于清代皇帝来说只是换了一个更为凉爽的居处,工作是照常进行的,因此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不等同于度假场所。此处翻译会让

9、英语文化观众误以为清代统治者在夏季都是停止工作的。同时,took breaks也没有体现出避暑山庄可以“避暑”的特点,此处的文化形象出现了缺失。又如,在对屈原的表述中,“在得知楚国即将灭亡之时,他感叹无力救国”被译为when he realized the decline of Chu was unavoidable。此处翻译看似表达了无力救国的现状,从而引出下文屈原的放弃,但源语的表述并非楚国的衰退令屈原选择自尽,而是楚国的灭亡已经无法避免,屈原才选择以身殉国。这种表述的差异让屈原的文化形象塑造产生了偏差,没能完整展现屈原的忠贞爱国形象。文化形象不止体现于人的方面,也体现于事物方面。双语纪录

10、片万象中国中,有一处对四合院的描述“四合院四面为屋,中心为院”被译为“The quadrangle walls surround the houses and form the courtyard”。但四合院是四面围合的院落而非以围墙围成的院子,这里对四合院结构的翻译出现偏差,导致四合院的文化形象出现了缺失,英语文化观众无法通过该字幕了解到四合院是什么样的,文化交流基金项目:辽宁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资助项目“人工智能时代翻译+专业+技术模式MTI研究生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YJSJG202301)。372024年3月(总第259期)英语广场的目的也无法顺利实现。2.3 文化概念差异人

11、们在概括客观事物时,始终会受到本民族文化的影响,而有些反映文化风格和内涵的文化概念无法在另一种文化中找到对应表达(赵青,2012)。在这种情况下,纪录片的翻译很容易出现文化概念的缺失,即外国读者并没有真正接触到另一种文化中的新事物,其在理解上依然囿于自己固有的文化概念。由于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在表达上的明显差异,不同语境文化中的受众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障碍和冲突(张雯淼,2023)。因此,如果译者没有结合上下文处理好高语境中的含义,就会导致翻译出现词不达意、文化概念缺失的情况。在万象中国中,被访谈人表示“你没有手劲儿根本磨不到那个效果”,纪录片把“磨”译为polishing,但这里的“磨”并

12、不是擦光、打磨的意思,而是指制作文物仿品中的各种精细化处理,是对“精心制作”的口语化表述。例如前面被访谈人说“那会儿一天磨出一件仿制品”,这里的“磨”就是精细制作、反复改进的意思。因此,“磨”这一文化概念被译为polishing是不正确的。另外,被访谈人提到了“修复文物的悟性”,此处的“悟性”不仅包含对文物的深入理解,还包含对修复技术的领悟、掌握和运用能力。因此,纪录片中将“更好的理解”译为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便导致“悟性”这个文化概念被窄化了。3 如何避免纪录片翻译中的语义缺失问题为了更忠实地传达信息、引起观众的观看兴趣,译者在翻译纪录片时可以采取一些策略以

13、避免语义缺失问题。针对中英语言间的语际差异、文化差异和思维差异,本文提出了三种翻译策略。3.1 采用归化策略针对英汉两种语言的语际差异,译者可以对不同文化中存在差异但又有异曲同工之效的表述进行归化翻译,让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快速领会到纪录片想要表达的内容。归化翻译策略是指以目标语文化为导向的翻译,其最大的特点是尽可能地使用目标语文化的表达,使译文流畅、通顺,更适合目标语读者的口味。在某欧洲游览纪录片中,对哥特建筑物上的石怪雕像的介绍是“The ghoulish gargoyles has multi-task:they serve as fancy rain spouts and scare a

14、way the evil spirits”,此句被译为“狰狞的夜行神龙一物多用:既能排水防涝,又能辟邪镇宅”。其中,“夜行神龙”和“辟邪镇宅”非常贴合中国文化概念,能让中国观众快速联想到中国古代建筑屋脊上的滴水神兽,从而对形貌迥异于中国文化概念的哥特文化形象有较好的理解。中译英同样可以采用归化策略。比如“千恩万谢”这一表述,为了让英语文化观众体会到讲话者郑重的谢意,译者可以贴合英语文化中“奇数为吉”的概念,用one hundred and one thanks这一习语来表达该词的含义。3.2 音译结合注释或适当增词针对不同文化间的语言差异,译者在翻译时可以对一些文化特有概念采取音译结合注释或适

15、当增词的方式,使得其他文化背景的读者既能接触到新的文化概念,又能更好地明白这一文化概念的具体含义。比如,对于中国古代特有的文物,译者可以采用音译结合注释的翻译方式。在翻译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都很陌生的古代文物时,功能增译与拼音注释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付晶晶 等,2021)。“钺”这一礼器可以译为Yue(axe),“琮”可以译为jade cylinder called Cong,“鼎”可以译为ding square tripot。如此一来,英语文化的观众就能了解到这些器物的材质、外观和读音。英译汉同样可以采用这种策略。比如在讲述朝圣之路的纪录片中,Camino可以被译为“卡米诺朝圣之路”,因为片中对

16、该地的描述是places like Camino de Santiago de Compostela,如此翻译能够让观众快速地理解这一文化概念。 Tel:027-87158992ENGLISH SQUARE3.3 合理利用类比替换针对不同语言背景的观众,译者在翻译时可以合理地利用文化形象类比与借用,将所需要传达的概念与接收方所熟悉的文化元素相联系,让观众更好地理解陌生的文化信息。在介绍济公纪念馆的纪录片中,“济公劫富济贫,深受穷苦人民爱戴”这句中的文化信息对于英语国家的读者来说是陌生的;而译者采用类比的方式,将此句译为“Jigong,Robin Hood in China,robbed the

17、 rich and helped the poor”。英语文化中家喻户晓的罗宾汉的故事和济公劫富济贫的侠义之举相似,这样观众就能更好地理解济公的故事并对其产生兴趣。同理,介绍南岳祝融殿的纪录片中提到祝融传下火种并教授人类使用火的方法。为了让英语文化的观众理解祝融这一中国神话人物的故事、地位,译者可以借用古罗马神话中为人类盗取火种的英雄普罗米修斯的形象。如此一来,对外国观众来说陌生而抽象的“祝融”就变得鲜活、立体了起来。当源语文化概念在译入语文化中没有对应物时,译者可以选取合适的文化指称进行替换。比如,在向英语文化的观众介绍中国古诗词时,如果出现了他们不了解的动植物名称,译者便可以采用他们熟知的

18、词汇对这些名词进行替代(张文鹤 等,2018)。例如,在翻译“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一句时,译者将“黄鹂”替换成mango-bird,将采薇中的豆科植物“薇”替换成fern,即蕨类植物(Giles,1898;Yip,1997)。这种处理使英语文化的观众能更好地领会纪录片中中华古诗词所描绘的文化意境。4 结语伴随着国家和市场等多元主体力量的协同推进,纪录片的国际传播渠道进一步拓展,向机制化、平台化、国际合作常态化的方向发展(韩飞 等,2020)。越来越多的纪录片成为不同文化间的重要交流载体。做好纪录片的翻译,对文化交流、文化“走出去”具有重大意义。希望本文能为纪录片的翻译实践提供可参考

19、的翻译策略。参考文献1GILES H A.Chinese poetry in English verseM.London:Bernard Quaritch,1898.2YIP W L.Chinese poetry:an anthology of major modes and genresM.Durham:Duke University Press,1997.3曹颖,江寒冰.莫言小说英译本中的语义缺失与补偿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14(3):149-151.4付晶晶,王天妍,李铁.博物馆文物名称英文翻译技巧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1,5(5):164-166.5韩飞,何苏六.中国纪录

20、片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历史路径与当下迷思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12):116-120.6兰玉玲,闫秀静.跨文化视角下生态纪录片的国家形象建构J.中国电视,2022(7):109-112.7沈悦,尹如歌.中国纪录片的国家形象建构与跨文化传播“一带一路”视阈下的再思考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2):31-38.8张成军.多元诉求:中国纪录片跨文化传播题材策略J.电视研究,2014(7):34-36.9张文鹤,孙三军.汉语古诗英译中替换法的描写研究J.外国语文,2018(6):13-24.10 张雯淼.跨文化视角下的敦煌纪录片分析以纪录片敦煌:生而传奇为例J.新闻传播,2023(9):29-31.11 赵青.从跨文化交际看翻译中的语义缺失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2(2):68-69.(特约编辑:赵雪纯)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