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基于真实生活情境的“背影”解读.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899173 上传时间:2024-06-11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9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真实生活情境的“背影”解读.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基于真实生活情境的“背影”解读.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基于真实生活情境的“背影”解读.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基于真实生活情境的“背影”解读.pdf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学语文2024年第2期备课网页教学设计基于真实生活情境的“背影”解读莫俊峰摘要:“情境化教学”是回归语文教学初心、激活语文课堂、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渠道。在 背影 课堂教学中,走进“祸不单行”的情境,可以让学生感受凄凉与伤心;走进浦口送别的情境,可以引领学生体会父爱与离愁;还原读信思父的情境,可以与学生共同感悟人伦之重与岁月之轻。关键词:情境教学;背影;解读“情境化教学”是回归语文教学初心、激活语文课堂、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渠道。在 背影 课堂教学中,还原生活情境,可以把“背影”读活,使学生真正成为思辨性阅读的主体。一、走进“祸不单行”的情境,感受凄凉与伤心(一)读出凄凉的氛围,体会伤心与哀恸有感

2、情地朗读课文,既是体会文章意蕴、体味作者思想感情的过程,也是创造性的表达过程。课文第二段,就很适合通过朗读来感受作者的情感。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事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这一段该怎样读呢?学生探究的结果是,要放慢语速,要降低语调,要读出忧郁、哀恸的情感。其中,“死”“也”“祸不单行”“狼藉”“又”“不禁”应该重读。缓慢的语速,低沉的语调,忧郁、悲伤的情感,这样的朗读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在此基础上,教师又推进一步:中国传统文化

3、里有避讳的习惯;尊长之“死”,一般用“老了”“走了”等委婉语替代,或用书面语“去世”“谢世”等表示。这里为什么要直接用“死”字呢?学生尝试代换词语朗读之后,得出结论:“死”不可替换。最深沉的情感往往用最平直的语言表达;一个“死”字,令人不忍直视而又不得不直视,情感表达得更加沉痛。探究之后,再讨论如何处理重读。实践的结果是,这个“死”字,要读得轻缓,通过语气之“轻”,来体现伤心之“重”。读活一个“死”字,读出一片深情。(二)阅读悲痛中的父亲,读出“男人”的持重与愧疚怎样理解父亲“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这句话呢?学生很快做出回答:父亲既是在安慰“我”,也是在自我安慰。教师继续抛出问

4、题:为什么是父亲安慰儿子,而不是儿子安慰父亲呢?学生就这个问题展开思考、讨论。探究的结果是:“我”虽然已经是青年,但情感却依然脆弱;父亲虽备受打击,却“必须”坚强,因为他是一家之主,是家中的“男人”。教师追问,“我”是不是家中的“男人”呢?争论的结果是,虽然“我”是男子,但心理上、情感上并不成熟,所以“我”只是家中的“男孩”,还称不上是家中的“男人”。家中的“男人”该是什么样子呢?学生的回答是顶天立地,有担当,深爱家庭的每一个人。教师启发学生:你从哪些地方能读出父亲的担当呢?学生继续挖掘课文,找出了依据:父亲“赋闲”官员丢了职务,要比普通人“失业”有更强的跌落感;而“我”的“祖母”去世,对于父

5、亲来说,就是丧母之痛,其悲哀程度要更甚于“我”。“我”触景生情,“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却在安慰“我”,两相对比,就更加突出了父亲内心的坚忍、顽强,突出了父亲“男人”的形象肩负重担的“大男人”,看上去往往平庸无奇。通过还原生活情景,学生已然以“我”的角色,走进课文之中,对于“父亲”的形象有了初步的理解。当然,父亲口中的“事已如此”还有着一段隐情。在朱自清纪实性小说 笑的历史 中,借“我”(妻子)之口,说出了如下“家丑”:那时公公正在榷运局差事上,家里钱是不缺的;大家都欢欢喜喜地过着。30学语文2024年第2期备课网页第二年冬天,公公从差事上交卸了,亏空好几百元是五百元罢?凑巧祖婆婆又死了;

6、真是祸不单行!公公教婆婆和姨娘将金银首饰都拿出来兑钱去首饰兑了回来,又当了一件狐皮袍,才凑足了亏空的数目,寄到省里去了家里的光景真是大不同了!那回丧事是借的钱办的。在 背影 一文中,也有这样的叙述: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父亲差事的“交卸”,其实是因为父亲在徐州纳妾。潘姓姨太太到徐州大闹,致使父亲被撤职,祖母非常生气,不幸谢世。“亏空好几百元”当是纳养小妾花销所致。提供此背景,可以引领学生体会父亲思想的复杂、情感的纠结,体会到“男人”持重的外表下不无愧疚的心。在此基础上,学生探究文章开头环境描写、人物描写的作用:营

7、造凄凉的氛围,为描写“背影”提供一个特殊的背景;展现父亲这个并不完美的“男人”的角色。二、走进浦口送别的情境,体会父爱与离愁“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朱自清所处的时代,从“浦口”到“北平”已通火车。然而千里送别,在具有中国古典文化审美习惯的人的心里,伤感尤其浓重,更何况还有“祸不单行”的沉重背景。在父子相别的时刻,为父者、为子者的情感起初并无交汇,究其原因,主要在“我”:有长大的“我”对父亲的习惯性认识,也应该有对父亲处事不当引发灾祸的抱怨。只是因为“背影”触发了“我”的复杂情感,从而使父与子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完成了对父爱的表现,对离愁的描摹。在教学中,教师首先从分析“我”对父亲的认识开始:

8、“背影”触发我的情感之前,父亲在“我”的眼里是怎样的形象;同时,从训练学生思维的简捷性、语言的概括性出发,要求学生用原文的一个短语,概括“我”对父亲行为的评价。学生很快找到了“不大漂亮”不止说话不大漂亮,做事也不漂亮。那么,文章写了父亲哪些“不大漂亮”的言行呢?通过快速浏览,学生很快找出了答案:他再三叮嘱茶房,甚是仔细。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为去不去送我而“颇踌躇了一回”。穿过铁路,笨拙地攀爬月台,去给我买橘子。对于父亲的“不大漂亮”,当时的“我”是怎样的心理?学生很快给出了答案:事事看不上父

9、亲,自以为说话、做事“漂亮”。这些,从“我”事后的感慨“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之中可以读出来。“太聪明”是反语,表达出“我”的懊悔、自责之情。为什么“背影”能触发“我”的情感、扭转“我”对父亲的认知呢?理解从阅读开始:我看见他带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寒冷的冬天,旅客纷纭的火车站。一个刚刚丢了职务、经历了丧母之痛的中老年男人,为了给儿子买几个橘子,不惜穿过铁道,去攀爬月

10、台。这或许瞬间使朱自清看到了它的象征意义父亲过去打拼的不易、今后生活的艰难;或许使朱自清回忆起了小时候父亲对自己的爱抚。如 冬天 一文里有这样的描述:围着桌子坐的是我们哥儿三个。“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碗里。或许可以这样说,从小到大,父亲照顾“我”,“我”接受父亲的照顾,彼此已习以为常。突然意识到父爱之重,这或许就是我不觉流泪的原因之一吧。还原了“望父买橘”这个情境,学生就渐渐在更深层面理解了为什么“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为父亲的落魄难过,为父亲的衰老伤感,为父亲的前路担忧,更为深挚的父爱而感动

11、深挚的爱,往往就表现在习惯性地给予对方自己认为天经地义的关爱上,表现在义无反顾地去为对方做自己几乎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上。而“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则写出“我”的浓重的离愁。这种“离愁”,除了“难过”“伤感”“担忧”“感动”,更多的是对父亲深深的牵挂,是一份儿子对父亲的依依不舍之情。此时此刻,可谓百感交集。送别的典型情境,成就了“背影”;对送别情境的用心体会,可以使“背影”镌刻在每个学生的心灵深处。三、还原“读信思父”的情境,感悟人伦之重与岁月之轻(一)读活信中的“父亲”:由“男人”到“老人”31学语文2024年第2期备课网页父亲的来信,是本文内容

12、、情感的重要生发点。本文的第一句是“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缘何“二年余”“不相见”?朱自清大学毕业后,先后在杭州第一师范学校、江苏省立第八中学(今扬州中学)任教,并开始拿薪水“养家”。笑的历史 中有这样的记述:你有了事以后,虽统共只拿了七十块一月,他们却指望你很大。他们恨不得你将这七十块钱全给家里!你自然不能够。你虽然曾寄给他们一半的钱,他们那里会满意!因为经济问题,父子、婆媳矛盾愈演愈烈,据说甚至到了父亲直接到学校代领儿子工资的地步。朱自清辞去扬州的工作,辗转到浙江去教书,并把妻儿带走,父子关系降至冰点。给亡妇 一文中有这样的记载:那回我从家乡一个中学半途辞职出走。家里人讽你也走。那里

13、走!只得硬着头皮往你家里去。那时你家像个冰窖子,你们在窖里足足住了三个月。好容易我才将你们领出来了,一同上外省去。小家庭这样组织起来了。不过,随着时间推移,父子关系逐渐缓和,朱自清对父亲仍是感念的。“海阔天空”与“古今中外”(1925年)中有这样的表述:譬如去年十月,我正仆仆于轮船火车之中。我现在回想那时的我,第一不能忘记的,是江浙战争;第二便是国庆。因战争而写来的父亲的岳父的信,一页页在眼前翻过。父子书信的往来,使一度紧张的父子关系逐步缓和。儿女(1928)一文中也说:去年父亲来信,问起阿九,那时阿九还在白马湖呢;信上说,“我没有耽误你,你也不要耽误他才好。”我为这句话哭了一场;我为什么不像

14、父亲的仁慈?我不该忘记,父亲怎样待我们来着!在 背影 一文的末段,作者这样写道: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有了这个背景,就能理解作者对父亲感念的真挚。而父亲对儿子的情感往往更不需要什么理由。朱自清的三弟朱国华在 朱自清与 背影 中写道:1928年,我家已搬到扬州东关街仁丰里一所简陋的屋子。秋日的一天,我接到了开明书店寄赠的 背影 散文集。我手捧书本,不敢怠慢,一口气奔上二楼父亲卧室,让他老人家先睹为快。父亲已行动不便,挪到窗前,依靠在小椅上,戴上了老花镜,一字一句诵读着儿子的文章 背影,只见他的手不住地颤抖,昏黄的眼珠,好像猛然放射出光彩。父亲的感动,

15、是缘于父子血脉深情,缘于对儿子的理解和体谅。正是有了父子的相向而行,本文中,作者展读父亲的来信时,才能瞬间触发对于浦口送别的回忆,触发对“背影”的回味。课文第7段这样写道: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马褂的背影。“我”读信之时,眼前展现的是“肥胖的、青布马褂的背影”。此处,可以指导学生进一步还原生活情境,想一想写信之时的“父亲”的情状,思考如何理解“身体平安”与“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的矛盾。这可以引领学生跟随朱自清,去进一步认识生活中的“父亲”。还原生活情境,可以先从

16、分析前文对父亲的语言描写入手。前文直接描写“父亲”说的话,共五句。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第一句,是对儿子的安慰,更像是父亲的自圆其说、自言自语。第二句,是省略形式的复句,应该是“我的事情不要紧”,“他们去”照顾“不好”你。这看似单调的话语,却体现出父亲对儿子的不舍。第三、四、五句均为祈使句,简单的语句,平静的语气,体现出父亲的慈爱与牵挂,也体现出父亲的持重与威严。这种柔情与坚硬

17、的组合、失落与期望的交织,写活了一个虽经蹉跌但仍对前途不无幻想的“父亲”形象。当年的父亲与晚年的父亲是否一样呢?此问题引起学生进一步的探究。在文中,父亲的形象是发展变化的,晚年的父亲同当年的父亲形象并不完全相同。探究从书信内容的矛盾起步:书信开头“我身体平安”是尽量不想让儿子担心;“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却再没了“父亲”的“架子”,而几乎直接说出了“我想你”这句话。现实生活中,老年人生病时,总是担心见不到身在外地的儿女。还原生活情境,就能更好地理解信32学语文2024年第2期备课网页中父亲的形象: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日日所思,只是自己的儿子,只是自己的孙男娣女。这个变化,体现出“父亲”已经由“家

18、中的男人”变成了“孤独的老人”。形象:家中男人孤独老人。特点:老成持重敏感脆弱。如此着墨,则表现出朱自清对父亲深深的理解与愧疚,也写出对父亲日渐老去的感慨与无奈,写出了人伦之重,也写出了岁月之轻时光易逝,人生易老,“流光容易把人抛”。这样,便写出了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至此,学生可以小结:在 背影 中,“父亲”的形象并非概念化的、一成不变的,而是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这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体现了人的生理变化的自然规律,更体现了人的社会属性的发展和转移,也体现了“我”随着年龄的增加、阅历的丰富,对父亲由不理解、不入眼、不关心,到感恩、愧疚、思念的心路历程。(二)建构读信的新“我”:由“青年”

19、到“男人”这篇文章,写的是由读信引起的对“背影”的回忆。文中的人物并非概念化的、固化的,而是丰满的、不断发展变化的。与父亲由“男人”到“老人”的变化同步,“我”的形象也在发展变化。着眼于培养学生提取信息能力、归纳概括能力,教师继续营造情境,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文中的“我”有什么变化呢?学生开始探究:“背影”触发“我”的情感之前,对于父亲的压力和痛苦,“我”不闻不问,冷漠处之,甚至与朋友相约游玩,一副事不关己的模样;来到车站,“我”凭借年轻人的热情自信,自以为是,轻视父亲的言行。此时的“我”,可以用衣食无忧、目空长辈的“少爷”来概括。再往下读,父亲买橘的“背影”触发了“我”的情感,面对父亲的颓

20、唐、衰老和浓浓的舐犊之情,“我”感动、伤感、难过;目送父亲的“背影”远去,浓重的离愁袭上心头。此时的“我”,已经完全进入“儿子”的角色。这个阶段的“我”,可以用“儿子”一词概括。而展读父亲的来信、再现“背影”之际,“我”对父亲的“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已经充满了理解: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教师用代换法,引领学生比较阅读,品析语言,体会情感:两个“自然”可否删去?经过品读、探究,学生形成共识:两个“自然”,体现出我对父亲行为的深

21、深的理解,体现出“我”与父亲已经冰释前嫌。经历了磨难,才会懂得磨难的价值,才会理解曾经磨难之人。作者背井离乡,独自闯荡,穿越了人生的风风雨雨之后,对于父亲只有理解、思念和牵挂,而磨灭了因家庭矛盾造成的嫌隙。对父亲信中“矛盾内容”的理解,体现出作者“大男人”的情怀:“我”已然责无旁贷地成为家中的支柱,再也不是当年那个少不更事的轻狂“少爷”了。“我”的形象经历了如下发展变化:形象:少爷儿子男人。特点:轻狂感恩理解。“我”的人物性格发展的过程,是生活不断启发“我”、磨砺“我”的过程,是“我”精神成长的过程,也是“我”社会角色不断形成、不断确立的过程。至此,学生可以进一步加深对于 背影 主旨的理解,加

22、深对作者情感的体验,进一步理解 背影 的生活意义和生活情趣,更好地体味文中所蕴涵的人生真谛。总之,引领学生体会“祸不单行”的情境,可以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父亲与“我”的凄凉与伤心;指导学生体会浦口送别的情境,可以让学生以“我”的角色体会父爱与离愁;启发学生体会读信思父的情境,可以引领学生随着“我”一起去感悟人伦之重与岁月之轻。“情境化教学”使“背影”真正活了起来,使学生真正成为思辨性阅读的主体、主动探究的主体和主动发展的主体,使学生走进了“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语文教学,尤其是文学作品教学,只有引领学生走进真实的生活情境之中,去体会思想情感,把握人物形象,感悟作品主旨,才能使学生更好地读出作品的个性与特色,不断提升认知的深刻性和审美的独特性。参考文献:1 桑楚,主编.朱自清经典 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3 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王荣生给语文教师的建议 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7.4(美)玛利亚 哈迪曼.脑科学与课堂:以脑为导向的教学模式 M.杨志,王培培,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作者:莫俊峰,河南省安阳市第六十三中学正高级教师)责编:芮瑞;校对:夏家顺33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