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油气地质勘探将从烃源岩时代进入幔源油气新时代.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741074 上传时间:2024-06-05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油气地质勘探将从烃源岩时代进入幔源油气新时代.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油气地质勘探将从烃源岩时代进入幔源油气新时代.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油气地质勘探将从烃源岩时代进入幔源油气新时代.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石油史研究收稿日期:作者简介:林隆栋,男,福建福州人,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油气地质勘探将从烃源岩时代进入幔源油气新时代林隆栋袁学诚 李玉琪(中国石油 新疆油田分公司,新疆 克拉玛依 ;中国地质调查局 发展研究中心,北京 ;西安石油大学 石油史研究所,陕西 西安 )摘要:简要梳理了人类石油勘探发展历程,分析并研究了国内外 个油田(或盆地、油区)的勘探资料,得出结论:石油地质勘探经历过的第一个阶段是背斜(构造)勘探阶段(世纪 年代 世纪 年代),第二个阶段是烃源岩勘探阶段(世纪 年代至今),现在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2、 幔源油气勘探时代。依据幔源油气理论,提出了创新的“盆 壳 幔镜像叠置成藏模式”。关键词:背斜(构造)勘探;烃源岩勘探;幔源油气理论及勘探;盆 壳 幔镜像叠置成藏模式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油气地质勘探历史简要回顾石油、天然气在遥远的古代就已经被人类所发现,这是因为地壳浅部的石油和天然气渗露出地表,有些还发生了自燃。在我国,汉代就有关于石油的记载;古代波斯在公元前 世纪还因对天然气自燃的崇拜而出现了拜火教。这些泄露到地表的石油、天然气被称为“油苗”和“气苗”。尽管人类从古代起就开始利用石油、天然气,但那时对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并没有理论指导,直到 年以前,所有的产油区都是通过油苗发

3、现的。随着现代地质学及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科学理论和技术逐步进入石油、天然气勘探领域,油气勘探工作开始有了科学的理论指导。这一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背斜构造勘探阶段,第二个阶段为烃源岩勘探阶段,第三个阶段也就是本文重点阐述的、刚刚进入的幔源油气阶段。背斜勘探阶段(世纪 年代到 世纪 年代)背斜是指像倒扣的锅那样拱形的岩层,在这种岩层的顶部(即倒扣锅的锅底)、构造术语称为“轴部”的地方存在大量的油气藏。背斜学说是 年加拿大地质学家亨特()首次写成论文发表的,在美国首次利用“背斜层学说”勘探石油的是怀特教授(),他在 年期间,应用背斜层原理在阿巴拉契亚地区发现了许多油气田。自 年到

4、年,大多数石油公司才开始聘用地质学家进行地面地质调查,寻找背斜构造。从那时起一直到 世纪 年代,寻找背斜及其圈闭是油气勘探的最重要的方法。寻找背斜早期使用的地球物理方法是重力方法,后来使用了地震勘探、电法、磁法等。背斜油气藏进一步扩大的概念是构造油气藏,一直到现在,背斜、断背斜等构造仍是油气勘探的重要目林隆栋,等:油气地质勘探将从烃源岩时代进入幔源油气新时代石油史研究标之一。虽然很多油气藏存在于背斜轴部,但是,有一些背斜钻井后并没有发现油气藏,也有落空的圈闭,这说明背斜和构造只是油气成藏的条件之一,在别的合适条件下也能形成油气藏。到 世纪 年代以后,随着明显的背斜勘探逐渐殆尽,勘探实践中发现了

5、新的不受背斜控制的油气藏类型,如地层油气藏和岩性油气藏,背斜在勘探中的重要性下降。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科技的发展,将油气勘探推进到了下一个阶段 烃源岩阶段。烃源岩勘探阶段(世纪 年代至今)自现代油气勘探开始出现时,关于石油、天然气的形成原因就有两种学说:一种为无机成因学说,由门捷列夫、索科列夫等人提出,在 世纪后半叶曾相当盛行;另一种为有机成因学说,由罗蒙诺索夫等提出。在 世纪初期,通过石油中生物标志物卟啉及旋光性等发现,经波东尼等研究发展,烃源岩的影响逐渐扩大,在 世纪 年代以后形成了重要的油气成因学说,并深刻地影响了油气勘探实践。世纪 年代到 年代,菲利普()、蒂索()发展出更为完善的干酪根

6、生烃学说,在勘探上形成固化的“生、储、盖、运、圈、保”成藏模式。这种学说最突出的特点是认为石油、天然气是由沉积于泥岩中的干酪根在地层温度下加热生成的,形成后运移入孔隙度合适的砂岩、灰岩等构造性圈闭或非构造性圈闭中成藏。在勘探上,此种理论扩大了勘探范围,只要有烃源岩分布的区带内都可能存在油气藏。烃源岩分布最多的是沉积盆地,油气勘探的目标也就从范围较小的背斜扩大到了范围广阔的整个盆地,有地质学家甚至说“天生盆地必有油”,沉积盆地也被广泛地称为“含油气盆地”。“海相生油说”和“陆相生油说”都是烃源岩生烃说的一部分,区别只在于发现海相岩层(碳酸盐岩)存在大量油气藏的地质学家认为,只有海相地层才能沉积足

7、够生烃用的有机质,陆相地层沉积不了那么多的生烃有机质;而陆相生油说则认为陆相地层也可以有足够的生烃物质。两种学说依据的实际证据都是储层的沉积相,和源岩并不一致,海相生油说中的海相烃源岩层中的干酪根数量远低于陆相烃源岩,不得不降低海相地层干酪根含量的标准来勉强自圆其说。烃源岩勘探虽然因扩大油气勘探区域而发现了不少油气田,但其理论内部的自相矛盾十分明显,加之地球化学研究在 世纪 年代以后发现了许多非生物油气成因的证据,所谓“生物标志物”也被证明非生物独有,整体上,烃源岩生烃理论面临极大的挑战。在此背景下,无机成因学说重新返回石油地质勘探领域,并在地球深部探测实践的推动下,发展出幔源油气理论。中国石

8、油勘探的重大突破出现在 世纪 年代以后,以大庆油田的成功发现为标志。当时接受的油气勘探理论属于背斜(构造)勘探的范畴。世纪 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接受了西方先进的地震勘探技术,也随之接受了当时西方盛行的干酪根生烃学说和生、储、盖(也被称为沉积运移生烃成藏)模式,进而固化成标准的勘探工作流程,至今未变。幔源油气阶段(世纪初至今)幔源油气理论滥觞于油气无机成因学说。早在 世纪 年代,在俄罗斯以及中国的一部分地球科学家那里形成了系统的学说,进入 世纪后,地球深部探测、美国“页岩气革命”、天然氢藏的发现以及深部钻井等多方面的证据表明,这一学说正逐渐成为油气勘探的前沿学说,在勘探实践中取得了巨大的突破

9、,将油气勘探推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其具体内容,本文主体部分将予以详细介绍,此处不复多言。需要强调的是,每一个勘探新时代的出现,并不是对旧时代学说的全部否定,新时代确实否定了许多旧时代的学说(有些甚至是支持其理论大厦的核心学说),但旧时代符合地质实际的一些认识仍被继承下来,如背斜控藏以及构造控藏学说依然有效,只是背斜或明显的控藏构造已被发现殆尽,需要新的理论来指出新的勘探方向。烃源岩理论将勘探目标从背斜等构造扩大到全沉积盆地,这种理论指导下也确实发现了许多新的油气田,幔源油气理论也并不全盘否定以往的勘探经验,而是基于地球深部烃源的证据,拓展出了许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卷 期多新的勘探目标

10、。地球深部探测获得的新发现 世纪以前,受烃源岩勘探理论的影响,油气勘探工作仅局限于沉积盆地。然而,随着现代先进的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学科在地质科学中的广泛应用,特别是自 世纪 年代至 世纪初这段时间内,我国油气地球物理探测工作已从盆地所在的地壳扩展到岩石圈,甚至伸入到上地幔软流圈 。深部探测成果表明,油田所在的盆地之下总是对应出现壳内低速低阻(高导)体和软流圈高耸隆起,呈镜像反映。壳内低速低阻体与油田所在的盆地之间发育着许多隐伏断裂或断裂破碎带,它们将盆地地壳软流圈串通联成一体,如同将上、中、下三层楼房串通,形成油气本源共同体,地球物理探测证据解释了幔源油气上窜通道问题。上地幔软流圈高耸隆起,

11、表明软流圈非常发育,这 是 幔 内 低 速 低 阻 体:低 速、低 阻、高温 ,是碱型幔汁富集区 。据 和杜乐天 等人研究,深部 体系,在此,当压力大于 、温度大于 时(相当于地下深度约 ),可聚合成超临界态烃、碱流体。这是油气的最主要来源,主要以高碳烷烃类及(质子或称离子)、(原子)、(分子)、等挥发性流体,以及富碱金属流体出现,并萃取大量地幔内富集的重金属元素、铁族元素等。是夺 氢化、气化能手,又是强力气裂、气爆能手,所以深部油气藏中不缺高孔渗。(质子)、(原子)氢化力最强,也是油气母质 。通俗说这里是巨大的“碱库”和“气库”(上地幔软流圈气体重量约为外层大气圈的 倍,幔源油气来源丰沛)。

12、壳内(个别岩石圈内)低速低阻体,实际上是幔源底辟,是氧型幔汁发育区,呈亚临界态。它有三大作用:()生成石油或天然气(甲烷)。从软流圈涌上来的一氧化碳未被氧化时,可以和氢作用,在自然条件下(,催化剂 、)将发生费托反应生成石油。当来自软流圈的一氧化碳被氧化变成二氧化碳而溶于水变成碳酸,温度达到 时,橄榄石在由下往上发育的断裂条件下,就会变成蛇纹石并释放出甲烷和氢气。()软流圈超基性岩浆上涌时,穿过玄武岩层断裂,充填于玄武岩和上覆花岗岩之间,形成一个塑性层,此过程发生体积膨胀,使花岗岩破裂,形成大、小不等的断裂 ;“气枕效应”也会产生断裂、裂隙与其上沉积盆地沟通,并为沉积盖层断裂活动提供让位空间。

13、()深处幔源流体沿断裂、裂缝上窜,为沉积盆地内的沉积物转化为烃类起到了加氢、加温、加催化剂等原料的作用。当今在沉积盆地内广泛发现的页岩油气、致密砂岩油气,实质上都是地下深处幔源强大氢流上窜氢化成因的结果。年 月,地质勘探工作者曾钻入地幔岩石深达 ,取得了岩心的高回收(部分岩芯超过 );还获得了大洋钻探岩芯样品中最新鲜的橄榄岩样品,检测到井内流体中氢气浓度高于海水 倍,记录了活跃的蛇纹石化反应;观测到地幔岩石热液蚀变随深度减少的记录,为重建蛇纹石化过程提供了宝贵材料,包括氢气的形成和有机化合物的非生物合成。取得了地幔氢流最直接、最可靠的证据。特别是氢流中超微颗粒(质子)和 (原子),具有极强的渗

14、透力和氢化力,可以和含碳地层中所有碳质微粒化合成甲烷(系小分子)和石油(系大分子),形成烃源岩。质子级大小 和原子级大小 气流,渗入纳米级大小的碳质微粒空间后,可形成体质大得多的分子级甲烷和油滴,被保存在纳米级空间中而无法自由流动,故必须采取压裂措施才能采出 。沉积盆地中出现的烃源岩(或见油页岩甚至天然气中高浓度氢气流)是深部幔源流体上窜的第一个最重要标志。而在烃源岩之中或烃源岩上、下,出现多层水平产状火成岩(玄武岩、安山岩、凝灰岩等)则是第二标志 。这是由于幔源深部流体在岩石圈内上升到一定深度时,由超临界态向液相进行相态转变时必然伴随的释能现象 爆炸。这种爆炸表现为上覆整体地层岩系,被高压气

15、体膨胀顶托产生顺层虚脱空间,而导致岩浆顺层贯入形成林隆栋,等:油气地质勘探将从烃源岩时代进入幔源油气新时代石油史研究水平产状(简称“气枕效应”)。这种爆炸是氢和氧瞬间反应的结果,玄武岩浆产于深度 ,说明那时爆炸深度已达 。“气枕效应”越剧烈,产生自下而上断裂越多,断块越破碎,说明从基底 第四系盖层之间,油、气藏发育越好。第三标志是,来自深部的膏盐侵入(侵入到盆地沿断裂带穿插到上覆多层系中,像竹笋般上长)、白云岩化形成和碱性热液进入盆地,会对盆地基底和地层形成碱交代作用、蚀变作用、溶蚀作用等。第四标志,原油中富含地幔软流圈富集的特有重金属元素。如克拉玛依所产原油中铼元素含量为我国陆壳平均值的 倍

16、、金为 倍、银为 倍、镉为 倍,并含 种生物中未见、甚至巨毒的元素 。大庆所产原油也有类似情况。苏联于 年在科拉半岛钻凿了一口深达 的超深井,在井深 时取出黄金含量达 克 吨的岩心,表明有地幔软流圈成分的加入。在深大断裂带上,来自深部幔源氦气和无机 气藏异常发育,等等。这种三层镜像叠置结构中,软流圈是油气最主要的来源,是深源;壳内低速低阻体是中间站,是中源;盆地内有机物转化成烃和油气聚集(即各种油气藏)是终点站,是浅源。浅、中、深相互配合、相互作用,形成一套完整的大成藏系统(见图 )。图 油气生成的盆 壳 幔镜像叠成藏模式横剖面(以辽河油田为例)海相生油、陆相生油的理论局限性和深部幔源油气证据

17、的发现我国东部地区油气地质勘探在传统的有机生油理论指导下,从 年发现大庆油田开始,继而发现扶余、胜利、大港、辽河等油田,至 年短短 年内有 个油田像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堪称我国油气田发现高峰期。但随着勘探向纵深发展,越来越暴露出该理论存在的问题:()随着基岩、基底油气藏陆续出现,为了解释这种油气藏的成因,学术界出现了“倒灌说”“侧 灌 说”等 不 符 合 物 理 学 基 本 定 律 的 假说 。()蒂索干酪根生油模式经不起生产实践检验,特别在我国西部尤为突出。该模式热裂解生凝析油气门限,最深是 。而塔里木盆地的轮探 井在 超深层,寒武系盐下白云岩,日产原油 、气 。蒂索生油门限温度是 ,而准噶

18、尔盆地的风 、石西、盆参、北等井,都发现 高温成因、含高碳烷烃类原油 。这些都早已突破蒂索理论中石油烃类所存在的禁区。()从有机质生油原理上看,也暴露出严重问题。干酪根里碳含量 、氢含量只有 ,而要生烃成油,氢含量至少要达到 ,干酪根里少了一半的氢。石油大分子中 原子数比大体是 ,甲烷中是 ,更是以氢为主。我们找烃源岩,只重视碳,不管氢,是本末倒置。是氢形成石油和可燃天然气,而不是碳。碳的熔点沸点极高,只靠它不可能有迁移性能,必须有氢的气化。大庆油田、吉林油田的有关发现,粉碎了西方许多学者认为“中国将永远不能产出大量石油”的预言,表明不仅海相有机能生油,陆相有机也能生油,还能生大油田。随后陆相

19、有机生油论在中国迅猛发展。但 年 月辽河油田的发现,又是对陆相有机生油论的颠覆。这是深部幔源油气第一次在我国“现身”。该油田在地质上出现三个怪异现象:()小而肥。除第四系平原组和部分新近系盖层不含油外,从沉积坳陷基底、基岩,不管是沉积岩,还是火成岩、变质岩,统统都是含油层。在 面积上,探明石油地质储量 ,年产原油上千万吨 。()古潜山有油;无潜山,甚至低地也有油。()水平产状火成岩多,从太古宇变质岩到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卷 期中侏罗统义县组、古近系的房身泡组、新近系的馆陶组都有发现,年 月又发现兴隆台太古宇古潜山变质岩油田,由此认为生油层是古近系沙河街组,储油层是其上的东营组、馆陶组

20、及其下的房身泡组和基底太古宇花岗混合岩。年前井深 ,揭开基底 ,探明石油地质储量 。面对众多基底、基岩油气藏,当事人统统用沙河街组生油后倒灌说、侧灌说来解释。年横切油田的地学断面发表清楚显示:辽河坳陷之下是软流圈高耸隆起,隆高 ,地壳和岩石圈地幔内发育二处低速低阻层;从上地幔软流圈最高隆起处 深处,发育起的三条深大断裂(营口 佟二堡断裂、辽中断裂、台安断裂),经岩石圈地幔、地壳、直到辽河坳陷第四系盖层之下,把软流圈和辽河坳陷串通,连成一体,压力是相通的,上面是低压区,下面是高压区;兴隆台油田正处于辽中断裂和台安断裂之间,因此其上年轻的沙河街组生成的低压区油气,无论如何倒灌、侧灌都无法进入其下高

21、压区,只能是高压区油气往低压区跑,断裂断到多高,油气就会运移到多高,说明“上生下储说”“倒灌说”“侧灌说”都是错误的,不能成立(见图 )。年以来在辽河油田发现的所有基底、基岩油藏,就足以表明是来自深部的幔源油气。年后,兴隆台油田加深勘探,发现陈古井,井深 ,揭开基底 未见底水,油气供给充足。该油田经 多年来基底深化勘探,现已具有 亿吨储量规模,这是幔源油气再次用钻头获得的验证。幔源油气第二次“现身”,是在我国华北地区。年袁学诚等在做秦岭深部构造研究时,意外发现华北地区岩石圈地幔不但不是均匀的,而且在它的内部,软流圈物质从 以下深处强势上升直迫地壳并将地壳拉开,形成或深或浅的断裂,使软流圈物质进

22、入地壳并侧向流动,呈单个或抱团出现,袁学诚将其称为“地幔蘑菇云构造”(见图 )。图 鹤峰 保康 兰考 济南地震层析剖面(等值线上数字表示速度相对值,暖色为低速,冷速为高速)年,袁学诚获得华北油田的粗略分布图,将它们位置投到 年最初得到的华北蘑菇云构造根部 软流圈上涌处的图中,由此发现:所有已发现的油田,全都位于蘑菇云构造根部软流圈上涌处的热块、软块中。说明石油生成于深度大于 软流圈的温、压条件下,并由蘑菇云构造将它携带到地表。这一发现破解了中朝地台于中、新生代活化的成因,同时又意外收获了幔源油气的丰硕成果。这里是我国东部干热岩温度最高又最浅发育区,也是油气资源最发育区之一。从太古宇的变质岩到古

23、近系的孔店组、沙河街组、东营组;新近系的馆陶组,水平产状火成岩的气枕效应多达 次、火山喷发也非常发育,侵入岩成群成带分布,伴随的断裂活动频繁、断块复杂。从基底 第四系盖层之间油气异常富集,非常规储层多,有变质岩、花岗岩、火山岩等,基岩、基底油气藏越打越多。油、气类型多种多样,稠油、高温油 、“瞬时”形成的“热液石油”、像水一样的凝析油;有甲烷气、凝析气、氢气、氦气、无机 气。对断裂带认识,由“祸”到“福”,发生 度大转变 。这是有机、无机复合成烃成藏难得的好地方、好成果。林隆栋,等:油气地质勘探将从烃源岩时代进入幔源油气新时代石油史研究幔源油气第三次“现身”,是在新疆克拉玛依油田。学界对它的地

24、质体整体、全貌的认识过程长达半个多世纪,经历二次大争论、六个阶段,由浅到深逐渐才趋于成熟。世纪 年代初期,在准噶尔盆地油气地质勘探方向上曾发生过一场长达 年的大争论 。以地调处苏联专家组长潘切列捷夫为首的绝大多数派主张继续盆地南缘山前坳陷带勘探,称它为“中国巴库”。以克 乌油区普查大队队长、苏联专家乌瓦罗夫为首的极少数派,主张上盆地西北缘勘探。后经理部采纳乌瓦罗夫的意见,钻凿了克 号探井,并试出工业油流,从而发现了克拉玛依油田。年统计资料表明;克拉玛依石油探明储量、年产量占新疆千万吨级油田 、,而南缘仅占 、,西北缘是当之无愧的油海。另一场争论是发生在 年底的逆断裂与逆掩断裂之大争论。六个阶段

25、即:挠曲逆断裂犁式逆掩断裂 大推覆体、古凹陷幔源底辟与二套断裂系统 软流圈成高耸隆起的地幔脊柱状出现阶段 。至此地下八大景观、三层楼结构才全部显露出来(见图 )。图 克拉玛依地幔柱发现历程示意此后有关学者接着追踪研究了我国 个油田(大庆、吉林、辽河、渤海、冀东、冀中、大港、胜利、中原、河南、江苏、江汉、玉门、克拉玛依、柯克亚)、个盆地(海拉尔、二连、四川、鄂尔多斯、焉耆、吐鲁番)、个油区(南海、东海),以及俄罗斯国家的 个盆地(西西伯利亚、蒂曼 伯朝拉)共 个油田(或盆地、油区)的壳、幔深部构造后,惊奇发现:不管陆上、海上都发育幔源油气成藏模式。虽形态各不相同、深浅不一、组合类型多种多样,但高

26、耸隆起的软流圈壳内低速低阻体富集油气的沉积盆地,始终是相依相伴、形影不离,从而形成生油运移聚集(部分散失)的共同体。油气生成的盆壳幔镜像叠置成藏模式的意义根据 个油田(盆地、油区)的勘探资料和近 年来深部地球物理探测、深部(最深处已钻入地幔岩 )钻探的最新资料,我们提出了全球油气生成的崭新模式:盆 壳 幔镜像叠置成藏模式。其内容为:地球上石油、天然气的最根本来源为来自地核的氢,氢流进入地幔之后形成软流圈,即烃碱流体聚集体,是目前探测所知的最深部的“巨大气库”;烃碱流体进入地壳后,形成蘑菇云状的底辟,即中下地壳低速高导体,此为深部油气的第二层巨大聚集区带;来自该区带的油气进入地壳浅部沉积层,对沉

27、积成因的含碳“烃源岩”加氢,又生成一部分油气。地幔软流圈、中下地壳低速高导体和沉积层油藏结构如三层楼房,但有深断裂沟通,石油天然气的来源都是地幔烃碱流体,是为油气本源共同体;油田所在的盆地之下,总是对应出现壳内低速高导体和地幔软流圈高耸隆起,呈镜像反映。油气生成的盆 壳 幔镜像叠置成藏模式,决不仅仅是局部地区,而是全球性重大研究探索课题。世纪 年代就已经发现世界上最大、最富有的 个含油气盆地(如波斯湾、南里海、里海、滨里海、北海、东地中海、西伯利亚、墨西哥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卷 期湾等)在中地壳都存在低速低阻体,根据经验,这些都是幔源底辟,由于探测深度不够,它们之下高耸隆起的上地幔软

28、流圈还没出现,这有待各国石油地质学家进一步探索,让它们的全貌早日显露出来。现已查明,这些含油气盆地,也都存在深部流体窜入盆地后留下的多种证据,如:不同时代水平产状火成岩,有基性岩、玄武岩、安山岩、花岗岩、流纹岩等;膏盐侵入;时断时续的火山喷发,从侏罗纪开始,经白垩纪、古近纪、新近纪直到第四纪,等等;我国东部的水平产状火山岩,从三叠纪开始,经侏罗纪、白垩纪、古近纪、新近纪,直到第四纪,次数最多、范围最广,所以我国地台活化名正言顺。有充分理由推断,此模式将成为全球未来油气地质勘探的崭新模式。幔源油气新时代的出现,是当代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在石油地质学上共同探索取得的最新成果,是对石油地质学理论的重大

29、突破和发展。我国是最大的受益国,也是最有希望让石油工业再次取得突破的国家,缘由如下:()我国是全球唯一的地台活化国家,但目前我们还没有完全认识它。在我国北方,软流圈发育 多个高耸隆起的“大蘑菇”。所以基岩、基底油气藏、火山岩、变质岩甚至结晶岩油气藏,不再是“上生下储”理论的成果,它们都可获得发展。在我国南方,发育众多花岗岩的山,正是来自上地壳的喷发岩。如武夷山下的莫霍面,不变,就发育着高耸隆起的软流圈蘑菇,在东西伯利亚盆地的花岗岩之下也找到尤罗勃钦,带油环的大凝析气藏 。南方几代找油人的梦想,有望变成现实。()我国与欧洲和北美等西方国家不同,沉积盆地里的好储层(如海相的碳酸岩、白云岩等)大多数

30、都发育在盆地里的最底部,尚未完全打开。盆地里的基岩、基底存在许多硅碱交代岩、蚀变岩等,孔渗极佳。油气从深部上来,它们是必经之处,所以勘探潜力巨大。一旦摆脱烃源岩理论的束缚,各个老油田的勘探潜力,就会爆发出来。()渤海湾盆地的 个油田之下,软流圈是抱团、不开花,发育有 个高点大蘑菇,最高点在渤海油田之下,深 、隆高 。这里,幔源底辟也非常发育,有块状、多层状,最浅的也在渤海油田之下,深 、厚 。渤海、胜利、冀东、辽河这 个油田之下,幔源底辟都可连成一片。这里发育地壳溃变岩,孔渗极佳,由于和底下高耸隆起软流圈连通,推测存在巨量的天然气、凝析气、氢气等,是从未打开过的新领域,且处于当前可钻探的深度。

31、基于上述分析,应从本模式入手重新考虑当前油气地质勘探方法、油气资源评价方法、油气富集规律探讨等。现今勘探方法要与时俱进,要从现在“只顾上不顾下”,转到“先顾下后顾上,上下兼顾”上来。我国未来油气地质勘探应与幔源油气新时代相适应,要改变过去那种只靠有机烃源岩理论的“单条腿”找油办法,改为有机和无机(幔源油气)结合的“两条腿”跑步,多方位展开,加快油气勘探步伐,从而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石油天然气严重依赖进口的问题。参考文献 斯诺 石油地质学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梁布兴,潘钟祥 石油地质学原理 北京:地质出版社,潘钟祥 石油地质学 北京:地质出版社,柳广弟 石油地质学 版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李廷栋

32、,袁学诚,肖庆辉,等 中国岩石圈三维结构 北京:地质出版社,袁学诚,林隆栋,许乐红 再论无机生油假说及中国找油前景 中国地质,()林隆栋,陶士振,袁学诚,等 论油气本源共同体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报),()袁学诚,李善芳 无机生油假说及其在中国的应用前景 中国地质,()杜乐天 新地球科学原理导论 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李玉琪,张旋,惠荣 油气无机成因学说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张景廉,于均民 论中地壳及其地质意义 新疆石油地质,()中国 办公室 航次科学家手记 :林隆栋,等:油气地质勘探将从烃源岩时代进入幔源油气新时代石油史研究 杜乐天,张景廉,欧光习 石油

33、天然气藏幔汁加氢和碱交代成因的再认识 地质论评,()陈新发,匡立春,查明,等 火山岩油气成藏机理与勘探技术:以准噶尔盆地为例 北京:科学出版社,郭占谦 新疆原油特殊性及其在勘探、开发、炼制中的意义 新疆石油地质,()张景廉 油气“倒灌”论质疑 岩性油气藏,()林隆栋 关于准噶尔盆地油气勘探新模式的思考 新疆石油地质,()李国玉,吕鸣岗 中国含油气盆地图集 版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袁学诚 秦岭岩石圈速度结构与蘑菇云构造模型 中国科学(辑),()查全衡 地热:京津冀现实的绿色能源 中国能源报,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深部油气资源将成勘探新领域 中国科学报,梁狄刚 文风学风辩证思维:石油地质科研的三个问题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林隆栋 世纪 年代准噶尔盆地油气勘探方向大争论的启示 新疆石油地质,()林隆栋 断裂掩覆油藏的发现与克拉玛依油田勘探前景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马宗晋,曲国胜,陈新发 准噶尔盆地深浅构造分析及油气展布规律 新疆石油地质,()赵俊猛 天山造山带岩石圈结构与动力学 北京:地震出版社,李国玉,金之钧 新编世界含油气盆地圈集:下册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责任编辑邬静),(,;,;,):,()()(),(),:();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