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汉方医家浅田宗伯在日本霍乱大流行时期的贡献.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587897 上传时间:2024-06-01 格式:PDF 页数:17 大小:5.4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方医家浅田宗伯在日本霍乱大流行时期的贡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汉方医家浅田宗伯在日本霍乱大流行时期的贡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汉方医家浅田宗伯在日本霍乱大流行时期的贡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自然科学史研究 第 43 卷 第 1 期(2024 年):104120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Natural Sciences Vol.43 No.1(2024)汉方医家浅田宗伯在日本霍乱大流行时期的贡献曾 毅 肖永芝?(中国中医科学院 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北京 100700)摘 要 浅田宗伯是日本近代最重要的汉方医家之一,他在日本霍乱大流行时期(18581860)的活动与贡献迄今为止未受到学界关注。本文考察了浅田宗伯在霍乱大流行时期抗击霍乱的活动。1858 年 7 月霍乱在江户爆发后,浅田宗伯深入疫区,成功救治大量霍乱病人,撰著、刊刻霍乱应急手册暴泻须知供疫区民众

2、使用。此后到 1860 年,浅田宗伯相继编撰了治瘟编、治瘟编补、治瘟编考证。其中治瘟编最具临床与学术价值,推动了汉方医家对霍乱的研究与讨论。浅田宗伯对真性霍乱的命名以及对霍乱病因、传播途径的认识不及清代医家,但对霍乱的诊断与治疗颇具特色。与兰医绪方洪庵对比,浅田宗伯经过临床实践,参阅中、日及西方医书后才推广他的个人经验与治法,更为谨慎。关键词 江户时代;浅田宗伯;霍乱;汉方医学中图分类号 N09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0224(2024)01-0104-17 收稿日期:2022-10-24;修回日期:2023-08-28。作者简介:曾毅,1992 年生,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日本疫

3、病史、中医古籍文献。肖永芝,1963 年生,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外医学交流史、中医疫病史,E-mail:。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传统医学疫情防控史料搜集、整理与研究”(20&ZD222)。又作“御目见得医师”,指由青年或民间出身而被选中成为幕府、各藩的侍医者。参见国史大辞典编集委员会:国史大辞典(第 11 卷),东京:吉川弘文馆,1990 年,733 页。奥医师为德川幕府最高医官,负责幕府将军和女眷的医疗保健。参见尚学图书言语研究所:言泉国语大辞典,东京:小学馆,1986 年,304 页。浅田宗伯(18151894)名惟常,字识此,号栗园,日本信浓国筑摩郡北栗林村(今属日本长野县

4、松本市)人,是活跃于幕末到明治间的汉方医学大家。浅田宗伯历任德川幕府御目见医师、奥医师、皇室侍医,医术高超。1865 年,在其他汉方医、西洋医束手无策的情况下,他治愈了法国公使莱昂罗什(Lon Roches)的腰痛,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赠其自鸣钟、绒毯;1879 年,他救活了刚出生的嘉仁亲王(后来的大正天皇),明治天皇赐其神农像,名声享誉内外。1-4 浅田宗伯著有先哲医话、皇国名医传等多部医籍,晚年致力于汉方医存续运动。5-6 他的业绩与著作对汉方医学影响深远,受到汉方医学界与日 1 期曾毅等:汉方医家浅田宗伯在日本霍乱大流行时期的贡献105 本医学史研究者重视。1,7-15浅田宗伯生活的时代,

5、日本遭遇了近世最严重的一次疫情 发生在 18581860 年的霍乱。该次疫情属于第三次全球霍乱大流行的一部分,此次全球霍乱大流行始于1846 年,由英属印度孟加拉省(今孟加拉国)由西向东依次传播到荷属东印度(今印度尼西亚)、中国。16 1858 年 6 月霍乱传播到日本长崎,9 月传遍日本全国,尤其盛行于江户。17-18 江户城内不少民众全家死亡,火葬场的棺材堆积如山,不少民众为求不被传染,抛弃染疫的家人逃往外地。19-21 同年 8 月,疫情达到高峰,9 月逐渐衰退。17 1858 年 79月,江户死亡人数达 10 万人(一说 26 万人,当代学者估计至少死亡 3 万人)。22-23 185

6、9年 7 月,疫情死灰复燃,在江户、京都等地再度流行,直到该年冬季才基本结束。20 在此期间,身居江户、作为汉方医代表人物的浅田宗伯如何应对霍乱,是医学史、汉方医学研究不应忽视的一个主题。浅田宗伯在霍乱肆虐时期采取了哪些行动,他对霍乱有怎样的认识,采用了什么样的疗法,有关浅田宗伯的研究以及诸多涉及日本霍乱史的重要论著均未关注这个问题。1,6-14,16-28 本文从浅田宗伯在这一时期的救疗活动、经验总结与医界反应,以及浅田宗伯有关霍乱的观点与疗法的学术价值来考察他的贡献。1 霍乱救疗活动1858 年 79 月霍乱流行期间,浅田宗伯开展的霍乱救疗活动主要包括救治霍乱病人、撰著和刊刻应急手册暴泻须

7、知。1.1 救治霍乱病人霍乱在江户爆发后,浅田宗伯停止日常诊疗,专门救治霍乱病人。霍乱在当时对于大部分医家来说是一种未知的疾病。浅田宗伯通过观察,发现病人虽然有呕吐、腹泻症状,乍看与中国医籍中的“霍乱”相似,但是病人“外无寒热”,“内无腹痛”,因此他认为该病不是中国医籍中的“霍乱”。当时其他汉方医视这种疾病为“霍乱、中恶、湿温之类”或“青筋、番痧、瘴疠之毒”的主张,在浅田宗伯看来皆误。(29,6a 页)浅田宗伯认为这种疾病显然是一种疫病,因为该病“无论老少强弱,阖户传染”。(29,1b 页)浅田宗伯不仅在观念上区分了“疫”(真性霍乱)与“霍乱”(急性胃肠道疾病),还在临床诊疗中区分二者。他总结

8、霍乱病人的典型表现是“所下物或如热汤,或如葛汁”(霍乱肠毒素促使肠黏膜杯状细胞分泌黏液增多形成的水样便)、“颜色青惨,眼胞肉脱,鼻梁兀立,额上泚汗、唇口干枯、舌缩声嘎,气息奄奄”(脱水与周围循环衰竭造成的霍乱面本文探讨的霍乱为现代定义的霍乱,即感染霍乱弧菌引起的烈性传染病。3019 世纪爆发过 5 次世界性的霍乱大流行,此处简要介绍前 3 次的情况:第 1 次为 18171823 年,发源于印度加尔各答,流行于亚洲、非洲。第 2 次是 18261837 年,范围波及亚洲、非洲、欧洲、南北美洲。第 3 次是18401860 年,流行范围包括亚洲、欧洲、南、北美洲和非洲。详见 M.R.Smallm

9、an-Raynor and A.D.Cliff,War Epidemics An Historical Geography of Infectious Diseases in Military Conflict and Civil Strife 1850-2000,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4,pp.427-429.“霍乱”本为中医名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该书没有明确描述“霍乱”的症状。张仲景伤寒论“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篇”指出,“霍乱”是以“发热、头痛、身疼、恶寒、吐利”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现代多认为这种“霍乱”指以呕吐、腹泻为主要表现的急性胃肠道疾病。88,91 本文

10、使用此概念时加引号以同真性霍乱相区别。106 自 然 科 学 史 研 究43 卷容)、“四肢转筋”(电解质丧失造成的肌痉挛),并且病人“剧者一二时,缓者一二日,闷焉即毙”(发病后迅速死亡)。(29,5a-6a 页)前述表现正是现代医学认定的真性霍乱标志症状。(30,121 页)浅田宗伯认为“疫”与“霍乱”的区别在于染“疫”者“外无寒热”,“内无腹痛”。(29,5a-6a 页)这正是现代医学用以区分真性霍乱与急性细菌性胃肠炎、急性细菌性痢疾、病毒性胃肠炎等急性胃肠道疾病的鉴别症状。(31,127-128 页)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浅田宗伯能够辨识真性霍乱。浅田宗伯认为,“疫”与“霍乱”是两种疾病

11、,辨证、治法有所不同。自隋唐以来,中国医家认为“霍乱”由饮食生冷、眠卧受寒导致,多属寒证,一般治以四逆汤、理中汤等含有人参、附子的方剂,祛除寒邪。32-38 日本霍乱流行时,许多汉方医家被霍乱上吐下泻的症状所迷惑,误以为是“霍乱”,滥用前述四逆汤等祛寒方剂。浅田宗伯指出,“疫”是别有一种厉气中人,厉气挟带邪热进入人体后盘结在肠胃之间,导致肠胃丧失正常功能,患者出现呕吐、下利;“疫”一般属热证,但素体虚弱者则见寒证,以及部分病人由于疾病的后期因邪热耗尽津液,自身阳气随津液亡失时会转为寒证。浅田宗伯认为,确认患者属热证的关键是脉象沉伏有力、沉数或沉细,触摸病人胸腹部能感到温度较高;寒证患者脉象沉微

12、或微细,触摸其胸腹仅有微温。(29,12a 页)在霍乱的治疗上,浅田宗伯对于热证患者采用寒凉、泻下的方剂涤清患者肠胃中的热邪。由浅田宗伯 1858 年 7 月至 9 月的医案来看,他多采用小半夏加茯苓合甘草黄连石膏汤。(29,11a-23a 页)小半夏加茯苓汤有和胃、降逆、止呕的作用,当代中医将该方广泛用于各类伴有呕吐症状的疾病。39 浅田宗伯使用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霍乱患者的呕吐症状,同时使患者能够下咽汤药。甘草黄连石膏汤清胃肠之热以安胃和中,减轻患者的呕吐与下利。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甘草黄连石膏汤的甘草具有广谱抗菌效果;石膏亦能抗菌,同时可抑制体温调节中枢、减轻骨骼肌的兴奋性,减少血管通透

13、性,起到镇止痉挛的作用;黄连含有黄连素(小檗碱),现代医学常用黄连素阻断霍乱肠毒素的分泌,减轻霍乱患者的呕吐与腹泻,缩短病程。30,40-43 对于属热证的重症患者,浅田宗伯治以大柴胡汤。(29,13b、16b、18b 页)大柴胡汤中的大黄、枳实急下胃中热邪;黄芩、柴胡清心腹肠胃中的热邪结气,四药为治病的关键;生姜与半夏能够和胃、降逆、止呕;白芍收敛胃气、止泻利,与大枣合用可恢复因腹泻亡失的津液。现代医学发现黄芩可以抗菌,白芍具有镇静作用,大黄含有的蒽醌类成分可抑制霍乱弧菌。(46,402 页;44-45)对于寒证患者,如果病情尚未加重,浅田宗伯多处方附子理中汤、吴茱萸汤(29,11b、16b

14、 页),附子理中汤补虚回阳、温中散寒,吴茱萸汤温中补虚、降逆止呕;对病情危重者,浅田宗伯用四逆加人参汤,同时灸神阙、天枢二穴数百壮(29,13b 页)。临床研究发现附子理中汤能够改善肠道免疫功能、减轻腹泻症状,吴茱萸汤具有止呕、止泻的作用,因此当代中医多将两方应用于消化系统疾病。46-47 由此可见,浅田宗伯治疗霍乱的处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霍乱弧菌,缓解患者肌肉痉挛、呕吐、腹泻,进而起到治疗霍乱的作用。浅田宗伯的著作治瘟编透露了他救治霍乱病人的具体情况。1858 年 79 月,浅田宗伯治疗 700 余位霍乱病人,其中有 37 人的医案被选录到其治瘟编中。这些医案均记载了病情与治疗经过,有 3

15、1 位记录了地理信息,23 位提及身份。(29,11a-24a页)尽管这些医案是为临床目的挑选的,但分析其中病人的病情、身份与所处的地理位 1 期曾毅等:汉方医家浅田宗伯在日本霍乱大流行时期的贡献107 置,能在一定程度上还原浅田宗伯在日本霍乱大流行期间救治霍乱病人的情况。先看病人的病情与身份。大多数病人病情严重,浅田宗伯的记录反映出江户霍乱病人的惨状:御舩手头江原北堂一夜间暴泻 3 次,等浅田宗伯赶到时,江原北堂已经由于严重腹泻、脱液导致“眼胞肉脱”(29,12b-13a 页);果蔬铺店主音吉的妻子眼胞肉陷、鼻准削脱,手脚冰冷、痉挛,浅田宗伯诊疗时她已经声音嘶哑,无法说话(29,14b 页)

16、。由此可见,浅田宗伯的病人的病情十分棘手。关于病人的身份,根据医案记录,浅田宗伯治疗的病人,多数是平民,包括商贾、工人或他们的家人(13 人)。其中商贩及其家人有 9人,如数寄屋町蔬果铺音吉的妻子;工人有 4 人,如广路街席工为吉。其次是武士(8 人),其中藩士(一般武士)有 6 人,如土州藩士江口龟三郎;幕府官员(上级武士)有 2 人,如前述御舩手头江原北堂。最后是特殊身份者(2 人),包括 1 位女性音乐表演者(一女伶)、1位性工作者(八町渠蓖头某客妇)。(29,14a-23b 页)浅田宗伯此时已经成为江户名医、御目见得医师,日常诊疗中,病人不乏身份较高者,所以他治疗的霍乱病人应当不会产生

17、社会阶层偏向。从浅田宗伯的医案来看,霍乱感染平民较多,尤其职业为商贩者,他们接触大量的客人与同行,有较高的感染率;其次是藩士,这些藩士来自地方各藩,跟随藩主参勤交代来到江户,沿途旅程与其在江户的公务使其接触各类人群,同样有较高的感染率。再看病人的地理分布。浅田宗伯记载的 31 位有地理信息的病人,其中有 22 位来自江户,内有 18 位来自江户日本桥地区(今东京都中央区),4 位来自江户其他地区。日本桥地区在江户时代是江户城乃至日本最繁华的区域之一,商铺与市场林立,交通发达,是江户经济、商业、娱乐中心。48 该处病人的地理分布可以通过当时的地图部分还原。书商尾张屋清七在嘉永二年(1849)至文

18、久二年(1862)之间出版的系列绘图江户切绘图记录了当时江户城内的地理信息,其中日本桥南之图和日本桥北之图专门记录日本桥地区的情况49。将日本桥地区 18 位病人所在的具体街道位置标记在此二图上,则得到图 1、图 2、图 3、图 4。图 1 日本桥南之图全图图 2 日本桥南之图局部德川幕府的重要官职,掌管幕府船舶的管理和海上运输。参见日本史用语辞典编集委员会:日本史用语辞典,东京:柏书房,1979 年,729 页。108 自 然 科 学 史 研 究43 卷图 3 日本桥北之图全图 图 4 日本桥北之图局部图 1 是日本桥南之图全图,绘制了整个日本桥以南的区域,该图右上部、右下部有笔者以红框覆盖

19、的区域,为浅田宗伯医案中记载的病人居所位置。将右上部红框覆盖的区域放大得到图 2,可以发现沿着蓝色水域,五郎兵卫町、南鍜冶町、南槙町、数寄屋町、吴服町均有病例。图 3 是日本桥北之图全图,笔者同样用红框覆盖浅田宗伯记载的病人位置,图中红框共有 3 处。其中红框覆盖最大的区域经放大得到图 4,可见葺屋町、岩代町、住吉町、难波町均有病例。综合图 14,日本桥地区发达的水运网络,由于蓄积污水与病毒,加剧了霍乱传播,该地区商业发达带来的高密度人口与交通便利带来的人口频繁流动,导致出现群聚性感染。此外,4 位来自日本桥以外的江户病人中,有 1 位在广路街。广路街位于江户中桥,紧邻日本桥,说明日本桥地区的

20、疫情已经扩散到周边区域。由前可见,浅田宗伯医案中的病人集中在日本桥地区的水域附近,这种情况正与历史学者对江户霍乱疫区的研究一致。50-51 现代医学在没有病原学检查的情况下,有一种确诊霍乱的方法:霍乱流行期间,在疫区内出现典型霍乱腹泻和呕吐症状,迅速脱水、循环衰竭和肌肉痉挛者,即可诊断霍乱。(30,120-121 页;31,128 页)因此,根据浅田宗伯救治的病人的时间、空间分布,进一步证实他治疗的是真性霍乱。综上所述,1858 年 79 月,江户的日本桥地区疫情尤为严重,且正在逐渐向周边区域扩散,使形势更为严峻。霍乱传染迅速、死亡率高。浅田宗伯明确提出江户流行的疾病非“霍乱”而是“疫”,清晰

21、地指出“霍乱”与“疫”的症状区别,他使用的方剂从现代医学、药理学的角度来看,对霍乱具有一定治疗作用。他不顾危险,深入疫情严重的疫区,救治商贩、工匠等平民百姓,足见其责任心、胆识与对自身医术的信心。近 3 个月间,浅田宗伯总共治疗 700 余位霍乱病人,其中 600 余人成功治愈。(29,跋二)在 19 世纪霍乱是致死率极高的疾病,浅田宗伯的治愈率展示出他高明的医术,以及汉方医学治疗疫病急症、重症的效力。1.2 暴泻须知与知识宣教1858 年 79 月,浅田宗伯除了救治病人,还撰著了一部供民众使用的霍乱应急手册暴泻须知。该书专门面向日本民众,因此采用日文撰成(图 5),手册仅 6 丁(江户时代表

22、示书籍页数的单位),浅田宗伯在疫情流行严重的江户中桥上槙町刊刻了此书52。1 期曾毅等:汉方医家浅田宗伯在日本霍乱大流行时期的贡献109 图 5 浅田宗伯刊刻的暴泻须知书影浅田宗伯在暴泻须知开篇指出,当前流行的“暴泻病”(即霍乱)为明朝医家所谓“杂疫”(即瘟疫),发病迅速,需要尽快治疗。全书主要总结了霍乱常见症状与对应治方,以供民众备用。为了使民众不混淆霍乱的各种变证,浅田宗伯在介绍霍乱常见症状与对应治方时,根据患者症状直接给出相应的药方。如患者出现烦渴的症状,需服用竹叶石膏汤、白虎汤类方剂;下利、烦躁的症状加剧,则用栀子、白术、茯苓三味,淡煎。(52,1a-3b 页)除霍乱治方外,浅田宗伯还

23、提出就医建议。他建议有条件的病人可在服药后尽快招来附近的医生共商下一步治疗。但是,他也认为有些处方绝不可轻易使用,如不能轻易使用人参、附子一类温补的药物,或阿片(即鸦片)之类的收涩药物。浅田宗伯常见某些汉方医家看到患者厥冷、脉绝、腹泻,就概作寒证而治以人参、附子等温补之药,加重患者病情;至于兰医用阿片治疗,他认为这是见泻止泻而不知病原所在,危害更甚。(52,3a 页)暴泻须知除了对病人的医疗建议外,书末尚有面向社会的呼吁。浅田宗伯写道:在两个月的治疗中,他见到居住条件差的穷苦患者,因房屋狭小、密不通风,时常全家感染霍乱,这些民众绝大多数因无力承担医药费用而死亡。他认为霍乱病人不应当待在肮脏、狭

24、小、拥挤的空间里(52,4b-5a 页),说明浅田宗伯察觉到人群密集、卫生条件差会加重霍乱的传播。浅田宗伯希望建立医院救济这些贫苦病人,但以一人之力尚未实现,于是他呼吁善心人士助其营建医院、赠医施药。(52,4b-5a 页)浅田宗伯的暴泻须知是日本霍乱大流行时期少有的由医家编撰且面向民众的医学著作,该书在医学层面是一部汉方医学的霍乱应急手册,在社会层面则是向日本社会传达疫区贫民状况的一面镜子。暴泻须知反映出浅田宗伯在霍乱流行时,不仅仅是作为医家治病救人,也通过关心民生、建立医疗设施等社会事务的方式抗击疫情。浅田宗伯后来开办了日本最早的汉方专门医院 开设在东京浅草森田街前的如春医院53,使当时为

25、霍乱病人建立医院的想法成为现实。2 经验总结与学界反响1858 年第一波疫情结束后,浅田宗伯开始研究霍乱与总结经验,他编撰了治瘟编、治瘟编补、治瘟编考证。治瘟编被其门人称为“治瘟正编”,该书内容丰富,全面体现了他对霍乱的认识与治疗经验。他希望通过撰著这 3 部著作向汉方医界同仁宣传自己的经验,同时批驳兰医的观点与疗法。(29,5a 页;54,1a 页;55,10a 页)2.1 治瘟编的编撰浅田宗伯治疗霍乱取得了成效,而 1858 年 79 月江户的其他汉方医师难以应对霍乱这样的烈性传染病。浅田宗伯在治瘟编中写道:“都鄙传染,医俗束手就死,罕有能究其源由而救之者。”(29,8b 页)不仅江户的普

26、通医师难以应对霍乱,就连一些名医的 110 自 然 科 学 史 研 究43 卷治疗也未能如愿奏效:时任幕府奥医师的高岛久贯(18211868)自述自己治疗霍乱病人毫无效验56,江户名医、幕府医学馆讲师山田业广(18081881)记录他治疗霍乱病人的结果是“十死七八”57。使汉方医的处境更为严峻的是,不少汉方医师对霍乱的认识都存在分歧。有人认为,汉方医学中有与霍乱对应的疾病,但对霍乱究竟是什么疾病不能达成共识,“或以为痧病,或以为疫厉,或以为霍乱一种。意揣目测,各出异见”(58,1a页);也有认为汉方医学典籍中无可对应者59-60。1858 年 8 月,兰学者绪方洪庵、兰医新宫凉民和大村恭等发现

27、,西洋医著中已有对霍乱流行历史、病因、疗法的总结,因而将西洋医学书籍翻译、出版。61-62 此后,西洋医学的治法风行日本,就连一些汉方医师也认为兰医对霍乱的认识与治疗完备而竞相效仿。(29,跋二)在前述社会背景下,浅田宗伯认为自己有必要、也有资格撰著一部著作,向日本汉方医界“讲明霍乱治法”,彰显汉方医学的效力。(29,跋四)他于是在 1858 年 12 月撰成治瘟编一书,于 1859 年夏季刊行。(29,序二)2.2 治瘟编的内容治瘟编是一部探讨霍乱及其治法的专著,浅田宗伯在书中全面论述了他对霍乱病因、病机、病程的认识,并且系统提出了霍乱病不同阶段以及各种变证的治法。浅田宗伯作为折衷派医家,兼

28、取各家学说与医方。他对霍乱病因、病机的解读,借鉴了吴有性、张璐、陈修园、王清任等明清医家的观点;治疗霍乱的医方主要来自张仲景、孙思邈等汉唐名医。浅田宗伯在解释霍乱的病因、传播条件与方式时,参考了明代医家吴有性、清代医家张璐的观点。他主张霍乱产生的原因源自寒暑失令,认为 1858 年春季阴雨不断,黄梅时节反而少雨,夏季不觉暑热,立秋后酷烈异常,这种寒暑反常、阴阳乖错使天地间产生一种厉气,人接触此种厉气即患病。(29,6b、7a 页)这种认识并不正确,现代医学认为,霍乱弧菌长期存在于水中,当霍乱弧菌污染人类水源、污水与饮水处理不当时,霍乱就可能爆发。至于气候异常,近年来公共卫生学研究指出,它是加快

29、霍乱传播的一大因素。63-65 关于霍乱传播条件,浅田宗伯在日本桥救治病人时,应当是意识到了水域、河道与霍乱的传播有一定关系,因此他解释霍乱传播条件时引用了张璐的论述。浅田宗伯指出霍乱“犹瘴雾之毒,或发于山川原陆,或发于河井沟渠而传染无穷也”。(29,6b;66)至于霍乱传播的方式,他主张霍乱“从口鼻而入”,“直入踞于胃”。(29,6b 页)从鼻而入不是霍乱的传播方式,这本来是吴有性观察肺鼠疫后提出的假说67。浅田宗伯所处的时代使他难以认识霍乱弧菌及其传播方式,但他摒弃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以来主张风、寒、暑、湿等外感六邪从皮肤腠理伤人致病的病因学说,借鉴了吴有性的新观点,主张霍乱是别有一种厉气

30、在人群间传染(29,6b 页),这一点比起同时期或稍晚的清代医家如徐子默、田宗汉无疑是进步的。68-69 徐子默等人皆囿于过去中医典籍对“霍乱”病因、传染方式的解释。浅田宗伯撰治瘟编的首要目的是“讲明霍乱治法”(29,5a 页),因此该书的主要内容与价值也在此处。具体来说主要有两点:一是用汉方医学的理论生动、深入地解析霍乱的症状与病程,对霍乱进行“汉化”;二是总结了浅田宗伯的治法与经验,是一部具备临床参考价值的霍乱诊疗著作。1 期曾毅等:汉方医家浅田宗伯在日本霍乱大流行时期的贡献111 治瘟编用汉方医学的理论全面解读霍乱的症状,其解析如表 1 所示:表 1 浅田宗伯对霍乱症状的解析临床表现分析

31、暴注下泻邪气伤胃,胃中精华化为污物下泄呕吐胃腑正气虚,客邪上逆转筋亡津液,筋失润养肉脱、四肢厥冷热邪燔灼,津液亡失消渴,欲饮水病人自救的本能表现呕吐和下利停止,舌上生苔、发热、身体疼痛,或发斑疹霍乱作为热邪的本质显露烦躁、四肢不收疾病末期,阳气欲脱上表所述霍乱症状分析,结合对霍乱成因与病机的介绍(29,6a-7b 页),治瘟编认为霍乱病程是:霍乱由厉气而成,厉气化为热邪客胃,造成呕吐、腹泻,胃中热邪燔灼,呕吐与腹泻加剧,胃气与津液随之亡失,出现转筋、消渴欲饮等症状,此时患者为实热证;随着病程的发展,津液与胃气严重消耗,津液承载阳气、滋养血肉,胃气温煦四肢,二者的损耗使病人肉脱、四肢厥冷,此时患

32、者的病机不再是实热证(热邪客胃),而是虚寒证(阳气虚衰);到霍乱末期,津液与胃气消耗殆尽,阳气随之亡失,病人死于阳脱。由此可见,治瘟编论述了汉方医学视角下霍乱的症状及机理,以及霍乱病情发展变化的内在机制。治瘟编的临床价值主要体现在,该书针对霍乱提出了一套相对完备的治疗方案。治瘟编对霍乱的治疗按照病程进行,从霍乱的发病到病愈后的调理以及各种变证均有相应治法,如在霍乱发作前,或尚属轻症,用柴胡饮子,治“腹中有热,将下利者”(29,8a页);若霍乱呕吐、腹泻病情严重时,处以“得效人参大黄汤”,用于“吐利闷绝而气出转大,腹满、足厥、腹但热者”(29,8b 页);对于霍乱善后与调理,有“喻昌生津养血剂”

33、等(29,9a 页)。针对身体虚弱不宜服攻下药物但又需要攻下治疗的特殊病人,尚有灸、熨等外治法作为补充(29,10b 页)。浅田宗伯还在治瘟编中批评了西方医学的部分认识与疗法。他并非全面否定西方医学,也认可西方医学总结的霍乱流行史。治瘟编有“古列亚病论”一节,古列亚病论为兰医新宫凉阁等人译辑德国、荷兰医学霍乱认识及疗法之作。对于该书称欧洲在19 世纪以后始有霍乱流行,以及霍乱发源于印度、逐渐蔓延至多个国家的观点,浅田宗伯表示认同。但古列亚病论在病因方面主张霍乱的发生或受彗星的影响,或源自大块破裂的蒸汽,或人身郁蒸之气等说法,浅田宗伯认为其说纷乱且缺乏依据。(29,24b 页)古列亚病论推崇以硇

34、砂(氯化铵)、阿片及各类涌吐剂治疗霍乱,辅以放血、熨蒸、膏摩。此外,浅田宗伯还从临床实践的角度,指出他遇到的兰医、洋医概以芥子泥、阿片等药治疗霍乱患者反而加重症状。(29,13b、15b 页)他认为兰医的治疗“冷热不分、内外不辨、阴阳无纪”(29,24b 页)。浅田宗伯的批评反映出汉、兰医家在医学理论、治疗观念上的冲突。2.3 治瘟编的反响在西洋医学风行、汉方医界受挫的背景下,治瘟编的刊出鼓舞了其他汉方医家。112 自 然 科 学 史 研 究43 卷有不少欣赏浅田宗伯观点或与其观点相近的医家前来与之交流。奥田实撰读浅田先生所著治瘟编,专门评介此书70;南园师、石上淳、秋吉云等专程拜访浅田宗伯,

35、共同探讨霍乱治法(54,3b-10a 页)。浅田宗伯亦评介石上淳痧病雨水毒考,为之作序,并将清人郭志邃痧胀玉衡一书赠送石上淳(54,3b-10a 页;71)。浅田宗伯与诸位医家的交流,成为其 1859 年秋所撰治瘟编补的重要内容之一。(54,3b-10a 页)有赞同者自然也会有反对者。治瘟编的首要观点是将霍乱对应于汉方医学的疫病,而非伤寒论等中国医学典籍记载的“霍乱”。(43,1a-2a 页)浅田宗的友人、名医尾台榕堂(17991871)反对此观点。1860 年,二人展开一场辩论,辩论后均未接受对方观点。浅田宗伯撰著治瘟编考证一书,专门论证霍乱属疫的理念(55,10a 页);尾台榕堂亦不示弱,

36、在其霍乱治略中论证日本流行的霍乱是伤寒论等典籍记载的“霍乱”(58,11a-11b 页)。在治瘟编考证中,浅田宗伯进一步考察了中国霍乱的流行记录与中国医家的观点。他发现,清代医家陈修园(17531823)、王清任(17681831)也认为霍乱在中国医学中属于疫病。陈修园医学实在易记载的是嘉庆二十五年(1820)、道光元年(1821)福建的霍乱疫情,陈修园指出当时的庸医就认此症为“霍乱”,用治疗“霍乱”的常用方剂藿香正气散、不换金正气散等施治,反而会加重病人病情;王清任的医林改错讨论的是道光元年(1821)北京及周边省份霍乱流行的情形。72-74 浅田宗伯从浩瀚的中国医籍中准确筛选出霍乱的流行记

37、录,证实了他的观点。浅田宗伯与尾台榕堂的辩论促进了他对霍乱的研究。总之,治瘟编刊行后,在汉方医界中浅田宗伯治疗霍乱的名声广播,引发汉方医界的精英展开学习与讨论,无论支持者、反对者均就此书阐发观点。治瘟编的出版使浅田宗伯成为了汉方医界研究、探讨霍乱的中心人物。3 浅田宗伯学术价值评述浅田宗伯是汉方医家的代表人物,为进一步考察他的观点与疗法的学术价值,有必要将视野拓展到日本另一个医学体系 兰医,以及同一个医学体系下的中国清代医学。前文虽已部分涉及此问题,但仍需要专门介绍。3.1 与兰医绪方洪庵的对比日本学者重视兰医代表人物绪方洪庵(18101863)与他的虎狼痢治准,相比之下,浅田宗伯则未引起关注

38、。(18,24-25 页;25,153 页;75-77)是否因为绪方洪庵的研究工作,以及他推广的兰医疗法优于浅田宗伯?由于兰医、汉方医分属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笔者在此主要将绪方洪庵创作虎狼痢治准的过程、该书诊断霍乱的方法及疗法的有效性,与浅田宗伯及其治瘟编略作对比。1858 年 7 月霍乱发生后,绪方洪庵立刻寻求西方医学治疗霍乱的方法。他结合荷兰军医蓬佩(J.L.C.Pompe van Meerdervoort)口授,加上翻译德国医生模斯笃(G.F.Most)的医事韵府(Encyklopdie der Volksmedicin.Oder Lexikon der vorzglichsten un

39、d wirksam-sten Haus-und Volksarzneimittel aller Lnder)、公乐地(J.W.H.Conradi)的病学各论 1 期曾毅等:汉方医家浅田宗伯在日本霍乱大流行时期的贡献113(Grundri der Pathologie und Therapie)及罕斯达笃(K.F.Canstatt)的治疗书(Handbuch der medicinischen Klinik),撰成虎狼痢治准。(61,题言)绪方洪庵认为霍乱患者表现为腹痛、水泻粘稠、呕吐,然后迅速瘦削、目陷、声嘎、四肢厥冷、胃部烦闷、舌苔白。按照现代医学诊断标准,他将“腹痛”症状作为真性霍乱的标志

40、之一,显然是错误的。虎狼痢治准正文部分主要推荐以内服甘汞、阿片等药治疗患者的呕吐、腹泻(61,22b 页);外用硇砂挥发膏加阿片、芥子泥调涂治疗肌肉痉挛(61,14a 页);外用温蒸溻法、内服芥子泥以维持患者体温,改善患者四肢厥冷症状(61,23b 页)。绪方洪庵在 1858 年 8 月(疫情流行期间)就将书出版,这一举措无疑使他抢占先机。但是,从绪方洪庵创作虎狼痢治准的过程及其内容来看,他翻译与推广西方医学知识的过程存在问题,引入的疗法也缺乏疗效。首先,绪方洪庵翻译与推广的是未经自身验证,甚至他尚未深入了解的疗法。绪方洪庵称虎狼痢治准系仓促完稿,连校正的时间都没有,为此他还提醒读者该书前后多

41、有自相矛盾之处。(61,题言)由此可见,绪方洪庵未对西方医学观点的正确性、疗法的有效性做出判断,只是将了解到的所有信息一并辑录,至于西方医学并存的数种认识中哪种正确、多种疗法里何者有效,他不得而知。1858 年 11 月,绪方洪庵收到兰医松本良顺(18321907)来信诘问,后者指出虎狼痢治准有诸多错误。绪方洪庵对此深感愧疚,决定修订、再版虎狼痢治准,并新增“追加”一节指出前版的谬误,记录松本良顺的观点。绪方洪庵在“追加”文字中提到自己由于过于仓促,在初版虎狼痢治准中只是大略地了解蓬佩的观点,并未精详,以致于该版有许多错误,如一药二名,误将“幾那塩”与“子”(均指奎宁)当作两物;再如误把德国医

42、生翁德里希(Wunderlich Karl Reinhold August)倡用奎宁治疗霍乱当作蓬佩的观点而加以批判;他同时增入了自己的经验。在预防方面,绪方洪庵主张民众需避免居住在人口稠密的地方、进食油腻难化的食物、劳累等。治疗方面,绪方洪庵认为霍乱第一期患者应内服阿芙蓉液(鸦片液),外用温蒸溻法保存患者体温、缓解手足转筋;第二期患者在前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冰片,同时增大阿芙蓉液的剂量,以芥子泥敷贴腹部;对待第三期患者,重点是维护他们体表血液的运营,需使用葡萄酒、的列并底那(松节油)、芥子泥等“神经冲动药”(治疗神经系统机能失常的药物);对于第四期患者,如果“焮衝”(炎症)症状已经消失,就应

43、慎用“幾那塩”或神经冲动药。(61,追加)虽然绪方洪庵在虎狼痢治准的再版中提出他针对霍乱各阶段患者的治法,但他使用的药物仍大体上是初版中西洋医家所推荐者。其次,虎狼痢治准使用的药物与疗法基本无效。虎狼痢治准中的疗法源自 19世纪三四十年代霍乱流行时期的欧洲。如调涂芥子泥法,1831 年柳叶刀曾报道此法源自犹太医师,这种疗法对缓解霍乱患者肌肉痉挛、四肢冰冷症状几乎没有作用;绪方洪庵推崇的口服甘汞、阿片,为英国格拉斯哥皇家医院(Glasgow Royal Infirmary)试验的方法,结果是大部分患者死去。78-79 实际上,18 世纪的西方医学对于霍乱没有有效的治法。现代医学证实,治疗霍乱的关

44、键是补充液体和电解质。(31,127 页)尽管 1832 年苏格兰的一位地方医生托马斯拉塔(Thomas Aitchison Latta)尝试并主张注射生理盐水救治霍乱病人,但由于缺乏医学理论依据和有效的配比,他的意见没有引起医学界与社会的关注。80 针对霍乱有效、安全的补液方法要等到 20 世纪 60 年代才确立,此前西方医学的成 114 自 然 科 学 史 研 究43 卷果主要集中在预防霍乱上。81对比绪方洪庵与浅田宗伯,二人推广的预防方法相近,如避免居住在人口拥挤的地方、避免劳累等。从现代医学来看,避免居住在人群拥挤地区的确有一定类似自我隔离的作用,但没有触及霍乱的本质问题 被污染的水源

45、与食物。诊断标准方面,浅田宗伯诊断霍乱的标准更接近现代医学,绪方洪庵存在错误。治疗上,浅田宗伯治方的有效性前已指出,绪方洪庵使用的药物疗效有限。在研究过程上,绪方洪庵因为崇信西方医学,相信西方医学正确认识了霍乱且拥有有效的疗法而翻译、推广西方医学知识,直到再版“追加”时才融入实践后的经验。浅田宗伯则是在诊疗霍乱病人的过程中试验疗法、积累经验,研究中国、日本、西方医籍,与同道交流,最终才确立和推广他的治法,即他的疗法都是亲身验证有效后才笔之于书的。浅田宗伯的研究过程相较绪方洪庵更为谨慎。当然,这里有必要指出的是,绪方洪庵在当时因为推广种痘已颇有名气,但时年 49 岁的他依然虚心接受了 26 岁的

46、松本良顺的批评与建议,并且在 3 个月内就将虎狼痢治准更正修订,弥补前版的过失,反映出绪方洪庵的责任心、胸怀与学者素养。3.2 与清代医家的比较日本汉方医学发源于中国医学。汉方医学无论在理论还是治法上一直都受到中国医学的影响。面对霍乱流行,二者在诊疗霍乱时有何异同及得失?为方便将浅田宗伯与具有代表性的清代医家进行对比,本节围绕真性霍乱分项述评。首先是真性霍乱的命名。河北医家王清任将真性霍乱命名为“瘟毒吐泻转筋”,“瘟毒”指“不分男女老少,众人同病”的疫病性质,“吐泻、转筋”则是该病的典型症状。(82,65 页)“吐泻”指呕吐、腹泻,“转筋”在现代医学看来是由于患者体液大量流失导致电解质丧失,肌

47、肉兴奋性改变或低血钾、低血钠引起的腓肠肌及腹直肌痉挛。83 王清任的命名既指出霍乱的传染性,又指出了霍乱的典型症状,较为得当。1845 年,嘉兴医家徐子默取“吊脚痧”之名撰吊脚痧方论。84“吊脚”是霍乱的典型症状,与“转筋”含义相近,指肌肉痉挛。据学者考证,“痧”是浙江民间对各种吐泻类疾病的概称,内涵模糊,可以指代多种疾病。85 由此来看,“吊脚痧”这个称呼并不能体现霍乱传染病的性质,加上“痧”病是地方俗语,缺乏经典理论支撑,无助于中国医学原有知识体系的发展,导致徐子默“吊脚痧”,以及类似的“瘪螺痧”受到同时或后世医家的批评而被淘汰。53,86 与徐子默同时,杭州医家王士雄认为“吊脚痧”一名不

48、妥,主张改为“霍乱转筋”或“时行霍乱”。(87,81 页)“霍乱转筋”一名难以与中医典籍中的“霍乱”进行区分。至于用“时行”限定“霍乱”,虽然“时行”指出真性霍乱的流行性,但按照二人尊崇的张仲景对“霍乱”的定义,“霍乱”还伴有发热、腹痛。88 前已述及,这两个症状不仅不是真性霍乱的常见症状,还被用来排除真性霍乱。因此,“时行霍乱”命名亦有不当之处。相较之下,浅田宗伯以“瘟”、“疫”为真性霍乱命名(29,7b 页),指出真性霍乱的传染病性质,相对“吊脚痧”、“霍乱转筋”尚可,但命名太宽泛,“瘟”、“疫”是较为宽泛的疾病类别,并不能明确指向真性霍乱,因此不及王清任“瘟毒吐泻转筋”准确。其次是有关真

49、性霍乱病因与传播途径的认识。王清任没有分析病因、传播途径。笔者前已指出,徐子默遵循伤寒学说,认为霍乱是“阴寒直中三阴”,即寒邪从腠理而入,直中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84,3-5 页)这是沿用黄帝内经以来传统 1 期曾毅等:汉方医家浅田宗伯在日本霍乱大流行时期的贡献115 的“六淫”致病说。王士雄则颇为接近现代医学的认识。据王士雄随息居重订霍乱论,1862 年 5 月上海“霍乱转筋,已流行成疫”,此时王士雄注意到上海霍乱的发生与该地“附郭之河,藏垢纳污,水皆恶浊不堪”有关,主张存在一种“臭毒”使人染病,应当“疏浚河道,毋使积污,或广凿井泉,毋使饮浊”。(87,62 页)王士雄明确

50、提出治理污水与寻找清洁的饮水。相较之下,浅田宗伯仅是意识到了水域、河道与霍乱的传播有一定联系,未能像王士雄那样明确提出治理水源。因此,清代医家对真性霍乱病因与传播途径认识更深。再次是诊断霍乱的方法。按照现代医学的诊断标准,霍乱患者表现为典型的水样便腹泻和呕吐,患者迅速严重脱水、循环衰竭、肌肉痉挛,并且不伴有腹痛、发热。89 王清任描述了霍乱患者呕吐、腹泻、肌肉痉挛、严重脱水、循环衰竭,但没有提出霍乱不发热、不腹痛的鉴别症状。(82,65-66 页)徐子默同样记录了霍乱患者呕吐、腹泻、肌肉痉挛、严重脱水、循环衰竭的情况,然而却认为典型的霍乱病人“有腹痛者,亦有不痛者”。(84,1 页)因此徐子默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