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基于CNKI数据库的西藏考古研究现状及热点主题的可视化分析.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587869 上传时间:2024-06-01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2.7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CNKI数据库的西藏考古研究现状及热点主题的可视化分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基于CNKI数据库的西藏考古研究现状及热点主题的可视化分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基于CNKI数据库的西藏考古研究现状及热点主题的可视化分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基于CNKI数据库的西藏考古研究现状及热点主题的可视化分析孔繁秀艾金勇余小洪(西藏民族大学图书馆 西藏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陕西咸阳712082)摘要以中国知网收录的西藏考古相关文献数据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计量学结合定量分析工具,对西藏考古研究状况进行了全面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藏学、民族学、文物考古和民族高校学报等领域期刊是西藏考古研究成果发表的主要阵地;四川大学的霍巍教授是该领域的领军人物;近三十年西藏考古领域的研究主要聚焦于青藏高原史前文明、佛教考古、吐蕃墓葬、考古出土材料文化属性以及高原丝绸之路等五个方面。同时“唐朝”“丝绸之路”和“文化交融交流”具有潜力成为未来的研究热点。关键词西藏考古;

2、研究现状;热点主题;可视化分析DOI:10.16249/ki.1005-5738.2024.01.022中图分类号 G353.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5738(2024)01-187-010收稿日期:2023-12-15基金项目:2022 年度西藏自治区科技计划重大专项项目“藏文化传承保护文化遗产保护修复”(项目号:XZ202201ZD0002G)、2023年度西藏文化传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重大委托项目“藏族传统版画搜集整理及数据平台建设研究”(项目号:XT-WT202305)阶段性成果。第一作者简介:孔繁秀(1965-),女,藏族,甘肃天祝人,西藏民族大学图书馆研究馆员,主要研究方

3、向为图书馆学、图书馆管理、藏学文献。一、引言2020年9月28日,习近平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2023年6月2日,习近平考察中国历史研究院时的讲话中说:“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离不开考古学。”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考古工作的重要性,并详细阐述了考古学应当发挥的作用和实现的价值,指出考古学在探寻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源头方面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材料和探索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考古学的最新论述为考古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也为新时代考古学研究赋予新的使命。西藏

4、考古作为中国考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起源、农业起源、文明起源三大关键性问题所提供的科学证据以及由此得出的研究成果,向世界展示出前所未有的西藏人类史、文化史和文明史的新篇章,为中国考古学发展作出了独特的科学贡献。西藏和平解放以来,西藏考古作为中国考古学的重要分支,在各级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逐步发展壮大。西藏的考古研究,早期主要集中在收集、挖掘和描述遗址及文物特征方面。随着昌都卡若遗址的发掘及其相关研究的深入,西藏考古不断取得新突破,开始有了学术方向的思考与实践1。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传统,西藏考古研究在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并受到相关学者的高度关注。为更好地了解西藏考古领域研究现状

5、,本文运用科学计量学方法,通过可视化方式分析西藏考古研究近三十年的发展特征,客观反映西藏考古领域的研究现状、发展脉络、热点及趋势,为西藏考古的未来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提供理论支持。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一)数据来源以中国知网(CNKI)作为数据来源和检索工具获取基础数据,关键词检索进行了两步操作,以得到更具针对性的搜索结果。首先,以“考古”作为首个关键词进行检索;然后,在初步检索的基础上,采用“西藏”或“藏族”或“吐蕃”进行检索,获得了总共824条相关记录。对每一条记录进行人工审查并剔除与主题无关的新闻、资讯、书目信息、通知以及重复发表的文献。最终共有722篇有效文献作为研究数据。(二)研究方

6、法可视化分析是一种近来备受瞩目的海量数据关联分析方法。通过可视化分析,可以展示某一主题的所有文献的相关信息,这有助于科学地理解并梳理研究领域内的研究热点和主题演变趋势。对于各学科领域研究成果的分析,可视化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推动相关主题研究深入发展的有效途径。本研究结合使用了文献计量学和可视化软件来实现可视化分析。考虑到数据格式的复杂性,在进行可视化分析时,根据实际需要联合使用了多种可视化软件,以达到充分展现文献知识内容的目的。图1 西藏考古领域发文数量年度分布图三、西藏考古研究基本情况分析(一)发文量分析发文情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某一领域的研究受关注程度和研究规模。根据检索结果,国内西

7、藏考古领域最早的文献是时任文化部文物处处长王毅基于1959年文化部组织的西藏文物古迹调查发表的 西藏文物见闻记,文中主要记录了此次文物古籍调查的主要收获。图1展示了西藏考古研究发文量按年份的分布情况。总体来看,西藏考古方面的发文量呈整体上升趋势,这表明这一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关注,然而每年的发文量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少。具体来说,1990年以前,关于西藏考古学研究的发文处于萌芽期,发文较少,此阶段西藏考古学虽存在一定研究,但并未得到高度重视,导致相关研究文献较少。1990 年-2011年,发文量有所提升且具有持续性,这一阶段开始有学者进行专门研究,但研究人员较少,是西藏考古研究低速发展时期。

8、这一时期发文数量总体比较稳定,基本都处于年均10篇左右,这可能与前期西藏考古工作主要侧重于考古发掘、学术研究机构建立尚不完整等因素有关2。这一阶段的西藏考古研究基本处于初级阶段。从2012年到2023年,西藏考古研究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期,发文数量显著上升,发文数量占比约为65%。在2014年和2020年分别出现了两次发文高峰,其中2020年发文量高达32篇。这一阶段发文量的提升可能与各机构对于该领域研究的逐渐深入有关,同时区外高校、科研院所、文物部门的研究人员在西藏考古领域也有了合作研究,因此研究成果在数量上也有增加。由于本研究数据只统计到2023年9月,因此显示2023年的发文量还较低。从宏

9、观角度来看,西藏考古领域的研究正处于发展期。随着 “十四五”考古工作专项规划 的出台和国家关于“一带一路”经济带建设等一系列政策在西藏考古领域的进一步推进,预计今后一段时间内西藏考古方面的研究会更加系统和深入,文献量也可能会保持增长态势。(二)主要发文期刊(集刊)分析对期刊发表的论文进行深入探究和分析,不仅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1期(总第157期)188能够为该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发布成果的有效途径,同时也能间接揭示出该领域的研究重点和发展方向。在针对西藏考古领域的期刊论文发表状况进行全面梳理之后,发现这些论文分布在133种期刊中,其中包括63种CSSCI来源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

10、3种CSSCI来源期刊扩展版、67种普通期刊。从论文发表的数量来看,63种CSSCI来源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共计发表了369篇文章,占所有期刊发表论文数量的72.5%。这一数据表明,西藏考古领域的论文质量普遍较高且大部分论文都发表在重点核心期刊上。将发表论文数量前20的期刊按照数量进行排列(见表1),从中可以看出,排名前20的期刊中包含16种CSSCI来源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含1种CSSCI来源期刊扩展版),占比80%,排名前五的期刊分别是 中国藏学藏学学刊西藏研究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以及 考古,这五种期刊发表的论文数量总计达到190篇,占期刊总发表论文数量的37.3%。这些期刊汇集了大部

11、分西藏考古研究的高质量论文,在一定程度上囊括了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核心议题,对于研究人员来说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参考价值。此外,表1还显示,藏学、民族学、文物考古以及民族或民族地区高校学报等领域的期刊是西藏考古研究成果发布的重要阵地。(三)主要研究力量分析1.核心作者分析对于作者发文量的分析是判断在西藏考古领域中是否形成主要作者群体的重要依据,同样也是衡量作者在此领域贡献的重要指标。数据整理后发现总共有 677 位作者在此领域发表了相关论文。在所有作者中,发文量排名前五的分别是霍巍、吕红亮、席琳、夏格旺堆以及李永宪,他们的发文量总和为165篇,占据了总发文量的15.1%。特别是四川大学的霍巍教授

12、,他的发文量远超其他作者,达到了92篇,这说明他在该领域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是西藏考古学界的研究领头人。其他四位学者在此领域的发文量也相对较多,在西藏考古领域也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力,他们的学术思想在此领域的研究中起到了引领作用。根据普赖斯(Price)定律来确立核心作者群,根据定律最低产的核心作者发表论文数的计算公式为:m=0.749(nmax)1/2,其中m代表核心作者发文的最小篇数,nmax代表发文最多学者的发文篇数3。据此计算,该领域核心作者最小发文量应为7篇,满足条件的核心作者只有15人,占作者总数的2.2%,这说明该领域主要研究人员相对较少,大部分研究者对此领域的研究缺乏连续性和系统

13、性,并未形成显著的核心作者群。序号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期刊名称中国藏学藏学学刊西藏研究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考古文物考古与文物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西藏艺术研究中国土族敦煌学辑刊考古学报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大众考古民族研究中华文化论坛敦煌研究故宫博物院院刊南方民族考古南方文物期刊发文量47463633282415151198887765555被收录类型CSSCI来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来源期刊CSSCI来源集刊CSSCI来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来源期刊CSSCI来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来源期刊CSS

14、CI来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来源期刊CSSCI来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来源期刊CSSCI来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来源期刊CSSCI来源期刊(扩展版)普通期刊普通期刊CSSCI来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来源期刊CSSCI来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来源期刊CSSCI来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来源期刊普通期刊CSSCI来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来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来源期刊CSSCI来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来源期刊CSSCI来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来源期刊普通集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来源期刊/CSSCI来源期刊(扩展版)表1

15、西藏考古领域载文量前20的期刊及发文量孔繁秀,艾金勇,余小洪:基于CNKI数据库的西藏考古研究现状及热点主题的可视化分析 189合作网络图能揭示领域研究团队的基本构成,设定作者最小发文量为3,剔除其中未合作发文的作者后,得到了如图2所示的作者合作网络图,其中标签字体越大代表着该作者在团队中影响力越高,作者之间的连线代表他们的合作关系。通过观察图谱发现:该领域3人以上研究团队有4个,其中团队1是以霍巍、张长虹、吕红亮、李永宪、夏吾卡先为核心的研究团队,该团队是该领域最大的研究团队,共有16名成员,团队成员之间存在着良好的合作关系,且与团队2成员也有较多合作关系;团队2以张建林、席琳、夏格旺堆、何

16、伟为核心的14人研究团队,团队成员合作较多,与其他三个团队合作较多,其中来自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的何伟与团队1和团队3合作较为频繁;团队3主要由仝涛、李林辉和赤列次仁三人构成,该团队内部合作较多;团队4包括余小洪、王蔚、蔡林海三人,团队内部合作相对其他团队较少。进一步分析该领域作者合作关系图,发现有以下特点:(1)该领域形成了一定的核心研究团队,并能形成合作,但是合作持续性不强;(2)团队内部合作程度较好,团队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合作,但是合作程度有较大差异,同一机构内部成员合作关系较多。2.研究机构分析研究文献的发文机构可以揭示该领域内研究力量的分布特性,实时跟踪各机构的研究发展状况,为学者

17、间的交流与合作提供指导。机构合作图谱能够清晰地展示出该领域各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程度和分布情况。由于西藏自治区考古机构经过多次名称变化,这些变化可能会影响分析结果的准确性,为保证分析质量,在机构分析之前对机构命名进行了规范化,截取在西藏考古领域发文量超过6篇的研究机构,完成西藏考古领域机构合作网络图(见图3),并在此基础上抽取研究机构合作图谱属性表(见表2)。中介中心性是衡量节点充当“中介”次数的参数,也是其在整个领域中心作用的重要指标,中介中心性越明显,节点在图谱中串联不同研究领域的中介作用越强4。表2显示出中介中心性最高的两个机构是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和四川大学。西藏自治区文物考古机构作

18、为西藏考古的专业机构,对西藏考古研究至关重要,该机构发文均是与其他机构合作产生,能很好地发挥整合和联结各研究机构的中介作用,因而其中介中心性较高,这也说明该机构在西藏考古领域具有主导地位,并且与各研究机构,尤其是高校保持紧密的合作研究图2 西藏考古领域作者合作网络图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1期(总第157期)190关系。这种合作关系表明该领域已经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学术共同体。四川大学发文量最多,共计发表文献166篇,占总发文量的20.6%,其与其他机构之间也有较多的联合研究,其形成文献的半衰期也达到了18.5,因此可以推断四川大学在西藏考古领域中扮演着核心角色。图3所示的

19、西藏考古领域机构合作图谱也说明了这两个机构在西藏考古研究领域的重要地位。图3 西藏考古领域机构合作网络图总体来看,西藏考古领域的主要研究机构之间存在密切合作关系,并且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形成了以西藏自治区文物考古机构和四川大学为核心辐射全国的研究机构合作群,说明有更多的研究机构和人员加入西藏考古领域。图中还能发现西藏、陕西、四川、青海和甘肃之间的各研究机构合作较多,但是与这些区域外的其他区域相关研究机构合作次数相对较少,未来需要加强与其他地区研究机构合作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以提高西藏考古界的整体科研能力。四、西藏考古研究热点及前沿问题分析(一)西藏考古研究热点主题分析为了更深入地探索西藏考古研究的关

20、键问题,本研究对处理后的关键词进行了聚类分析,总共得到了6个聚类,如图4所示。图中的不同色块代表不同的聚类区域。聚类图谱Q值为0.76460.50,表明聚类分析结果具有科学性;S值为0.92780.7,说明分类结果具有较高的可信度。聚类参数值的综合分析表明,本次聚类效果较好。为了展示不同聚类主题的发展历程,将所有关键词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成时间线图谱(见图5)。在综合分析西藏考古领域研究的聚类图和时间线图谱的基础上,通过文献阅读,总结出西藏考古研究的五大热点主题。1.起源问题专项研究该主题涵盖了青藏高原、农业起源、卡若遗址、西藏史前研究等关键词。人类起源、农业起源、文明起源是考古界长期关注的三大课

21、题,西藏考古界也注重对藏族起源、西藏地区的史前文化和农业起研究机构西藏自治区文物考古机构四川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兰州大学西藏民族大学西藏大学西北大学西南民族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云南大学青海师范大学吉林大学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南京师范大学青海民族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发文量491663421618492632251117171411109877766合作次数10159108354262103001141021中介中心性0.150.110.080.080.060.030.020.020.010.010.01000000000

22、000开始发文时间19931993199820062015199920011997200319941993201320082005201120042003199520042016200320042006半衰期21.520.520.510.56.517.515.519.514.522.519.54.59.58.51.513.55.513.52.51.510.513.59.5表2 西藏考古领域发文量大于6篇的研究机构合作图谱属性表孔繁秀,艾金勇,余小洪:基于CNKI数据库的西藏考古研究现状及热点主题的可视化分析 191源方面的研究。汤惠生等5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对青藏高原早期人类遗存进行检测的结果证

23、明青藏高原不仅不是人类最初的起源地之一,相反却是世界上最后一块被人类占据的土地。格勒6依据历史文献与考古学、语言学、民族学、体质人类学等多学科的材料进行综合论证。从中华民族文化源流的宏观角度论述藏族作为中华民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的历史渊源关系。白玛措7认为,史前西藏高原文化不仅呈现出一脉相承的本土化特色,而且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上,文化的单线条与多线条相互交织、重叠,形成多色调复合式文化线条,呈现出与周边文化的相互融合、互动和发展的势态。霍巍8认为西藏昌都卡若遗址的发掘,首次以丰富的实物资料揭示出西藏高原史前人类社会的真实面貌,使得西藏史前社会研究有了一个新的起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傅大雄等9基于

24、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农作物遗存认为西藏高原是栽培植物的次生起源中心。徐旺生10、沈志忠11、夏格旺堆12等学者也从多个角度对西藏农业起源问题进行了研究。2.佛教艺术专项研究该主题涵盖了佛教艺术、石窟考古、敦煌和佛教造像等关键词。谢继胜13认为藏传佛教艺术形式伴随着汉藏民族之间的交往持续东渐,形成了具有明显特征的“汉藏艺术风格”,这不仅推动了汉藏艺术的双向发展,更是我国多民族共同创造中华文明史的集中体现。在石窟考古方面,皮央 东嘎石窟群是西藏高原迄今为止发现的规模最大的一处佛教石窟遗址,吸引了许多学者的深入研究。霍巍14-15、李永宪16全面地概括了这一石窟调查的情况,并将整个遗存分为早晚两期。熊文

25、彬17则以阿里地区现存石窟中的壁画遗迹为基础,梳理了克什米尔风格在西藏阿里地区的发展、演变及特点,并参照石窟壁画的分期,证明阿里现存古格王朝时期的克什米尔风格绘画主要为10-13世纪和15-17世纪时期创作的作品。敦煌是中西文明的重要交汇地,蕴含重要的佛教文化艺术价值。沙武田18分析了敦煌莫高窟第158窟中窟内造像和壁画,认为其整体是传统的唐样唐风,但在壁画中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粟特和吐蕃艺术元素或影响,这体现出丝绸之路上多元文化艺术的相互影响渗透。在佛教造像方面,霍巍19-20、席琳21分别从佛教造像的背景和吐蕃时期佛教石刻造像的研究方法方面进行了研究。3.吐蕃墓葬专项研究该主题涵盖了吐蕃、都兰

26、古墓、吐谷浑、柴达木盆地等关键词。位于柴达木盆地东南端的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都兰吐蕃墓是我国最大的吐蕃墓葬群,是吐蕃、中原汉文化及中亚、西亚等地文化交融交流的历史见证。韩建华22分析了都兰古墓群2018血渭一号墓墓葬时期和墓葬形制特点,认为在民族融合地区,如何理解墓葬的葬制、葬俗与墓图4 西藏考古领域文献关键词聚类图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1期(总第157期)192主人的国家认同和族属认同,是考古学给我们提出的新的问题。肖永明23根据树木年轮的定年结果,结合文献资料推断都兰热水墓主人的主体应属于外来吐蕃人,德令哈一带吐蕃时期的墓主人主体属于被征服后的吐谷浑人。阿顿 华多

27、太24和周伟洲25也分别对都兰古墓的民族属性进行了探讨。此外,宗喀 漾正冈布等26从文化内涵的角度对都兰吐蕃墓葬中所体现的数字七、九、十三的象征意义进行了解读。仝涛27从热水一号大墓的形制和规模入手,根据出土物的年代特征,并结合汉藏文献记载,认为都兰古墓墓主人的身份可能为死于 694 年的坌达延墀松。朱建军28对都兰古墓中体现的多元文化因素进行了分析。霍巍29针对青藏高原吐蕃时期(7-9世纪)墓葬分析后,认为其所反映出的文化因素体现了青藏高原各族群与周边地区在文化上的交流交融。4.考古出土材料文化属性专项研究该主题涵盖了石室墓、带柄铜镜、石棺葬和墓葬形制等关键词。霍巍30-31根据考古发掘材料

28、证明至迟距今3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西藏高原便已经开始流行土葬习俗,出现了以石板、石块砌建棺室的“石棺葬”以及竖穴土坑墓。石硕32提出西藏石棺墓与横断山脉地区的石棺墓显然有较密切的渊源关系。汤惠生33基于考古材料认为藏区流传的以圆圈眼睛纹和平行竖条纹为主的“Gzi”保存了最原始的女神崇拜的信仰。吕红亮34、仝涛35、赵慧民36、霍巍37分别就西藏考古发现的带柄铜镜的来源、装饰风格、对于文化交流的佐证等方面进行了研究。5.高原丝绸之路专项研究该主题涵盖了高原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交融、丝路交通、丝路考古等关键词。兴起于青藏高原的吐蕃在公元七世纪统一了西藏,建立了吐蕃政权,并在随后将其势力拓

29、展到整个青藏高原。繁荣时期的吐蕃也冲出高原,以其独特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化参与到“丝绸之路”上的东西方文化交流,有力推动了青藏高原各族社会进步发展的步伐及其文明进程。青藏高原一系列重要的考古发现,以实物证据再现了吐蕃时代青藏高原多民族文化各具特色但又彼此交流、相互融合的面貌。仝涛38通过对出土的大量的考古资料证明通过青藏高原的丝绸之路,藏族才逐渐融入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藏文明也逐渐形成了与中原文明互动交织的结构,并成为中华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霍巍39-40通过青藏高原沟通欧亚大陆的交通网络及其主要干线的考古图5 西藏考古领域文献关键词时间线图谱孔繁秀,艾金勇,余小洪:基于CNKI数据库的西

30、藏考古研究现状及热点主题的可视化分析 193发现系统阐述了高原丝绸之路的形成、发展及其历史意义。许新国41基于考古出土材料证明了青藏高原的丝绸之路在藏文明也逐渐形成与中原文明互动交织结构的重要作用。余小洪42基于考古发现证明唐代吐蕃时期“高原丝绸之路”的路网结构全面形成,并促进了西藏高原与周边地区全方位的文化交流。(二)关键词突现分析突现词能够反映出某一研究领域在不同时期的主题变化和进展趋势。借助CiteSpace软件的突变探测算法,我们可以追踪到这些变化。本文通过提取西藏考古领域在不同时间段内的突现词,以分析其主题演变趋势。图6展示了该领域近三十年排名前十的突现关键词。深色表示关键词的突现时

31、间,线条的长度则代表了该突现词的出现持续时间。图6 西藏考古领域近三十年排名前十的突现关键词“石棺葬”这一关键词在研究初期出现与当时在西藏全区进行的文物普查工作和众多遗址古迹的初次发掘整理密切相关。“卡若遗址”和“西藏史前研究”先后成为热门主题则是因为卡若遗址的发掘对西藏史前研究提供了新的实证材料,考古学家围绕卡若文化开展了众多西藏史前史方面的研究。2008年左右,“敦煌”“佛教考古”开始突现,表明在这一时期,西藏考古学家开始从艺术层面深入探讨藏传佛教建筑、石刻造像和石窟壁画等佛教遗存文化方面,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分析。2012 年以后,“摩崖石刻”“唐朝”“吐蕃墓葬(都兰古墓、吐谷浑)”“丝绸

32、之路”和“文化交融交流”等突现词相继出现。其中,吐蕃墓葬(都兰古墓、吐谷浑)的出现和以都兰为中心的吐蕃墓群的研究息息相关,吐谷浑王国为青藏高原北部丝绸之路的开拓和经营,以及古代中西方的文化交流做出过突出的贡献,而都兰热水古墓是吐蕃统治时期吐谷浑邦国最重要的一处文化遗存,对于研究吐谷浑王国以及吐蕃时期中原文化与吐蕃文化的融合具有重要价值,因此针对都兰墓群和吐谷浑文化的研究成为西藏考古界的研究热点。而“文化交流交融”作为突现词则表明西藏考古界在研究格局上开始注重对西藏特殊的自然地理背景和人文地理背景对人类及其文化的影响,并为深入研究西藏古代历史的发展与祖国内地之间存在的密切交融互动提供了考古学佐证

33、。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引起了全球各国政治领导人、经济集团和文化研究者的高度关注。在这一政策的影响下,“唐朝”“丝绸之路”成为突现词表明西藏考古界围绕“丝绸之路”这一研究主题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将西藏考古研究从单纯的地域性研究引导至更加广阔的文化背景中。随着对丝绸之路交往繁荣时期的唐朝考古相关研究的深入,进一步推动了青藏高原在促进东西方思想文化交流作用的研究。图中也可以看出,“唐朝”“丝绸之路”和“文化交流交融”这三个突现词延续至今,说明它们的热度还将持续,成为当前西藏考古研究中较为成熟且影响力较大的前沿热点领域。五、结论与建议(一)主要结论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

34、数据库为数据源,借助计量与可视化分析工具CiteSpace、VOSviewer,对西藏考古研究相关文献进行了全面梳理。分析结果表明:第一,从文献数量来看,西藏考古研究成果数量总体呈现出上升趋势,但年发文量相对较少。文献数量经历了由平稳发展(19932011年)到快速增长(2012-2023年)两个阶段。第二,从发文期刊来看,西藏考古领域发文质量较高,发表在领域重点期刊上的文章占比很大。其中,中国藏学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考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1期(总第157期)194古西藏研究文物 等五种期刊发表文章数量最多,均为各自领域的重点期刊,为西藏考古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学术交流平台

35、。第三,从主要研究力量来看,霍巍教授是西藏考古领域的领军人物,其发文量远高于其他作者。此外,吕红亮、夏格旺堆、席琳和仝涛等作者也具有一定的学术影响力。整体来看,西藏考古领域研究人员偏少,合作程度不高。第四,从研究热点及其演变趋势来看,当前西藏考古研究主要聚焦于青藏高原史前史、佛教考古、吐蕃墓葬、考古出土材料文化属性以及高原丝绸之路方面的研究。同时,“唐朝”“丝绸之路”和“文化交流交融”等突现词的出现表明这些方向已成为近年来西藏考古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二)讨论与建议总的来说,西藏考古研究当前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要充分发挥其作用和价值,西藏考古领域在以下几个方面仍需加强:第一,加强考古调查

36、发掘,探寻西藏历史发展新物证。西藏地区许多遗址和墓葬有待发掘,以便更好地了解西藏地区的历史和文化,为研究提供更丰富的基础资料。第二,深化考古内容研究,揭示完整西藏古代发展史。在调查和发掘的基础上,对出土的文物和遗迹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尤其是对西藏地区历史文化变迁、民族交融、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研究,解读分析西藏地区的历史脉络和文化内涵,深入研究并揭示完整的西藏古代历史,进一步丰富中华文明发展史的内容。第三,促进考古研究方法多元化,促进多学科融合研究。积极与其他学科和研究领域展开合作,促进研究方法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从多个角度深入挖掘西藏考古中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为学术界提供更多高质量的研究成果。第四

37、,坚持政策导向,推动西藏考古专项研究。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十四五”考古工作专项规划 都强调了研究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霍巍教授也提出“高原丝绸之路43”的概念,强调了高原丝绸之路在中外文化交流中起到的关键作用。因此,西藏考古研究应以政策为导向,继续推动高原丝绸之路的专项研究,从新的角度提供更多的科学证据,拓展新的研究视野,进一步阐述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核心特质的作用和意义。参考文献1 侯石柱.西藏考古工作的回顾为西藏自治区成立二十周年而作J.文物,1985(9).2 霍巍.近70年西藏考古的回顾与展望(19512019)J.中国藏学,2019(3).3 邱均平.信息计

38、量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4 陈超美,陈悦,侯剑华,等.CiteSpace:科学文献中新趋势与新动态的识别与可视化J.情报学报,2009(3).5 汤惠生,李一全.高原考古学:青藏地区的史前研究J.中国藏学,2012(3).6 格勒.略论藏族古代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渊源关系J.中国藏学,2002(4).7 白玛措.史前藏文化思考J.西藏研究,2006(1).8 霍巍.昌都卡若:西藏史前社会研究的新起点纪念昌都卡若遗址科学考古发掘30周年J.中国藏学,2010(3).9 傅大雄,阮仁武,戴秀梅,等.西藏昌果古青稞、古小麦、古粟的研究J.作物学报,2000(4).10 徐旺生.西

39、藏原始农业初探J.古今农业,1994(2).11 沈志忠.青藏高原史前农业起源与发展研究J.中国农史,2011(3).12 夏格旺堆.初论西藏史前农业的几个问题兼与张亚生先生商榷J.西藏研究,2001(3).13 谢继胜,戚明.藏传佛教艺术东渐与汉藏艺术风格的形成J.美术,2011(4).14 霍巍.西藏西部佛教石窟中的曼荼罗与东方曼荼罗世界J.中国藏学,1998(3).15 霍巍.试析东嘎石窟壁画中的佛传故事画兼论西藏西部早期佛传故事画的式样及其源流J.西藏研究,2000(4).16 霍巍,李永宪,占堆,等.西藏阿里东嘎 皮央石窟考古调查简报J.文物,1997(9).17 熊文彬.西藏阿里古

40、格王朝壁画中的克什米尔风格J.藏学学刊,2017(2).18 沙武田.唐、吐蕃、粟特在敦煌的互动以莫高窟第158窟为中心J.敦煌研究,2020(3).孔繁秀,艾金勇,余小洪:基于CNKI数据库的西藏考古研究现状及热点主题的可视化分析 19519 霍巍.藏东吐蕃佛教摩崖造像背景初探J.民族研究,2015(5).20 霍巍.青藏高原东麓吐蕃时期佛教摩崖造像的发现与研究J.考古学报,2011(3).21 席琳.吐蕃佛教石刻造像综述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22 韩建华.一场由盗墓引发的抢救性发掘2018血渭一号墓印章出土手记J.中国土族,2021(2).23 肖永明.树木年

41、轮在青海西部地区吐谷浑与吐蕃墓葬研究中的应用J.青海民族研究,2008(3).24 阿顿华多太.论都兰古墓的民族属性J.中国藏学,2012(4).25 周伟洲.青海都兰暨柴达木盆地东南沿墓葬主民族系属研究J.中国土族,2014(1).26 宗喀 漾正冈布,拉毛吉,端智.七(bdun)、九(dgu)与十三(bcu gsum)神秘的都兰吐蕃墓数字文化J.敦煌学辑刊,2012(1).27 仝涛.青海都兰热水一号大墓的形制、年代及墓主人身份探讨J.考古学报,2012(4).28 朱建军.青海都兰古墓葬遗址新获文物调查与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29 霍巍.从青藏高原新出土吐蕃

42、墓葬看多民族的交流融合J.中国藏学,2022(4).30 霍巍.西藏高原史前时期墓葬的考古发现与研究J.中国藏学,1994(4).31 霍巍.西藏高原古代墓葬的初步研究J.文物,1995(1).32 石硕.关于唐以前西藏文明若干问题的探讨(下)J.西藏艺术研究,1993(1).33 汤惠生.藏族饰珠“GZI”考略J.中国藏学,1995(2).34 吕红亮.西藏带柄铜镜补论G/藏学学刊(第5辑).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33-45,291-292.35 仝涛.三枚藏式带柄铜镜的装饰风格来源问题G/藏学学刊(第6辑).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137-148,294.36 赵慧民.西

43、藏曲贡出土的铁柄铜镜的有关问题J.考古,1994(7).37 霍巍.再论西藏带柄铜镜的有关问题J.考古,1997(11).38 仝涛.青藏高原丝路缺环研究以考古发现为基础G/中国民族文博(第 7 辑).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18:367-373.39 霍巍.“高原丝绸之路”的形成、发展及其历史意义J.社会科学家,2017(11).40 霍巍.论青藏高原古代各族人民共同开创了“高原丝绸之路”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2).41 许新国.吐蕃墓出土蜀锦与青海丝绸之路G/藏学学刊(第3辑).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93-116,232.42 余小洪.“高原丝绸之路

44、”路网结构的考古学构建与文化内涵J.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2).43 夏吾卡先.西藏考古的历史、现状与未来使命访著名考古学家霍巍教授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1).责任编辑:蔡秀清Visualization Analysis of Current Status and Hot Topics of Archaeological Researchin Tibet Based on CNKI DatabaseKONG FanxiuAI JinyongYu Xiaohong(Library of Xizang Minzu University Institute

45、 for Ethnic Studies,Xizang Minzu University,Xianyang,Shaanxi 712082)Abstract:This paper takes the literature data related to Tibets archaeology in CNKI as the research object,anduses bibliometrics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tools to comprehensively analyze the status of Tibets archaeologicalresearch.

46、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journals of Tibetology,ethnology,archeology,and the journals of ethnic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the main journals for the publication of Tibets archaeological research papers;Professor Huo Wei from Sichuan University is a leading figure in this field;In the past three

47、decades,the research ofTibets archaeology has mainly focused on five aspects,namely,the prehistoric civilization of the Qinghai-TibetPlateau,Buddhist archaeology,Tubo Tombs,the cultural attributes of archaeological excavated materials,andthe Silk Road on the plateau.The Tang Dynasty,Silk Road,and cultural integration and exchange havethe potential to become future research hotspots.Keywords:Tibets archaeology;research status;hot topics;visualization analysis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1期(总第157期)196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