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国人口转变的进程、趋势和问题.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587630 上传时间:2024-06-01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3.4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人口转变的进程、趋势和问题.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国人口转变的进程、趋势和问题.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国人口转变的进程、趋势和问题.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37 卷第1 期2024年1 月浙江万里学院学报Journal of Zhejiang Wanli UniversityVo1.37 No.1January2024中国人口转变的进程、趋势和问题乔双平(安徽大学,安徽合肥2 30 0 39)摘要:中国已经进人后人口转变时期,新常态背景下人口呈现出老龄化、少子化等问题。文章将中国第一次人口转变分为五个阶段,结合人口转变趋势分析人口基本情况和人口的年龄结构,从三个层面剖析中国后人口转变时期存在的问题。宏观层面上,通过比较各国老龄化程度,锚定中国人口转变的重点;中观层面上,通过观察中国人口迁移方向,挖掘人口转变与区域发展的关系;微观层面上,通过理解

2、个体婚育行为选择,警惕潜在的人口发展危机。最后通过与英国、日本两国人口转变经验的比较,结合中国第一次人口转变过程以及第二次人口转变的特征,提出相关行动策略,以期促进我国人口均衡发展。关键词:人口转变;老龄化;人口迁移;婚育中图分类号:C9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 6 7 1-2 2 5 0(2 0 2 4)0 1-0 0 6 1-0 71人口转变的背景人口转变是由西方经验研究总结而来的概念,指人口再生产类型向现代模式过渡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能反映出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的动态变化,还能从侧面反映出社会、经济、家庭模式等变化。从汤姆逊发现大多数发达国家人口都经历从“高、高”到“低、

3、低”的过程,到兰德里提出“人口革命”,诺特斯坦引人“转变”到布莱克和寇尔等学者提出人口转变“五阶段论”,学界不断探索人口转变规律,总结出“第一次人口转变”理论,用来指在工业革命及其引发的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背景下,以西欧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和死亡率从高位均衡到低位均衡转变的历史过程。自2 0 世纪6 0 年代末以来,西方早发内生型国家的人口与家庭发生了剧烈变迁,如出现低于2.1 人口更替水平的出生率、低结婚率、非婚生育行为的普遍等社会现象。针对这些人口重大变化,1 9 8 7 年荷兰学者德克范德卡和Lesthaeghe提出“第二次人口转变”,结合重要的中间变量,尝试探讨人口转变的原因

4、。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来看,既有社会经济结构转型、政治意识形态调整以及技术发展迅速等多种动因,又有家庭成员权力关系变化、婚育观念转变等带来的家庭结构改变,以及个体自由主义的发展、市场竞争带来的就业压力等因素,都对人口的出生率有着深刻的影响。然而,学者们对第二次人口转变理论普适性的意见并不一致。有学者认为第二次人口转变是第一次人口转变的“次生转变”,质疑人口转变的原因在于家庭领域的变化。另外,第二次人口转变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基本集中于西方社会,考察亚洲、欧洲等的第二次人口转变研究相对较少,亚洲、欧洲等与西方社会在政治制度、经济、文化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第二次人口转变理论是否适用于亚洲、欧洲

5、等其他地区,也是学界比较关注的问题。目前学界对于中国人口转变讨论比较早的研究有于学军应用“人口机会窗口”理论,从人口转变的角收稿日期:2 0 2 3-0 9-1 3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网络消费对社会结构的影响研究”(1 7 BSH079);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项目“公共事件下邻长制研究”(SK2020A0029)作者简介:乔双平(1 9 9 9 一),女,安徽铜陵人,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治理与社会政策。:61:2024年1 月度提出战略机遇期的概念,李建民提出中国人口发展进入“后人口转变”时代,并将其分为两个发展阶段:准均衡发展阶段和稳定均衡发展阶

6、段蔡防论证了中国人口转变通过高储蓄率、充足的劳动力供给和低抚养比对经济增长做出的贡献3,并从二元经济发展过程以及刘易斯转折点的角度,分析人口转变的特定阶段,有学者从整体视角出发,预测后人口转变时期,中国人口格局将发生总量、结构性、城乡结构的转折性变化 5 ;还有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借助第二次人口转变框架分析家庭领域的变化。近年来,中国人口转变面临的最新问题是人口老龄化和低生育率,学界对此讨论颇多。杜鹏基于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研究发现我国失能老人数量增多,而家庭照料老年人的资源却在缩减,且养老设施覆盖面存在明显的城乡差异;陆杰华研究发现老年人的照料需求模式受到家庭代际支持强弱的显著影响,自西向东表现

7、出对社会化照料模式的接纳8;陈卫基于七普数据分析发现中国人口负增长和人口老龄化趋势将在波浪式演进中不断相互强化9;还有学者就中国人口负增长现象提出了人口过度理论,并将其分为两个子阶段:“人口转变恶化”和“人口转变回归。整体来看,学者们一方面通过建构和应用理论,概括中国的人口变化规律,另一方面,通过实证研究,运用各种数据分析中国第二次人口转变中的人口年龄结构问题以及家庭模式变化。尽管学者们从各自角度对中国人口转变进行了比较细致的分析,但将我国第一次人口转变和第二次人口转变结合分析的较少。因此,本研究将分析中国第一次人口转变过程,观察预测第二次人口转变的发展趋势以及具体的人口指标变化,有助于理解我

8、国未来的基本人口状况和独有的人口特征,并为我国出现的人口问题提供新的思路,也为第二次人口转变理论的普适性提供重要依据。2中国人口转变阶段和趋势2.1人口转变阶段随着现代化的不断发展,中国也经历了第一次人口转变的过程。根据“五阶段论”,将中国第一次人口转变划分为五个阶段。(图1 为第一次人口转变的第四、第五阶段)25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50%/个/105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图1 中国1 9 7 8 2 0 2 2 年人口转变51978 1980198219841986198819901992199419961998200020022004200620082010201220142016201

9、82020 2022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中华人民共和国2 0 2 2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第一阶段是高位静止阶段,1 9 4 9 一1 9 5 4 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人口再生产不断变化,从建国初的人口高速增长到3年困难时期的人口低增长;第二阶段是早期扩张阶段,1 9 5 5 一1 9 6 5 年。除了特殊时期的反常态化,出生率都保持在30%o-40%o之间,是近十年的生育高峰,死亡率持续稳定下降,自然增长率普遍较高。个别出现负值原因在于大跃进运动和重工轻农而引发的全国性饥荒。民众温饱问题得不62乔双平:中国人口转变的进程、趋势和问题到解决,诱发各种身体疾病,导致死亡率异常升高

10、。直到1 9 6 2 年,国家全面调整农业、工业政策,全国经济出现好转,出生率大幅度提高,死亡率回落至正常水平;第三阶段是后期扩张阶段,1 9 6 6 一1 9 7 8 年,人口有控制增长。实行计划经济,导致物资短缺,全国经济低迷,且受十年文革影响,出生率持续走低,自然增长率下降,死亡率稳定在8%左右;第四阶段是低位静止阶段,1 9 7 8 一2 0 0 0 年,人口平稳增长。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物质极大丰富,生产力进步明显,出生率有所提高,但由于2 0 世纪80年代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出生率回落,从1 8.2 5%o跌至1 2.8 6%o;第五阶段是绝对衰减阶段,从

11、2 0 0 0年起至今。从2 0 0 0 年开始,我国开始进人“后人口转变”时期。2 0 0 4 一2 0 1 0 年是刘易斯转折区间,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死亡率保持在7%o左右,自然增长率从6.4 5%跌至-0.6%o,2 0 1 0 年后人口红利逐渐消失,2013年国家出台“单独二孩”政策,2 0 1 6 年的“全面二孩”政策,期间出生率反复回落,2 0 2 1 年出台“三孩”政策,2 0 2 2 年人口出现负增长,可见由于人口惯性,留给政策调控人口的空间有限,但有效的政策出台依然会发挥一定的作用,减缓人口负增长速率。2.2人口转变的发展趋势判断2.2.1人口基本状况趋势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

12、程度的不断加深,2 0 2 2 年人口开始出现负增长,总和生育率跌破1.1,处于“低死亡率、低生育率、自然增长由低趋向于零和负增长 后人口转变时代的准均衡阶段(2 ,也可以称为“第二次人口转变”。从人口惯性增长的角度来看,即使未来将生育率提高至人口更替水平,中国人口规模依然会保持相当时间的缩减趋势。依据世界银行数据库人口预测相关数据,到2 0 5 0 年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将达到-6.32 9%o(表1),结合联合国2 0 2 2 年世界人口展望预测数据,2 0 5 0 年中国总人口将下降到12.3亿人,2 1 0 0 年下降到6.2 5 亿人。因此可以初步判断,人口总量减少将是中国未来较长时间

13、内的必然趋势。为了能够对中国未来人口状况进行更准确的分析,笔者依据2 0 2 2 年世界人口展望的人口预测数据,计算出中国2 0 2 5 一2 1 0 0 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并将2 0 2 5 一2 1 0 0 年人口转变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 0 2 5 一2 0 6 0 年,扩张期。出生率持续走低,从7.1%降至5.7%o死亡率从8.6%升至15.6%o,206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达到-9.9%o;第二阶段:2 0 6 1 一2 0 8 5 年,减缓期。期间出生率从5.7%升到峰值6.6%o后稍微下降,但仍保持在6.3%左右,死亡率持续升高,人口自然增长率降速开始减缓;第三阶段:20

14、86一2 1 0 0 年,收缩期。出生率基本保持在6%左右;死亡率先降低,2 0 9 8 年后逐渐升高;2 0 8 6 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 1.7%o,连续3年速率不变,而后开始升高。(图2)2.2.2人口年龄结构趋势从2 0 2 4 年到2 1 0 0 年,0-1 4 岁人口总指标2025出生率7.330死亡率7.790自然增长率-0.460数据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资料。说明:自然增长率指标是根据世界银行数据库资料2 0 2 5 一2 0 5 0 年的总人口预测数据笔者计算所得。第1 期20.015.010.0%/5.00.0-5.0-10.0-15.020252030204020502

15、0602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图2 2 0 2 5 2 1 0 0 年中国人口转变趋势预测数据来源: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The 2022.New York:United Nations.表1 中国人口未来发展趋势预测(2 0 2 5 2 0 5 0 年)单位/%0203020357.0757.1448.6359.696-1.560-2.552632070208020902100204020457.5147.55310.86412.031-3.350-4.47820506.89613.225-6.3292024年1 月量越来越少。2 0 2 2 年中国新出生人口

16、9 5 6 万,达不到人口更替水平,甚至低于欧美、日本等多个发达国家。在中预测情形下,到2 1 0 0 年中国出生人口只有2 38 万;1 5-6 4 岁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占总人口比重减少。2 0 2 2 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为8 7 5 5 6 万人,占全国人口比重的6 2%,根据育娲人口研究中国人口预测报告中的方案,到2 0 5 0 年,劳动年龄人口占比下降到5 9.1%,2 1 0 0 年劳动年龄人口占比下降到44.3%;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不断上涨,到2 0 5 0 年老年人口总量为3.9 3亿人,占全球老年人口比重4 0.4%,到2 1 0 0 年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4

17、9.2%1 3。2 0 0 2 2 0 2 2 年,我国总人口抚养比从42.2%上升到4 6.6%,增长4.4%,总数增加1 1 5 7 2 万人,老年抚养比上升至5 2.4 4%,同期增长1 1.4%。3中国人口转变的问题3.1人口老龄化、少子化问题严峻从表2 数据可以看出,中国作为后发晚生型国家,人口老龄化程度远低于美国、英国、法国和日本,但进速越来越快,从2 0 1 5 年到2 0 2 0 年,仅5 年时间,老龄化程度增加2.5 9 8%,同比例增长速度接近美国、法国的两倍。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 0 2 2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0 14岁人口为2 5 6 1

18、 5 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 8.1%,6 5 岁以上人口为2 0 9 7 8 万人,占总人口的1 4.9%。截至2 0 2 2 年末,美国、英国、法国、中国、日本6 5 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分别为5 7 0 8 万人、1 2 8 3万人、1 4 7 1 2万人、2 0 9 7 8 万人、37 4 4 万人。根据预测,2 0 30 年中国老年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重将超过2 0%,到2 0 6 0年占36.8%,稳定一段时间后继续上升,至2 0 8 4 年,预计峰值达到4 6%。根据国际公认标准,0 1 4 岁人口比重占总人口比重30%以下,6 5 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7%以上,即为老年型,可见中国

19、人口少子化、人口老龄化严重,加上巨大的人口基数、持续下降的生育率以及老年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中国未来将进人超大规模、超快速度、超早阶段、超稳结构的“超级老龄化”社会。由于人口规模优势是中国的突出优势,也是中国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基础,社会养老负担大,低生育率将导致人口无法完成合理更替,未来可能面临严重的“青年赤字”和人才短缺问题,会严重影响到中国的国际竞争力。中国目前所面临的人口重点政策已经从控制人口增长变为推动人口均衡发展与高质量发展,以应对人口老龄化和人口少子化为主。单位/%地区1980美国11.278英国23.317法国13.984中国4.389日本9.298注:人口老龄化指标是指6 5

2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数据来源:通过整理世界银行数据库统计资料而成。3.2婚育行为变化,社会风险增大随着女性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受大学本科教育的比重已经超过男性(表3),女性社会角色越来越多元化,家庭和工作所赋予的传统“妻子”或“母亲”角色和新时代“职业精英”角色存在一定的冲突。新时代女性的立身之本已经发生变化,女性开始重视个人事业和人生发展,却依然承担着更多的社会期望和家庭负担。基于目前劳动力市场的竞争环境以及“母职惩罚”现象来看,结婚和生育势必会影响女性的事业发展,因此很多育龄女性主动选择晚婚晚育、婚而不育、甚至不婚不育,婚育关系解绑,也是个体应对系统性风险的方式之一。婚育行为变化

21、的背后,深刻反映出人口本身存在的结构性问题。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来看,2 0 2 1 年中国总人口性别比达到1 0 4.6 1,其中2 0 2 4、2 5 2 9 最佳适婚年龄人口的年龄组性别比分别高达1 1 3.2、1 1 0.6 8,人口性别结构严重失衡。计划生育政策的长期执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自然的人口性别结构。加上受传统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长期通过技术手段选择性别偏好1 4,导致男多女少。尽管浙江万里学院学报表2 1 9 8 0 2 0 2 0 年部分国家人口老龄化状况比较1985199011.81112.28423.04924.08312.95814.0964.8155.29510.5

22、4112.399199512.54324.41115.2545.98014.963200012.31724.10016.1556.92017.804200512.36023.96416.5757.82520.604201013.02824.75116.9828.61623.600201514.32727.60319.10510.02027.328202016.22329.48921.00912.59829.583:64:乔双平:中国人口转变的进程、趋势和问题已有研究表明男孩偏好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强化生育意愿和增加生育数量的作用 1 5 ,但就目前社会经济发展来看,生育成本和教育成本高居不下,为

23、了“至少生育一个男孩”而不惜生育3个及以上的家庭已经逐渐减少,多生转向性别导向的人工流产同样会显著降低生育率,导致性别比失衡 1 6 。根据婚姻梯度理论,“甲女丁男”都难以婚配,婚姻市场呈现明显的选择分化特征。就整体而言,尽管单身来自部分青年的主动选择,但仍需要警惕“单身社会”的自由陷阱。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平均家庭户人口为2.62人,家庭规模日益小型化,单亲家庭、空巢老人、独生子女家庭等风险型家庭增多,支持功能不断弱化,个体生活隐匿着一定的脆弱性。目前中国实行“三孩”政策,理论上能够缓解性别比失衡问题,但实际收效甚微,生育堆积效应消退,婚育行为变化,出生率陷人低迷,人口安全系数低

24、,潜在的人口发展风险增大。性别男女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 0 2 2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3人口迁移与区域发展问题一方面,人口迁移受到经济社会要素的引导和资源环境要素的约束。我国人口迁移主要是由中部、东北部、西部流向东部沿海地区,区域人口增减分化明显。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具有各类人才、资本、创新资源集聚等方面的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快,各业集群融合发展,协同集聚的产业布局更加合理,地方人才政策大力支持,占据人才辐射高地,就业机会颇多,能够吸引人口大规模流入。人口迁人能增加大量年轻劳动力供给,激发经济活力。2 0 1 0 一2 0 2 0 年年均常住人口增量前八的城市

25、是深圳、广州、成都、郑州、西安、杭州、重庆、长沙,分别达7 2.0 万、5 9.7 万、5 8.2 万、39.7 万、38.6 万、32.4 万、32.1 万、30.1 万人1 7。人口迁出地,遏制经济活力,人口迁出加重迁出地的财政养老负担,加深养老保险可持续性的不均衡程度的人口迁移动力(推力)劣势,加剧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净迁出人口前六的省区是江苏、河南、安徽、四川、贵州和湖南。另一方面,人口迁移带来经济社会活力和资源环境压力的变化。人口迁出导致区域人口远远不足资源承载量时,会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加剧迁出地人口老龄化,削弱财政可持续性,制约经济活力,影响金融体系的稳定,人口转变相对滞后。比如

26、2 0 2 1 年辽宁老年人口抚养比达到2 6.7%,高于全国平均老年人口抚养比将近6 个百分点,2 0 2 2 年辽宁省的财政收入排名全国第1 8 位。人口迁人导致区域人口远远超过资源承载量时,会造成资源的严重紧张,引发住房短缺、水电不足、交通拥堵、社会治安难等问题。比如北京人口居多,导致一系列“大城市病问题,国家坚持人口发展“以人为本”原则,建设雄安新区来疏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拓展京津冀发展新空间,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促进区域人口与资源环境相协调,有效提高了资源利用率。4应对后人口转变问题策略的国际比较与启示4.1英日两国后人口转变问题的策略特点英国应对后人口转变问题的策略主要有以下特点:

27、第一,实行“福利至上”原则,建立了以儿童为中心的福利法案,法律法规完善,涵盖范围广,条例清晰明确,能够较好地保证儿童的法定权利;第二,英国堪称“福利国家”,公民均享有“从摇篮到坟墓”的人生保障,这样的“一条龙”社会保障体系十分完备,免除公民的后顾之忧。针对儿童的福利,大到中小学教育免费,小到免费发放文具、餐食,尤为关注对父母“亲职教育”的支持与服务,为其分担照顾儿童的职责;第三,英国还形成了多主体参与的儿童福利体系。在政府的引导下,社会机构、社区等非营利组织结合,积极开展对话和联动,多方位开展福利服务。第1 期表32 0 2 1 年全国6 岁以上人口分性别受教育状况单位/%未上过学小学2.05

28、23.835.3128.45初中36.7732.61高中18.1215.14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研究生9.98.329.098.4310.95652024年1 月日本应对后人口转变问题的策略主要有以下特点:第一,日本实行以家庭为主体的福利政策,强调父母的自觉教育。第二,多方位发挥,推行以多组织合作、多元化供给的福利模式。日本成立民间生育计划的两个组织:家庭生育计划联盟和家庭生育协会,积极配合政府,深入基层单位开展鼓励生育工作,推动人们观念的变化,负责相关生育政策的执行,保证政策落实,鼓励发挥多主体、多组织的协同作用,自助、互助、公助多种形式相结合;第三,帮助家庭培养儿童自主能力,实行“儿童自立生活

29、援助”,创设儿童家庭厅,重视儿童心理问题,关注儿童成长。4.2英日两国应对后人口转变问题对我国的启示就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转变的历史而言,中国政府一直是人口转变的关键力量,通过行政力量严格控制人口的增长。中国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政府制定了多种政策来应对,从“单独二孩”政策,到“全面二孩”政策、“三孩 政策,但是此类政策并没有产生预期的效果,到2 0 2 2 年人口已经出现负增长。虽然我国暂时没有出现“第三次人口转变 的大规模国际移民问题,但不容忽视的是,在我国建设城镇化的过程中有大量的人口流动。所以,政府需要制定合理的政策来应对老龄化、少子化,以及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从英国、日本

30、两国人口转变经验来看,应对后人口转变问题的策略主要有以下四点:一是优化人口发展战略,建立家庭一工作平衡支持性政策体系,实行弹性化工作时间,增建规范、普惠性的托幼中心,建立托育服务体系,支持女性结婚生子育儿的全成长周期,保障女性就业,促进家庭内部的性别平等,努力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二是实行以家庭为单位的政策指向,推行财政激励性政策,如生育津贴、购房补贴等,降低教育成本,推进相关法律建设,健全法律保障体系,推动儿童保护法不断完善和落实;三是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完善养老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减轻社会成员的养老负担,充分挖掘老年人口的生产和消费能力;四是重视区域间与城乡间的协同发展,缩小区域

31、与城乡发展差距,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实行人地挂钩,促进就业,给予一定的人才回流政策支持,发挥回流群体在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浙江万里学院学报参考文献:1于学军中国进人“后人口转变 时期 中国人口科学,2 0 0 0(2):8-1 5.2李建民。中国的人口转变完成了吗?.南方人口,2 0 0 0(2):5-9.3蔡防。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可持续性:兼论充分就业如何促进经济增长 人口研究,2 0 0 4(2):2-9.4蔡防.刘易斯转折点: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标识性变化 J.经济研究,2 0 2 2(1):1 6-2 2.5任远。中国后人口转变时期的人口战略转型 。南京社会科学,2 0 1

32、 7(0 1):7 1-7 7.D0I:10.15937/ki.issn1001-8263.2017.01.010.6於嘉,谢宇。中国的第二次人口转变 人口研究,2 0 1 9(5):3-1 6.7杜鹏,孙鹃娟,张文娟,等中国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及家庭和社会养老资源现状:基于2 0 1 4 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的分析 J人口研究,2 0 1 6(6):4 9-6 1.8陆杰华,张莉。中国老年人的照料需求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的验证 .人口学刊,2018(2):22-33.D01:10.16405/ki.1004-129X.2018.02.002.9陈卫。中国人口负增长

33、与老龄化趋势预测 社会科学辑刊,2 0 2 2(5):1 33-1 4 4.10周文人口转变过度论:人口负增长下对传统人口转变理论的再思考 人口与经济,2 0 2 3(3):8 5-9 9.11晏月平,王楠。中国人口转变的进程、趋势与问题 东岳论丛,,2 0 1 9(1):1 7 9-1 9 0.DOI:10.15981/jcnki.dongyueluncong.2019.01.018.12李建民。后人口转变论 人口研究,2 0 0 0(4):9-1 3.13梁建章,任泽平,黄文政,何亚福。全球人口预测和生育预测报告2 0 2 3版 EB/0L。(2 0 2 3-0 7-30)2 0 2 3-

34、0 8-2 0 .微信公众号“泽平宏观”14乔晓春。性别偏好、性别选择与出生性别比 .中国人口科学,2 0 0 4(1):1 6-2 4.15庄亚儿,姜玉,李伯华全面两孩政策背景下中国妇女生育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基于2 0 1 7 年全国生育状况抽样调查:66:乔双平:中国人口转变的进程、趋势和问题人口研究,2 0 2 1(1):6 8-8 1.16郭志刚.中国的低生育水平及其影响因素 人口研究,2 0 0 8(4):1-1 2.17梁建章,任泽平,黄文政,何亚福。中国人口流动预测报告2 0 2 2 年版:未来2 0 年人口将流向哪 EB/0L。(2 0 2 2-0 1-30)2023-08-2

35、5微信公众号“育娲人口研究”第1 期The Processes,Trends and Problems of Population Transformationin ChinaQIAO Shuangping(Anhui University,Hefei Anhui 230039)Abstract:China has entered the post-demographic transition period,and the population presents problemssuch as aging and low birth rates under the new normal bac

36、kground.This paper divides Chinas firstdemographic transition into five stages,analyzes the basic demographic situation and the age structure ofthe population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trend of demographic transition,and explores the problems existingin Chinas post-demographic transition period from t

37、hree levels.At the macro level,by comparing theaging degree of various countries,we can anchor the focus of Chinas demographic transition;At themeso level,we can observe the direction of population migration in China and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between population transitio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38、At the micro level,by understanding individualchoices in marriage and childbearing behavior,we should be alert to potential population developmentcrises.Finally,through the comparison of the population transition experience in the United Kingdom andJapan,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s first demographic transition process and the secondpopulation transition,some action strategies are proposed to promote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Chinaspopulation.Key Words:demographic transition;aging;population migration;marriage and childbearing(责任编辑:刘阳雄)67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