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高校裸聊诈骗的心理成因与防范对策——基于隐私暴露视角的分析.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414504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3.6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校裸聊诈骗的心理成因与防范对策——基于隐私暴露视角的分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校裸聊诈骗的心理成因与防范对策——基于隐私暴露视角的分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校裸聊诈骗的心理成因与防范对策——基于隐私暴露视角的分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3 7 卷第1 期2024年1 月浙江万里学院学报Journal of Zhejiang Wanli UniversityVo1.37 No.1January 2024高校裸聊诈骗的心理成因与防范对策基于隐私暴露视角的分析叶卫树,周鑫磊,桂劲松(浙大宁波理工学院,浙江宁波3 1 5 1 0 0)摘要:文章从隐私暴露的视角,基于知、情、意心理结构,构建了高校裸聊诈骗发生机理的分析框架。从认知角度来看,高校裸聊诈骗是信息不对称引起的意志迷失。从情感角度来看,高校裸聊诈骗的发生是由于情感匮乏导致的欲望放逐。从意志角度来看,盲目的生命意志冲动是导致大学生隐私暴露而被骗的直接原因。基于上述3 个因素,

2、文章提出了以知育人、以情育人、以志育人的心理教育对策,旨在提高包括裸聊在内的电信网络诈骗防控机制的科学精准性和实践针对性。关键词:高校;隐私暴露;电信网络诈骗;裸聊诈骗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 6 7 1-2 2 5 0(2 0 2 4)0 1-0 0 5 4-0 7高校“裸聊”诈骗的频繁发生不仅严重影响了大学生个体的健康成长,不利于新时代社会对高校培养高质量人才的要求,不利于国民素质整体的提高,更不利于文明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本文拟从隐私暴露视角出发,将发生在高校校园内以在校大学生为侵害目标的高校裸聊诈骗现象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心理成因,并提出教育防范对策,旨在提升包括高

3、校裸聊诈骗在内的电信网络诈骗防控机制的科学精准性与实践针对性。1问题的提出裸聊诈骗是电信网络诈骗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借助电信网络技术,通过欺骗的方式获取受害人的隐私信息后,进一步以曝光对方隐私为要挟,迫使受害人“自愿”交付钱财的行为。随着电信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以裸聊为手段的电信网络诈骗近年来呈现剧增趋势,已经成为危害青年心理和财物安全的新的社会毒瘤叫。“裸聊”是获取隐私的途径,利用获取的隐私为要迫使受害人交出钱财是其目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可以把“裸聊诈骗”理解为“仙人跳”的网络升级版。从法学层面而言,“裸聊诈骗”实质是以恶害相通告,迫使受害者交付财物,是一种以泄露通过“裸聊”手段获取的个

4、人隐私为恐吓手段的敲诈勒索行为。从加害人角度来看,由于其隐私信息是通过诱使受害人“裸聊”这一过程来获得,本质上具有通过欺骗这一先行行为来获取被害人隐私信息的心理动因,与其他电信网络诈骗具有手段一致性,故本文认为仍应将其列人电信网络诈骗范畴来进行分析。收稿日期:2 0 2 3-1 0-1 3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辅导员研究)“大数据背景下高校电信网络诈骗防控机制构建研究”(22JDSZ3176);宁波市智慧善治服务场景研究与转化基地阶段性研究成果;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反诈 思政工作室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叶卫树(1 9 7 3 一),浙江象山人,男,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设

5、计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法学、安全治理。通信作者:桂劲松(1 9 7 3 一),男,湖北黄冈人,浙大宁波理工学院设计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设计美学,艺术学理论,安全设计。.54:叶卫树,周鑫磊,桂劲松:高校裸聊诈骗的心理成因与防范对策1.1社会面裸聊诈骗发案现状以广东省为例,2 0 2 0 年前5 个月广东省公安机关接报网络裸聊诈骗案件9 2 0 0 多起,比去年同期上升数1 0 倍 2。36 0 数科反诈实验室发布2 0 2 2 年前三季度裸聊诈骗态势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 0 2 2 年前三季度,裸聊诈骗发生量同比增长2 5 倍,诈骗占比达5 3.6

6、 9%,位居电信诈骗类型首位,九成以上受害者为40岁以下中青年男性,平均财产损失金额1 0 6 8 5 元。有别于传统接触式诈骗和普通电信网络诈骗,裸聊诈骗案件的受害者大多因害怕隐私暴露或受到社会遣责而不敢主动寻求公力救济,在犯罪归因上通常认为受害者系可归责于自身的“自陷风险”,由此导致的此类案件通常难以被及时发现并得到有效防控。1.2高校裸聊诈骗统计高校裸聊诈骗是指发生在校园内、诈骗人员借助电信网络技术,通过欺骗的方式获取大学生的隐私信息后,以曝光对方隐私为要,迫使在校大学生“自愿 交付钱财的行为 3。2 0 2 3年2 月,笔者所在课题组(以下简称课题组),面向全国部分高校发放调查问卷时发

7、现,1 0 8 1 6 名填写问卷的大学生中有6 5 0 1人遭遇过电信网络诈骗骗局,实际受骗5 4 2 人(占比8.34%)。其中有7 2 9 人遭遇过裸聊诈骗(占比11.21%,见图1),实际受骗5 4 人(占比9.9 6%,见图2),涉案金额达1 0 万以上为3起。同时,课题组对2017年1 月1 日至2 0 2 2 年6 月30 日间华东地区1 4 所高校有记录的2 8 30 起以大学生为侵害对象的案件进行分析梳理时发现,发生在高校校园内的裸聊诈骗有2 5 起案件,涉案金额1 4 7 9 5 3元,其中最高的一例案件涉案金额高达7 万余元,对在校大学生而言可谓数额惊人。实际被非遭遇非“

8、裸聊”“裸聊”诈诈骗8 8.7 9%第1 期骗9 0.0 4%遭遇“裸聊”诈骗1 1.2 1%遭遇“裸聊”诈骗遭遇非“裸聊诈骗图1 遭遇裸聊诈骗的情况就一般社会认知而言,高校在校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及社会认知素养,人们很难将这种被侵害人具有明显过错特征的裸聊诈骗与大学生联系在一起。但通过前文所述不难发现,此类被侵害人具有明显“自陷风险”过错特征的新型诈骗案件在现实生活中屡有发生,对受骗在校大学生而言,不仅会造成数额惊人的财产损失,更会严重危害他们的心理安全,使他们背上沉重的心理包,并极有可能引发自我伤害等极端事件的发生,不利于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校培养德才兼备人才的要求,更不利于高校的安

9、全稳定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分析其心理动因并提出切实有效的防范对策,预防和减少此类案件在高校校园内发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2高校“裸聊”诈骗心理动因分析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意识系统是人认识自已、认识环境并克服生理本能冲动,学会按社会标准控制自已行为的中枢4。剖析造成这类大学生“看得破、忍不住”的根源,分析根植于人性深处的心理动因,笔者认为大学生人群中之所以发生本不该发生在高校校园内的裸聊行为,弗洛伊德的人格分析理论无疑具有很大的实践指导意义。2.1网络隐私暴露发生与应对理论隐私暴露又称隐私祖露,是指人们在沟通和交往过程中把通常是重要的、不为人所知的私人性的方实际被“裸聊”诈骗9.9 6%实

10、际被“裸聊”诈骗实际被非“裸聊”诈骗图2 实际被骗情况552024年1 月面显示给他人的行为。奥特曼等发现,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在自我暴露逐渐增加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随着信任和接纳程度的提高,交往双方会越来越多地暴露自已。由于私人性的信息暴露会给当事人带来不同程度的风险,通常情况下人们自我暴露的广度和深度会受到交往双方的信任和接纳程度的影响,即只有关系越为密切、交往越为深入,人们的自我暴露也才能变得更为广泛,并更为深刻。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看,隐私暴露可以说是人际交往的“探测器”5 。但也有特例,就是在彼此没有任何关系的人之间,也可能发生完全的自我暴露,比如网络虚拟沟通过程中,就有可能出现陌生人之

11、间的隐私暴露,究其原因可能是部分人群认为网络交往过程中身份匿名,对方可能不会介人到自已的现实生活中,其风险体验感下降,尴尬和羞涩感也随之降低,他们就可能将自己最亲密的人都不能告诉的隐私和盘托出回。处于这样的心理状态下,如果当事人遇见的恰是“裸聊”骗局,当事人在贪色之心的驱使下,就可能落人犯罪分子精心编制的骗局中。如果当事人缺乏敏锐的感知力,又不能准确把握自已面临的境遇,就可能处于被动应对的局面,导致“裸聊诈骗”案件的发生。应对又称应付,是指为个体在处理各种压力和应激事件时做出的相应的认知及行为上的调整,是个体处理刺激情境、维持心理平衡的一种手段。已有研究表明大学生对待事件的应对方式与情绪之间存

12、在显著相关关系,情绪调节对个体认知活动具有重要的影响。如果大学生在面对生活事件时采取的积极应对方式越多,心理健康水平就越高;与之相反,如果采取的消极应对方式越多,则代表心理健康水平越低。从自我保护的视角来看,大学生在应激情境下采取不同的应对方式来缓解刺激带来的压力会对心理健康造成截然不同的影响。为了满足压抑的“性欲求”,如果他们中的部分人群对隐私暴露带来的可能的风险预警感知不足,在惧怕曝光的心态,就有可能一次又一次地被敲诈。2.2“裸聊诈骗 的心理动因形式通过对华东1 4 所高校裸聊诈骗流程分析得知,裸聊诈骗的基本模式如图3。浙江万里学院学报添加角色浏览相关网站扮演者的QQ和或APP客户端微信

13、等软件从上述流程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裸聊诈骗的关键特点在于“裸聊”。裸聊不仅是整个诈骗流程的起点,也是诈骗得以形成的关键。如果没有裸聊,上述诈骗就不可能得。因此,要洞悉高校裸聊诈骗现象的发生,我们固然可以从外在的社会现象人手分析其外因,但更根本的是要从内因,即受骗者的心理动因入手进行分析破解,即要对隐私暴露视角下“裸聊”何以发生的关所在来进行分析。对于人的心理动因结构,西方学术界早已形成了一个划分体系,即将心理分为知情意3个层面。这种划分传统可追溯至古希腊时代的毕达哥拉斯学派的阿列本札斯,他将人的灵魂分成3个部分,即“理智的”“勇敢的”和“嗜食的”8。柏拉图曾对人类心灵结构有一个非常有形象的比

14、喻:“灵魂可比作是两匹飞马和一个车夫的组合体。人类灵魂的车夫赶着两匹马,一匹是高尚的具有高贵的教育,而另一匹马却是低劣的,教育极差。所以驾驭人类的马车是一项困难和艰巨的工作。9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等3大批判的问世,使得西方学术界对心理的三分法基本得到公认和确立。根据著名学者胡家祥先生的研究,心灵的知情意划分在中国古代先哲论述中也颇有相通0。因此,本文中,我们将心理的知情意划分作为研究的基本框架,并从隐私暴露的视角出发,对“裸聊”产生的内在原因进行深入剖析,如图4 所示首先,知指的是人类通过分析和综合的方式把握事物逻辑联系的理性能力以及价值评价能力。知对通过QQ和微信在对方

15、诱导下下载软件或等软件实施裸聊APP并被窃取个人信息行为并被诈敲诈勒索图3裸聊诈骗流程图56被胁迫交出钱财反复叶卫树,周鑫磊,桂劲松:高校裸聊诈骗的心理成因与防范对策应于科学技术,是人类追求真理的方向。从知的层面看,高校裸聊诈骗是大学生对人际关系隐私暴露的一种错误认知,也就是无知的后果。裸聊诈骗中,基于网络空间交流身份隐匿的特点,诈骗分子一方面会利用掌握的不对称信息,制造让涉事大学生感到放松与安全的境遇,让大学生们放下对可能介入现实生活的顾虑与戒备;另一方面,他们会通过“诱导”使大学生追求性本能欲望的刺激境遇,自愿将手机号码、个人信息等输入对方提供的APP或网站链接。当诈骗分子成功诱使大学生实

16、施“裸聊”行为,并将获得的视频或图片等“隐私”资料呈现给涉事大学生,再以被暴露的性隐私及个人社会身份信息等为要挟时,涉事大学生的情绪调节和自我效能感就会下降,在对方“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威逼利诱下,只能被迫将钱财交付给对方。由此可见,包括大学生在内的人群,对网络社会交往过程中的隐私暴露、诈骗分子会利用APP等收集个人信息并利用当事人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下降实施敲诈的感知和认知不足,是导致此类诈骗案件发生的主要原因。其次,情,亦即情感,其对应为心理的感性层面,是人的感性直观和感性体验的能力,是以个体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通常与人的感性情欲联系在一起。处于心理定型初期,大学生的成长环境

17、、父母教养方式和个人气质特征等存在较大的差异,导致他们个体间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等方面也存在较大不同,日常生活中他们也就会出现各不相同的思想动机;加之从校园到校园,大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普遍比较欠缺,导致青年大学生群体对网络社会风险认识的能力和认识的程度都具有局限性。他们的情感体验虽然非常复杂、丰富,但他们对情感调节控制的能力却非常有限,其行为认识特征表现出明显的盲目性和冲动性。一旦遭遇裸聊引诱时,犯罪分子会通过各种方式挑动他们的感性情欲。此时,他们中的部分人员可能就会将自己可能实施的行为是否有悖于伦理道德、网络隐私暴露会造成什么后果等抛诸脑后,只感觉到激动、兴奋的情感体验达到了极点,感到唯有立

18、即转向引起其情感的“性欲”体验一一裸聊,自已的紧张心理才能得到释然。这种低意识水平或未被意识状态下的“裸聊”行为,正是包括大学生在内的人群上当受骗的内在动因。再次,意指的是意志,叔本华认为意志盲动是世界和人生的本质。“意志是第一性的,最原始的;认识是后来附加的,是作为意志现象的工具而隶属于意志现象。因此,每一个人都是由于他的意志而是他,而他的性格也是最原始的,因为欲求是他本质的基地 。叔本华曾对意志与认知做过这样形象的表述:“人一方面是欲求的激烈而盲动的冲动(由生殖器这一“极”作为其焦点而标志出来),同时另一方面又是纯粹认识永恒的,自由的,开朗的主体(由大脑这一极标志出来)1 2)叔本华把大脑

19、和生殖器作为知(性)和意(志)的标志。联系本文论述的裸聊诈骗现象,可以看出一代大哲对于人性心理的深刻洞察。高校裸聊诈骗之所以发生的深层心理动因,从意志层面来看就是大学生意志的盲动和迷失,并被犯罪分子利用作为诈骗的筹码。对于意志,学界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认识。以叔本华为代表的学者认为作为自在之物的意志(WILL)是盲动的,“性器官比身体上任何其他外露的器官更是只服从意志而全不服从认识的”,性器官是“意志的肯定的象征”。有学者则从“志”的角度解释意志,认为人皆有“通天下之志”,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价值所在,所以它是对人的异化的精神柱石”,甚至将“志”替代意志而成为“志性”。综上所述,高校裸聊诈骗之所以发

20、生的根本在于青年大学生意志的迷失。一方面,这与他们的社会生活经验缺乏、风险感知和认识能力有关;另一方面,也与裸聊行为的刺激性和情感体验等因素有关。对于青年大学生来说,加强伦理道德教育和网络安全意识教育是预防此类诈骗案件的重要措施,同时也需要提高大学生的情感调节控制能力和意志水平。第1 期知隐私情图4 隐私知、情、意心理模型57意2024 年 1 月3“高校裸聊诈骗”防范对策前文以隐私暴露视角为出发,从知情意心理整合过程分析了以大学生为侵害对象的高校裸聊诈骗发生的心理动因,笔者认为防范因隐私暴露带来的风险,亦可以从隐私暴露带来的风险视角出发,整合大学生知情意心理活动过程的方式来加以防范。3.1以

21、知育人,拓展大学生对裸聊诈骗的认知维度从认知层面来看,对大学生进行认知教育可以抵御“无知”带来的信息偏差危害。通过对包括裸聊诈骗在内的电信网络诈骗的分析研究,掌握这类犯罪的现象、特征、规律、方式乃至话术,就能更好地识破犯罪行径,避免受其危害。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对裸聊诈骗已经有足够的研究。但是,研究成果如何变成潜在受害者的知识乃至常识,让反诈骗教育成为最基本的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包括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参与。当前,由于电信网络诈骗发展迅猛 1 3,危害尤烈,已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反诈中心APP等纷纷上马,社会各层面反诈宣传可谓铺天盖地。这对于提升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全体国民认知层面的

22、反诈意识无疑具有积极意义。但热运动中需要冷思考,面对以在校大学生为侵害对象、包括裸聊诈骗在内仍处于高发态势的高校电信网络诈骗,我们除了用身边人身边事对学生进行教育警示之外,政府相关部门在加强对互联网经营单位的监管,营造健康良好的网络社会文化环境的同时,更要的是要重视和发挥高校的主体责任意识。第一,高校应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法规教育、爱情与性伦理教育等在内的课程教育体系建设,增强大学生对隐私暴露带来的风险危害的防范意识,提高高校在校大学生的网络社会心理素养。第二,高校应在把握在校大学生行为认识特征的基础上,调整已有“反欺诈”宣传教育策略,建立健全群防群治的“反欺诈”工作机制,鼓励在校大学生积极

23、参与“反欺诈”志愿者活动,让大学生在参与“反欺诈”宣传活动中了解包括高校裸聊诈骗等在内的防范知识,正确认识自我,了解自已的心理需求,精准提升自我约束能力和网络风险感知能力。3.2以情育人,丰富大学生抵御裸聊诈骗的心理基础从情感层面上,培养大学生健康高尚的情趣,高雅的情怀,丰富的性情,是抵御因隐私暴露而导致裸聊诈骗的根本。“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知识教育不能替代情感教育、感性教育,感性和情感缺失是知识所无法弥补的。对大学生的感性能力的培养,情感的教育,是未来避免情感缺失导致的心理障碍的基础。我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梁启超则提出教育应包含知育、情育、意育3个部分,认为一个人只有

24、经过知育、情育、意育的修养和锻炼,才可称为一个真正的人。梁启超所说的情育即我们所说的情感教育,其目的就是教人成为仁者。通过情育,既可以达到道德教育的目标,又可以在“仁者不忧”使人的生活充满情趣和快乐 1 5 。对于情感教育,梁启超认为应重视艺术教育,他认为音乐、美术、文学是“情感秘密”的钥匙。现在高校宿舍大学生在床铺上装床帘已成为普遍现象,虽然从个人隐私保护的角度有可原之情,但根据笔者的观察分析,这往往也是裸聊诈骗发生的常见场景。君子坦荡荡,实际情况表明,养成高洁坦荡的襟怀,是抵御避免裸聊诈骗的人格心理基础。因此,高校应积极营造校园文化氛围,让大学生接受丰富良好的文化艺术熏陶,参加健康向上、丰

25、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培养高尚情操,减少沉面于网络寻求低级情感安慰的需求,帮助学生成为自已的主人,提升学生抵御“裸聊”诱惑的能力。同时,高校要加强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等专兼职思政队伍建设,提升教师尤其是辅导员、班主任善于运用关怀、欣赏之情感化学生的能力,通过开设婚恋教育相关讲座、举办相关活动,帮助学生建立一个乐观平和的心理基础,消除性好奇,避免性能量的不当释放。3.3以意育人,提升大学生积极生活的道德意志意育,即上文在分析意志时所说的“志”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立志是一切开始的前提每个青年都应该珍惜这个伟大的时代,不断修身立德,打牢道德根基,人生道路上才能走得更正、走得更远,做新时代的奋斗者”。开

26、展“志”育,首先就是要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在各种场合都能去感知、去领悟,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学会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懂得养大德者方可成大业7。“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 1 8,可见志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最可贵精神品格,浙江万里学院学报58:叶卫树,周鑫磊,桂劲松:高校裸聊诈骗的心理成因与防范对策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必需有其志。墨子说:“我有天志,譬如轮人之有规,匠人之有矩,执其规矩以度天下之方圆,日,中者是也,不中者非也。1 9 墨子将“天志”作为为人处世的规矩绳墨。试想,如果一个人确立了远大的志向,他就会专心致

27、志于事功,就会不屑于那些隐私暴露的蝇营狗苟,大概率也就不会上当受骗。成年初期的青年大学生具有好奇、喜动的特点,他们参与的社会活动类型多、范围广,而生活阅历浅,生活经验少,生理和心理上的不完全成熟,使得他们自我保护意识不强,一旦受到外界不良诱惑时,他们中的部分人员可能就会因为意志不坚定而造成内心动摇,进而可能被居心回测的犯罪分子抓住“把柄”,导致包括因“裸聊”隐私暴露被敲诈等案件的发生。因此,高校要重视对大学生的“志”性培育,将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慎独”教育列入思政必修课讲解内容,组织引导学生参与包括“反诈志愿者”活动在内的思政教育实践活动,促进大学生从自身的客观实际情况出发,听从内心道德的自觉安

28、排,克服网络干扰和诱惑,坚定网络道德意志立场。综言之,高校裸聊诈骗是社会特定“病症”在校园内的一种表现形式,隐私暴露是其“病灶”,而部分大学生知情意心理动因失范是导致此类诈骗现象频繁发生的“病根”所在。猛药去,公安司法机关加强社会面裸聊诈骗打击固然重要;但从教育人手,综合治理,多方协同,防微杜渐,治病救人,就要从强身健体人手,致其知,养其情,立其志,让学生形成健康社会心理和健全人格,养成坚定的道德信仰,这样才能真正预防和减少包括“裸聊”诈骗在内的电信网络诈骗在校园内的发生。第1 期参考文献:1杨凯.“网络裸聊 类敲诈勒索犯罪中的精神控制及防控对策探究 .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 0 2 2(1

29、2):1 4 3-1 4 5.2黄子豪。网络裸聊诈骗的治理困境与进路 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 0 2 1(1 1):1 5 6-1 5 9.3王宗强,韩锐。高校防范电信网络诈骗风险研究 J.高校辅导员,2 0 2 1(4):6 2-6 5.4张世珊当代青少年与法 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 9 9 9:5 7.5陈惠莲,蒋连霞.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研究生朋辈人际交往存在的问题及策略分析 J.高教学刊,2 0 1 6(1 7):5 7-5 9.6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师:第1 册 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 0 1 7:1 5 4.7盛慧.大学生应对方

30、式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心理月刊,2 0 2 2(1 7):1 4-1 6.8胡家祥。心灵结构与文化解析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8:6 1.9柏拉图.斐德罗篇:古希腊哲学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 9 8 9:2 8 1.10胡家祥。审美学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0:7 2.11叔本华.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 M.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8 2:39 9.12胡家祥。心灵结构与文化解析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8:2 2.13持续严打高压立案数连续9 个月下降2 0 2 1 年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工作取得显

31、著成效中国防伪报道,2 0 2 2(5):13-21.14杨伯峻.论语译注:第2 版 M.北京:中华书局,1 9 8 0:6 1.15魏义霞。梁启超情感教育论 求索,2 0 1 4(9):1 5 9-1 6 3.16刘东.梁启超文存 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2 0 1 2:2 0 4-2 0 5.17顾俊丽。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角度解析“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J。品位经典,2 0 2 1(4):7 0-7 1.18杨伯峻.论语注释 M北京:中华书局,2 0 0 6:35.19孙治让。墨子间话 M北京:中华书局,2 0 0 1:1 9 5.592024年1 月The Psychological

32、Causes and Preventive Measures of Naked Chat Fraud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Analy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ivacyAbstract:This paper presents a comprehensive analytical framework that sheds light on the mechanism ofnude chat scams in universities.The framework is based on the psychological str

33、ucture of knowledge,emotion and will,and aims to provid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factors that contribute to theoccurrence of such scams.From a cognitive perspective,nude chat scams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areprimarily caused by cognitive biases,especially those arising from information asymm

34、etry.From anemotional perspective,the occurrence of such scams is due to emotional deprivation leading to emotionalcraving.From a volitional perspective,blind impulses driven by life will is the direct cause of privacyexposure and fraud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To address these issues,this paper pr

35、oposes psychologicaleducation strategies that focus on knowledge,emotion and will education.These strategies aim to enhancethe scientific precision and practical specificity of anti-telecom network fraud mechanisms,ultimatelyhelping to prevent nude chat scams in universities.Key Words:universities;privacy exposure;telecommunication network fraud;nude chat scam浙江万里学院学报DisclosureYE Weishu,ZHOU Xinlei,GUI Jinsong(NingboTech University,Ningbo Zhejiang 315100)(责任编辑:高伟云)60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