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看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文明观.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388984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1.1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看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文明观.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看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文明观.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看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文明观.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1 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看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文明观杜红艳摘要 唯物史观与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文明观之间密切相关,新时代挖掘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文明观对唯物史观的丰富和发展应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特别的着力点。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预示了民族史向世界史的转变,今天全球的现代化进程证明世界历史的趋势已经形成。与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历史时代相比,无论在人类历史发展的纵向脉络中还是在人类社会整体格局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面临新的境遇,既面临定位中国式现代化在历史脉络中所处阶段的新问题,又面临应对不同文明在同一历史平台竞技的新局面。社会历史境况的转变要求唯物史观自觉应对今天的社会历史现实,

2、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文明观的提出是继“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文明新形态”之后又一重要论断,以唯物史观的共时性展开回应了人类社会历史的新境况,同时,唯物史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是彼此契合、互相成就,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观以独特内蕴。故而,只有立足于唯物史观,才能明确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文明观的深层意义和价值。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文明观;唯物史观基金项目 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项目“数字文明时代背景下的城市文化创新研究”(项目编号:JD6-207)中图分类号 B03;G122;D6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9-105X(2024)02-0001-10doi:10.20089/ki.

3、issn.1009-105x.2024.02.001党的二十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本质要求,点明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独特的文明观,认定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在新的历史时期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一系列论述中可以看出,人类文明新形态、独特文明观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之间息息相关,都是在新时代对唯物史观的拓展。以唯物史观审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对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表达,人类文明新形态和独特文明观则是历时性和共时性的文明表征,重在突出世界性的意义。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需要唯物史观的方法论基础,人类文明新形态和独特的文明观就是这

4、一基础的表达。从人类社会的历时性脉络观之,人类文明形态变革意义上的自觉构想不是唯物史Vol.26 No.02 Mar.2024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观的主要论题,中国式现代化开辟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人类历史新的发展阶段,是对唯物史观的历时性补充;从共时性空间审视,现代化开创的世界历史平台尚未真正到来,文明交往方式的重要作用也并非唯物史观的主述对象,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文明观对不同文明之间的交往竞技发表了利于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观点和态度,即文明间的“和合共生”“共存共进”的交往方式,是对唯物史观的共时性发展。同时,中国式现代化以实践中的成绩证明其蕴含的独特文明观的真理性。一、世

5、界历史的理论语境催生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观马克思说:“资本一出现,就标志着社会生产过程的一个新时代。”资本主义通过资本打通了世界市场,人类社会进入相互联系的世界历史时期。资本既要“克服流传下来的、在一定界限内闭关自守地满足于现有需要和重复旧生活方式的状况,又要克服民族界限和民族偏见”。资本按照自身的逻辑摧毁了一切阻碍生产力的限制,通过扩大交往的范围促进生产力的进步。唯物史观结合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发展的特殊规律,得出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会从分散走向整体,伴随生产力的发展和交往的扩大,一切民族和国家都将进入世界历史的进程,会被卷入现代化的历史轨迹的结论。由于资本的宰制,落后国家会受先进

6、国家的奴役和剥削,东方国家的后发发展使其在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最初会受制于西方。一方面,唯物史观明确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交往的扩大必将带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汇入世界历史的洪流。交往的扩大给一切民族国家打上了世界性的烙印:资本主义“依托于强大的经济渗透力和政治控制力而将整个世界都卷入到这种生产方式之中,实质性地改变了自给自足、闭关自守、分裂割据的自然状态”。资本主义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打破了自然民族国家的闭关自守状态,使自然科学从属于资本,使自然关系变成货币关系。资本主义大工业推动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资本化,人类社会历史由民族史阶段进入世界史阶段,不同文明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大工业便把

7、世界各国人民互相联系起来,把所有地方性的小市场联合成为一个世界市场,到处为文明和进步做好了准备,使各文明国家里发生的一切必然影响到其余各国”。在民族史发展阶段,不同文明之间的联系和交往还具有偶然性,而在现代化全面推进的今天,人类进入了全球化的时代,任何国家都不能孤立于世界历史之外,“先前的偶然交往被普遍的世界交往所取代”。另一方面,唯物史观也预示了在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地位不平等。马克思通过资本的逻辑分析得出的结论是,资本主义会迫使一切民族采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在世界范围内强行推动以资本主义文明置换其他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 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 198

8、页。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 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 91页。付文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唯物主义阐释,兰州学刊 2023年第 11期,第 17页。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 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 680页。吴晓明:世界历史与中国道路的百年探索,中国社会科学 2021年第 6期,第 31页。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3 特殊文明。资本主义按照自身的面貌和逻辑建构了一个世界,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构建了巨大的社会空间,被卷入这一空间的居民脱离了农村生活的愚昧状态,被卷入这一空间的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服从于文明的国家,被卷入这一空间的农民的民族服从于资产阶级的民族,被卷入这一空间的东

9、方国家服从于西方国家,结局是西方文明凌驾于东方文明之上。也即是说,在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由于发展大工业的先后顺序以及生产力发展的先后顺序之差,后发国家、落后国家会受到左右和奴役,出现文明形态之间的不平等。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文明的批判直中要害:资本主义文明披着文明的外衣进行野蛮的掠夺。吉登斯曾明确现代全球化造就了人类文明秩序的生态失衡:“它不仅仅只是西方制度向全世界的蔓延,在这种蔓延过程中其他的文化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全球化是一个发展不平衡的过程,它既在碎化也在整合,它引入了世界相互依赖的新形式,在这些新形式中,他人 又一次不存在了。”似乎西方之外的文明形态对于西方文明来说仍处于遮蔽的状态。“在西

10、方资本主义文明全面统治世界的时期,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现代化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都无可避免地处于资本主义文明引导的世界进程方向之中。”唯物史观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阐释也是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阐释。世界历史将一切人类文明都卷入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不同的人类文明获得统一的现代化空间。唯物史观面临着在空间维度中解释不同文明采用何种交往方式才能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新任务,特别是给落后国家走自己的发展道路、构建自己的发展模式、处理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留下了理论空间。一方面,在人类进入全球化的时代,任何国家的现代化都不能孤立进行,中国以何种姿态推进现代化进程是全世界关注的问题,这一问题的答案决定了中国在世界文

11、明格局中的地位;另一方面,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背景下,中国以什么样的姿态与外界互动从而得到世界的认同,是中国式现代化在世界范围内全面推进的前提。现代化带来了文明的进步,推动人类文明从冲突走向联合,而这一过程是否顺利取决于文明间的交往方式。有的文明采取孤立、隔绝、封闭的交往方式,未能快速进入现代化的进程;有的文明选择交流、交往、开放的交往方式,快速实现了现代化。人类文明的未来发展同样有赖于文明间的交往方式,西方文明观为了维护霸主地位,力图在交往中占据主动并从其他文明中攫取更多利益,选择了逆全球化、地区保护主义等具有鲜明西方中心主义色彩的文明交往观,构成人类文明前进的阻滞

12、力。“现代文明之间的冲突,决不是由文明本身造成的,而是资本扩张的必然结果:资本才是当今世界文明冲突的罪魁祸首。”西方现代化虽然带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飞速发展,但由于其所蕴含的文明观导致世界的两极分化,富裕国家的全球化和贫穷国家的贫困化,同时西方现代化的文明观将西方现代化模式在全球范围内推行,以西方中心主义挤压发展中国家的生存空间,威胁人类文明的秩序,造成了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年,第 152页。刘同舫: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唯物史观阐释,社会科学战线 2023年第 12期,第 3页。孙乐强:中国道路与马克思历史道路理论的创造性发展,天津社会科学 2018年

13、第 3期,第 21页。Vol.26 No.02 Mar.2024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 世界文明的局部混乱,引发空间正义问题成为显性问题。正如恩格斯所说:“文明每前进一步,不平等也同时前进一步。随着文明而产生的社会为自己所建立的一切机构,都转变为它们原来的目的的反面。”西方文明的后果是对人类文明和谐秩序的破坏。中国式现代化则指出人类文明进步的关键在于构建有利于人类文明进步的交往方式,明确不同文明之间可以联合应对发展中的共同问题,以文明解决政治制度不同的国家如何交往和合作的问题,从而破解西方文明的危机。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文明观强调不同文明之间的和谐共生、共存共进,既是对世界现代化的

14、理论创新,也是唯物史观的丰富和发展。可见,唯物史观留下的共时空间引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文明观,为世界文明多样性共存共进提供有力辩护,为维护世界文明秩序、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文明观应运而生。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语境孕育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文明观马克思恩格斯在对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分析中结合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以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现实丰富了唯物史观,留下了分析社会主义社会历史现实规律的理论空间。“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历史一般规律的解读是与其对资本主义特殊发展规律的剖析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当他们把人类历史一般规律上的唯物史观与资本主义内在矛盾问题的研究结合起来时

15、,他们很自然地便会思考生产力与交往形式在资本主义这一特定的历史阶段所具有的表现形式,这是他们能够从生产工具、劳资关系的角度来深化对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力和交往形式的理解的原因。而对后者的研究则使马克思恩格斯把对人类历史一般规律的理解提升到了一个更为丰富和深刻的层面,使他们认识到在一般规律层面上的各种概念和内在矛盾不是抽象的范畴,它们在特定的历史阶段都有具体的表现形式,这为唯物史观的具体化开辟了正确道路。”这意味着,唯物史观既包含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阐释,又包含对具体社会形态的特殊运动规律的阐释,具体社会形态运行中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对于完善一般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正如恩格斯所说:“必须重

16、新研究全部历史,必须详细研究各种社会形态的存在条件。”唯物史观只有切中历史现实,才能成为充满创造力和解释力的理论。然而,在马克思理论阐释中切中的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现实,在新的历史时期坚持唯物史观需要将唯物史观对人类社会一般规律的阐述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社会现实相结合,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作为新的理论基础来推进唯物史观的丰富和发展。唯物史观不是抽象的理论体系,“世界历史的普遍性从来不意味着也不可能意味着历史道路的抽象同一性”,唯物史观解释力必须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语境才能得以体现,而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语境离不开其所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 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17、,第 147页。唐正东:历史规律的辩证性质马克思文本的呈现方式,中国社会科学 2021年第 10期,第 13页。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 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 587页。吴晓明:世界历史与中国道路的百年探索,中国社会科学 2021年第 6期,第 33页。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5 面对的时代问题。时代将目光指向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中国面临着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个大局”显示了中国之变和世界之变,中国之变和世界之变又催生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观。中国之变是中国硬实力与影响力的变化。“两个大局”的第一个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走过四十多年改革开放的发展,中国在经济、政治

18、等多个领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在国际贸易、工业发展、科技创新、生态建设等多个领域主动参与世界现代化建设,为世界的整体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相应地,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也随之提升,成为国际体系的重要参与者与利益相关者,从历史舞台的边缘走向中心,展现了从“世界走向中国”到“中国走向世界”的历史变换。在充分肯定中国取得的历史成绩的基础上,我们也要明确中国正处于发展最为关键的时期,由于中国硬实力的提升,对于新时代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即不仅要建设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也要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升级,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可见,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必然要义,也是建

19、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题中之义。特别是在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引领的全球化时代,文化显现出越来越强大的生命力,其渗透到政治经济等领域发挥作用,国家实力是以文化实力为表征的。中国向世界的进一步开放和发展应以文化为突破口,而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文明观为世界所接受就是突破的第一步。世界之变是世界格局与人类文明秩序的变化。人类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主要体现在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乏力、内部矛盾频发,资本主义私有制的限制性凸显;而发展中国家经济悄悄崛起,特别是信息化、智能化和数字化时代,社会主义的公共性显示出促进经济发展的优越性。世界经济格局的重塑相应导致以往由权力中心主义主导的文明秩序的问题被揭示

20、出来:一方面,人类社会的公共领域在扩大,多种社会组织兴起,多元化的文明样态在全球空间得以展开且不同文明形态的交流和交往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频繁、紧密,显示出权力中心主导的文明秩序不适合人类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以往发展中国家被剥削和压迫的地位明朗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以霸权思维和对立思维对人类文明秩序的破坏性得以显现,逆全球化、国家主义、区域主义抬头以及世界局部战争构成了对人类文明秩序的威胁。“从世界范围看,世界市场与国际生产网络的形成让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流动与布局,由此极大地拓展了经济规模效益,推动了经济增长。但财富积累和收入分配快速集中,许多地区因 没有竞争优势 而变得 空心化,许多人甚至国家

21、被边缘化。财富集中化和分配两极化是社会动荡、极端势力滋长的重要根源。”在世界之变中,西方文明观蕴含的文明交往方式显示出并不适合人类文明的发展大势,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观不仅要适应变化,还要在变化中有所突破,关键在于构建能够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与发展的新秩序。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在两个大局的背景下回应现实。在当今世界的张蕴岭:百年变局下的中国与世界,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22年第 19期,第 9页。Vol.26 No.02 Mar.2024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 变局当中,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又一次来到了十字路口,西方文明观以文明霸权思维造成了世界文明生态失衡,中国的道路、经验和成绩引起

22、全球的关注。中国的吸引力是经济政治引发的,却不局限于经济政治领域,中国社会历史现实中的丰富的文化资源更是成为举世关注的新焦点。故而,中国需要在中国的政治经济实践和丰富的文化资源中凝聚自身的文明交往理念,通过文化推动世界交往,如此才能在中国之变和世界之变中变被动为主动,迎接挑战并抓住机遇。三、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文明观向唯物史观共时性的拓展马克思主义运用文明标识资本主义现代性,将其看作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如果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转化为人类文明发展规律,可以明确人类文明的演进也有其自身的规律,即世界会形成多种文明形态,不同文明形态之间的交往和联系也会越发紧密。文明观就是对自身文明形态以及与

23、其他文明之间关系的观点和态度。这里,唯物史观涉及了文明的两种表述方式:一种是历时性的表述方式,探索文明的演进逻辑,特别是揭示人类文明从非现代走向现代的历史进程;另一种就是共时性的表述方式,聚焦现代化这一历史时刻揭示不同文明在同一个空间平台竞技和交往的关系。对于历时性的表述方式,唯物史观通过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人类文明形态的历史演进,而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唯物史观对于共时性的表述方式并没有深入,只是表达了一切民族和国家都会被卷入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都会经受资本主义文明的洗礼,在这个过程中不发达国家要受发达国家的奴役和制约,没有进一步揭示处于同一空间平台的不同文明形态应该交往才能推进

24、历史的进步。对于历时性和共时性的表述方式,中国式现代化都进行了丰富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文明新形态属于历时性的研究成果,赋予人类文明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界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观则属于共时性的研究成果,说明当人类社会内部的所有文明都进入现代化的阶段,文明与文明之间应该如何进行对话和交往的问题。文明间的交往和互动进一步丰富了文明的多样性并为文明的发展进步塑造了可能性。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文明观对不同文明形态之间的交往方式的回答,是其对唯物史观的共时性拓展。自亨廷顿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始,“文明”在政治经济中的地位得到凸显,并以“文明的冲突”看待中美之间的冲突与对抗。杜维明精准捕捉到

25、文明冲突的前提,即“只有西方式的地方知识才是可普遍化的(即便说不是普世化的话),为西方特殊论辩护”。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观虽然也将文明放在政治经济的发展中考量,但是独特地展现了与西方中心主义不同的对待世界多种文明的态度和观点。西方现代化的文明观可以归结为霸权思维和对立思维主导的西方中心主义思维方式,西方通过现代化推行的文化霸权剥夺了发展中国家人民的利益,置世杜维明:多种现代性:东亚现代性涵义初步探讨,见塞缪尔亨廷顿、劳伦斯哈里森: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程克雄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年,第 317页。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7 界于不确定性的状态。鲍曼挖掘了全球化的特征是世界事务

26、的不确定、难驾驭,格鲁波维奇进一步分析“那些定义全球化概念和控制全球化进程的人促进了自己的利益,并从规定的政策中获得了重大好处。这可以很好地解释为什么最发达/富裕国家和不发达/贫穷国家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为什么严重的贫困问题(不仅在亚洲和非洲)不能得到解决,尽管世界财富已经增加;为什么无视大多数已经工业化社会的环境污染,这些社会更应对可持续发展负责,以逃避地球末日事件”。西方现代化在资本力量的主导下暴露出种种弊端和问题,建构了弱肉强食的霸权体系,以文明优越论制造了文明之间的不平等甚至对立。斯宾格勒在 西方的没落 中写道:“这个年轻有力的文明与那些依然残存的古老文明之间的关系是:用西方美洲的各种

27、生活形式的逐渐加厚的层积将其他一切文明全部都覆盖起来,在这种掩蔽之下,本地的古老形式慢慢地便销声匿迹了。”“世界之变”迫使我们需要对中国的现代化发展作出反思,推动现代化发展从自在走向自觉,自觉意识到在现代化发展的同时避免西方现代化的弊病,以包容、开放的姿态为人类文明的进步贡献力量,挖掘“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文明观”就是要发挥中国式现代化自觉意识,突破西方文明观打造的文明冲突论。习近平总书记曾表达过,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一切民族的振兴发展都不是通过走别人的道路来实现的,而是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的结果。同样,要在发展中保持住自身文明特色就必须摆脱西方文明观的辖制,通过文明积极、能动地将不同文明形态

28、组织联合起来,推动人类文明有序进步。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文明观是人类文明交往理念的理论创新。在世界现代化的道路和模式中,中国式现代化是结合自身社会现实和文化传统生发出的新的发展道路与发展模式,具有自己的理论特色,而这种特色就体现在文明观上,中国式现代化不是以现代化的工业文明摒弃农业文明内在的文化基因,而是促进中华文明内在文化基因的现代化,在数字文明时代重塑中华文明的价值引领。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人类文明发展历史总趋势和中华文明现代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在西方文明观的弊端尽显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现代化道路和模式,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意义重大,是世界现代化的理论

29、创新。中国式现代化尊重不同文明间的平等交往,以不同文明的共同发展为出发点置换文明冲突、文明对抗、文明优越的思维方式;中国式现代化倡导世界各国共享人类文明果实,打破西方现代化推行的西方中心主义的片面全球化,构建人类共享发展成果的新型全球化;中国式现代化构建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改写了现代化的世界版图,为世界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选择;中国式现代化直面西方文明观引发的人类文明危机的挑战,以各国文明的团结协作为人类文明的进步提供新动力;中国式现代化以整体利益抵御资本支配的个人利益的无限膨胀,为世界现代 Golubovi Zagorka,Philosophical Principles as a Fou

30、ndation of the Concept of Globalisation,Synthesis Philosophica,2009,Vol.47,No.1.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张兰平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 33页。参见习近平: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 1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 2016年 11月 12日,02版。Vol.26 No.02 Mar.2024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8 化的发展和重建人类文明新秩序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唯物史观表明生产力的发展会促进民族史向世界史的转变,不同文明之间的交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交往方式不同对人类

31、文明的促进或阻碍作用就不同,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一种能够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交往方式。在人类文明均已走向现代化的历史阶段,不同文明可以在现代化这一大平台上进行对话,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观传达出文明无优劣之分,没有现代和非现代差别的理念,与西方现代化的文明观不同,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观主张不同文明可以“和合共生”,而非对立冲突。中国在实践和理论上已经展现出与西方现代化不同的现代化形式,或者可以称为文化形式,有必要对这种文化形式内在蕴含的文化理念作出说明,说明文明的交流与互鉴是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四、唯物史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彼此契合、互相成就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人

32、类文明的新形态,具有中国特色且蕴含着独特的文明观。其中,“独特性”是“两个结合”赋予的,“两个结合”也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魂脉”和“根脉”,同时也正是“根脉”和“魂脉”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国特色,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观的独特性。“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根脉和魂脉彼此契合和相互成就,如此才会在中华大地上共同开创人类文明的新篇章。“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

33、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更要坚守好“魂”和“根”。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看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文明观,需要明确孕育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文明观的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融合关系。首先,唯物史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性。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人类社会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于革命奋斗精神的高扬,以及对于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表达都可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原型。“天下为公、讲信修睦的社会追求与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相通,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与人民至上的政治观念相融,革故鼎新、自强不息的担当与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相合。马克思主义从社会关系的角度把握人的本质,中华文化也

34、把人安放在家国天下之中,都反对把人看作孤立的个体。”唯物史观内在地包含了对文明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将社会的发展等同于文明的进步,人类文明的进步最后会汇聚于共产主义这一美好形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追求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也传达了对人类社会的美好愿习近平:习近平治国理政 第 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 120页。习近平: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求是 2023年第 20期,第 5页。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第 5-6页。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9 景,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共产主义“人类解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天下为公”智慧在新时代的结晶。

35、同时,唯物史观的基础是感性的人的实践活动,“在中国哲学传统中,佛教、道家、儒家都有 即事而真即物即理 的讨论不特别强调以概念的、逻辑的言说方式来阐释道理,而特别强调从具体的事物和经验当中透显真理的方式这就是中国哲学中的 感性实践性”。唯物史观的根本立足点在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同样包含着民为邦本的理念。为人民谋幸福、为国家谋复兴、为世界谋发展是唯物史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同的理论追求。唯物史观中包含着人类文明由分散走向整体、文明具有多样性的阐释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相契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和合共生”“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表达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往理念,这种交往理

36、念符合唯物史观对人类社会发展从分散走向整体规律的阐释。其次,唯物史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互相成就。对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有过形象的比喻,即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不是物理的简单拼搭,而是化学上的相互作用。“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把先进的思想理论带到中国,以真理之光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基因,引领中国走进现代世界,推动了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从民本到民主,从九州共贯到中华民族共同体,从万物并育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富民厚生到共同富裕,中华文明别开生面,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跨越,发展出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推动

37、马克思主义不断实现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显示出日益鲜明的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唯物史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结合与创新,彼此交融共进,形成了新的文化生命体,成为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力量。归结起来,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文明观,与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相关。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和发展主线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出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观的独特性则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既有赖于中华文明丰厚底蕴的支撑,也有赖于在新时代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获得新生的现代力量。中国式现代化不是独善其身的现代化,而是与包括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多国一道共

38、同实现现代化的发展理念,这说明世界不只有一个国家,现代化不只有一种模式,文明是人类共有的文明。“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的文明交往理念,倡导不同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进步,在包容交流中共同发展,则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文明观的具体表达。新的文明交往理念在西方现代化的路径之外开辟了新的发展道路,为世界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是世界现代化的理论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独特文明观”的论断是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也是历史唯物主义不断开辟当代中国白羽弘: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三重意蕴,党政干部学刊 2023年第10期,第15页。习近平

39、: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第 6页。Vol.26 No.02 Mar.2024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0 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的最新理论成果。深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文明观”需要从其对唯物史观的丰富和发展入手,因为“唯物史观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是中国式现代化文明观的哲学基础”,对哲学基础的阐释是理解理论的前提,只有从唯物史观出发才能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文明观的意义和价值。(作者:杜红艳,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责任编辑:肖爱华)The Unique Civilization View of Chinese-Styl

40、e Modern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DU HongyanAbstract Historical materialism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unique civilization view contained in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and exploring the enric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by the unique civilization view c

41、ontained in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in the new era should be the special focus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research.The materialist view of history reveals the general laws of human social and historical movements,foreshadowing the transition from national history to world history.Todays glob

42、al modernization process proves that the trend of world history has formed.Compared with the historical era in which Marx and Engels lived,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facing new situations in both the vertical context of human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the overall pattern of human soc

43、iety.It is not only facing new problems in locating the stage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in the historical context,but also facing a new situation in which different civilizations compete on the same historical platform.The transformation of social and historical circumstances requires that hist

44、orical materialism should consciously respond to todays social and historical realities.The proposal of the unique concept of civilization contained in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is another important conclusion after the proposition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as a new form of human civilization

45、.It responds to the new situation of human society and history with the synchronicity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At the same time,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re mutually compatible and successful,which endows the civilization view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with unique connotation.Therefore,only based on historical materialism can we clarify the deep meaning and value of the unique civilization view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Keywords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civilization view;historical materialism陈金龙: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观,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23年第 3期,第 4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