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22-2023学年八下数学期末模拟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
1.如图,在中,是的平分线,且,若,则的大小为( )
A. B. C. D.
2.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能组成直角三角形的是
A.3, 4,5 B.2,3,4 C.4,6,7 D.5,11,12
3.已知数据,,的平均数为,数据,,的平均数为,则数据,,的平均数为( ).
A. B. C. D.
4.下列实数中,是无理数的是( )
A. B. C. D.
5.在统计中,样本的标准差可以反映这组数据的( )
A.平均状态 B.分布规律 C.离散程度 D.数值大小
6.下列长度的线段中,不能构成直角三角形的是( )
A.9,12,15 B.14,48,50
C.,, D.1,2,
7.下列代数式中,属于分式的是( )
A.﹣3 B. C.﹣a﹣b D.﹣
8.如图,点C在AB上,、均是等边三角形,、分别与交于点,则下列结论:① ;②;③为等边三角形;④∥;⑤DC=DN正确的有( )个
A.2个 B.3个 C.4个 D.5
9.如图是金堂县赵镇某周内日最高气温的折线统计图,关于这7天的日最高气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极差是 B.中位数是
C.平均数是 D.众数是
10.若实数、满足,且,则一次函数的图象可能是( )
A. B. C. D.
11.如图,一次函数的图象分别与轴、轴交于点、,以线段为边在第一象限内作等腰,,则过、两点直线的解析式为( )
A. B. C. D.
12.点P(2018,2019)在第( )象限.
A.一 B.二 C.三 D.四
二、填空题(每题4分,共24分)
13.已知m+2n+2=0,则2m•4n的值为_____.
14.已知,如图,在直线l的两侧有两点A、B在直线上画出点P,使PA+PB最短,画法:______.
15.一次函数与的图象如图,则下列结论:①;②;③当时,,正确的是__________.
16.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在5次数学测试中,他们成绩的平均数相同,方差分别为,,,,则成绩最稳定的同学是______.
17.实验表明,人体内某种细胞的形状可近似地看作球体,它的直径约为0.00000156,数字0.00000156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________________.
18.已知,则________________.
三、解答题(共78分)
19.(8分)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3,3),B(-4,-2),C(-1,-1).
(1)在图中作出△ABC关于y轴对称的△A'B'C',并写出点C'的坐标________;
(2)在y轴上画出点P,使PA+PC最小,并直接写出P点坐标.
20.(8分)如图,点、、、在同一直线上,已知,,.
求证:.
21.(8分)小红家有一个小口瓶(如图5所示),她很想知道它的内径是多少?但是尺子不能伸在里边直接测,于是她想了想,唉!有办法了.她拿来了两根长度相同的细木条,并且把两根长木条的中点固定在一起,木条可以绕中点转动,这样只要量出AB的长,就可以知道玻璃瓶的内径是多少,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请说明理由.(木条的厚度不计)
22.(10分)如图,在ΔABC中,AB>AC,∠1=∠2,P为AD上任意一点.
求证:AB-AC>PB-PC.
23.(10分)解方程组或不等式组:(l)
(2) 解不等式组,并把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24.(10分)如图所示,数轴上表示的对应点分别为,点关于点的对称点为,设点所表示的数为.
写出实数的值.
求的值.
25.(12分)某中学开展“数学史”知识竞赛活动,八年级(1)、(2)班根据初赛成绩,各选出5名选手参加复赛,两个班各选出的5名选手的复赛成绩(满分为100分)如图所示:
(1)根据图示填写下表a、b、c的值:
统计量
班别
平均数(分)
中位数(分)
众数(分)
八年(1)班
a
85
c
八年(2)班
85
b
100
(2)结合两班复赛成绩的平均数和中位数,分析哪个班的选于复赛成绩较好;
(3)通过计算八年(1)班5名选手的复赛成绩的方差S八(1)2=70,请你计算八年(2)班5名选手复赛成绩的方差并判断哪个班的选手复赛成绩较为均衡.
26.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的坐标(2,0),点C是y轴上的动点,当点C在y轴上移动时,始终保持是等边三角形(点A、C、P按逆时针方向排列);当点C移动到O点时,得到等边三角形AOB(此时点P与点B重合).
〖初步探究〗
(1)点B的坐标为 ;
(2)点C在y轴上移动过程中,当等边三角形ACP的顶点P在第二象限时,连接BP,求证:;
〖深入探究〗
(3)当点C在y轴上移动时,点P也随之运动,探究点P在怎样的图形上运动,请直接写出结论,并求出这个图形所对应的函数表达式;
〖拓展应用〗
(4)点C在y轴上移动过程中,当OP=OB时,点C的坐标为 .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
1、B
【分析】在AB上截取AC′=AC,连接DC′,由题知AB=AC+CD,得到DC=C′B,可证得△ADC≌△ADC′,即可得到△BDC′是等腰三角形,设∠B=x,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公式即可求解.
【详解】解:在AB上截取AC′=AC,连接DC′
如图所示:
∵AB=AC+CD
∴BC′=DC
∵AD是∠BAC的角平分线
∴∠C′AD=∠DAC
在△ACD和△AC′D中
∴△ACD≌△AC′D
∴C′D=DC,∠ACD=∠AC′D
∴DC′=BC′
∴△BC′D是等腰三角形
∴∠C′BD=∠C′DB
设∠C′BD=∠C′DB=x,则∠ACD=∠AC′D=2x
∵∠BAC=81°
∴x+2x+81°=180°
解得:x=33°
∴∠ACB=33°×2=66°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以及角平分线的性质,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角平分线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2、A
【分析】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两条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就是直角三角形.最长边所对的角为直角.由此判定即可.
【详解】A、∵32+42=52,∴三条线段能组成直角三角形,故A选项正确;
B、∵22+32≠42,∴三条线段不能组成直角三角形,故B选项错误;
C、∵42+62≠72,∴三条线段不能组成直角三角形,故C选项错误;
D、∵52+112≠122,∴三条线段不能组成直角三角形,故D选项错误;
故选A.
考查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两条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就是直角三角形.
3、A
【分析】通过条件列出计算平均数的式子,然后将式子进行变形代入即可.
【详解】解:由题意可知,,
∴,
故选:A.
本题考查了平均数的计算,熟练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并将式子进行正确的变形是解题的关键.
4、B
【分析】根据无理数的概念:无限不循环小数逐一判断即可得出答案.
【详解】A. 是有理数,不符合题意;
B. 是无理数,符合题意;
C. 是有理数,不符合题意;
D. 是有理数,不符合题意;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无理数,掌握无理数的概念及常见的类型是解题的关键.
5、C
【解析】根据标准差的概念判断.标准差是反映数据波动大小的量.
【详解】方差反映了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方差越大,波动性越大,反之也成立.而标准差是方差的算术平方根,同样也反映了数据的波动情况.
故选C.
考查了方差和标准差的意义.它反映了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方差越大,波动性越大,反之也成立.而标准差是方差的算术平方根,
6、C
【分析】根据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有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是直角三角形判定则可.如果有这种关系,就是直角三角形,没有这种关系,就不是直角三角形.
【详解】解:A. 92+122=152,故是直角三角形,不符合题意;
B. 142+482=502,故是直角三角形,不符合题意;
C. ,故不是直角三角形,符合题意;
D. ,故是直角三角形,不符合题意.
故选:C.
本题考查了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在应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时,应先认真分析所给边的大小关系,确定最大边后,再验证两条较小边的平方和与最大边的平方之间的关系,进而作出判断.
7、B
【分析】根据分式的定义:形如,A、B是整式,B中含有字母且B不等于0的式子叫做分式,逐一判断即可.
【详解】解:A.﹣3不是分式,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B.是分式,故本选项符合题意;
C.﹣a﹣b不是分式,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D.﹣不是分式,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此题考查的是分式的判断,掌握分式的定义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8、C
【分析】首先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运用SAS证明△ACE≌△DCB,即可得出AE=DB;再由ASA判定△AMC≌△DNC,得出CM=CN;由∠MCN=60°得出△CMN为等边三角形;再由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得出MN∥BC;最后由∠DCN=∠CNM=60°,得出DC≠DN,即可判定.
【详解】∵、均是等边三角形,
∴∠DCA=∠ECB=60°,AC=DC,EC=BC
∴∠DCE=60°
∴∠DCA+∠DCE=∠ECB+∠DCE,即∠ACE=∠DCB
∴△ACE≌△DCB(SAS)
∴AE=DB,故①正确;
∵△ACE≌△DCB,
∴∠MAC=∠NDC,
∵∠ACD=∠BCE=60°,
∴∠MCA=∠DCN=60°,
在△AMC和△DNC中
∴△AMC≌△DNC(ASA),
∴CM=CN,故②正确;
∴△CMN为等边三角形,故③正确;
∴∠NMC=∠NCB=60°,
∴MN∥BC.故④正确;
∵∠DCN=∠CNM=60°
∴DC≠DN,故⑤错误;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能灵活运用SSS、SAS、ASA、AAS和HL证明三角形全等是解题的关键.
9、D
【分析】根据折线统计图中的数据及极差、中位数、平均数、众数的概念逐项判断数据是否正确即可.
【详解】由图可得,
极差:26-16=10℃,故选项A错误;
这组数据从小到大排列是:16、18、20、22、24、24、26,故中位数是22℃,故选项B错误;
平均数:(℃),故选项C错误;
众数:24℃,故选项D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折线统计图及极差、中位数、平均数、众数,明确概念及计算公式是解题关键.
10、A
【分析】根据图象在坐标平面内的位置关系确定k,b的取值范围,从而求解.
【详解】解:因为实数k、b满足k+b=0,且k>b,
所以k>0,b<0,
所以它的图象经过一、三、四象限,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一次函数图象在坐标平面内的位置与k、b的关系.解答本题注意理解:直线y=kx+b所在的位置与k、b的符号有直接的关系.k>0时,直线必经过一、三象限.k<0时,直线必经过二、四象限.b>0时,直线与y轴正半轴相交.b=0时,直线过原点;b<0时,直线与y轴负半轴相交.
11、A
【分析】易得OB=3,OA=4,由在等腰中,,得∆AOB≅∆CDA(AAS),从而得C(7,4),进而根据待定系数法,即可得到答案.
【详解】∵一次函数的图象分别与轴、轴交于点、,
∴A(4,0),B(0,3),
∴OB=3,OA=4,
过点C做CD⊥x轴于点D,
∵在等腰中,,
∴∠OAB+∠CAD=∠OAB+∠ABO,即:∠CAD=∠ABO,
∵AB=AC,∠AOB=∠ADC=90°,
∴∆AOB≅∆CDA(AAS),
∴CD=AO=4,AD=BO=3,
∴C(7,4),
设直线的解析式为:y=kx+b,
把B(0,3),C(7,4),代入y=kx+b,得,解得:,
∴直线的解析式为:y=x+3,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一次函数图象与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定理,掌握“一线三垂直”全等模型,是解题的关键.
12、A
【分析】根据各象限内点的坐标特征解答.
【详解】解:点P(2018,2019)在第一象限.
故选:A.
本题考查了各象限内点的坐标的符号特征,四个象限的符号特点分别是: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第四象限(+,﹣).
二、填空题(每题4分,共24分)
13、
【解析】把2m•4n转化成2m•22n的形式,根据同底数幂乘法法则可得2m•22n=2m+2n,把m+2n=-2代入求值即可.
【详解】∵m+2n+2=0,
∴m+2n=-2,
∴2m•4n=2m•22n=2m+2n=2-2=.
故答案为
本题考查了幂的乘方和同底数幂乘法,掌握幂的乘方和同底数幂乘法的运算法则是解题关键.
14、连接AB交直线l于P
【分析】连接AB交直线l于P,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可得AB为PA+PB的最小值,即可得答案.
【详解】如图,连接AB,交直线l于P,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AB为PA+PB的最小值,
故答案为:连接AB交直线l于P
本题考查作图,熟练掌握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是解题关键.
15、①
【分析】根据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即可判断出k和a的取值范围,再根据图象的交点横坐标结合函数图象即可得到③的结论.
【详解】解:①y1=kx+b的图象可知y随x的增大而减小,所以k<0,故此选项正确;
②y2=x+a的图象与y轴相交于负半轴,则a<0,故此选项错误;
③由于两函数图象交点横坐标为3,则当x<3时,y1>y2,故此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①.
本题考查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一次函数与不等式的关系.对于一次函数y=kx+b,k决定函数的增减性,b决定函数与y轴的交点.两个函数比较大小,谁的图象在上面谁的值就大.
16、丁
【分析】根据方差进行判断即可.
【详解】∵,,,,
∴丁的方差最小,
∴成绩最稳定的同学是丁.
故答案为:丁.
本题考查了方差,明确方差的意义是解题的关键.
17、
【分析】绝对值小于1的正数也可以利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一般形式为,其中,与较大数的科学记数法不同的是其所使用的是负指数幂,指数由原数左边起第一个不为零的数字前面的0的个数所决定.
【详解】0.000 001 56=1.56×.
故答案为:1.56×.
本题考查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小的数,一般形式为,其中,n为由原数左边起第一个不为零的数字前面的0的个数所决定.
18、1
【分析】分析:把变形为,代入后,再变形为即可求得最后结果.
【详解】∵,
∴,
,
,
,
,
=1.
故答案为:1.
本题主要考查代数式的求值,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平方差公式及其灵活变形.
三、解答题(共78分)
19、(1)见解析,点C'的坐标是(1,-1);(2)见解析,点P的坐标是(0,0)
【分析】(1)直接利用关于y轴对称点的性质得出对应点的位置进而得出答案;
(2)利用轴对称求最短路线的方法,连接AC'交y轴于P点,P点就是所求的点,观察图形即可得出P点的坐标.
【详解】(1)分别作A、B、C关于y轴的对称点A'、B'、C',连接A'B'、A'C'、B'C'即可得△A'B'C',△A'B'C'就是所求的图形 .
由图可得:点C'的坐标是(1,-1)
(2)连接AC'交y轴于P点,P点就是所求的点 .观察图形可得:点P的坐标是(0,0)
此题主要考查了轴对称变换,正确得出对应点位置是解题关键.
20、详见解析
【分析】首先判定,然后利用SSS判定,即可得解.
【详解】∵
∴,即
在与中,
∵,,
∴
∴
此题主要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熟练掌握即可解题.
21、见解析.
【分析】连接AB、CD,由条件可以证明△AOB≌△DOC,从而可以得出AB=CD,故只要量出AB的长,就可以知道玻璃瓶的内径.
【详解】解:连接AB、CD,
∵O为AD、BC的中点,
∴AO=DO,BO=CO.
在△AOB和△DOC中,
,
∴△AOB≌△DOC.
∴AB=CD.
∴只要量出AB的长,就可以知道玻璃瓶的内径.
22、答案见解析
【解析】在AB上取AE=AC,然后证明△AEP和△ACP全等,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得到PC=PE,再根据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证明即可.
【详解】如图,在AB上截取AE,使AE=AC,连接PE.
在△AEP和△ACP中,∵,∴△AEP≌△ACP(SAS),∴PE=PC.
在△PBE中,BE>PB﹣PE,即AB﹣AC>PB﹣PC.
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涉及到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以及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作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是解题的关键.
23、(1);(2),见解析
【分析】(1)将方程①变形得到y=3x-2,再利用代入法解方程组;
(2)分别计算每个不等式,即可得到不等式组的解集.
【详解】(1),
由①得:y=3x-2③,
将③代入②得 ,
把代入③得,
方程组的解为;
(2),
解①式得:,
解②式得: ,
将解集表示在数轴上,如图:
.
此题考查解题能力,(1)考查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能力,根据方程组的特点选择代入法或加减法是解题的关键;(2)考查解不等式组的能力,依据不等式的性质解每个不等式是正确解答的关键.
24、(1);(2)
【分析】(1)由点B关于A点的对称点为C,可知A点为B、C两点的中点,根据线段中点的性质求解即可;
(2)将x值代入,计算即可求得答案.
【详解】解:(1)数轴上的对应点分别为,点关于点的对称点为
A点为B、C两点的中点
解得:
故实数;
(2)当时,
故.
本题考查了实数与数轴、代数式求值,解题的关键是利用线段的中点正确求出的值.
25、(1)a=85分;b=80分;c=85分;(2)八年(1)班成绩好些;(3)八年(2)班
【分析】(1)分别计算八年(1)班的平均分和众数填入表格即可;
(2)根据两个班的平均分相等,可以从中位数的角度去分析这两个班级的成绩;
(3)分别将两组数据代入题目提供的方差公式进行计算即可.
【详解】解:(1)a=(75+80+85+85+100)÷5=85分;
c=85分;
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为:70,75,80,100,100,b=80分;
填表如下:
统计量
班别
平均数(分)
中位数(分)
众数(分)
八年(1)班
85
85
85
八年(2)班
85
80
100
(2)八年(1)班成绩好些,因为两个班级的平均数相同,八年(1)班的中位数高,
所以在平均数相同的情况下中位数高的八年(1)班成绩好些;
(3)S八(2)2= [(70﹣85)2+2×(100﹣85)2+(75﹣85)2+(80﹣85)2]=160,
∵S八(1)2=70,
∴S八(1)2<S八(2)2,
∴八年(2)班的选手复赛成绩较为均衡.
本题考查算术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及方差的一道综合题,解题的关键是根据条形统计图整理出进一步解题的信息.
26、(1);(2)证明见解析;(3)点P在过点B且与AB垂直的直线上,;(4).
【分析】(1)作BD⊥x轴,与x轴交于D,利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勾股定理即可解得;
(2)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可得两组对应边相等,再结合角的和差可得∠BAP=∠OAC,再利用SAS可证得全等;
(3)由(2)可知PB⊥AB,由此可得P的运动轨迹,再求得AB的解析式,根据垂直的两条直线的一次项系数互为负倒数设BP的解析式,将B点坐标代入即可求得解析式;
(4)利用两点之间距离公式求得P点坐标,再利用勾股定理求得BP,结合(2)可知OC=BP,由此可得C点坐标.
【详解】解:(1)∵A(0,2),
∴OA=2,
过点B作BD⊥x轴,
∵△OAB为等边三角形,OA=2,
∴OB=OA=2,OD=1,
∴
即,
故答案为:;
(2)证明:∵△OAB和ACP为等边三角形,
∴AC=AP,AB=OA,∠CAP=∠OAB=60°,
∴∠BAP=∠OAC,
∴(SAS);
(3)如上图,
∵,
∴∠ABP=∠AOC=90°,
∴点P在过点B且与AB垂直的直线上.
设直线AB的解析式为:,
则,
解得:,
∴,
∴设直线BP的解析式为:,
则,解得,
故;
(4)设 ,
∵OP=OB,
∴,
解得:,(舍去),
故此时,
,
∵点A、C、P按逆时针方向排列,
∴,
故答案为:.
本题考查求一次函数解析式,勾股定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寻找全等三角形解决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