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通用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重点归纳笔记(精选试题附答案).docx

上传人:w****g 文档编号:1073786 上传时间:2024-04-1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2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用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重点归纳笔记(精选试题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通用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重点归纳笔记(精选试题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通用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重点归纳笔记(精选试题附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通用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重点归纳笔记(精选试题附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通用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重点归纳笔记(精选试题附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通用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重点归纳笔记1单选题1、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主要历史作用是A少数民族的封建化B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C游牧民族农业化D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其形成就是历史上各民族相互影响和融合的结果,故民族融合的主要历史作用是推动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D项正确;A、B、C三项都不是主要历史作用,排除。故选D项。2、1635年著成的崇祯历书是明政府组织一批明朝士大夫,并聘用了一批耶稣会士,历时多年修订而成的历书。它以明朝大统历为基础,更多吸收欧洲天文学理论知识、方

2、法、数据,其重要数据和推算方法具有欧洲十六世纪末十七世纪初的先进水平。1643年崇祯帝下令通行,清顺治年间才以时宪历之名得以颁行。这个过程集中反映了A明清专制制度的腐朽B中国农耕经济的保守性C中国传统科技的困境D中国封建文化的排外性答案:C解析:据题意可知,明清时期的历书吸收了很多欧洲的天文学理论,并且这部明代编订的历书到清代才得以颁行,体现了明清科技的发展缓慢甚至停滞,是中国传统科技出现困境的表现,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国传统科技的困境,并不能说明专制制度的腐朽和农耕经济的保守型,排除AB项;该历书吸收很多欧洲的天文学理论,因此不能体现排外性,排除D项。故选C项。3、顾炎武对友人说“今人纂

3、辑之书,正如今人之铸钱。古人采铜于山,今人则买旧钱,名之曰废铜,以充铸而已。所铸之钱,既已粗恶,而又将古人传世之宝,春到碎散,不存于后,岂不两失之乎?”由此可见,顾炎武A旗帜鲜明地反对“程朱理学”B倡导治学需要发挥独创见解C呼吁学者关注优秀传统文化D惊叹于古人高超的冶金技术答案:B解析:材料大概意思是反对模拟剽窃、依傍古人,要求作家发挥独创性,B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反对“程朱理学”,排除A项;材料也体现不出呼吁学者关注优秀传统文化,排除C项;材料是以古人采铜作比喻,因此惊叹于古人高超的冶金技术不是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4、宋应星在天工开物的序言中说:“是书与科举功名毫无关系”。当时士大

4、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编四库全书时,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天工开物遭遇如此命运的决定性因素是明清时期A士大夫热衷于科举功名B轻视农业手工业活动C文化专制,重视科学D生产方式没有质的变化答案:D解析:明清时期依然是自然经济,生产方式并没有本质变化,农业文明背景下,士大夫热衷科举功名,因此天工开物不受重视,B项正确;A项是直接原因,而非决定性因素,排除A项;当时重视农业,排除B项;明清时期轻视科学,排除C项。故选D项。5、内阁成立后,皇帝把原来宰相拥有的议政权分给内阁,行政权分给六部;地方上设三司,分管司法、军事、行政,直接对六部负责。这反映了明朝A中央直接管理地方事务B通过分权举措

5、强化君权C宰相制度实际长期存在D内阁成为法定决策机构答案:B解析:题干材料包含两方面信息:在中央,议政权和行政权分立;地方设三司,对六部负责。无论在中央还是地方,均实行分权体制,这有利于加强皇权,B项正确;中央直接管理地方事务,不能全面反映材料,排除A项;宰相制度在明初已被废除,排除C项;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排除D项。故选B项。6、中国历史上积累了许多对于西藏地区管理的成功经验,其中清朝A采用和亲与会盟等方式维系联系B由直属中央政府的宣政院进行管理C设立行都指挥使司等机构管理D册封活佛,派遣驻藏大臣共同治理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清朝时期为了加强对西藏的管辖对西藏的达赖

6、、班禅进行了册封,而且设立驻藏达成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D项正确;清朝时期西藏已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因此没有与西藏进行和亲会盟,这是唐朝时期的措施,排除A项;B项是元朝时期的措施,排除B项;C项是明代管辖西藏的措施,排除C项。故选D项。7、宋元时期,香药成为舶来品的代名词,在很多时候特指从南海诸国进口的沉香,乳香,檀香等香货。明清时期,沉香,乳香,檀香等香货不再被冠以“香药”总称的情况更为明显,它们更多时候是以各自具体的名称出现。这一现象表明,明清时期A香药在国内已得到普及B对外贸易得到进一步发展C中国对外贸易范围扩大D香药种植在国内得到推广答案:B解析:由材料中“宋元时期,香药成为舶来品

7、的代名词”“明清时期它们更多时候是以各自具体的名称出现”等信息可知,香药在宋元时期是多种香货的统称,在明清时期,各种香药都有自己具体的名称。这表明明清时期国人对香药的认识增加。这得益于当时中外贸易进一步发展,使得香药大量传人中国。B项正确;A,C,D三项说法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排除。故选B项。8、如图是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商业中心分布示意图。该时期是A秦汉时期B隋唐时期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的都城为北京,D项正确;秦朝的都城是咸阳,楚汉争霸,刘邦战胜项羽并称帝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公元25年刘秀重建汉朝,定都洛阳,排除A项;581年,北周静帝禅让帝位于杨

8、坚,杨坚登基为帝,是为隋文帝,定都大兴城(今西安)。617年唐国公李渊于晋阳起兵,次年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排除B项;960年,后周诸将发动陈桥兵变,拥立赵匡胤为帝,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开封府(河南开封),南宋以临安(今浙江杭州)为都城。元帝国建都于金国中原的大都(今北京),排除C项。故选D项。9、顾炎武否定了传统儒学以郡县制为基本结构的大一统观念,认为君是天下治乱的制造者,郡县制就是家天下,是对天下之利的窃夺,为此,提出了郡县官僚退休传子或荐贤等改革设想。这反映了A君主专制日趋衰退B正统思想受到一定挑战C经世致用之风兴起D理学的世俗化倾向明显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否定了传统儒学以郡县制为基

9、本结构的大一统观念”“认为君是天下治乱的制造者”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顾炎武否定传统大一统观念,反对中央过度集权,提出了地方治理设想,这说明正统思想受到了一定挑战,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顾炎武反对中央集权的主张,没有体现君主专制衰退情况,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顾炎武反对君主专制的主张,没有体现经世致用风气兴起、理学世俗化倾向等情况,排除CD两项。故选B项。小提示:10、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他说“天下之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这反映了他A否认君权神授的理论B反对君主专制制度C推崇西方的民主制度D主张变革政治体制答案:B解析:黄宗羲认为百姓忧乐直接关

10、系到天下兴亡,而非一姓之兴亡,而且认为“天下为主君为客”,这种观点体现了其反对君主专制的主张,B项正确;黄宗羲并未否认君权神授,排除A项;黄宗羲依然坚持的是传统的民本思想,而非西方的民主思想,排除C项;黄宗羲只是反对君主专制,但并非主张变革政治体制,排除D项。故选B项。11、甘肃高介县博物馆里面陈列着魏晋壁画角抵图(下图所示):又称为“角抵戏”。角抵戏是汉代时盛行的种包含多种艺术形式的娱乐性较强的综合艺术,东汉时将其列人百戏。从图中人物的装束和发饰等相貌特征来看,其皆属魏晋时期寓居河西的粟特人。这可用来说明魏晋时期:A河西走廊文化的繁荣B民族交融的发展状况C体育娱乐活动成为时尚D北方少数民族崇

11、尚武力答案:B解析:根据“角抵戏是汉代时盛行的种包含多种艺术形式的娱乐性较强的综合艺术”并结合材料中甘肃地区出现了相关的内容,可得出,当时民族交融有所发展,民族间的风俗有所交融,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不是文化繁荣,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娱乐,而不是体育,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娱乐性质的活动,而不是崇尚武力,排除D项。故选B项。12、清初,政府曾规定:“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过则有罚。”从中可知政府实行抑商政策私营纺织业受到限制土地兼并问题缓解资本主义萌芽夭折、中断ABCD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初期,政府严格限制民营纺织业的生产规模,体现出政府实行抑商政策,私营纺织业受

12、到限制,说法符合题意,A项正确;材料限制的是手工业者的生产规模,而非土地兼并,导致资本主义萌芽夭折、中断的是鸦片战争,而非清朝政府的抑商政策,说法不符合题意,排除与之组合的BCD三项。故选A项。13、在黄宗羲构想的理想社会里,君主一心为民兴利而不享其利,群臣工作是为天下为万民,而不是为君主为一姓。这说明黄宗羲()A反对封建君主统治B否定儒家的治国理想C倡导经世致用思想D具有反思与批判精神答案:D解析:据题意可知,黄宗羲认为君主和群臣都是为民服务,不是为了君主一姓,由此可知黄宗羲是对传统封建君主制度进行了反思和批判,D项正确;黄宗羲是反对君主专制,而非反对封建君主统治,排除A项;黄宗羲没有否定儒

13、家的治国理想,排除B项;材料内容和经世致用思想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4、明代,郴花种植依着因地制宜的规律显现了由南向北,由东向西集中的趋势.棉花传入较早的闽、粤等棉作区因风上不适宜逐渐衰落,而江苏浙江、湖北、山东河北等省.成为后来居上的新棉作区。到了清代中叶,棉花种植进步推广,出现了“寸土皆有”的景象。据此可知,明清时期A棉纺织品市场不断扩大B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C农产品的土地利用率高D经济结构形式彻底改变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明清时期,棉花种植遍布全国各地,“寸土皆有”,棉花种植业的大发展,表明国内棉纺织品的市场不断扩大,A项正确;材料信息并未提及政府的态度,排除B项;材料没

14、有涉及农产品的土地利用率问题,排除C项;“彻底改变”表述太过绝对,而且材料不能反映,排除D项。故选A项。15、明仁宗以后,内阁大学士的品级逐渐上升,并且被赋予“公”“保”等虚衔,获得“票拟”职权;同时,皇帝以司礼监代皇帝批阅奏章,奏章除“御笔亲批数本外,皆众太监分批”,宦官掌握了部分“批红”职权。这表明A明代皇权呈现出日益衰落的趋势B宦官权力恶性膨胀且呈失控之势C内阁大学士的品级职权逐渐提升D监阁共理互相制约保证皇权独尊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以看出明朝君主给予内阁“票拟”职权,给予司礼监“批红”职权,这表明监阁共理互相制约保证皇权独尊,D项正确;明代皇权呈现出日益衰落的趋势,不符合史实,排除

15、A项;宦官权力恶性膨胀且呈失控之势,不符合史实,且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监阁共理互相制约,没有体现内阁大学士的品级职权逐渐提升,排除C项。故选D项。填空题16、商业繁荣:长途大额贸易发展,明清出现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如安徽南部的_和山西_。但就全社会看来,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_还占据压倒优势。答案:徽商晋商小农经济解析:略17、顾炎武重视对社会实际情况的了解,形成了_的思想,他经常进行实地考察,写成巨著_,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答案:经世致用天下郡国利病书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的思想,其实地考察的著作天下郡国利病书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18、_年,鞑靼首领_与明

16、朝订立和议,接受明朝册封。双方恢复并扩大贸易关系,直到明末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答案:1571俺答汗解析:结合明朝民族关系的内容可知,元朝灭亡后,草原上的蒙古人逐渐形成鞑靼、瓦剌两大集团。1571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明朝册封。双方恢复并扩大贸易关系,直到明末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19、藏族:明廷封授给当地的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并设立了_等机构,管理西藏军民事务,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答案:解析:略20、“康乾盛世”清朝皇帝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期间,出现了长达100多年的鼎盛局面,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疆域开拓并巩固,史称“_”。答案:康乾盛世解析:清朝皇帝康熙、雍正、乾隆

17、在位期间,出现了100多年的鼎盛局面,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疆域开拓并巩固,被称为“康乾盛世”。21、请根据提示,完成下列“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时间轴。A_B_C_D_E_答案:秦始皇(或嬴政)孝文帝文成公主台湾理藩院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嬴政统一六国,并创新出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等政治制度;北魏孝文帝实行汉化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和国力增强,为北方统一南方和隋唐盛世打下基础;唐太宗期间,文成公主入藏,密切了汉藏关系;元朝时期,在福建设立澎湖巡检司经略台湾,标志着台湾地区纳入中国版图;清朝时期,设置理藩院,负责管理蒙古、回部及西藏等少数民族事务。所以空白处依次应填:秦始皇(或嬴政

18、)孝文帝文成公主台湾理藩院。22、_获得官方尊崇后,逐渐失去活力。答案:程朱理学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的程朱理学获得官方尊崇后,逐渐失去活力。23、起义将领_势力逐渐强大,统一了_大部分地区答案:朱元璋南方解析:1351年,元朝爆发农民起义,动乱波及全国。佃农出身的起义将领朱元璋势力逐渐强大,统一了南方。24、在清朝崛起之际,明朝政治黑暗,天灾不断,农民起义蜂起,统治摇摇欲坠。_年,农民军首领_在西安建立_政权,随即攻占北京,明思宗自缢,_灭亡。答案:1644李自成大顺明朝解析:结合明清易代的内容可知,在清朝崛起之际,明朝政治黑暗,天灾不断,农民起义蜂起,统治摇摇欲坠。1644年农民

19、军首领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随即攻占北京,明思宗自缢,明朝灭亡。清朝摄政王多尔衮统军进入山海关,打败李自成,进占并迁都于北京。此后又经过20多年的激烈战斗,清朝将农民军余部和南方的明朝残余势力逐一击败,确立了在全国的统治。25、郑和下西洋(1)目的:“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2)概况:15世纪前期,_派郑和远航海外。郑和先后七次率领船队访问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_沿岸。(3)影响积极:郑和下西洋是世界历史上空前规模的远洋航行,在资金、装备、技术等方面大大领先于_个多世纪之后的欧洲远洋航海家的航行。消极: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后来未能持续。答案:明成祖红海半解析:根据所

20、学,(1)目的:“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2)概况:15世纪前期,明成祖派郑和远航海外。郑和先后七次率领船队访问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3)影响积极:郑和下西洋是世界历史上空前规模的远洋航行,在资金、装备、技术等方面大大领先于半个多世纪之后的欧洲远洋航海家的航行。消极: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后来未能持续。材料分析题26、材料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用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材料

21、二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天理是公道与良知。朱熹说:“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应当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辞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材料三今也以君为主,天下

22、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材料四“今日者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顾炎武中此成一代大学者,开一代新学风,其思想脉络清晰可见。“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的主张?为此,汉武帝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2)据材料二,指出朱熹思想的核心是什么?提出了怎样的认识论?(3)据材料三,归纳黄宗羲的主要思

23、想?(4)据材料四,顾炎武以怎样的学风和时代责任感影响着时人及后世?答案:(1)主张:大一统理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措施:政治上重用儒生;教育上设置太学和地方教育系统;表彰六经等。(2)核心:“存天理,灭人欲”。认识论:“格物致知”。(3)主要思想:反对君主专制;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提倡“工商皆本”。(4)学风:经世致用(或崇实致用)。时代责任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解析:(1)主张:根据材料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可得出,董仲舒提出“大一统理论”;根据材料一“臣愚以为诸不在六

24、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用明,民知所从矣”,可得出,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措施: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上重用儒生;教育上设置太学和地方教育系统;表彰六经等方面概括汉武帝采取的具体措施。(2)核心:根据材料二“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可知,朱熹思想的核心是“存天理,灭人欲”。认识论:根据材料二“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可知,朱熹的认识论是“格物致知”。(3)主要思想:

25、根据材料三“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可得出,反对君主专制;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根据材料三“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可得出,提倡“工商皆本”。(4)学风:根据材料四“今日者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顾炎武中此成一代大学者,开一代新学风,其思想脉络清晰可见”,并结合所学可知,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或崇实致用)的学风。时代责任感:根据材料四“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

26、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并结合所学可知,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时代责任感影响着时人及后世。小提示: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有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材料二两汉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时期。西汉民族关系上则主要是采取和抚四夷,特别是与强大的匈奴实行“和亲”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边境的

27、安宁。到了汉武帝时期,随着西汉国力的增强,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强有力措施。据汪高鑫两汉正史民族史撰述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材料三清朝既继承了历代中原王朝的疆域,也继承了历史上周边民族活动的领地,清朝的所谓“开疆拓土”,就是国家对边疆地区实行行之有效的管辖,对边疆各民族直接进行行政管理。成崇德论清朝疆域形成与历代疆域的关系(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三个主要环节。(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对匈奴政策的变化。(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清朝“对边疆各民族直接进行行政管理”,并简析清朝“开疆拓土”的历史意义。答案:(1)环节:皇帝制度、

28、三公九卿制、郡县制。(2)变化:从“和亲”到北击匈奴(或:从“和”到“战”)。(3)举例:在新疆设伊犁将军,管理新疆;在西藏派驻藏大臣,共治西藏;在台湾设台湾府,隶属福建;西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派遣流官管理西南地区。意义:统一多民族国家更趋巩固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或:奠定了中国的疆域);有效管辖边疆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经济文化往来。解析:(1)环节:由材料“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得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三个主要环节分别是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2)变

29、化:由材料“西汉民族关系上则主要是采取和抚四夷,特别是与强大的匈奴实行和亲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边境的安宁。到了汉武帝时期,随着西汉国力的增强,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强有力措施”得出,西汉对匈奴政策的变化经历了从“和亲”到北击匈奴的转变过程。(3)举例:由所学知识可知,在平定叛乱的基础上,清朝在新疆设伊犁将军,管理新疆;在西藏派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治西藏;在从郑氏后裔手中收复台湾后,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在西南地区废除土司制度,实行改土归流,派遣流官管理西南地区;意义:由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开疆拓土”的一系列政策使统一多民族国家更趋巩固,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对边疆进行了行之有效的

30、管辖,促进了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小提示:28、儒学对中国古代文化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儒学之所以成为中国传统思想主干,还在于原始儒学本身的多因素多层次结构所具有的包容性质,这使它能不断地吸取融化各家,在现实秩序和心灵生活中构成稳定系统。由于有这种稳定的反馈系统适应环境,中国传统思想一般表现为重“求同”。它通过“求同”来保持和壮大自己,具体方式则经常是以自己原有的一套来解释、贯通、会合外来的异己的东西,就在这种会遢解释中吸取了对方,模糊了对方的本来面目而将之“同化”.摘编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材料二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进步思想,他说:“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

31、在万民之忧乐”,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从而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史论认为,黄氏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1)材料一认为儒学的突出特点是什么?请以荀子的思想和宋明理学为例加以说明。(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黄宗羲的思想中哪些“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哪些体现了“新见”。答案:(1)特点:具有很强的包容性(重“求同”)。说明: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之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儒学对道家思想和佛教思想有所吸收,形成宋明理学。(2

32、)民本思想;保留君主制。新见:反对君主专制、君臣共治;君臣平等。解析:(1)特点:据材料“儒学之所以成为中国传统思想主干,还在于原始儒学本身的多因素多层次结构所具有的包容性质,这使它能不断地吸取融化各家,在现实秩序和心灵生活中构成稳定系统”可知,儒学具有很强的包容性(重“求同”)。说明:据所学可从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之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儒学对道家思想和佛教思想有所吸收,形成宋明理学等方面回答。(2)儒家思想:根据材料四“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民也”可知,民本思想。新见:根据材料“夫治天下犹曳(y,拖拉)大木然,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耶”可知,保留

33、君主制。根据材料四“为天下,非为君也;为民也,非为一姓也”“夫治天下犹曳(y,拖拉)大木然,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耶。”等信息,从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臣共治、君臣平等等角度进行概括。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代的疆域,大于宋代,至少增加了西南、河北大部分与东北地区。但是,仅以这些地区生产的食粮,犹不足维持明代中叶以后增加的人口。明代开始,有许多新的粮食作物引进中国,最为重要者为甘薯与玉米。甘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初入中国时,地方官员当作歉收时的救荒粮,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两者皆富于淀粉,可充主食,以补稻米与麦类之不足。且不拘土壤与地形,或可在山

34、地种植;或可在沙地栽培,将过去认为无法使用的土地,一变为农田。因为土地使用的方式改变,边缘土地的植被改变,也严重改变了地貌与生态。摘编自许倬云著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材料二马铃薯传入英国后,很长一段时间种植几乎处于停滞状态据说英国海军上将沃尔特赖亲自种植的马铃薯成熟后曾邀请友人一起品尝用马铃薯制作的菜品,令他尴尬的是,面对沃尔特赖精心准备的马铃薯菜肴,众人纷纷表示难以下咽英国人认为马铃薯是对小麦面包营造的传统食物文明的破坏。直到1794年,英伦诸岛小麦欠收,面包价格暴涨,食品短缺引发社会骚乱,此时对于要不要吃马铃薯,英国社会展开了一场大辩论,在当时颇具声望的衣学家阿瑟扬也宣称:马铃

35、薯是“丰富之根”,可以保证英格兰人免受饥饿,阿瑟扬之所以提出这样的论调,是因为他看到了爱尔兰人从马铃薯种植中得到的实惠。摘编自马铃薯的世界传播之旅(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玉米、甘薯在明代传入中国并得以广泛种植的原因,简析其对明清社会经济的影响。(2)依据材料二概括马铃薯在英国推广过程中的变化,并分析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答案:(1)原因:新航路的开辟;早期殖民扩张;中国人地矛盾突出;高产且不拘土壤和地形。影响:积极:扩大了耕地面积,缓解了人地矛盾;丰富了食品资源,增加了粮食供应量;提高了抗饥荒能力,加速了人口的增长;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密切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消极:过度的垦荒造田,

36、导致水土流失。(2)变化:从不被认可、种植几乎停滞到逐渐认可接受。原因:不认可的原因是认识不够,缺乏烹饪技术,传统观念的影响。认可的原因是食品短缺,大辩论和农学家的推动,爱尔兰人的经验。解析:(1)原因:据材料“明代开始,有许多新的粮食作物引进中国,最为重要者为甘薯与玉米。”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朝时期正值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时期,世界联系加强;据材料“两者皆富于淀粉,可充主食,以补稻米与麦类之不足。且不拘土壤与地形,或可在山地种植;或可在沙地栽培,将过去认为无法使用的土地,一变为农田”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的赋税改革,尤其是清朝人头税的废除,导致人口迅速增长中国人地矛盾突出;高产且不拘土壤

37、和地形。影响:积极:据材料且不拘土壤与地形,或可在山地种植;或可在沙地栽培,将过去认为无法使用的土地,一变为农田”并结合所学可知,扩大了耕地面积,缓解了人地矛盾;据材料“两者皆富于淀粉,可充主食,以补稻米与麦类之不足。”并结合所学可知,丰富了食品资源,增加了粮食供应量;提高了抗饥荒能力,加速了人口的增长;据材料“两者皆富于淀粉,可充主食,以补稻米与麦类之不足。”并结合所学可知,高产农作物的引进,可以腾出更多的土地,种植经济作物,有利于手工业发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密切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消极:据材料且不拘土壤与地形,或可在山地种植;或可在沙地栽培,将过去认为无法使用的土地,一变为农田”并结合所学可

38、知,过度的垦荒造田,导致水土流失。(2)变化:据材料“马铃薯传入英国后,很长一段时间种植几乎处于停滞状态众人纷纷表示难以下咽”可知,马铃薯最初在英国不被认可、种植几乎停滞;据材料“直到1794年,英伦诸岛小麦欠收,面包价格暴涨,食品短缺引发社会骚乱,此时对于要不要吃马铃薯,英国社会展开了一场大辩论,是因为他看到了爱尔兰人从马铃薯种植中得到的实惠”可知,1794年伦诸岛小麦欠收,面包价格暴涨,食品短缺引发社会骚乱,人们逐渐认可接受。原因:不认可的原因:据材料“据说英国海军上将沃尔特赖亲自种植的马铃薯成熟后曾邀请友人一起品尝用马铃薯制作的菜品,令他尴尬的是,面对沃尔特赖精心准备的马铃薯菜肴,众人纷

39、纷表示难以下咽”可知,人们的认识不够,且缺乏烹饪技术,据材料“英国人认为马铃薯是对小麦面包营造的传统食物文明的破坏”可知,传统观念的影响。认可的原因:据材料“直到1794年,英伦诸岛小麦欠收,面包价格暴涨,食品短缺引发社会骚乱,此时对于要不要吃马铃薯,英国社会展开了一场大辩论,是因为他看到了爱尔兰人从马铃薯种植中得到的实惠”可知,1794年伦诸岛小麦欠收,面包价格暴涨,食品短缺引发社会骚乱;大辩论;据材料“此时对于要不要吃马铃薯,英国社会展开了一场大辩论,在当时颇具声望的衣学家阿瑟扬也宣称:马铃薯是丰富之根,可以保证英格兰人免受饥饿,阿瑟扬之所以提出这样的论调,是因为他看到了爱尔兰人从马铃薯种

40、植中得到的实惠“可知,当时颇具声望的农学家的推动,爱尔兰人的经验。小提示:3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公元6世纪下半叶,圣德太子派遣大量使节出使中国,全面学习中国先进文化和政治经济制度。646年,日本统治者任用一些中国归来的留学生,针对日本的政治、经济进行一系列改革,改革内容大部分是对中国唐朝政治经济制度的模仿。材料二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世,安于现状,人为隔绝于世界,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日本是怎样对待先进的外国文化的?日本对外国文化的这种态度对日本历史产生了什么影响?(2)材料

41、二中的大帝国是指哪一个国家?它是如何对待外国先进文化的?导致了什么后果?答案:(1)对待:学习和模仿先进的外国文化影响:使日本得到迅速发展。(其他言之有理的回答也可)(2)中国清朝。闭关自守。导致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近代列强侵华。(其他言之有理的回答也可)解析:(1)对待:据材料“公元6世纪下半叶,圣德太子派遣大量使节出使中国,全面学习中国先进文化和政治经济制度。”可知,日本派遣大量使节出使中国,全面学习中国先进文化;据材料“646年,针对日本的政治、经济进行一系列改革,改革内容大部分是对中国唐朝政治经济制度的模仿。”可知,646年的大化改新模仿先进的中国文化,故学习和模仿先进的外国文化。影响:据所学可知,大化改新是日本进入封建社会的标志,使日本得到迅速发展。(其他言之有理的回答也可)(2)国家及举措:据材料“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世,安于现状,人为隔绝于世界,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清朝人口众多,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但实行了隔绝于世界的“闭关自守”。后果:据材料“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并结合所学可知,闭关锁国政策,最终导致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近代列强侵华。(其他言之有理的回答也可)19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历史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