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
025 届新高三学情摸底考 ( 新高考卷)
历 史
本卷满分 100分,考试时间 75分钟。
注意事项:
.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
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 16小题,每小题 3分,共 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图 1为出土的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斟酒器——细颈袋足陶鬻分布图。这反映出当时
1
2
3
A. 区域文化存在交流互动
B. 中原文化辐射四方
C. 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
D. 手工业生产专业化
2
.《左传》记载,卫国小宗州吁弑杀卫桓公并自立为君。鲁隐公询问臣子:州吁能否成功?臣子回答:安抚百姓
才能获得政治上的成功,倚仗武力必会招致众叛亲离的结局。不久,州吁果然被杀。这一记载可用来说明
当时
A. 礼崩乐坏造成小宗势强
B. 天子政治权威遭到挑战
C. 敬德保民思想得到认可
D. 血缘政治影响不断减弱
-
3
4
. 据《史记》记述,公元前 202年汉高祖打败项羽统一全国后,便下令对大批从军归来的“军吏卒”赐爵、赐
田宅,即“法以有功劳行田宅”。这反映出汉初
A. 儒家思想得到重视
B. 抑制地方豪强势力的膨胀
C. 推行轻徭薄赋政策
D. 稳定政权与恢复生产并举
. 根据文献记载,宋朝商税的征收有严格的审计制度、明确的审计报告格式,朝廷派遣专人到地方考核,发现
亏失,要对亏失的物品、数额、时间予以明确记载,并向户部禀明,对审计出亏失的官吏予以奖赏。这一制
度
A. 反映了宋代严格的抑商政策
B. 体现了商税对宋朝的重要作用
C. 提高了地方税款的征收效率
D. 进一步加剧了官僚队伍的膨胀
5
. 明朝每十年一修的黄册(户籍册)要以省为单位上报到南京后湖,表 1 为官方规定的“黄册到湖期限”(部分)。
表 1
上报地
浙江
山东
福建
广西
送达南京时限
20 日
上报地
辽东
湖广
陕西
四川
送达南京时限
85 日
40 日
90 日
65日
105日
90 日
150日
作为直接证据,上表可用于研究明代
A. 各地农民起义的原因
B. 赋税征收方式的变化
C. 驿传制度运转的表现
D. 边疆地区的社会治理
6
.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英国的赔款包括三个项目:“鸦片烟价”即赔付清政府销毁的英国鸦片;“商欠”则是
指广州经营进出口贸易的行商所欠英国商人的债款:“水陆军费”乃是英国政府对中国进行侵略战争的军费
勒索。这
A. 揭示了殖民主义者侵略的本质
B. 印证了中英贸易失衡的必然结果
C. 表明发动战争是英国既定国策
D. 解释了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7
. 近代某时期,山东民众十万余人在济南举行大会并发布严正声明:“现闻我国军阀及二三奸人阴谋卖国,示
意退让,(山) 东人闻之,异常愤激……东人死丧无日,急何能择,誓死力争,义不反顾。”该电在国内获得
广泛响应。这说明当时
A. 济南惨案激起国民愤怒
B. 军阀间混战引发社会动乱
C. 民众积极维护国家主权
D. 清廷沦为列强的统治工具
8
. 抗战爆发后,史学家钱穆说, 甲午一役之胜败,仅为中日两邦开始斗争之第一幕,故绝不当竟目日本为胜者,
中国为败者。故凡一历史事件,莫不有其相当之持续性,而其间复有积极消极之分。积极者,乃此历史大流
之主潮; 消极者,乃此历史大流之漩淤,更有泡沫浪花。由此可知,该学者意在强调
A. 甲午中日战争具有深远影响
B. 日本侵华战争违背历史潮流
C. 中国抗战对世界的重要意义
D. 抗日战争最终胜利的必然性
9
1
. 某学者在论著中援引统计数据说:“(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每增加一个非农人口,国家一年要安排 50
斤贸易粮,才能保证其口粮和各项副食品用粮的需要。”据此推断,该学者研究的主题最可能是
0
A. 粮食生产与食品安全
B. 商品贸易与新中国的外交
C. 三线建设与工业布局
D. 计划经济体制与户籍政策
0. 表 2为 1982—1985年安徽东风机械厂开办的补习班情况统计表。补习班的开办
表 2
班数
时间
学习班名称
学习形式
学员人数(人)
结业人数(人)
(个)
1
1
1
1
1
1
982.10--1983.05
初中文化补习班
初中文化补习班
初中文化补习班
磨、铣工技术补习班
电工技术补习班
车工技术补习班
脱产
脱产
脱产
脱产
脱产
脱产
1
1
1
2
1
1
7
46
44
42
36
16
26
8
983.06—1983.12
984.01—1984.10
985.01—1985.07
985.06—1985.08
985.07—1985.08
21
26
10
14
14
142
合计
161
A. 有利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B. 适应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
C. 促进了国民教育体系的形成
D. 践行了“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1
1. 图 2为公元前 5000一前 1000年北非与中非的“细石器”种植业和畜牧业分布图。
据上图推断,当时的北非与中非
A. 人们逐渐过上定居生活
B. 石器加工工艺领先世界
C. 城邦国家已经大量出现
D. 各区域文明间交流频繁
1
1
2. 有学者记述,“(欧洲中世纪)最早出现在中亚的水磨被安装在罗马用于研磨小麦,而拉丁基督教徒改进和建造
了更多的风磨和水磨,使原来利用人力或畜力完成的工作现在能够通过机械手段来完成”。这
A. 描绘了中世纪庄园经济的形态
B. 表明当时已出现大规模的技术革新
C. 为研究中世纪提供了新的视角
D. 说明基督教控制了中古西欧的经济
3. 某时期,对数字抱有新兴趣的欧洲学者在书写历史时发现:各民族的纪年方法并不一致,例如,中国的年号纪
年体系,如何与欧洲纪年体系等同起来? 此外,玛雅人、埃及人记载的历史似乎比《圣经》记载的人类历史
古老得多。这类欧洲学者最可能是
A. 云游埃及的古希腊史家
B. 文艺复兴时期的传教士
C. 启蒙运动时期的史学家
D. 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
1
1
1
4. 从 18世纪 80年代末到 19世纪中期,巴黎的主流社交形式,从封建贵族热衷的小型的、私人聚会性质的沙龙
转向了更能体现一个全新社会的具有分散性、公共性与专业性的交往方式。这反映出当时法国
A. 重构了欧洲政治文化
B. 确立了新制度的框架
C. 贵族与平民趋于平等
D. 逐渐向现代社会转变
5. 19世纪 90年代初,伊朗爆发了反对政府赋予英国公司烟草专卖权的抗议运动。以大不里士为中心的人民群众,
开展了罢市和禁止吸烟运动。最终,政府被迫取消了与英国的相关协议。这表明伊朗
A. 民族民主意识觉醒
B. 资产阶级政府比较软弱
C. 反英斗争形式多样
D. 立宪革命拥有群众基础
6. 图 3为苏联招贴画《奔向共产主义——沿着列宁开辟的道路》,画中展现了一个思想深刻、目光深邃的斯大林形象,
其背景是一座新的水电站。该招贴画反映出当时苏联
A. 建立和巩固了工农联盟
B. 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C. 推动了工农业协调发展
D. 利用市场机制发展国民经济
二、非选择题:共 52分。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1
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唐定鼎长安后,政治中心在秦岭以北的关中平原,益州成都平原则是唐朝富庶的“府库”。秦、
巴之间的梁州(今陕西汉中) 是蜀道交通咽喉与“辐凑”之地,又是屏护京师的军事重镇,因此蜀道交通
通畅与否,事关国家命脉。随着唐王朝与西南地区关系的加强,蜀道交通管理也纳入朝廷管理权限。蜀道
北段的重要驿道是斜谷道,中央政府曾多次诏令整修。唐文宗开成四年(839年),兴元尹兼山南西道节度
使归融再次整修斜谷道,这次整修规模很大,仅在散关至斜谷道南端的褒城之间就修建了十五个馆驿。
—
—摘编自马强《论唐宋时期的蜀道管理制度及其特征》
材料二 米仓道是蜀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官道,唐宋时期沿途设有驿站,至清道光时期,巴州(米仓
道要塞)却无驿站马匹。在米仓道的交通建设上,清政府投入力度越来越小,地方官员与民间合力维护的
成分越来越多,如通江县草池乡嘉禾寨村小新场同治年间(1862—1874 年) 乡绅佘凤林发财后捐资独立修
建的独善桥。清政府对米仓道的管理也趋向经济和安全考虑。咸丰十年(1860年)在原巴峪关(或曰“卡门”)
修复两道关隘,即著名的官仓坪,由川陕巡司交叉把关,既据之课收往来商旅之契税,亦兼收维持治安
之效。清代在通江县设盐茶道,专事盐茶税的征收。虽然历史上米仓道网络沿线没有大型经济都会,但那
些因米仓道而生、星罗棋布的古乡场市镇,成为明清米仓道经济商贸历史的见证。
—
—摘编自李久昌《唐宋至明清时期的米仓道交通及作用》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政府重视蜀道交通建设的主要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时期蜀道米仓道的演变特点,并分析其影响。(8分)
1
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1811 年一首流行于英国的诗歌:卢德(工人领袖) 的怒火只焚烧宽机和支付低工资的机件,这些捣乱的机器应
该处死。这是全行业一致的意见,卢德不怕任何人反抗,他是命令的总执行官。有人说卢德无法无天,但他为什么不
片刻细想,正是那可鄙的过重负担,造成这不幸的局面……直到古老的工资伴随完善的产品,再由习惯和法律来树建,
艰苦的斗争于是过去,行业的光荣又重现⋯⋯再不能抢夺工人的饭碗。
—
—摘编自[英]汤普森《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
材料二 1900 年 3 月河北保定沿街告示:洋鬼挟来邪说……彼等横施强暴,无所不用其极,致使清官廉吏,腐化堕落,
饕餮之徒,尽为奴仆。故修铁路、架电报,制造洋枪洋炮;机器工艺,尤为其乖戾之天性所好,奉机车、气球、电灯
为上品。洋人虽出入乘轿,与其身份大相径庭……义和拳焚烧洋楼,修复庙宇,尽毁洋货,斩尽妖魔,端正教化,尊
圣崇贤,使圣哲之教光大发扬。天意既定,扫除立行,三年之内,大功告成。……惟太平之世,指日可待,即在癸卯
之年 (1903 年)。
—
—摘编自[日]佐原笃介等《拳乱纪闻》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工人对待工业文明的做法,并简析其历史原因。(6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晚清时期中国人对待工业文明的态度。(6分)
1
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图 4 马骥《翻身年书介绍之四参军保田》(创作于 1947—1948年)
——摘自岳圆《〈东北日报〉解放战争时期新闻漫画的图像叙事研究》
材料二
材料三 由于新解放区广大农民群众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歌谣、漫画等简单明了且生动活泼,成为宣传动员
的极佳手段。历史经验表明,只有利用好图画、唱歌等受群众欢迎的、活泼的宣传方式,才能更好地动员
群众。
—
—摘编自张闻天《论我们的宣传鼓动工作》
(1) 某美术馆拟举办以“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为主题的展览活动,以材料一中画作为展览内容,请结合
所学知识为该画作写一段简介。(6分)
(2) 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材料二中宣传画创作的历史背景。(4分)
(3) 综上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宣传画的史料价值。(4分)
2
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有学者将古今“世界史”的类型归纳为以下几种:
表 3
类型 主要代表
简要解释
希罗多德的《历史》、伏尔通过综合不同时代的历史事实,使用历史比较研究的方法,
类型一 泰的《论世界各国的风俗和展示人类历史发展的总体面貌。它致力于揭示历史进程中的
精神》
文化和社会变迁, 反映人类历史的广泛连续性
专注于政治军事中心, 主要叙述与罗马帝国及西欧国家相关
的民族间的冲突和交往。此类型揭示了国际关系背后的世界
历史发展态势, 强调国家之间力量的冲突与合作
波里比阿的《通史》、兰克
的《世界史》
类型二
斯 宾 格 勒 的 《 西 方 的 没从对西方中心论的挑战出发, 开创性地探索历史的宏观编纂
类型三 落 》、 汤 因 比 的 《 历 史 研模式。此类型继承并发展了对世界历史进行整体上归纳与概
究》 括的方法; 试图为理解历史进程提供新的视角和解释框架
—
—摘编自张广智主著《西方史学史》
根据材料,选取任意一种“世界史”类型,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拟定一份论文提纲。(说明:应明确列出所
选类型; 提纲应包括论文主题、至少 3个史实及对应史实描述,如“1. 地理大发现——全球化的起点”;可选
择世界史任意年份或时代予以概括; 史实准确)(12分)
陕西省安康市 2024-2025 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
1
1
1
1
1
1
. A
. C
. D
. B
. C
. A
. C
. D
. D
0. B
1. A
2. C
3. B
4. D
5. A
6. B
1
7.(1)主要原因:成都平原是唐朝的重要经济中心;梁州是军事重镇和交通咽喉;加强
唐王朝与西南地区的联系;维护国家的稳定和安全。
(2)演变特点:驿站马匹减少;政府投入力度减小,地方官员与民间合力维护增多;管理
趋向经济和安全考虑;出现了一些古乡场市镇。
影响: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加强了地方与外界的联系;但也
反映了清政府的统治逐渐衰落。
1
8.(1)做法:破坏机器。
历史原因:工业革命导致工人失业和生活贫困;工人阶级的觉悟较低;缺乏科学理论的指
导。
(
2)评述:晚清时期中国人对待工业文明的态度是复杂的。一方面,一些人认识到工业文
明带来的负面影响,如西方列强的侵略、传统文化的受到冲击等,因此对工业文明持排斥
态度,如义和团运动中对洋货和洋人的破坏。另一方面,也有一些人开始逐渐接受工业文
明,认识到其带来的进步和发展,如一些洋务派官员主张学习西方的技术,发展近代工业。
总的来说,晚清时期中国人对待工业文明的态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传统文化、民
族意识、对西方列强的态度等。
1
9.(1)简介:该画作创作于 1947 - 1948 年,反映了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进
行土地改革的场景。画面中,农民们积极参与土地改革,分得土地,展现出喜悦和充满希
望的神情。土地改革使农民获得了土地,提高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
供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和物质保障。
(
2)历史背景:图 5 创作于 1950 年,背景是新中国成立后,进行了土地改革,废除了封
建土地制度,农民翻身成为土地的主人,积极投入生产。图 6 创作于 1952 年,背景是全
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农民获得了土地,
成为土地的主人,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
3)史料价值:宣传画是一种重要的历史资料,能够反映当时的社会背景、政治氛围和人
民的思想观念。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事件的宣传和动员方式,以及人们对这些事件的
反应和态度。同时,宣传画也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能够展现当时的绘画风格和文化特色。
2
0.以下是选择类型三的论文提纲示例:
论文主题:从西方中心论到多元文明的历史演进
史实 1:地理大发现——全球化的起点
史实描述:15 世纪末至 16 世纪初,欧洲航海家如哥伦布、达·伽马等进行了一系列航海
探险,开辟了新航路,发现了新大陆,促进了全球范围内的贸易、文化和物种交流,推动
了全球化的进程。
史实 2:工业革命——西方崛起的关键
史实描述:18 世纪中叶开始,英国率先进行工业革命,随后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和美国。
工业革命使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提高了生产效率,推动了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使西
方在经济、科技和军事等方面迅速崛起,成为世界的主导力量。
史实 3:非西方地区的反抗与发展
史实描述:19 世纪以来,非西方地区开始反抗西方的殖民统治和侵略,如印度的民族大起
义、中国的辛亥革命等。同时,一些非西方国家也开始进行现代化改革和发展,如日本的
明治维新,试图追赶西方的步伐,实现国家的富强。
史实 4:两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格局的变化
史实描述:20 世纪上半叶,两次世界大战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灾难,也导致了世界
格局的重大变化。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欧洲的实力,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
觉醒;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和苏联成为超级大国,形成了两极格局,同时也推动了亚
非拉国家的独立和发展。
史实 5:当代世界的多元化与全球化挑战
史实描述:20 世纪末以来,世界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新兴经济体崛起,国际关系民
主化不断推进。同时,全球化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如环境污染、贫富差距、恐怖主义等,
需要各国共同合作应对。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