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025 届新高三学情摸底考 ( 新高考卷) 历 史 本卷满分 100分,考试时间 75分钟。 注意事项: .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 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 16小题,每小题 3分,共 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图 1为出土的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斟酒器——细颈袋足
2、陶鬻分布图。这反映出当时 1 2 3 A. 区域文化存在交流互动 B. 中原文化辐射四方 C. 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 D. 手工业生产专业化 2 .《左传》记载,卫国小宗州吁弑杀卫桓公并自立为君。鲁隐公询问臣子:州吁能否成功?臣子回答:安抚百姓 才能获得政治上的成功,倚仗武力必会招致众叛亲离的结局。不久,州吁果然被杀。这一记载可用来说明 当时 A. 礼崩乐坏造成小宗势强 B. 天子政治权威遭到挑战 C. 敬德保民思想得到认可 D. 血缘政治影响不断减弱 - 3 4 . 据《史记》记述,公元前 202年汉高祖打败项羽统一全国后,便下令对大批从
3、军归来的“军吏卒”赐爵、赐 田宅,即“法以有功劳行田宅”。这反映出汉初 A. 儒家思想得到重视 B. 抑制地方豪强势力的膨胀 C. 推行轻徭薄赋政策 D. 稳定政权与恢复生产并举 . 根据文献记载,宋朝商税的征收有严格的审计制度、明确的审计报告格式,朝廷派遣专人到地方考核,发现 亏失,要对亏失的物品、数额、时间予以明确记载,并向户部禀明,对审计出亏失的官吏予以奖赏。这一制 度 A. 反映了宋代严格的抑商政策 B. 体现了商税对宋朝的重要作用 C. 提高了地方税款的征收效率 D. 进一步加剧了官僚队伍的膨胀 5 . 明朝每十年一修的黄册(户籍册)要以省为单位上报到南京
4、后湖,表 1 为官方规定的“黄册到湖期限”(部分)。 表 1 上报地 浙江 山东 福建 广西 送达南京时限 20 日 上报地 辽东 湖广 陕西 四川 送达南京时限 85 日 40 日 90 日 65日 105日 90 日 150日 作为直接证据,上表可用于研究明代 A. 各地农民起义的原因 B. 赋税征收方式的变化 C. 驿传制度运转的表现 D. 边疆地区的社会治理 6 .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英国的赔款包括三个项目:“鸦片烟价”即赔付清政府销毁的英国鸦片;“商欠”则是 指广州经营进出口贸易的行商所欠英国商人的债款:“水陆军费”乃是英国政
5、府对中国进行侵略战争的军费 勒索。这 A. 揭示了殖民主义者侵略的本质 B. 印证了中英贸易失衡的必然结果 C. 表明发动战争是英国既定国策 D. 解释了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7 . 近代某时期,山东民众十万余人在济南举行大会并发布严正声明:“现闻我国军阀及二三奸人阴谋卖国,示 意退让,(山) 东人闻之,异常愤激……东人死丧无日,急何能择,誓死力争,义不反顾。”该电在国内获得 广泛响应。这说明当时 A. 济南惨案激起国民愤怒 B. 军阀间混战引发社会动乱 C. 民众积极维护国家主权 D. 清廷沦为列强的统治工具 8 . 抗战爆发后,史学家钱穆说, 甲午一役之胜败
6、仅为中日两邦开始斗争之第一幕,故绝不当竟目日本为胜者, 中国为败者。故凡一历史事件,莫不有其相当之持续性,而其间复有积极消极之分。积极者,乃此历史大流 之主潮; 消极者,乃此历史大流之漩淤,更有泡沫浪花。由此可知,该学者意在强调 A. 甲午中日战争具有深远影响 B. 日本侵华战争违背历史潮流 C. 中国抗战对世界的重要意义 D. 抗日战争最终胜利的必然性 9 1 . 某学者在论著中援引统计数据说:“(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每增加一个非农人口,国家一年要安排 50 斤贸易粮,才能保证其口粮和各项副食品用粮的需要。”据此推断,该学者研究的主题最可能是 0 A
7、 粮食生产与食品安全 B. 商品贸易与新中国的外交 C. 三线建设与工业布局 D. 计划经济体制与户籍政策 0. 表 2为 1982—1985年安徽东风机械厂开办的补习班情况统计表。补习班的开办 表 2 班数 时间 学习班名称 学习形式 学员人数(人) 结业人数(人) (个) 1 1 1 1 1 1 982.10--1983.05 初中文化补习班 初中文化补习班 初中文化补习班 磨、铣工技术补习班 电工技术补习班 车工技术补习班 脱产 脱产 脱产 脱产 脱产 脱产 1 1 1 2 1 1 7 46 44 42
8、 36 16 26 8 983.06—1983.12 984.01—1984.10 985.01—1985.07 985.06—1985.08 985.07—1985.08 21 26 10 14 14 142 合计 161 A. 有利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B. 适应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 C. 促进了国民教育体系的形成 D. 践行了“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1 1. 图 2为公元前 5000一前 1000年北非与中非的“细石器”种植业和畜牧业分布图。 据上图推断,当时的北非与中非 A. 人们逐渐过上定居生活 B. 石器加工工艺领先世界
9、C. 城邦国家已经大量出现 D. 各区域文明间交流频繁 1 1 2. 有学者记述,“(欧洲中世纪)最早出现在中亚的水磨被安装在罗马用于研磨小麦,而拉丁基督教徒改进和建造 了更多的风磨和水磨,使原来利用人力或畜力完成的工作现在能够通过机械手段来完成”。这 A. 描绘了中世纪庄园经济的形态 B. 表明当时已出现大规模的技术革新 C. 为研究中世纪提供了新的视角 D. 说明基督教控制了中古西欧的经济 3. 某时期,对数字抱有新兴趣的欧洲学者在书写历史时发现:各民族的纪年方法并不一致,例如,中国的年号纪 年体系,如何与欧洲纪年体系等同起来? 此外,玛雅人、埃及人记载的历史似乎比《
10、圣经》记载的人类历史 古老得多。这类欧洲学者最可能是 A. 云游埃及的古希腊史家 B. 文艺复兴时期的传教士 C. 启蒙运动时期的史学家 D. 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 1 1 1 4. 从 18世纪 80年代末到 19世纪中期,巴黎的主流社交形式,从封建贵族热衷的小型的、私人聚会性质的沙龙 转向了更能体现一个全新社会的具有分散性、公共性与专业性的交往方式。这反映出当时法国 A. 重构了欧洲政治文化 B. 确立了新制度的框架 C. 贵族与平民趋于平等 D. 逐渐向现代社会转变 5. 19世纪 90年代初,伊朗爆发了反对政府赋予英国公司烟草专卖权的抗议运动。以大不里士为
11、中心的人民群众, 开展了罢市和禁止吸烟运动。最终,政府被迫取消了与英国的相关协议。这表明伊朗 A. 民族民主意识觉醒 B. 资产阶级政府比较软弱 C. 反英斗争形式多样 D. 立宪革命拥有群众基础 6. 图 3为苏联招贴画《奔向共产主义——沿着列宁开辟的道路》,画中展现了一个思想深刻、目光深邃的斯大林形象, 其背景是一座新的水电站。该招贴画反映出当时苏联 A. 建立和巩固了工农联盟 B. 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C. 推动了工农业协调发展 D. 利用市场机制发展国民经济 二、非选择题:共 52分。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1 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14分) 材料一 唐定鼎长安后,政治中心在秦岭以北的关中平原,益州成都平原则是唐朝富庶的“府库”。秦、 巴之间的梁州(今陕西汉中) 是蜀道交通咽喉与“辐凑”之地,又是屏护京师的军事重镇,因此蜀道交通 通畅与否,事关国家命脉。随着唐王朝与西南地区关系的加强,蜀道交通管理也纳入朝廷管理权限。蜀道 北段的重要驿道是斜谷道,中央政府曾多次诏令整修。唐文宗开成四年(839年),兴元尹兼山南西道节度 使归融再次整修斜谷道,这次整修规模很大,仅在散关至斜谷道南端的褒城之间就修建了十五个馆驿。 — —摘编自马强《论唐宋时期的蜀道管理制度及其特征》 材料二 米仓道是蜀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官
13、道,唐宋时期沿途设有驿站,至清道光时期,巴州(米仓 道要塞)却无驿站马匹。在米仓道的交通建设上,清政府投入力度越来越小,地方官员与民间合力维护的 成分越来越多,如通江县草池乡嘉禾寨村小新场同治年间(1862—1874 年) 乡绅佘凤林发财后捐资独立修 建的独善桥。清政府对米仓道的管理也趋向经济和安全考虑。咸丰十年(1860年)在原巴峪关(或曰“卡门”) 修复两道关隘,即著名的官仓坪,由川陕巡司交叉把关,既据之课收往来商旅之契税,亦兼收维持治安 之效。清代在通江县设盐茶道,专事盐茶税的征收。虽然历史上米仓道网络沿线没有大型经济都会,但那 些因米仓道而生、星罗棋布的古乡场市镇,成为明清
14、米仓道经济商贸历史的见证。 — —摘编自李久昌《唐宋至明清时期的米仓道交通及作用》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政府重视蜀道交通建设的主要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时期蜀道米仓道的演变特点,并分析其影响。(8分) 1 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1811 年一首流行于英国的诗歌:卢德(工人领袖) 的怒火只焚烧宽机和支付低工资的机件,这些捣乱的机器应 该处死。这是全行业一致的意见,卢德不怕任何人反抗,他是命令的总执行官。有人说卢德无法无天,但他为什么不 片刻细想,正是那可鄙的过重负担,造成这不幸的局
15、面……直到古老的工资伴随完善的产品,再由习惯和法律来树建, 艰苦的斗争于是过去,行业的光荣又重现⋯⋯再不能抢夺工人的饭碗。 — —摘编自[英]汤普森《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 材料二 1900 年 3 月河北保定沿街告示:洋鬼挟来邪说……彼等横施强暴,无所不用其极,致使清官廉吏,腐化堕落, 饕餮之徒,尽为奴仆。故修铁路、架电报,制造洋枪洋炮;机器工艺,尤为其乖戾之天性所好,奉机车、气球、电灯 为上品。洋人虽出入乘轿,与其身份大相径庭……义和拳焚烧洋楼,修复庙宇,尽毁洋货,斩尽妖魔,端正教化,尊 圣崇贤,使圣哲之教光大发扬。天意既定,扫除立行,三年之内,大功告成。……惟太平之世,指日可
16、待,即在癸卯 之年 (1903 年)。 — —摘编自[日]佐原笃介等《拳乱纪闻》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工人对待工业文明的做法,并简析其历史原因。(6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晚清时期中国人对待工业文明的态度。(6分) 1 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图 4 马骥《翻身年书介绍之四参军保田》(创作于 1947—1948年) ——摘自岳圆《〈东北日报〉解放战争时期新闻漫画的图像叙事研究》 材料二 材料三 由于新解放区广大农民群众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歌谣、漫画等简单明了且生动活泼,成为宣传动员 的极
17、佳手段。历史经验表明,只有利用好图画、唱歌等受群众欢迎的、活泼的宣传方式,才能更好地动员 群众。 — —摘编自张闻天《论我们的宣传鼓动工作》 (1) 某美术馆拟举办以“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为主题的展览活动,以材料一中画作为展览内容,请结合 所学知识为该画作写一段简介。(6分) (2) 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材料二中宣传画创作的历史背景。(4分) (3) 综上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宣传画的史料价值。(4分) 2 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有学者将古今“世界史”的类型归纳为以下几种: 表 3 类型 主要代表 简要解释 希罗多德的《历史》、伏尔
18、通过综合不同时代的历史事实,使用历史比较研究的方法, 类型一 泰的《论世界各国的风俗和展示人类历史发展的总体面貌。它致力于揭示历史进程中的 精神》 文化和社会变迁, 反映人类历史的广泛连续性 专注于政治军事中心, 主要叙述与罗马帝国及西欧国家相关 的民族间的冲突和交往。此类型揭示了国际关系背后的世界 历史发展态势, 强调国家之间力量的冲突与合作 波里比阿的《通史》、兰克 的《世界史》 类型二 斯 宾 格 勒 的 《 西 方 的 没从对西方中心论的挑战出发, 开创性地探索历史的宏观编纂 类型三 落 》、 汤 因 比 的 《 历 史 研模式。此类型继承并发展了对世界历史进行整
19、体上归纳与概 究》 括的方法; 试图为理解历史进程提供新的视角和解释框架 — —摘编自张广智主著《西方史学史》 根据材料,选取任意一种“世界史”类型,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拟定一份论文提纲。(说明:应明确列出所 选类型; 提纲应包括论文主题、至少 3个史实及对应史实描述,如“1. 地理大发现——全球化的起点”;可选 择世界史任意年份或时代予以概括; 史实准确)(12分) 陕西省安康市 2024-2025 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 1 1 1 1 1 1 . A . C . D . B
20、 . C . A . C . D . D 0. B 1. A 2. C 3. B 4. D 5. A 6. B 1 7.(1)主要原因:成都平原是唐朝的重要经济中心;梁州是军事重镇和交通咽喉;加强 唐王朝与西南地区的联系;维护国家的稳定和安全。 (2)演变特点:驿站马匹减少;政府投入力度减小,地方官员与民间合力维护增多;管理 趋向经济和安全考虑;出现了一些古乡场市镇。 影响: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加强了地方与外界的联系;但也 反映了清政府的统治逐渐衰落。 1 8.(1)做法:破坏机器。 历史原因:工业革命导致工人失业和生活贫困;工
21、人阶级的觉悟较低;缺乏科学理论的指 导。 ( 2)评述:晚清时期中国人对待工业文明的态度是复杂的。一方面,一些人认识到工业文 明带来的负面影响,如西方列强的侵略、传统文化的受到冲击等,因此对工业文明持排斥 态度,如义和团运动中对洋货和洋人的破坏。另一方面,也有一些人开始逐渐接受工业文 明,认识到其带来的进步和发展,如一些洋务派官员主张学习西方的技术,发展近代工业。 总的来说,晚清时期中国人对待工业文明的态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传统文化、民 族意识、对西方列强的态度等。 1 9.(1)简介:该画作创作于 1947 - 1948 年,反映了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进
22、 行土地改革的场景。画面中,农民们积极参与土地改革,分得土地,展现出喜悦和充满希 望的神情。土地改革使农民获得了土地,提高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 供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和物质保障。 ( 2)历史背景:图 5 创作于 1950 年,背景是新中国成立后,进行了土地改革,废除了封 建土地制度,农民翻身成为土地的主人,积极投入生产。图 6 创作于 1952 年,背景是全 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农民获得了土地, 成为土地的主人,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 3)史料价值:宣传画是一种重要的历史资料,能够反映当时的社
23、会背景、政治氛围和人 民的思想观念。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事件的宣传和动员方式,以及人们对这些事件的 反应和态度。同时,宣传画也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能够展现当时的绘画风格和文化特色。 2 0.以下是选择类型三的论文提纲示例: 论文主题:从西方中心论到多元文明的历史演进 史实 1:地理大发现——全球化的起点 史实描述:15 世纪末至 16 世纪初,欧洲航海家如哥伦布、达·伽马等进行了一系列航海 探险,开辟了新航路,发现了新大陆,促进了全球范围内的贸易、文化和物种交流,推动 了全球化的进程。 史实 2:工业革命——西方崛起的关键 史实描述:18 世纪中叶开始,英国率先进行工业
24、革命,随后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和美国。 工业革命使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提高了生产效率,推动了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使西 方在经济、科技和军事等方面迅速崛起,成为世界的主导力量。 史实 3:非西方地区的反抗与发展 史实描述:19 世纪以来,非西方地区开始反抗西方的殖民统治和侵略,如印度的民族大起 义、中国的辛亥革命等。同时,一些非西方国家也开始进行现代化改革和发展,如日本的 明治维新,试图追赶西方的步伐,实现国家的富强。 史实 4:两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格局的变化 史实描述:20 世纪上半叶,两次世界大战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灾难,也导致了世界 格局的重大变化。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欧洲的实力,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 觉醒;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和苏联成为超级大国,形成了两极格局,同时也推动了亚 非拉国家的独立和发展。 史实 5:当代世界的多元化与全球化挑战 史实描述:20 世纪末以来,世界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新兴经济体崛起,国际关系民 主化不断推进。同时,全球化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如环境污染、贫富差距、恐怖主义等, 需要各国共同合作应对。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