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
024~2025 学年上学期怀仁一中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
A.放眼全球的世界视野
B.以武力安天下的情怀
C.追根究底的史家风采
D.昂扬进取的时代精神
历史
5
.魏晋南北朝时期,世家大族琅琊王氏在书法领域名家辈出,王导、王敦、王旷皆善书,至王羲之成为集大成
全卷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75 分钟。
者。王羲之七子,也多为名家,后世有书名者达数十人,最终形成了琅琊王氏书系,在中国书法史上影响深
远。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注意事项:
1
2
3
.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选择题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
A.士族文化的垄断式积累
B.民族文化的交流交融
C.宗教文化传播的影响
D.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
6
.唐贞观初年,户不满 300 万。永徽元年(公元 650 年),在籍户数 380 万户。而隋朝强盛时期的户数为 891 万户。
迹清楚。
到玄宗天宝十三年,有 962 万户,户数超过隋朝,此时经济发展,社会繁荣,达到了唐朝的极盛。对此,下列
4
5
.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说法准确的是
.本卷主要考查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第 1-5 单元。
A.隋代户口数量有夸大成分
B.“贞观之治”名不符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西周统治者吸取商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实施“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分封制,以新的国家政体取代了方国联
C.唐代的户口统计更为精确
D.户口数量反映社会盛衰
1
7
.安史之乱期间,吐谷浑、于阗、回纥、吐蕃等少数民族政权或“请助讨贼”或“请助国供灵州军粮”,积极助
盟体制。周人认为,天子作为天之“元子”,是代表唯一的天而统治唯一的天下的唯一的人,天下的疆土与万民
唐平乱。唐玄宗感叹道:“西戎北狄,吾常厚之,今国步艰难,必得其用。”唐朝能得到少数民族政权支持的主
皆在天子的统治之下。据此可知西周时期
要原因是
A.诸侯国具备了世袭统治权
B.政治的聚合性有所增强
A.少数民族地区的物资充足
B.受到唐玄宗人格魅力的感染
C.文明范围较商朝有所扩大
D.天人感应理论得以确立
C.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D.安史之乱动摇少数民族统治
2
.春秋时期,华夏民族深感异族内迁给华夏文明带来的危机,因此强调“夷夏之辨”。至战国时期,被称为夷狄
的许多内迁民族已被华夏所吸收、融合,出现了华夏居中、“戎夷”分布四方的
五方之民”的观念。这一变化
8
.宋太祖认为唐朝的衰落,是地方藩镇势力过于强大,导致各地节度使拥兵自重。所以他不但“杯酒释兵权”,
留下重文轻武的祖训,还禁绝一切兵书。这导致北宋
“
A.边防战争中处于弱势
B.高压的文化氛围
A.为大一统政治格局奠定了思想基础
B.说明各民族之间的差异基本上消失
C.文臣武将矛盾的激烈
D.地方无任何权力
C.加速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D.保证了各民族政权之间的和谐关系
9
.元代中期,陕西四川行省一分为三,成为甘肃、陕西、四川三行省。黄河以南长江以北组建了河南、江北行
3
.秦代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名位在御史大夫之上,然而御史大夫所拥之实权,却比丞相大得多,其职
司范围不仅限于“掌图籍秘书”“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还掌管全部律令。秦朝这制度设计体现了
省,这两个行省的建立,意味着秦岭—淮河这一中国地理上最重要的分界线在元代完全被弃置不顾。这说明,
元代行省的建立
A.三公之间的权力斗争公开化
B.皇帝失去对三公权力的掌控
A.强调自然与政治的互动
B.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C.权力分割与牵制的政治权术
D.君主专制必然导致权臣专权
C.体现犬牙相错主导原则
D.扩大了地方行政职能
4
.两汉时期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志向,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壮志,
1
0.宋朝政府重视在医学、天文、工程营建、军事技术等与国计民生相关的领域科技发展,对有贡献者,奖励绢
张骞“凿空”的勇气,班超“投笔从戎”“立功绝域”的追求,这反映了汉代
帛、钱、银、章服、土地、住宅、度牒等物。这表明,宋朝
A.改变了士人读书观
B.科技发展与社会需求相关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52 分。
C.注重发展军事教育
D.科研发明成为正式的职业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 分)
1
1.郑和下西洋的舰队每到一个国家,都会递交明成祖的国书表明友好访问的来意。从不凭借舰队的军事实力威
材料一
胁那些弱小的国家。在这种和平友好的气氛影响下,这些国王纷纷派出使臣跟随郑和舰队回访大明王朝。这表
明,郑和下西洋
孔子认为“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主张统治者“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
孟子将孔子的仁爱理论发展为“仁政”的政治统治理念,主张将礼乐教化渗透于人民的日常生活中。认为统治
者要在纷争的战乱中取得胜利,不能单纯地凭借武力征讨,最关键的是实现民心的归向和支持。统治者要想获
得民心,则必使百姓有“恒产”。孟子提出了“大农业”的概念,将林、牧、副、渔都纳入民生的范畴进行综合
发展。
A.维护了朝贡秩序稳定
B.开辟了新的对外贸易航线
C.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D.加速了周边国家的封建化
1
2.清朝康熙年间形成了奏折制度,但拥有密奏权的官员仅有百余名。雍正继位后,不仅扩大了密奏的官员人
数,还特许一些低微官吏行使密奏权。这一变化反映了
材料二
A.地方官员积极性的提高
B.参与朝廷决策官员范围扩大
D.皇帝对官僚队伍控制的加强
管子将人民对粮食的依赖性上升到国家的层面,统治者要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统治的巩固,就必须保证
人民无口腹之忧。管子对农业生产条件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将土壤及其产物分为九十种,建议当地生产者因地
制宜,发展生产。商鞅大力实施其“农战”思想。在他看来,国家之强弱的关键在于粮食的多寡。商鞅将农业
和战争紧密结合,以农养战,以战促农,把全国大部分劳动力都束缚在土地上,使其成为耕作者,从事农业生
产,提高粮食产量。农民平时生产,战时则从戎打仗。为配合“农战”的顺利推行,他还提出限制人口流动,
限制士大夫所养食客数量。
C.政府部门行政效率降低
1
3.博克达山系位于新疆中部,素来为当地民众所重,尊之为“灵山”“圣山”,地位尊崇无比。1759 年,乾隆皇
帝“定西域祀典”,将此山载入国家祀典。藉由山川祭祀等祀典的举行,西域边陲之地再度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
熏陶。这说明
A.国家认同观念渗透边疆
B.清代民族矛盾逐渐消除
C.华夷之辨旧观念的瓦解
D.清代民间信仰日益兴盛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向德富、赵川《先秦儒法两家重农思想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儒家和法家重农思想形成的背景。(6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法家重农思想的影响。(8 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1
4.1841 年初冬,习惯铳炮齐鸣之后短兵相接的清军在广州城外一触即溃,兵勇连英军长什么样都不知道便倒地
了,“夷船”几百步外轰开营垒,几无可挡之物。这反映出的实质是
A.西方对亚洲地区的殖民侵略
B.中英之间军事差距明显
C.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差距
D.清朝统治阶层愚昧自大
材料一
1
5.光绪七年,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当时有人说:“自长江轮船畅行,平时江船生意大半为其所夺。所用水
公元 619 年,唐高祖李渊颁布“镇抚夷狄诏”……622 年,李渊《赐书高丽王建武书》谓:“朕恭应宝命,
君临率土,祗顺三灵,绥柔万国”;同时,李渊又对稽胡和獠人进行镇压。李世民在处理民族关系的过程中,则
贯彻和执行了“无为而治”的原则,以远交近攻、以静制动、剿抚并用的策略来处理和周边各族的关系。贞观
十四年后,李世民主要采取了武力统一民族地区的“武功政策”,并在这个政策的指导下,发起了统一国家的高
潮。
手,大抵皆广东宁波上海之人,而非湖广、江、皖平日操舟之辈。”这表明
A.洋务运动制约民族工业发展
B.民族资本主义冲击传统航运
C.劳动力素养应适应科技发展
D.招商局改变了地域经济格局
1
6.某学者认为,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一次政治改革运动,它不是洋务运动的简单继续,而是有质的飞
跃。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戊戌变法
A.推广了西方科学技术
——摘编自梁华《论唐初的民族政策》
B.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材料二
C.拉开了近代化的序幕
D.传播了民主科学思想
唐兴,初未暇于四炎,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
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
式。
道:中国官民“初不知洋人何状革法国何方也。乃自中平西北,环海而至在南……中外一家,亦古今之变局
哉”。1848 年秋徐继畲在《瀛环志略》中指出:“南洋诸岛国苇杭闽粤,印度近连西藏,汉以后、明以前、皆弱
小、番部朝贡时通,今则胥变为欧罗巴诸国埔头,此古今一大变局。”据统计,1840-1861 年有关介绍世界历史
地理的书籍只有 22 种,而阅读过这些书籍的人也是屈指可数。
—
—摘编自宋祁、欧阳修等《新唐书》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唐朝前期处理民族关系的特点。(6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初实行的民族政策的意义。(6 分)
士大夫的时代觉醒,认识到中国所处的变局.当是在 1860 年以后。就在 1861 年,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
里写道:“乃自五口通商,而天下之局大变。”作为李鸿章的幕僚,他的著作对当时读书人有很大影响,越来越
多的人用到“变局”这个词来形容当前的时代。薛福成 1865 年上书曾国藩,说“迄于今日,西洋诸国……并至
于中国……以英吉利、俄罗斯、佛兰西、米利坚四国为最强,于是地球几无不通之国”。认为中国的内政不修,
深闭固拒,墨守旧法亦是无法应对“变局”的重要原因。随着危机不断加深,“变局”论渐成时人共识。
——摘编自张宁等《浅论晚清士大夫的夷洋观和变局观》
1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 分)
材料一
南宋王象之在《舆地纪胜》中写道:“泉州人稠山谷瘠,虽欲就耕无地辟。州南有海浩无穷,每岁造舟通
异域。”泉州港船舶往来频仍,“杂货山积”,却被“蕃商至必使诸广东,否则没其货”的旧规严重束缚。熙宁五
年诏发运使薛向曰:“东南之利,舶商居其一。比言者请置司泉州,其创法讲求之。”元丰五年(1082 年)知州陈
得向朝廷极力建议在泉州设立市舶司。元祐二年(1087 年),朝廷批复“诏泉州增置市舶”。《方舆胜览》记载,“诸
蕃有黑白二种,皆居泉州,号‘蕃人巷’,每岁以大舶浮海往来,致象犀、玳瑁、珠玑、琉璃、异香、胡椒之
属”。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近代前期“变局”论进行阐释。
—
—摘编自傅宗文《宋代泉州市舶司设立问题探索》等
材料二
明朝中后期、清朝中前期,政府为应对海陆边境贸易需求,在“限关”的同时,采取了相对积极的政策。
明朝中后期,东南沿海、北部长城一带至辽东地区,形成了经济繁荣、华夷杂处的边境社会。为应对这一情
况,明朝政府于 1558 年解禁了山东半岛至辽东半岛的海上航路;1567 年松弛海禁,允许漳州府月港的民间海外
贸易;1570 年以降,在北部和东北地区的大同、张家口、抚顺等地相继开放“互市”。在相继平定三藩和收复台
湾后,清朝于 1684 年开海;1727 年重开南洋,此后东洋和南洋贸易一直持续至清末。18 世纪的广州成为环球
海上航路的重要中转港。
—
—摘编自中国历史研究院课题组《明清时期“闭关锁国”问题新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在泉州增设市舶司的原因。(6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中后期至清前期对外贸易的特点。(8 分)
2
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中国近代“变局”论
最早用“变局”来描述鸦片战争后国内外形热的国人是黄钧宰。1844 年秋,他在《金击七墨》一书中写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