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4-2015年上期九年级语文第二次周清考试
班级_______ 姓名_______得分____
一.为下列加点字注音(8分)
俨( )然 阡陌( ) 垂髫( ) 叹惋( ) 间隔( ) 诣( ) 缥( )碧 急湍( ) 轩邈( ) 泠泠( ) 嘤嘤( )
千转( )不穷 经纶( ) 鸢( )飞戾( )天者 横柯( )
二.依据《桃花源记》填空。(3分)
(1)本文原是__________中的“序”。《桃花源记》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它虚构了一个与______________的美好境界。寄托了________________,反映了_______________的意愿。
(2)《桃花源记》以________________为线索,_____________为顺序。
三、文段阅读
①林尽水源,便得一山,………..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③既出,得其船,………遂迷,不复得路。
④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一)解释加点的字:(7分)
1、才 2、仿佛 3、豁然开朗
4、属 5、叹惋 6、要
7、俨然: 8、交通: 9、妻子:
10、绝境: 11、无论: 12、向
13、遂 14、规 15问津
(二)解释加点字的意思(4分)
1、寻 寻向所志 ( ) 寻病中( )
2、志 处处志之 ( ) 寻向所志( )
(三)翻译句子(12分)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③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④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⑤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⑥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四)下列句子中加黑词古今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阡陌交通,鸡大相闻 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C.中间力拉崩倒之声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五)理解
1、写出描写桃花源中人们和平劳动和幸福生活的语句(1分0:
2、用自己的话说说桃源人“不复出”的原因?(2分)
4.根据上下文,说说“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中,桃源人为什么“叹惋”?(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
5、“不足为外人道”的原因是:(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结合全文看,陶渊明在《世外桃源》中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2分)
7、如何理解渔人做了标志却“不复得路”这个情节? (2分)
三、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今义。(4分)
交通:古义—— 今义——
妻子:古义—— 今义——
绝境:古义—— 今义——
无论:古义—— 今义——
四、加横线字与“皆叹惋”中的“皆”字异义的一项是( )(2分0
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C.具答之 D.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9.“便要还家”中的通假字是“_______”,通“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1分)
11.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源人热情好客的风尚。
B.村人要求渔人不要对“外人”说起这里的情况,是因为他们不愿意让“外人”来打破桃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
C.村人“叹惋”是为渔人费了这么多的周折才找到他们而叹惋,为自己住在这里与世隔绝而叹惋。
D.村人发现渔人后非常吃惊,是因为在此以前从来没有“外人”来过。
阅读《与朱元思书》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加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方位名词作动词,向东向西)
B.夹岸高山,……互相轩邈(形容词作动词,争向高处和远处)
C.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平息)
D.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动词,奔跑)
2.解释加点的字。(3分)
(1)一百许里: (2)从流飘荡: (3)横柯上蔽:
(4)在昼犹昏: (5)猛浪若奔: (6)嘤嘤成韵:
3.下面句中不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2分)
A.千丈见底 B.有时见日 C.窥谷忘反 D.蝉则千转不穷
4、指出下列各组中的加点词的不同用法。(4分)
蝉则千转不穷。( ) 猿则百叫无绝( )
①. 欲穷其林。( )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
5、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特点。(4分)
①风烟俱净_________②望峰息心__________③猛浪若奔 ④互相轩邈
6、这篇文章选自______朝梁文学家_______之手,他的字是__________,吴兴故鄣人,他的散文以写景见长,有人仿效他的文体,称“__________” (2分)
7.本文第一段的作用是什么?从哪一句可以看出其下文即将描述的内容?(2分)
8.作者描绘富春江山水的奇丽多姿,极有层次。第一段总写____________________之美,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个字;第二段承“异水”二字,抓住“_________”和“________”的特点,具体生动地描绘;第三段承“奇山”二字,多层次多角度展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美。(6分)
9.作者在欣赏了奇山秀水后发出了怎样的感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本文的结构有何特点?(2分)
【能力提高】
体验中考:下面是安徽省今年中考文言文比较阅读题,大家试着做一做,感觉如何?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注]澈。又作彻。 (节选自《小石潭记》)
【乙】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晌。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贝《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节选自《与朱元思书》)
1.解释下面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3分)
(1)以其境过清 (2)乃记之而去 (3)窥谷忘反
2.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3.甲、乙文中画线的句子都写了水,分别突出了水的什么特点?各从什么角度描写的?(4分)
4.下面的句子分别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
(1)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一、(1)《桃花源诗并序》 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 自己的政治理想 广大人民 (2)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 时间先后
二、(一)略(二)(1) 寻找; 随即、不久 (2)做标志; 标志
(三)(1)(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晋朝
(2)(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与乡邻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与外人断绝了来往。
(3)这里边的人告诉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向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说啊。”
(4)(这里的)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的,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沼、桑树、竹子之类。 (5)老人和小孩个个都安闲快乐。
(6)这个人一一向(他们)详细地说出他所听到的(事情),(他们)都(感到)感叹惊讶。(四)D (五)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恰然自乐。
2、桃花源人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4、为桃花源外现实黑暗、战乱频繁、生灵涂炭而叹惋。
5、因为他们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生活。
6、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这个社会理想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小孩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美好。
7、说明这是一个虚构的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这样写的目的是用以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
7.交通:交错相通;各种运输事业的总称。 妻子:妻子和儿女;男子的配偶。 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出路的境地。 无论:不要说;表条件关系的连词。
9.要 邀 邀请 11.C
【达标训练】
1.D 动词作名词,奔马2.(1)左右,不定数。(2)跟随。(3)树枝。(4)如同。 3.A 4、①尽,完 走完 ②停止 消失
5.①形作动 消失 ②使动用法 使……平息③飞奔的马,形容词活用作名词④向高处和远处伸展,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6、南朝,吴均 叔痒“吴均体” 7.总起 奇山异水8.富春江山水 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 清 急 富春江两岸群山9.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10.先总后分 16.这一句主要写人们在奇景中的感受。这儿是一个美好、和谐的世界,在此能使人精神高尚,意气奋发。那些只顾追求个人名利的人,那些被世俗事务缠得晕头转向的人,到这里来看看这雄奇的景象,也会被它吸引,可以冷静一下头脑,让自己的身心得到暂时的休息,让自己的灵魂得到净化。(言之成理即可)
【能力提高】
1.(3分)(1)因为。(2)离开。(3)返回(答“返”、通“返”、同“返”均可)。(各占1分) 2.(4分)(1)(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或:(溪流)曲曲折折,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 或:(泉水)曲曲折折,(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2)(水中)游动的鱼和细小的石头,一直看下去,毫无障碍。或:(水中)游动的鱼和细小的石头,可以看到底,毫无障碍。(各占2分。意思对即可) 3.(4分)水的特点:[甲]清澈(或:清);[乙]清澈(或:清)和湍急(或:急)。 描写角度:[甲]间接描写(或:侧面描写);[乙]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或: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每问2分。意思对即可) 4.(4分)(1)流露出作者内心孤寂、凄凉、忧伤的思想感情。(2)流露出作者陶醉于自然美景,淡泊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各占2分。意思对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