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中国互联网的浮华背后 创新活力依然不足
2010-12-27
【摘 要】在2010中国互联网大会上,我们感受最多的便是我国互联网产业的空前繁荣以及从业者的群情激奋,当然我们有兴奋的理由。快速增长的中国互联网产业也吸引了权威的国际互联网工程任务组(IETF)第79次大会首次班师到中国举行。为期一周的会议中,科学家们探讨的话题主要围绕在向IPv6过渡对全球互联网的影响以及当前互联网面临的一些最棘手的技术挑战比如安全等。
在2010中国互联网大会上,我们感受最多的便是我国互联网产业的空前繁荣以及从业者的群情激奋,当然我们有兴奋的理由。
成长
自1994年4月20日,NCFC(中国计算机网络设施)工程通过美国电信运营商Sprint接入国际互联网的64K国际专线开通,我国的互联网之旅也由此正式开始。短短16年的时间,我们已拥有超过4亿的网民(几乎是美国网民数量的两倍),在中国境内注册的网站数量近280万个,国际出口带宽近1000G。此外,百度、腾讯和阿里巴巴这些“中国造”的互联网企业已经强势崛起,到海外上市的互联网公司也是络绎不绝。
快速增长的中国互联网产业也吸引了权威的国际互联网工程任务组(IETF)第79次大会首次班师到中国举行。为期一周的会议中,科学家们探讨的话题主要围绕在向IPv6过渡对全球互联网的影响以及当前互联网面临的一些最棘手的技术挑战比如安全等。
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互联网协会理事长胡启恒的话说,这是中国互联网业界一大盛事,我们能近距离地与众多互联网技术的创始人、发明人以及重要协议的起草人面对面地深度交流,这会激发中国互联网业界的学习和创新。IETF是全球互联网领域最具影响力和权威的技术组织,其使命就是推动互联网技术不断向前发展,让全世界能够更高效、更安全地使用互联网。
根据IETF主席罗斯.豪斯利的介绍,今年有1000多名中国工程师参加了IETF大会,参会人数超过了美国。他对此表示非常高兴,说IETF欢迎中国工程师的参与,带来他们有关互联网发展的独特视角,因为互联网是属于全人类的,IETF珍惜每一个人的想法。罗斯还透露,仅2010年一年,以中国研究人员和机构为主制定的互联网RFC标准就有9个,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表现”。
国际互联网的中国元素已经越来越浓厚,我们也经常可以看到“下一代互联网属于中国”的呐喊。
差距
然而,在这次大会上,记者还遇到了互联网领域的最高荣誉——波斯塔尔奖的获得者,下一代互联网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吴建平教授,他认为,互联网的真正核心是技术与标准,与美国相比,我国在这方面“还是一个新兵”,虽然我们有庞大的网民群体。据悉,当前IETF的RFC标准提案已经超过了6000篇,来自中国大陆的只有50篇,所占的比例不到1%,这是一个令人汗颜的数据,与外表的“繁荣”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我们必须承认,美国以其强大的经济和人才优势,控制着互联网领域的核心技术,掌握着制定标准和规范的实际权力。这一点你只要想想IBM、微软、英特尔和思科,就会有很直观的体会和感受。现在中国的互联网有量变而没质变,在关键技术领域与美国的差距不是短时期内能够缩小的。
吴建平教授说:“要想成为互联网的强国,必须首先在技术标准上获得突破。”
腾讯公司总裁刘炽平在“2010中国互联网大会”同样表达了不能被我国当前互联网外表的繁荣所迷惑的观点。他指出,中国的互联网产业近年来蓬勃发展,已经从一个新生事物迅速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事实。但是,“在我们庆祝行业发展的同时也要清楚的认识到我们与美国等互联网强国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不要说核心技术和标准,但从收入规模来看,中国前十大互联网公司去年的收入总和,还比不上雅虎一家公司,也比不上Google一个季度的收入。刘炽平因此感叹道:“中国互联网产业其实是刚刚迈出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统计,截止今年6月份,中国的网民数量已经超过4.2亿。4.2亿,这个数字含有多少水分呢?“站长之家”有一篇名为“谈我国4.2亿网民之三六九等”的帖子,把我国的4.2亿网民分成9个层次,其中最底层的3个层次为:会开关机,使用鼠标;会浏览网页,知道用搜索引擎搜索条目;有自行注册的QQ,知道怎么下载文件。这种调侃式的总结虽然有些山寨,但也很能说明问题。《创业家》杂志主编申音便指出,在美国,互联网是属于全民的,不管你是身处繁华都市还是偏远山区,不管你是50后,还是90后。而中国的真正的“数字化一代”只存在于“北上广”等一些大城市,以及这些城市中年龄在20到40岁之间的几千万精英阶层,剩下的几亿中国互联网用户归根结底都只是QQ用户和网络游戏用户。
创新
对于互联网来说,一项技术,一个应用,一家企业可能都是短暂的,但创新是永恒不变的。技术需要创新,商业模式也需要创新,只有创新不断才能推动互联网的向前发展。除了规模第一之外,我国互联网发展最根本的灵魂——创新活力依然不足。从十多年前的Web1.0,到过去几年全球正热的Web2.0,以及即将到来的即时网络,原创性的技术、产品、应用和商业模式基本上还是发源于美国。过去的10多年,中国互联网奉行的是“舶来主义”+“改造主义”,未来,中国要想变成互联网的大国和强国,必须形成良好的创新环境和氛围,有能力推出有颠覆性和有影响力的技术和模式。
互联网实验室预测,未来3至5年,中国互联网产业的业绩年增长率30%至50%,将诞生一个1000亿美元的互联网巨头。除此之外,中国还将有3至5家300亿至500亿美元的公司,10家以上100亿美元的公司,与国外互联网巨头展开竞争。但该机构同时指出,在这场竞争长跑中获胜的根本,依然在于不竭的创新能力。
如何形成良好的创新能力呢?除了政府在政策和资金上的引导和鼓励外,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先行。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副主任陈文光教授认为,我国互联网缺乏创新的原因不在于互联网企业自身,而在于我国的各级学校没有培养出互联网需要的创新型人。“如果大学能够提供创新的人才,公司自然能有创新的模式和深入的技术,反过来说,如果公司有很先进的平台和技术,它也会促进大学的教学”。因此,陈文光教授建议互联网企业应该同高校密切合作,相互提高水平,最后实现产业水平和教育水平的同步,这才是从根本解决互联网创新匮乏的可行之路。
来源:中国信息化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