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湖北省预防艾滋病、梅毒、乙肝
母婴传播工作实施方案
(试行)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艾滋病防治条例》和《湖北省艾滋病防治办法》精神,实现《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11-2015)》、《中国预防与控制梅毒规划(2010-2020年)》、《全国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规划》目标,根据《中国预防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工作实施方案》、《湖北省2010年中央财政艾滋病防治项目实施方案》要求,进一步整合开展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项目实施范围
全省103个县(市、区)。
二、策略
(一)加强政府领导,落实部门责任。
各级政府及卫生行政部门应充分认识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将这项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进行科学规划,实行目标管理,加强监督考核,形成政府领导的长效工作机制;同时加大财政经费支持,有效整合资源,合理安排资金,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各地应建立以卫生部门为主体、各相关部门参与的协作机制,充分发挥各部门优势,各司其职,全面开展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
(二)开展社会动员,促进广泛参与。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积极协调妇儿工委、广电、教育、人口计生、民政、妇联、共青团等相关部门和组织,广泛开展社会动员。利用媒体宣传、学校教育、社区宣教、家庭参与等多种形式,开展群众性艾滋病、梅毒和乙肝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特别关注疫情相对严重或偏远贫困地区人群、流动人口及青少年。为感染者及其家庭提供关怀和支持,减少歧视,营造良好的综合防治氛围。
(三)整合服务资源,提高干预效果。
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应科学整合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为接受孕产期保健服务的孕产妇提供全面、系统的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的综合干预服务。严格执行技术服务标准,建立适宜的检测、咨询、干预、随访等服务流程,健全防治物品、药品及时供应和合理应用制度,提高干预效果。
(四)扩大覆盖范围,促进常规开展。
各地应不断扩大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的覆盖面,在婚前保健、孕前保健、孕产期保健、儿童保健、性病防治、计划生育等服务领域,开展预防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综合干预服务,使更多育龄妇女、孕产妇及其家庭受益。各级卫生部门应建立与常规妇幼保健工作相结合的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服务模式,充分发挥三级妇幼保健网络的作用,促进预防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工作的常规化和持续开展。
三、措施
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在开展常规孕产期保健服务的同时,应为孕产妇提供全面、综合、系统的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的干预服务(服务流程见附件1)。
(一)广泛开展健康教育,预防育龄妇女感染。
1、各级卫生部门要与各相关部门密切合作,发挥部门优势,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活动,制作并张贴宣传栏、宣传画,举办有针对性的讲座以及组织多种形式活动,利用广播、电视专栏、学校课程、节假日专题宣传、咨询等活动,为育龄妇女、农民工、青少年及其家庭发放宣传册、小折页等宣传材料,开展预防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知识的宣传,提高大众的相关知识水平。
2、各级医疗保健机构应在妇产科、计划生育门诊、青少年保健门诊、孕妇学校、婚前保健门诊、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等多种服务场所开展健康教育,结合常规的医疗保健服务,发放相关健康教育材料,为有需求的服务对象提供咨询和指导,提高服务对象对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感染及母婴传播服务的利用。为感染艾滋病、梅毒和乙肝的育龄妇女及其家人提供预防母婴传播的信息、医疗保健及转介服务;帮助其制定适宜的家庭生育计划,指导其正确避孕、选择安全的性行为方式和使用安全套,减少非意愿妊娠和疾病传播。建议梅毒感染妇女在梅毒治愈后计划怀孕。
(二)提供艾滋病、梅毒和乙肝的检测与咨询服务。
各级医疗保健机构要结合孕产期保健和助产服务,主动为所有孕产妇提供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的检测与咨询服务。在孕产妇初次接受孕产期保健时,提供艾滋病、梅毒和乙肝的相关检测,尽早明确感染状况,尽早为感染孕产妇提供干预措施;要确保临产时才寻求助产服务的孕产妇及时获得相关检测与咨询,并可获得干预服务。
1、检测前信息提供。
结合孕产期保健服务,为所有孕产妇提供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的检测前咨询,告知母婴传播的危害及接受相关检测的必要性等核心信息。
2、提供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检测。
为孕产妇提供规范的艾滋病抗体筛查,及时对艾滋病筛查结果阳性者进行艾滋病确认试验,尤其要确保临产孕产妇尽早获得艾滋病抗体筛查,以及时为孕产妇及所生儿童提供艾滋病母婴传播的干预措施(孕产妇艾滋病抗体检测及服务流程见附件2中图2、3)。
梅毒血清学检测方法有非梅毒螺旋体抗体试验和梅毒螺旋体抗体试验两类。采用其中一类试验对首次就诊的孕产妇进行梅毒筛查,对筛查结果阳性者,需用另一类试验进行复检,确定其是否为梅毒感染(孕产妇梅毒检测及服务流程见附件3)。
为孕产妇进行乙肝表面抗原检测,有条件的机构要为检测结果阳性者提供乙肝病毒病原体血清学(乙肝两对半)检测。
3、检测后咨询。
为孕产妇提供艾滋病、梅毒、乙肝检测后咨询服务。为检测结果为阴性的孕产妇提供改变危险行为、避免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感染等重要信息;为检测结果为阳性的孕产妇提供保密的咨询,告知预防母婴传播干预措施信息,进行配偶/性伴的告知和检测指导,与感染孕产妇商讨并由其知情选择妊娠结局,提供必要的转介服务等。
(三)加强感染的孕产妇及所生儿童孕产期保健和儿童保健服务。
各级医疗保健机构应加强对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感染孕产妇的孕产期保健和随访服务,包括采取安全性行为指导、营养指导、相关感染症状和体征的监测、安全助产等服务。为自愿选择终止妊娠的感染孕产妇提供安全的终止妊娠服务。针对孕产妇综合状况及疾病感染程度,提供喂养方式指导、心理支持、家庭防护等方面的指导。
为感染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亲所生新生儿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提供婴儿喂养指导,开展常规儿童保健,加强生长发育监测,预防营养不良。
(四)为艾滋病感染孕产妇及所生儿童提供干预措施。
1、应用抗艾滋病病毒药物。
各级医疗保健机构应为艾滋病感染孕产妇及所生婴儿提供免费的抗艾滋病病毒药物。提供抗艾滋病病毒药物前,应对孕产妇进行艾滋病症状观察、CD4+T淋巴细胞计数及病毒载量检测,并对孕产妇感染状况进行评估,确定临床分期,结合CD4+T淋巴细胞计数及病毒载量检测结果,选择适宜的抗病毒用药方案。
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抗艾滋病病毒药物应用方案可分为预防性抗病毒用药方案和治疗性抗病毒用药方案。对于处于艾滋病临床I期或II期,免疫功能相对较好,CD4+T淋巴细胞计数>350/mm3的艾滋病感染孕产妇,建议采用预防性抗病毒用药方案;对于处于艾滋病临床Ⅲ期或Ⅳ期,CD4+T淋巴细胞计数≤350/mm3的艾滋病感染孕产妇,建议采用治疗性抗病毒用药方案(用药方案见附件4)。
在应用抗病毒药物前和用药过程中,应为感染孕产妇及所生儿童提供持续的咨询指导及相关监测,提高用药依从性;定期进行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等检测,密切关注可能出现的药物副作用;在发现孕产妇感染艾滋病时,孕期每三个月和产后4-6周对孕产妇各进行一次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检测,同时在发现孕产妇感染艾滋病时和孕晚期各进行一次病毒载量的检测,观察并评价孕产妇的病情,并提供必要的处理或转介服务。
2、提供适宜的安全助产服务。
各级医疗保健机构应为艾滋病感染孕妇及其家人提供充分的咨询,告知住院分娩对保护母婴安全和实施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措施的重要作用,帮助其及早确定分娩医院,尽早到当地安全分娩医院待产。医务人员应为艾滋病感染孕产妇提供安全的助产服务,尽量避免可能增加艾滋病母婴传播危险的会阴侧切、人工破膜、使用胎头吸引器或产钳助产、宫内胎儿头皮监测等损伤性操作,减少在分娩过程中母婴传播艾滋病病毒的几率。
3、提供科学的婴儿喂养咨询、指导。
各级医疗保健机构应对艾滋病感染母亲所生儿童提倡人工喂养,避免母乳喂养,杜绝混合喂养。医务人员应与艾滋病感染孕产妇及其家人就人工喂养的接受性、知识和技能、负担的费用、是否能持续获得足量、营养和安全的代乳品、及时获得医务人员综合指导和支持等条件进行评估。对于具备人工喂养条件者尽量提供人工喂养,并给予指导和支持;对于因不具备人工喂养条件而选择母乳喂养的感染产妇及其家人,要做好充分的咨询与指导,告知其坚持纯母乳喂养,喂养时间最好不超过6个月,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尽早改为人工喂养。
4、为艾滋病感染孕产妇所生儿童提供随访与艾滋病检测。
各级医疗保健机构应在艾滋病感染母亲所生儿童满1、3、6、9、12和18月龄时分别对其进行随访,提供常规保健、生长发育监测、感染状况监测、预防营养不良的指导、免疫接种等服务,并详细记录儿童随访的相关信息。
负责艾滋病感染产妇所生儿童随访服务的妇幼保健机构按照儿童早期诊断检测时间和技术要求采集血样,登记相关信息后,及时将血样本通过县疾控部门转送到省疾控中心艾滋病确证中心实验室进行早期诊断检测,并在得到检测结果后及时将结果反馈到各血样本送检单位。
为艾滋病感染产妇所生婴儿于出生后6周及3个月(或其后尽早)采血进行早期诊断检测(儿童艾滋病感染早期诊断检测流程见附件5)。如6周早期诊断检测结果呈阳性反应,则之后尽早采集血样进行第二次早期诊断检测,两次不同时间检测结果均呈阳性反应,报告“婴儿HIV感染早期诊断检测结果阳性”,确定儿童感染HIV,及时转介婴儿至儿童抗病毒治疗服务机构。两次不同时间(其中至少一次于婴儿满3个月后采血)检测结果呈阴性反应,报告“婴儿HIV感染早期诊断检测结果阴性”,婴儿按照未感染儿童处理,继续提供常规儿童保健随访服务。
艾滋病感染母亲所生儿童未进行HIV感染早期诊断检测或早期诊断检测结果阴性者,应于12月龄、18月龄进行HIV抗体检测,以明确艾滋病感染状态(儿童抗体检测流程见附件6)。
5、预防性应用复方新诺明。
对CD4+T淋巴细胞计数≤350个细胞/mm3的艾滋病感染孕产妇,建议应用复方新诺明,以预防机会性感染;艾滋病感染孕产妇所生的儿童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也应预防性应用复方新诺明:(1)艾滋病感染早期诊断检测结果为阳性;(2)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25%;(3)反复出现艾滋病机会性感染临床症状;(4)母亲应用抗艾滋病病毒药物时间不足4周。复方新诺明用药方法、停药指征及注意事项等详见《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技术指导手册》。
(五)为梅毒感染孕产妇及所生儿童提供干预措施。
1、为梅毒感染孕妇提供规范治疗。
各级医疗保健机构为梅毒感染孕妇提供规范(全程、足量)的治疗,以治疗孕妇的梅毒感染和减少梅毒母婴传播。根据孕妇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对孕妇是否感染梅毒进行诊断,并对感染孕妇给予相应的规范治疗(治疗方案见附件7)。对于孕早期发现的梅毒感染孕妇,应在孕早期与孕晚期各提供1个疗程的抗梅毒治疗;对于孕中、晚期发现的感染孕妇,应立刻给予2个疗程的抗梅毒治疗,2个治疗疗程之间需间隔4周以上(最少间隔2周),第2个疗程应在孕晚期进行。对临产时发现的梅毒感染产妇也应立即给予治疗。在孕妇治疗梅毒期间应进行随访,若发现其再次感染或复发,应立即再开始一个疗程的梅毒治疗。所有梅毒感染孕妇的性伴侣应进行梅毒血清学检测及梅毒治疗。
2、提供适宜的安全助产服务。
各级医疗保健机构应为感染孕产妇提供适宜的安全助产服务,尽量避免可能增加梅毒螺旋体经血液、体液母婴传播的危险,减少在分娩过程中新生儿感染梅毒的机会。
3、为梅毒感染孕产妇所生儿童提供预防性治疗。
各级医疗保健机构应对孕期未接受规范性治疗,包括孕期未接受全程、足量的青霉素治疗,接受非青霉素方案治疗或在分娩前1个月内才进行抗梅毒治疗的孕产妇所生儿童进行预防性治疗;对出生时非梅毒螺旋体抗体试验阳性、滴度不高于母亲分娩前滴度的4倍且没有临床表现的儿童也需要进行预防性治疗(治疗方案见附件7)。
4、为梅毒感染母亲所生儿童提供随访和先天梅毒的诊断与治疗。
各级医疗保健机构应对梅毒感染孕产妇所生儿童进行定期随访,提供梅毒相关检测直至明确其梅毒感染状态(随访与感染状态监测流程见附件8),并记录相关信息。对出生时非梅毒螺旋体抗体试验阳性且滴度高于母亲分娩前滴度的4倍或暗视野显微镜检查到梅毒螺旋体或梅毒螺旋体IgM抗体检测阳性的儿童诊断为先天梅毒;对出生时非梅毒螺旋体抗体试验阴性或出生时非梅毒螺旋体抗体试验阳性、滴度低于母亲分娩前滴度的4倍的儿童进行随访,对随访过程中非梅毒螺旋体抗体试验由阴转阳或滴度上升且有临床症状的儿童,或者随访至18个月时梅毒螺旋体抗体试验仍持续阳性的儿童亦诊断为先天梅毒。对诊断先天梅毒的儿童给予规范的治疗(治疗方案见附件7),并上报先天梅毒感染的信息。对出生时非梅毒螺旋体抗体试验阳性、滴度低于母亲分娩前滴度的4倍但有先天梅毒临床症状的儿童,应先给予规范的治疗并随访,18个月时梅毒螺旋体抗体试验阳性者诊断为先天梅毒,上报先天梅毒感染的信息。
(六)为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孕产妇及所生儿童提供干预措施。
对于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孕产妇,医务人员应详细了解其肝炎病史及治疗情况,密切监测肝脏功能,给予科学的营养支持和指导。对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母亲所生新生儿,在出生后24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100国际单位)。按照国家免疫规划要求,完成24小时内及1月龄和6月龄儿童的三次乙肝疫苗接种。
(七)为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感染孕产妇提供关怀和支持。
医疗保健机构、社区及其他相关机构和组织应根据本机构服务的特点和能力,通过多种形式或渠道为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感染孕产妇及其家庭提供预防母婴传播的相关咨询、避孕咨询指导、心理支持、综合关怀及转介服务等医疗保健综合服务,营造减少歧视的社会氛围,降低艾滋病、梅毒和乙肝对妇女、儿童及家庭的影响。
四、职责与分工
(一)卫生行政部门的职责与分工。
卫生厅妇幼保健与社区卫生处负责全省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的组织协调与管理;医政处负责协调艾滋病和梅毒感染孕产妇及其所生儿童的相关救治工作;疾控处负责艾滋病、梅毒和乙肝相关检测、乙肝免疫球蛋白管理的组织协调工作;规划财务处负责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经费的统筹安排和管理,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
各市、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承担本辖区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的组织、协调与管理工作,明确职责分工,建立健全以妇幼保健部门牵头,医政、疾控、规财等职能部门密切配合的协作机制,抓好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各项工作的落实。
(二)医疗卫生机构的职责与分工。
1、各级妇幼保健机构。
省妇幼保健院承担全省的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技术指导工作,组织省级专家技术指导组,制订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进行人员培训,配合卫生厅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监督指导和评价,负责全省相关信息的管理,组织经验交流和推广以及开展相关科学研究等。负责全省HIV感染孕产妇及其婴儿的补助经费管理。
各市(州)妇幼保健机构承担本辖区的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综合防治工作的技术指导,组成本辖区专家技术指导组,开展工作督导与检查,进行人员培训;负责本辖区相关信息的管理,包括资料的收集、整理、上报、分析和反馈等工作;
各县妇幼保健机构协助卫生行政部门建立符合本地区情况的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的工作及服务流程,结合常规孕产期保健和儿童保健工作,开展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的医疗和技术服务。负责收集、上报相关信息资料。为机构内所有孕产妇免费提供艾滋病、梅毒和乙肝采样送检及孕期未检测的产时快速检测与咨询;为辖区内所有艾滋病感染孕产妇及其所生儿童免费提供抗病毒药物应用、喂养指导、儿童定期随访与检测、预防性应用复方新诺明、婴儿早期诊断的血标本采集送检等服务和干预措施;为机构内所有梅毒感染孕产妇免费提供规范治疗、为其所生儿童免费提供预防性治疗,为辖区内所有梅毒感染孕产妇所生儿童免费提供随访、梅毒感染状况监测、诊断与治疗;为机构内所有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孕产妇所生儿童在出生后24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补助费用100元)和接种乙肝疫苗。
2、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承担全省艾滋病、梅毒、乙肝相关检测的技术支持和质量控制等工作,CD4+T淋巴细胞检测和病毒载量检测试剂及耗材、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抗病毒治疗孕产妇及婴儿用药、HIV抗体确认及婴儿HIV感染早期诊断试剂及耗材的招标采购(或委托国家采购),承担孕产妇及其儿童的免费艾滋病确认试验、CD4+T淋巴细胞计数、病毒载量、婴儿HIV感染早期诊断等检测工作。各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承担本辖区艾滋病、梅毒、乙肝相关检测的技术指导和质量控制,有条件的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可以开展辖区内的孕产妇及其儿童的免费艾滋病确认试验、CD4+T淋巴细胞计数、病毒载量等检测工作。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孕产妇及其儿童的免费艾滋病初筛试验、梅毒、乙肝相关检测,并及时向送样单位和县预防母婴传播管理机构(县级妇幼保健机构)反馈结果和信息。对HIV抗体初筛阳性者,由当地CDC协调采样,送对口HIV抗体确认机构及时进行确认实验。对梅毒初筛阳性者(第一种梅毒检测实验阳性),要及时进行确认实验(第二种梅毒检测实验),并将结果反馈至送样医疗保健机构和县预防母婴传播管理机构(县级妇幼保健机构),由送样医疗保健机构结合其临床表现、流行病学史等进行诊断和后续治疗。
各地可结合实际情况,在卫生行政部门的统一协调下,整合资源,也可选定一家具体检测条件的当地医疗保健机构统一对所有孕产妇的血样进行HIV抗体初筛、梅毒初筛和乙肝相关检测,并及时向送样单位和县预防母婴传播管理机构(县级妇幼保健机构)反馈结果和信息。
3、各级医疗机构。
各级医疗机构参与并接受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的相关技术指导和培训,负责收集、上报相关信息资料。结合常规孕产期保健和儿童保健工作,开展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的医疗和技术服务。为机构内所有孕产妇免费提供艾滋病、梅毒和乙肝采样送检及孕期未检测的产时快速检测与咨询;为机构内所有梅毒感染孕产妇免费提供规范治疗、为其所生儿童提供免费预防性治疗;为机构内所有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孕产妇所生儿童在出生后24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补助费用100元)和接种乙肝疫苗;安全分娩医院在妇幼保健机构的指导下为辖区内所有艾滋病感染孕产妇及其所生儿童免费提供抗病毒药物应用、安全助产、喂养指导。
五、技术保障
为全面、整合开展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保障各项干预措施的规范落实,各地区应不断提高医疗保健机构及人员的服务能力,规范医疗保健机构实验室检测技术,加强普遍性防护,减少医源性感染及职业暴露。
(一)加强服务能力建设。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规范承担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的医疗保健机构的资质和人员准入,加强医疗保健机构产科及实验室的建设。
有计划地开展省、市(州)、县(区)、乡、村的逐级培训。所有承担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服务的相关人员都应该定期接受相关的专业技能培训。
(二)规范实验室检测技术服务。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充分整合并利用当地卫生资源,建立和健全符合本地区特点的、综合的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相关的检测服务制度及流程。
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应按照《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全国艾滋病检测工作管理办法》等有关文件要求开展相关检测服务;配备必要的检测设备和合格的检验人员;加强实验室管理,完善相关工作制度,严格实验室质量控制,保障工作顺畅运转。
(三)预防医源性感染及职业暴露。
承担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的医疗卫生机构,应遵照普遍性防护原则,落实各项防护措施,严格执行有关消毒隔离制度,最大限度地避免医源性感染及医护人员的职业暴露。
各医疗保健机构应按照有关要求,建立健全职业暴露防护及应急处理机制,并与当地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立联系。发生职业暴露后,尽快进行暴露情况的报告和登记,及时采集暴露案例的信息,进行暴露评估,确定是否需要使用相应的预防性药物及进行流行病学监测。
六、信息管理
建立健全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管理信息系统,完善信息资料收集、管理及逐级上报制度。指定保密意识及责任心强的专职人员负责信息管理工作。加强信息的收集、报告、审核、管理及质量控制,确保信息数据上报的及时性、完整性和准确性,提高对信息数据的分析、利用及管理能力。
(一)信息数据的收集与上报。
各级医疗保健机构应建立记录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检测、咨询信息的婚前保健、孕产期保健、产时保健等相关登记;定期收集、整理和汇总相关检测、咨询信息;对检测发现的艾滋病及梅毒感染孕产妇进行随访及个案信息调查;按照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相关报表上报流程及要求(见附件9)及时填写和逐级上报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月报表及系列个案登记卡,并通过预防艾滋病、梅毒及乙肝母婴传播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数据信息的网络报告。
对所发现的孕产妇及婚检妇女中艾滋病、梅毒感染者和乙肝患者,还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艾滋病疫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等相关要求进行传染病疫情报告。
(二)质量控制。
在数据信息收集过程中,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应认真核对各类原始登记与记录,确保相关报表信息符合逻辑、完整、准确;及时对报告的数据信息进行逐级审核与汇总,确保数据信息管理、利用与分析的及时性与有效性。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对本地区数据信息的及时性、完整性与准确性进行核查,定期组织开展信息漏报、重报等情况的专题调查,对相关报表中的错误信息进行修订,减少错报、重报及漏报,提高数据信息质量。
七、资金和物资管理
各级卫生、财政部门应加强预防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相关资金和物资的管理。各市、县要结合本地情况统筹安排资源,有效利用其他项目经费和国际合作项目资金,避免重复投入。对于中央和省级财政投入不足部分,各市、县应结合各地财政情况给予相应补贴。
对中央和省级财政专项资金实行专帐管理,专款专用,不得以任何形式截留、挤占,不得挪用或改变专项资金的性质和用途,不得用于与本工作无关的其他支出。经费支持的试剂、药品、设备等相关物资,应按照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等有关规定进行招标采购,严格管理。对各种补助经费的发放,要制定发放管理办法并进行详细记录。各级卫生、财政部门应加强专项资金的监督检查工作,并接受上级部门的检查。
(一)孕产妇及婴儿补助经费的管理
1、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
HIV筛查试剂费用(含耗材)下拨至各县财政局,在卫生行政部门的统一协调下,整合资源,由县疾控机构统一根据省卫生厅集中招标指导品目和价格进行采购,采购品目和数量中,要采购一定数量的快检试剂,分发、保证各助产机构用于产时快速检测。HIV抗体确认试剂、婴儿HIV感染早期诊断检测试剂(含耗材)、HIV感染孕产妇CD4+T淋巴细胞计数、病毒载量检测、HIV感染孕产妇及所生婴儿抗病毒药物下拨至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由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或委托国家相关部门招标采购。HIV感染孕产妇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等抗艾滋病病毒药物应用相关检测、孕产妇接受孕产期保健服务及住院分娩补助、孕产妇终止妊娠补助及HIV感染孕产妇及所生婴儿配方奶粉费用、HIV感染产妇及所生婴儿机会性感染预防用药费用下拨至省妇幼保健院,由省妇幼保健院根据各地费用产生情况统一下拨,(其中住院分娩补助3000元/例,其余由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提供,中止妊娠补助1000元/例,阳性HIV所生婴儿人工喂养补助1800元/例,抗艾滋病病毒药物应用相关检测200元/例,HIV感染产妇及所生婴儿机会性感染预防用药补助200元/对母子)。
2、预防梅毒母婴传播
梅毒检测试剂费用(含耗材)下拨至各县财政局,在卫生行政部门的统一协调下,整合资源,由县疾控机构统一根据省卫生厅集中招标指导品目和价格进行采购,要采购一定数量的检测试剂,分发、保证各助产机构用于产时快速检测。妊娠梅毒规范治疗及先天梅毒防治费用下发至各县财政局,由各县卫生局根据各医疗保健机构费用产生情况统一下拨(参照住院分娩补助项目资金管理,医疗保健机构先行垫付)。
3、预防乙肝母婴传播
乙肝检测试剂费用(含耗材)下拨至各县财政局,在卫生行政部门的统一协调下,整合资源,由县疾控机构统一根据省卫生厅集中招标指导品目和价格进行采购,要采购一定数量的检测试剂,分发、保证各助产机构用于产时快速检测。新生儿免疫球蛋白费用下拨至各县财政局,由各县卫生局按每例100元补助经费统一下拨至各医疗保健机构(参照住院分娩补助项目资金管理,医疗保健机构先行垫付)。
(二)工作经费管理
1、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
孕产妇咨询采样经费(含梅毒、乙肝)下拨至各县财政局,由各县卫生局根据工作量统一下拨至各医疗保健机构。HIV感染孕产妇及婴儿随访补助从全球基金项目经费支出,下拨至省妇幼保健院,由省妇幼保健院根据各地费用使用情况和工作质量统一下拨。
2、预防梅毒母婴传播
梅毒感染孕产妇及所生婴儿随访及管理补助经费下拨至各县财政局,由各县卫生局根据工作量下拨至妇幼保健机构。
3、其他
省、市、县级技术指导与人员培训、数据信息系统设备及维护经费分别下拨至各级财政,由各级财政下拨至妇幼保健机构开展督导、培训与信息管理工作。
八、监督指导与评估
建立省、市、县级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的监督指导评估体系。卫生厅妇幼保健与社区卫生处负责制订省级监督指导及评估方案,定期组织专家进行监督指导和评估。各市、县卫生行政部门应根据本地区年度工作计划及省级方案制订本地区方案,定期组织和开展自查和监督指导,并定期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提交督导评估报告和工作报告,不断提高辖区内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质量。
附件:
1.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服务流程
2.孕产妇艾滋病抗体检测及服务流程
3.孕产妇梅毒检测及服务流程
4.艾滋病感染孕产妇及所生儿童抗病毒用药方案
5.艾滋病感染孕产妇所生儿童婴儿早期诊断检测及服务流程
6.艾滋病感染孕产妇所生儿童艾滋病抗体检测及服务流程
7.梅毒感染孕产妇治疗及所生儿童治疗方案
8.梅毒感染孕产妇所生儿童的随访与先天梅毒感染状态监测
9.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相关报表上报流程及要求
10.HIV感染孕产妇及所生婴儿管理要求及经费下拨流程
附件1
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服务流程
图1. 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服务流程
附件2
孕产妇艾滋病抗体检测及服务流程
图2. 孕妇艾滋病抗体检测及服务流程
图3 产时艾滋病抗体检测及服务流程
(适用于孕期未接受HIV检测的产妇)
附件3
孕产妇梅毒检测及服务流程
图4.孕产妇梅毒检测及服务流程
附件4
艾滋病感染孕产妇及所生儿童抗艾滋病病毒用药方案
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抗病毒药物的应用可分为预防性抗病毒用药方案和治疗性抗病毒用药方案。对于处于艾滋病临床I期或II期,免疫功能相对较好,CD4+T淋巴细胞计数>350/mm3的艾滋病感染孕产妇,建议采用预防性抗病毒用药方案;对处于艾滋病临床Ⅲ期或Ⅳ期,CD4+T淋巴细胞计数≤350/mm3的艾滋病感染孕产妇,建议采用治疗性抗病毒用药方案。
一、预防性应用抗病毒药物
(一)孕产妇预防性应用抗病毒药物。
1.孕期和分娩时。
从妊娠14周或14周后发现艾滋病感染后尽早开始服用齐多夫定(AZT)300mg +拉米夫定(3TC)150mg +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克力芝)(LPV/r)400/100mg,每天2次;或者AZT300mg+3TC150mg,每天2次,依非韦伦(EFV)600mg,每天1次,直至分娩结束。
2.分娩后。
若选择人工喂养,产妇可在分娩结束后停止抗病毒药物的应用;若选择母乳喂养,产妇持续应用抗病毒药物至停止母乳喂养后1周。
(二)婴儿应用抗病毒药物。
婴儿可以选择应用以下两种抗病毒药物方案中的任一种。
1. 奈韦拉平(NVP)方案:新生儿出生体重≥2500g,服用NVP 15mg(即混悬液1.5ml),每天1次;新生儿出生体重<2500g且≥2000g,服用NVP10mg(即混悬液1.0ml),每天1次;新生儿出生体重<2000g,服用NVP2mg/kg(即混悬液0.2ml/kg),每天1次;至出生后4-6周。
2. 齐多夫定AZT方案:新生儿出生体重≥2500g,服用AZT15mg(即混悬液1.5ml),每天2次;新生儿出生体重<2500g且≥2000g,服用10mg(即混悬液1.0ml),每天2次;新生儿出生体重<2000g,服用AZT2mg/kg(即混悬液0.2ml/kg),每天2次;至出生后4-6周。
无论婴儿选择哪种抗病毒药物,都应在出生后尽早(6-12小时内)开始服用。
(三)孕期没有接受HIV检测,临产时才发现艾滋病感染的孕产妇。
l1.选择人工喂养者。
(1)产妇:服用单剂量奈韦拉平(NVP)200mg,及齐多夫定(AZT)300mg +拉米夫定(3TC)150mg,每天2次,至分娩结束;产后继续口服AZT300mg+3TC150mg,每天2次,连续服用7天。
(2)婴儿:出生后尽早(6-12小时内)服用服用单剂量NVP2mg/kg(即混悬液0.2ml/kg);同时服用AZT 4mg/kg(即混悬液0.4ml/kg),每天2次,至出生后4-6周。或新生儿出生后尽早(6-12小时内)服用NVP,出生体重≥2500g,服用NVP 15mg(即混悬液1.5ml),每天1次;新生儿出生体重<2500g且≥2000g,服用NVP10mg(即混悬液1.0ml),每天1次;新生儿出生体重<2000g,服用NVP2mg/kg(即混悬液0.2ml/kg),每天1次;至出生后4-6周。
2.选择母乳喂养者。
可以选择应用以下两种抗病毒药物方案中的任一种。
(1)产妇:服用AZT+3TC+LPV/r或AZT+3TC+EFV(用法及剂量同上),至停止母乳喂养后1周。
婴儿:出生后尽早(6~12小时内)服用NVP,每天1次,至出生后6周(用量同前)。
(2)产妇:服用单剂量NVP 200mg,及AZT 300mg + 3TC 150mg,每天2次,至分娩结束;产后继续服用AZT 300mg + 3TC 150mg,每天2次,连续服用7天。
婴儿:出生后尽早(6~12小时内)服用NVP,每天1次,至母乳喂养停止后1周(对于产后才发现的感染产妇,产妇可暂不用抗病毒药物,婴儿采用此方案)。
二、治疗性应用抗病毒药物
(一)孕产妇治疗性应用抗病毒药物。
尽早开始服用AZT 300mg + 3TC 150mg,每天2次,EFV 600mg,每天1次;或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250/mm3时,还可以选择尽早服用AZT 300mg +3TC 150mg +NVP 200mg,每天2次。
(二)婴儿应用抗病毒药物。
婴儿可以选择应用以下两种抗病毒药物方案中的任一种。
1.NVP方案:新生儿出生体重≥2500g,服用NVP 15mg(即混悬液1.5ml),每天1次;出生体重<2500g且≥2000g,服用NVP 10mg(即混悬液1.0ml),每天1次;出生体重<2000g,服用NVP 2mg/kg(即混悬液0.2ml/kg),每天1次;至出生后4~6周。
2.AZT方案: 新生儿出生体重≥2500g,服用AZT 15mg(即混悬液1.5ml),每天2次;出生体重<2500g且≥2000g,服用AZT 10mg(即混悬液1.0ml),每天2次;出生体重<2000g,服用AZT 2mg/kg(即混悬液0.2ml/kg),每天2次;至出生后4~6周。
无论婴儿选择哪种抗病毒药物,都应在出生后尽早(6~12小时内)开始服用。
附件5
艾滋病感染孕产妇所生儿童HIV感染
早期诊断检测及服务流程
艾滋病感染产妇所生新生儿
新生儿护理、应用抗病毒药物
对家长进行喂养指导、营养咨询等
定期随访、体格检查及生长发育监测
出生后6周采集第一份血样本
(制备成滤纸片干血斑(DBS)或全血)
将血样本通过县疾控部门转送到省疾控中心艾滋病确证中心实验室进行早期诊断检测
尽快采集第二份血样本,送检
婴儿满3个月,再次采集
血样本,送检
尽快再次采集血样本,送检
报告“婴儿HIV感染早期诊断检测结果阴性”
诊断儿童HIV感染,提供转介服务,随访并监测病情
按照未感染儿童处理,继续提供儿童保健与随访服务
报告“婴儿HIV感染早期诊断检测结果阳性”
呈阳性反应
呈阴性反应
呈阳性反应
呈阴性反应
呈阴性反应
呈阳性反应
呈阳性
反应
呈阴性反应
图5.艾滋病感染孕产妇所生儿童HIV感染早期诊断检测及服务流程
附件6
艾滋病感染孕产妇所生儿童艾滋病抗体
检测及服务流程
图6. 艾滋病感染孕产妇所生儿童艾滋病抗体检测及服务流程
附件7
梅毒感染孕产妇治疗及所生儿童治疗方案
一、梅毒感染孕产妇治疗方案
(一)推荐方案。
1.普鲁卡因青霉素G,80万单位/日,肌肉注射,连续15日;
2.苄星青霉素240万单位,分两侧臀部肌肉注射,每周1次,共3次。
(二)替代方案。
1.若没有青霉素,可用头孢曲松,1克/日,肌内注射或静脉给药,连续10天;
2.青霉素过敏者:可用红霉素治疗(禁用四环素、多西环素),红霉素500mg,每日4次,口服,连服15天。
二、梅毒感染孕产妇所生新生儿的预防性治疗方案
出生后应用苄星青霉素G,5万单位/公斤体重,分双臀肌肉注射。
三、先天梅毒患儿的治疗方案
(一)脑脊液正常者。
苄星青霉素G,5万单位/公斤,1次注射(分两侧臀肌)。
(二)脑脊液异常者。
水剂青霉素G,每日5万单位/公斤,分2次静脉滴注,连续10~14天;或普鲁卡因青霉素G,每日5万单位/公斤,肌注,连续10~14天。
如无条件检查脑脊液者,可按脑脊液异常者治疗。
附件8
梅毒感染孕产妇所生儿童的随访与先天梅毒感染状态监测
图7. 梅毒感染孕产妇所生儿童的随访及先天梅毒感染状态监测图
31
附件9
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相关报表上报流程及要求
一、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相关报表上报流程
二、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相关报表上报时限及要求
(一)预防艾滋病、梅毒及乙肝母婴传播工作月报表(表1、表1–Ⅰ、表1–Ⅱ、表1–Ⅲ,表2、表2–Ⅰ,表 2–Ⅱ)。
各级医疗保健机构应于每月5日前将上月预防艾滋病、梅毒及乙肝母婴传播工作月报表(本机构填写部分)上报至本辖区的县(市、区)级妇幼保健机构。县(市、区)级妇幼保健机构收集、整理、汇总和审核后,形成 “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月报(汇总)表”(表1)及“预防梅毒及乙肝母婴传播工作月报表(表2)”,并于10前完成网络上报,各市州妇幼保健院于13日前完成网络审核、汇总上报,省妇幼保健院于每月15日前完成预防艾滋病、梅毒及乙肝母婴传播工作月报表的网络审核、汇总上报。
(二)预防艾滋病、梅毒母婴传播系列个案登记卡。
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婚检妇女基本情况登记卡(表3–Ⅰ)应于获得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婚检妇女确认试验阳性结果后5日内填报。对既往已确认感染者,本次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服务中了解其感染状态后5日内填报。
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妊娠及所生婴儿登记卡(表3–Ⅱ)应于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出现妊娠结局或产褥期(分娩至42日)后5日内填报。
艾滋病病毒感染产妇及所生儿童随访登记卡(表3–Ⅲ)应于艾滋病病毒感染产妇所生儿童满1、3、6、9、12、18个月后 5日内填报。
梅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