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辽阔的草原》音乐教学设计
作 者:李慧敏
作者单位:索镇一中
使用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六年级上册
使用手段:多媒体教学
授课年级:六年级
课 型:音乐综合课
课 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1、唱歌教学----《牧歌》(民歌)
2、欣赏教学----无伴奏合唱《牧歌》、马头琴独奏《万马奔腾》
教学目标:1、学会唱《牧歌》
2、通过欣赏,了解蒙古族民歌的基本常识,认识马头琴音色。
3、对音乐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有初步体验。
4、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1、蒙古族民歌《牧歌》在总体上可以看作是由词曲同步的两大句组成。旋律也可细分为以4小节为单位的四小句,其中一、二、四句在音调上的相似,旋律起伏不大;第三句有较强的对比性。这首民歌在记谱上不止一个版本,安波整理的这个版本是16小节的方整结构。歌词在语态上流露出强烈的感叹、赞美之意,蓝天、白云、绿草,羊群展现了一幅令人神往的草原画卷。
2、无伴奏合唱《牧歌》在表现形式上与单一声部的民歌不同,他通过人声不同音色的组合营造了醇厚的音响空间,在声音造型上具有较强的艺术性。
3、马头琴独奏《万马奔腾》情绪热烈、节奏紧凑,展现出草原特有的壮观场面。由于演奏速度较快,音调在表现意义上不同于《牧歌》等长调歌曲的旋律意义,转化为动感很强的音流,对塑造万马奔腾的“视觉”艺术形象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乐曲的后半段,还出现了模拟马撕的声音,表现手法直观、易觉。
教学重点:学唱《牧歌》、欣赏《万马奔腾》,扩大学生的艺术视野。
教学难点:理解音乐,加深学生对音乐地域文化的印象。
教学准备:钢琴、多媒体、教材音乐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设计意图
1、 宣布上课。
2、 面带微笑地问好:“同学们好!”并环视全体学生。
1、 全体起立
2、 有礼貌的问好:“老师好!”
营造上课和谐的气氛。
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各地不同的地形地貌、风土人情孕育出千姿百态的音乐文化,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这节课让我们来感受“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的大草原风情吧!
认真听讲,随教师进入新课内容。
承上启下,导入新课。
1、唱歌
《牧歌》
1、请学生从课本的谱例上找出描绘颜色的字词,提示学生讨论这些美好的视觉形象是如何通过音乐来表现的。
2、请学生从谱例上找出相近的旋律片段。
3、采用跟随录音哼唱、的形式帮助学生学唱《牧歌》。
4、组织学生演唱。
5、跟随钢琴伴奏放声高歌。
1、认真听讲,在课本的谱例上找出描绘颜色的字词。
2、在谱例上找出相近的旋律片段。
3、认真感受音乐,积极发言。
4、学唱歌曲。
5、演唱歌曲。
6、跟随伴奏放声高歌。
1、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讨论等活动来加深其对作品的理解。
2、采用听唱法学唱歌曲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掌握主旋律有利于学生对作品的把握。
2、欣赏无伴奏合唱 《牧歌》
1、向同学介绍:《牧歌》已经被改编为多种舞台表演形式,如大提琴独奏、小提琴独奏、无伴奏合唱等。下面我们听听由作曲家瞿希贤改编的无伴奏合唱《牧歌》。
2、播放录音。
3、提出提问:无伴奏合唱《牧歌》与原民歌在表演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4、介绍无伴奏合唱的有关知识。
5请学生谈谈欣赏这首作品时的感受。
1、认真听讲。
2、积极发言。
3、谈谈欣赏作品时的感受。
1、了解无伴奏合唱的有关知识。
2、感受无伴奏合唱独特的表现特点。
3、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3、欣赏 《万马奔腾》
1、向学生介绍:马头琴是蒙古族最具代表性的乐器,因为琴头上雕有马头装饰,故称为马头琴,马头琴的音色比较独特,马头琴的演奏也比较有特点,虽然它与二胡一样是两根弦,但演奏时琴弓像大提琴。
2、播放录音。
3、参看教科书第33页的两幅图,让学生用语言描述听这首乐曲的感受。
1、认真听讲。
2,认真聆听作品,感受马头琴独特的音色。
3积极发言,谈谈自己对这首作品的感受。
1、通过聆听作品,让同学感受乐曲描绘的万马奔腾的场面。体会马头琴在作品中扮演的角色。
2、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总结课堂知识要点,激发学习下节课内容的热情和愿望。
认真听讲,
巩固本节课知识点。
巩固掌握本节课知识点。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
1、背唱《牧歌》。
2、掌握关于无伴奏合唱的知识。
3、体会蒙古族民歌的风格特征。
听讲并记下作业。
布置作业可巩固知识掌握。
《辽阔的草原》音乐教学设计
起凤镇第二中学
李慧敏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