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绿色的风声2.doc

上传人:xrp****65 文档编号:9415132 上传时间:2025-03-2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绿色的风声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绿色的风声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绿色”的风声 ——文学作品中的通感修辞举隅 徐东 一次,在给学生补充课外古诗词时,于释义处遭到质疑。被质疑的是清代诗人严遂成的《满城道中》的两句:“风随柳转声皆绿,麦受尘欺色易黄。”此句乍一看语美景美,可细一琢磨,却有背自然之物理:“声”乃属于人的听觉领域,是用耳朵方能感受到的客观存在;而“绿”则是一种颜色,显然属于人的视觉范畴,是用眼睛才能感受到的客观存在。那么,这风的“声”又是如何变“绿”了的呢?于是,我就耐心地给学生作了细说:柳条因风拂动,婆娑有声,柳丝曼舞,宛似一道道绿帘张开,从这丛绿中发出的声音也似乎被染上了绿的颜色。这里是以色美来表现声美,声色双味,更轻巧怡人。 如此说来,这算什么呢?有理由的“张冠李戴”?抑或是有意地“乱点鸳鸯谱”?否也!它有它的“门派”,它属于汉语文学中的语言修辞——通感。何谓“通感”?在语言表述上是众说不一。有人说通感是“将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沟通起来的一种修辞手法”,有人说通感就是“人的各种感觉的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相互转换”,著名的文学研究家钱钟书老先生则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给“通感”下的定义:“所谓‘通感’,是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说法纷纭,形异而旨同。不才愚妄,也大胆地给学生下了一个定义:通感就是人的各个感官被打通,不分界限。即人的眼、耳、鼻、口、肤能相互通用。眼睛似乎可以听到动听的声音,耳朵似乎可以听到香甜的味道,鼻子似乎可以嗅到灿烂的色彩……前例“风随柳转声皆绿,麦受尘欺色易黄”就是眼睛看见了声音,耳朵听到了颜色。 无独有偶,宋代大诗人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亦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又有一些区别:“风随柳转声皆绿”是“声”因“柳”而绿,条条柳丝染绿了风声,是视觉感受到的绿色弥散到了听觉;而“春风又绿江南岸”是“江南”因“风”而绿,“风”本来是没有颜色的,“风”却因“春天”变绿。春天草木萌发,江山一碧,染绿了春风,绿的春风吹绿了江南,是感觉的循环。诗人王安石即离家又思家的那种挥之不去的浓浓乡愁,借助通感而被物化为可视的客观存在,堪称绝妙之笔。凭此句,因一“绿”字,这首《泊船瓜洲》也被籍入“千古名篇”。 诗乃情感的产物,感性认识作为诗歌的主要特点也就决定了通感艺术作为诗歌创作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因此,运用通感修辞的诗歌的典例亦不胜枚举。较为典型的是韩愈在《听颖师弹琴》中,巧妙地将优美的琴声描摹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宽远随风扬”,琴声于舒缓悠扬处,使人若见碧空中白云悠然游荡,蓝天下柳絮轻舞飞扬。诗人将原本诉诸于听觉的无影无形的琴声,妙化为可视可觉的随风轻扬的“浮云”和“柳絮”,让人听其声而感其形,于听觉中兼得了视觉的美感,从而增强了诗歌的艺术审美韵味,留下了无垠的想象空间。而这“韵味”、这“空间”,皆因运用通感而得。再举一熟例,宋祁《玉楼春》中的“红杏枝头春意闹”,红杏开花,白里透红,灿灿艳艳,作者却不沿着视觉路线去走,却着一“闹”字把杏花盛开时的无声的色彩和姿态化为起伏波动的声音,难怪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点赞曰:“著一‘闹’字而意境全出。” 古代诗歌善用通感,现代诗人也不甘逊色。让我们来欣赏青年诗人李钢《蓝水兵》中的第一节诗:“蓝水兵/你的嗓音纯得发蓝/你的呐喊/带有好多锯齿/你要把什么锯下来带走/你深深地呼吸/吸进那么多透明的空气/莫非你要去冲淡蓝蓝的咸咸的海风”。诗人的笔触缓缓地由听觉向视觉挪移,产生了“蓝色的嗓音”这一奇特的意象,到节末处则又将视觉、味觉、触觉加以贯通,唤起了读者奇异又美丽的审美联想,让读者从一种美境于不觉中滑入另一种美境,继而对水兵有了立体而又鲜明的认识。 其实,除诗歌外,其他体裁的文章中也有许多运用通感修辞的例子,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就是一个经典的范例。作者在描写荷香和月色时写道:“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不过这里作者是以“通感+比喻”的艺术手法来表现的。作者描荷花的清香,以“渺茫的歌声”作比;写月光与月影的和谐,又说它们“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分别把嗅觉与视觉移植于听觉,把荷塘之景的和谐表现得恰到好处,把荷塘之美描绘得迷迷离离,使人心颤神摇、如梦似幻。也使《荷塘月色》这篇课文增添了淡远静穆、返璞归真的诗趣。 此外,碧野的《天山景物记》中的:“山色逐渐变得柔嫩,山形也逐渐变得柔和,很有一伸手就可以触摸到凝脂似的感觉”,不能不说也是运用通感艺术手法的一处妙笔,作者将目之所见的“山色”“山形”描绘得如触如摸,给人以更为真切的感受。 通感不仅深藏于文学作品里,如今它已放下身架,出雅入俗,走进了我们日常生活语言当中。如“他说的话比蜜还甜”、“听你这一解释,我心里亮堂多了”……总之,通感修辞的出现,让我们感受到了不一样的世界不一样的美。 教学论文 “绿色”的风声 ——文学作品中的通感修辞举隅 颍上县耿棚镇徐楼小学 徐东 2014年3月22日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