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中国的气候》第1课时 教学设计
课 题
八年级上册第二章自然环境第二节中国的气候第一课时
年级
八年级上册
执教者
蒙秀芬
解读理念
1、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特点,初步学会分析其形成原因
2、了解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及其它们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解读学生
1、通过阅读我国1月、7月平均气温和温度带图,培养学生阅读地图,分析气候特征的能力。
2、通过学习冬季夏季气温特点,由于受纬度和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而形成了不同的特点,培养学生唯物主义辩证观
解读教材
本节课核心内容是气温分布复杂多样,农业生产多样化,让学生学到终生有用的知识,培养学生爱气候复杂多样的辽阔的祖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解读教法、学法
(分析法、归纳法、)
概括我国1月、7月南北气温的主要特征,培养学生判读图、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初步学会分析气温特点的形成原因。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气温分布规律及其成因和温度带划分
难点:冬季我国南北气温悬殊的原因
教学
过程
(详细)
自主学习:
1. 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之一
2.冬季:南北气温相差 ,南方 ,自南向北气温逐渐 。1月0℃等温线大致与 —— 线的分布相吻合。
3.夏季:南北气温普遍
4.根据气温的南北差异,并结合农业生产实际,以 为主要划分依据,我国从北到南习惯上划分为 、 、 、 、 五个温度带。青藏高原属于以高寒为主要特征的 区。
合作探究
一、学生阅读教材P32、P33的图文资料,解决下面的问题:
1.读图2-22,回答:
(1)找出0℃等温线,并用笔描线。找出我国1月平均气温最高和最低的区域,算一算,我国1月平均气温南北温差大约 摄氏度。
(2)冬季,漠河和海南岛相比,漠河纬度 (高、低),正午太阳高度角 (大、小),得到的光热 (多、少),气温 (高、低);海南岛纬度 (高、低),正午太阳高度角 (大、小),得到的光热 (多、少),气温 (高、低);再加上漠河靠近我国 的发源地,寒冷的 加剧了漠河的严寒,所以我国冬季气温
。
2.读图2-23,
(1)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的特征是 (青藏高原除外),
(2)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的气温比同纬度其他地区 (高、低),其主要原因是 。
(3)读图2-23,找出我国7月平均气温最高和最低的区域,算一算,我国7月南北气温差约 摄氏度。
3.根据所学资料,找出以下我国气候之最:
(1)1月平均气温最低的地方是 。
(2)1月平均气温最高的地方是 。
(3)7月平均气温最低的地方是 。
(4)7月平均气温最高的地方是 。
(5)气温年较差最大的地方是 。
(6)气温年较差最小的地方是 。
二、读下图中国温度带划分图:
1.A、B、C、D、E分别是 带、 带、 带、
带 带。
2.在图中描出寒温带、热带的位置。
3.属于热带或有热带分布的省(区)是( )
A、滇粤闽台 B、川滇闽台 C、琼台滇粤 D、琼桂川粤
4.东北平原的作物熟制是 ,华北平原的作物熟制是 、 ,长江中下游平原上的作物熟制是 、 。
5.塔里木盆地属于 带,东北平原是 带,云贵高原是 带。
课堂检测
1.首都北京位于我国温度带中的( )
A、寒温带 B、亚热带 C、暖温带 D、中温带
2.我们学校所在地属于哪个温度带( )
A、亚热带 B、寒温带 C、暖温带 D、中温带
3.造成我国南北气温差异大的主要原因是( )
A、降水因素 B、纬度因素 C、地形因素 D、海陆因素
4.每年五月下旬,河北省农民纷纷驾驶收割机南下到河南参加麦收,然后在北上,你认为主要的原因是(B )
A、河南省降水量大于河北省 B、 河南省比河北省热的早,小麦成熟早
C、 河南省小麦的品种好于河北省 D、 河南省的人口比河北省少。
5.我国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的省级行政单位是(C )
A、河北 B、北京 C、湖南 D、吉林
6.下列关于我国气温的叙述,正确的是( C)
A、漠河是我国冬季和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 B、吐鲁番盆地是我国冬季气温最高的地方
C、青藏高原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 D、 海南岛是我国夏季气温最高的地方
7.不与东北平原同处一个温度带的地形区是(D )
A、内蒙古高原 B、长白山 C、 准噶尔盆地 D、 塔里木盆地
8.秦兵都上初中了还从来没见过家乡下雪,下列城市中最有可能是他的家乡的是:( )
A、北京 B、郑州 C、哈尔滨 D、海口
9.除夕之夜,哈尔滨举行“冰灯游园会”,而广州则举办“迎春花市”,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势起伏大 B、降水差异大 C、离海远近相差大 D、纬度差异大
板书
设计
一、 气候复杂多样:
1、 中国冬季南北气温特征:
2、 中国夏季南北气温特征:
3、 中国温度带的划分
教学效果预测
1、 学生会看1月,7月平均气温图能说出两图南北气温的规律,中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的原因。但7月份南北气温差异不大的原因可能是个难点。
2、 中国的温度带的划分、作物的熟制,学生会掌握得很好。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