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对分课堂应用于中学教学的可行因素与存在问题.doc

上传人:a199****6536 文档编号:9378791 上传时间:2025-03-2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7.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分课堂应用于中学教学的可行因素与存在问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对分课堂应用于中学教学的可行因素与存在问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对分课堂”应用于中学教学可行原因与存在问题 一、对分课堂内涵 对分课堂关键理念是把课堂时间二分之一分给教师进行新课讲授,另二分之一分给学生针对上节课内容讨论学习[1]。这一教学模式将讲授式课堂先教后学和讨论式课堂互动自主优点相结合,有效地躲避了两种教学模式独立实施 缺点。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包含三个详细操作程序:讲授 (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 (Discussion),简称为PAD课堂。第一阶段,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为学生搭建框架,并不详讲解全部内容。第二阶段,学生依照个人能力和所具备条件对课堂讲授内容进行课后内化吸收。第三个阶段学生分组讨论、与老师交流上节课讲授内容处理疑惑。 二、对分课堂应用于中学教学可行性 (一) 更符合当代教材使用理念 当代教材使用理念强调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来教。讲授式课堂要取得好效果前提是教师教授内容系统新奇,考虑学生实际情况,学生极难从其余路径取得。所以当当代信息技术提供给学生知识在这些方面远远超出通常教师时,我们在选择教材时就应该让不一样学生摆脱相同教材桎梏。对分课堂强调正是:教师应该依照教材为学生提供适宜,可供学生选择学习材料。 (二) 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愈加好内化。 对分课堂增加了学生知识内化次数。讲授阶段是内化开始阶段;内化吸收阶段,学生经过练习对教学内容进行第二次内化;讨论阶段,学生在老师帮助所学内容进行第三次内化。 对分课堂模式降低了内化难度,在讲授步骤里,教师充当先行组织者主要讲解基本原理概念;在内化吸收步骤里, 学生对课程内容进行独立思索;在讨论步骤里提出看法、疑问。 (三) 尊重学生学习差异性 对分课堂满足了不一样学生需要,教师不但提供了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也为学生提供了课堂下独立学习机会。 内化吸收阶段充分尊重了学生不一样学习格调,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学习时间、环境,用自己方式对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组织,使得学习效率大大提升。 (四) 新课改发展为对分课堂应用提供了环境 在新课改理念下,越来越多学校和教师教学理念发生转变,对分课堂模式取得了越来越多关注。另外新?n 改中 “一考定天下”终止性评价已经开始动摇,对分课 堂更关注学生学习过程投入和学习质量,强调过程性评价,顺应了新课改理念要求。 三、对分课堂应用中可能存在问题 (一)对分课堂适用性和适用范围 首先,在大社会教育背景下,对分课堂模式给中学教学吹来一股新风,不过从现实角度出发,现在大部分中学生学习都带有“功利性”,在这么情况下,对分课堂模式是否能够真发挥它魅力?其次,对分课堂模式是否适适用于初、高中全部阶段和课程?笔者认为,每门学科,每个阶段,都有能够适适用于对分课堂教学内容,不过百分比不一样。年级越高,所学内容越丰富越有争议,越适合这种课堂模式,那么教师对教学内容把握和选择就至关主要,这反过来对教师专业素质提出了很高要求。 (二) 对分课堂需要适应中学课堂教学背景。 对分课堂关键过程包含:讲授,吸收,讨论,但笔者认为应该从五个点去看对分课堂模式:预习,讲授,吸收,讨论,总结。预习,能够提起学生兴趣。总结不代表定论,能够使所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不停完善。假如不预习,那么学习效果差强人意,假如不总结,那么讨论就会事倍功半。 (三) 多数中学学生学习功利化 对分课堂模式,给学生一定自由空间去发挥,对学生自制力和求知欲有很强要求。可是现在学生学习自制力大多来自外在压力,学生求知欲培养更是中国大多城市从小就没有抓起。另外假如学生依照自己特点安排学习,是否能够达成对课程内容了解基本标准也是一个问题。 四、结语 总之,任何一个教学模式,课堂模式改革,都应该放在一个大社会教育背景下,在这个大背景下,我们革新从理论上来看是美好,不过面困难是重重,想要寻 出路,推进改革,就要寻求与大背景契合点和共同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