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微课、微课堂、微课程
原文作者:李普权课改博客
一、微课
“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微课分为讲授类、问答类、启发类、讨论类、演示类、练习类、实验类、表演类、自主学习类、合作学习类、探究学习类等11类。
微课有“四微”特点:
微课“位微不卑”。微课虽然短小,比不上一般课程宏大丰富,但是它意义非凡,效果明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
微课“课微不小”。微课虽然短小,但它的知识内涵和教学意义非常巨大,有时一个短小微课比几十节课都有用;
微课“步微不慢”。微课都是小步子原则,一个微课讲解一两个知识点,看似很慢,但稳步推进,实际效果并不慢;
微课“效微不薄”。微课有积少成多、聚沙成塔的作用,通过不断的微知识、微学习,从而达到大道理、大智慧。
微课的口号:小课堂大教学
微课的理念:以小见大,用微课堂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适当的让学生动手做。
微课的宗旨:宗旨编辑关注孩子每一个微变化,从小处着手,创建一个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课堂。
二、微课堂
“微课堂”是以“课程小组”为中心的互动学习社区。 课程小组由需求和兴趣产生,每个课程小组都是一个圈子,由多个课程小组形成了大圈子。课程小组特有的凝聚力,更具班级感、课堂感。
学生通过课程小组进行学习、讨论、社交:
——在学习中获取知识,提高考试通过率;
——在讨论中分享知识、互动经验心得;
——在社交中发现知识、结交良师益友。
老师通过课程小组进行教学、管理、交流:
——在教学中授予知识,提升学习质量;
——在管理中分析知识、有效引导改善;
——在交流中传播知识、沟通发掘拓展。
微课堂:是我的圈子、我的课堂、我的地盘、我的消息;
——随时随地即兴式学习;
——无时无刻随性式分享。
三、微课程
微课程(microlecture)这个术语并不是指为微型教学而开发的微内容,而微课程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化成的、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在国外,早已有了“微课程”(Microlecture)这个概念,它最早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于2008年秋首创的。后来,戴维·彭罗斯被人们戏称为“一分钟教授”(the One Minute Professor)。戴维·彭罗斯把微课程称为“知识脉冲”(Knowledge Burst)。
目前关于'微课程'的概念比较多,一类是'学生课堂微课程',主要用'录屏软件'制作,将知识点制作成'学生学习课程'帮助学生学习,如学生课前预习、课堂学习或课后复习巩固,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部分。
还有一类微课程是用PPT制作的,主要用于教师专业成长,与'学生课堂微课程'有着明显不同,从制作工具上,他以PPT为主而非录屏软件,在使用对象上以教师为主而非学生,主要用于学校的教研活动或教师的各种学习,以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改善教师工作方式为目标,内容是教育教学中常见的小现象、小策略、小故事,而非学科知识点。
如果前者称之为'学生课堂微课程'的话,后者便是'教师成长微课程'。
四、微学习
微学习(microlearning)区别于微课程,微学习处理相对较小的学习单元以及短期的学习活动。一般来说微学习指的是微观背景下的学习,比如教育和培训。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微学习可以被理解为一个隐喻,指的是微观方面的各种学习模式,概念以及过程。
五、微内容
微内容(microcontent)主要和学习内容方面相关。微内容一词1998年最初被尼尔森等人使用时,指向的是一种用以描述宏内容的短小扼要的摘要形式的东西,比如Email的主题句、网页的标题介绍、元数据描述词等这一类的文本。随着Web2.0的先驱者们对网络内容构成趋向的深入理解,微内容一词被赋予了新的认识和语义特征。微内容可能来自一封邮件、一则网络新闻、一个即时短信、一篇刚更新的博文、一句twitter里的碎语、一段土豆网上对一本新书的评论、一个Wikipedia中新增的词条、7Flickr上的图片、一段Youtube上的视频、甚至只是一个Facebook中好友留下的电话号码……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