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语文教学走向何方
——全市小学语文中心备课组主题式研讨活动总结发言
文/福雷
一、坚持一个中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基本性质。
这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宗。工具性体现在语文文字训练和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训练;人文性体现在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如何统一?可以说是建华老师所言是盐与汤的关系,也可以说是水与乳的关系,在这次提交的论文当中有一位教师说是花与花香的关系。你说某个环节哪一块是人文性,哪一块是工具性,是很难说得清的。所以这是一种融合,一堂成功的课也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得到位,结合得巧妙的课。这种结合是没有痕迹的,正所谓“大课无痕”。无痕体现在人文性的渗透是没有痕迹的。
二、把握一个原则: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本本分分为学生。
这是一个基本的原则。让教学环节更简练一些,让我们的训练更扎实一些,让我们为学生考虑得更充分一些。课堂上学习的评价是学生。在课堂上,教师如果是强势。学生必然就是弱势,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来看应该是学生成为学习的强势,教师成为学习的弱势。
在教学中,一要多一些实招,高招,少一些虚招;二要多一些对语文学习本身的关注,少一些非语文的手段与形式的展示;三要多一些对学生自主学习时间与空间的释放,少一些课堂霸权的掌控,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强势;四要多一些与文本的直接对话与融入,少一些无谓的教学环节与语言的干涉和代替。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学生潜心会文,比教师的讲述要重要得多。
三、追求三种境界:
1、人课合一。
有专家说“我就是语文,语文就是我”,这就是人课合一的最好解读。“我手写我心,我课显我性。”用课彰显人格与品位,用课散发思想与气质,用课承载思考的深度和教育的幸福。如果一个教师享受到教育的幸福,他肯定是一个教学的高手。他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享受到思考、探索、创新和反思的乐趣。否则,教学就会成为一种负担。享受教育的幸福从课堂开始,探索反思的终极目标是“人”与“课”无限接近,最终合一。
2、生本合一。
让学生潜心会文,品词析句,既得“意”,又得“文”,既获得人文积淀,又发展语言素养。既打好精神与文化的根基,又能出口成章,下笔成文,娴熟地使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
3、“语”“文”合一。
“语”体现在工具性,“文”体现在人文性,工具性与人文性不应该是“二张皮”。工具性不再是机械训练,而是有情有趣,内涵丰富的情感体验,人文感悟。人文性不再是空洞说教,而是在扎扎实实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潜移默化,水到渠成。
四、达到五个高度。
这是落实前面几个方面的基础和前提,说得明确一点,就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高度。
1、语文的高度。
有一次听全国特级教师贾志敏老师上作文指导课,课后,我向他请教教师专业成长问题,我说:您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在专业成长上最重要的是什么?他说得很简单,学生是怎样提高语文素养的,教师就应该怎样提高专业素养。我们强调学生在听说读写中丰富自己的语言,提高自己的素养,教师要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同样如此。也应该听说读写,进行综合训练,语文素养来源于日常的语言实践活动,所以我建议老师们给自己设定专业训练必修课,每日的,每月的,每年的。我相信,一个演讲台上能慷慨激昂,富有激情的人,他一定也是一个教学中的磁场吸引每一个学生。一个书写字字工整,甚至于达到书法境界的教师,学生也会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写出一手的好字来。
2、人文的高度。
至少有三个文:文学、人文和文化要“三文合一”。文化底蕴、人文素养要厚积而薄发。这样才能让你的教学真正能从技术层面上升到艺术层面。很多老师教了很多年的书,达到了运心自如的程度了,但就是达不到专家的艺术的高度,说到底,还是人文积淀不够厚实。
3、解读的高度。
在很多的课的评价和鉴赏上,我们会发现,从技术的角度看,老师们已经做得都差不多,比一比,换一换,演一演,向生活拓展一番。其差别就体现在对文本的深层次的,个性化的解读,看有没有自己独特的思考。要发人所未发,想人所未想,有创新,有个性,深入浅出。
4、设计的高度。
你对文本有了一个深层次的解读,还要通过一个设计实现你的目标。你的设计要体现独立设计,同时兼容并蓄,我们每次的中心备课组活动都体现了这样的思路。在试教的时候进行思维的碰撞,这个过程也是吸纳不同教学智慧和思想的过程,自己的教学也就因此而充实了,课也就成熟了。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追求并找到教学自我,同时努力实现。
5、思想的高度。
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教学的思想决定着教学的深度、广度和厚度。励练我们的思想,让它丰富而深刻,让它承载起教育的理想与追求,承载起语文的丰盈和绚丽,承载起人性的灵动和光泽。
最后用一句话总结,如果我们朝着这四个方面努力的话,相信我们就能走到语文教学更高的境界,就能够实现理想的课堂教学境界,我们也就会有这样的感叹:教语文真好!研究语文真好!享受语文真好!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