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刘老庄中学八年级语文教案
清楚连贯地表达思想观点不离话题 2015年3月5日星期四
教学目标:
1、了解“清楚连贯地表达思想观点,不离话题”的重要意义。
2、了解“清楚连贯地表达思想观点,不离话题”的三个基本要求。
3、学会在跟别人交流思想时,能够围绕话题清楚连贯地表达思想观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怎样才能清楚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使交际不离话题呢?
二、检查预习
三、整体感知
自读短文,思考:在口语交际中,怎样才能做到清楚连贯地表达思想观点,不离话题?
明确: (1)必须有明确的中心。 (2)言之有序。 (3)用词造句要规范。
四、交流互动
1.分析下面的事例,说说李瑞环的讲话好在哪里?
事例:有一段时间,天津有些地区煤气压力不足,做饭都困难,有些地区检修时,事先不通知,结果造成居民吃不上饭,喝不上水;有些用户表坏了,收费人员乱收,居民意见很大。当时担任天津市市长的李瑞环知道后,召集公用局局长和群众代表开了个座谈会。他请公用局局长当场解答群众的问题,结果回答了很多,群众并不满意。这时李瑞环讲话了:“局长同志讲了这么多,都没说清楚问题。我可以得出结论,是你们领导班子不行。过去,天津市煤气等于零,现在气化率居全国第一。由于没有经验,又抓得不紧不实,,出现了些问题,我郑重地向全市人民检讨。煤气化是城市现代化的标志之一。现代化的东西搞不好,还不如原始的:飞机出了问题,不如自行车安全;有了煤气搞不好,不如没有。老太太不管你公用局长有这原因、那原因,只知道点火就得着,不着就有问题。我要求市建委、公用局、煤气公司立即采取措施,保证居民用气。我向代表宣布,不会很长时间,在煤气供应上一定给大家一个可靠的感觉,不然就换班子,直到搞好。”
学法指导:首先让学生自读这段话,搞清楚所讲的内容。然后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究一下李瑞环讲话好在哪里,最后以书面的形式梳理好再在全班公开交流。
明确:李瑞环同志紧扣话题中心,我们的工作没有做好,出了问题,要改。表达清楚连贯,这番话没有拿腔作调,表达出共产党人对人民利益的高度负责,群众十分满意。
2.“清楚连贯地表达思想观点,不离话题”要求:
集中:你准备说什么,即说话的主旨要明确。
简洁:不说废话,用语直截了当,以简单的话说出简单的想法。
连贯:开场白、中心和收尾各要些什么内容,相互之间该如何过渡,开场白与收尾如何呼应。
适度:要考虑到,从主观上,内容和形式上,身份和情感上,目的和对象上是否合拍。如果
不合拍、不适度,说话的效果就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五.拓展延伸
假如让你围绕“网络与中学生”这个话题谈其好的一方面,你打算从哪几个方面展开?
1.网络对中学生的学业的影响。2.中学生上网聊天的利与弊。3.中学生是否可以交网友
(1)有利于知识的学习。 (2)有利于人际的交流。 (3)有利于信息的储存等等。)
六.自主小结
清楚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使交际不离话题,这一点非常重要。要做到这一点,
我们首先态度要真诚友善,其次必须遵循这样三个原则:
(1)必须有明确的中心。(2)言之有序。 (3)用词造句要规范。
七.巩固训练 :在食堂的剩余饭菜该如何处理?对屡次乱抛乱扔的同学如何帮助?
专题 鸟
教学目标:
1.学习这个专题,引起对鸟的关注,初步了解“鸟文化”的内涵,引发学习兴趣。
2.在观察中亲近鸟,发挥联想和想象,获得美的启示。
3.体味作者的审美情趣,领悟作者所寄托的思想感情,深入体会“鸟文化”的内涵。
第一课时 2015年3月9日星期一
一、观鸟,感受鸟的美
1.鸟是地球上一种美丽的生灵,请同学们展示、观看老师和同学搜集的图片、视频等资料,说说鸟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2.你最欣赏鸟的什么美?为什么?
二、咏鸟,理解文学作品中的鸟的内涵
(一)猜咏鸟诗谜
1.来时沙碛已冰霜,飞过江南木叶黄。水阔天低云黯淡,朔(shu )风吹起自成行。( )
2.汉宫一百四十五,多下珠帘闭琐窗。何处营巢夏将半?茅檐烟里语双双。( )
3.鲜鲜羽毛耀晨晖,红粉墙头绿树枝。日温风轻语言软,应将捷报客人知。( )
(二)交流课前收集到的关于鸟的成语、谚语、俗语。
1.写出含“鸟”的成语5个 、 、 、 、 。
2.写出与“鸟”有关的谚语或俗语3句。
3.写出含“鸟”的诗句3句。
(三)读咏鸟的诗三首,回答问题:
(1)《闻雁》中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听到雁鸣声的?作者从雁叫声中产生了什么情思?
(2)《池鹤》突出地表现了丹顶鹤的哪些超凡之处?
A作者写群鸡、鹦鹉的用意是什么?作者写鹤的用意是什么?
B你最欣赏《池鹤》这首诗中的哪一句?为什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C《迎燕》哪些句子表现了人与鸟和谐相处的美好关系?
三、请你根据自己积累的知识,列举介绍文学作品中“鸟”这一意象所代表的形象,通常被人们赋予什么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2015年3月10日星期二
一、读鸟,理解作者咏鸟的情感。
(一)读屠格涅夫《鸽子》回答问题:
1.文章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就此谈谈自己的感受。
2. 文章在抒发自己的独特情感时用了哪些手法?请举例说明。
3.鸽子一般的象征含义是什么?本文寓寄了什么?
4.这个故事本身同屠格涅夫的很多文章——比如《蔚蓝的王国》——都是虚构的你认为本文中的鸽子能用其他的鸟来替代吗?
(二)读郭枫《空山鸟语》回答问题:
1.讨论《空山鸟语》的作者郭枫“偏爱”听鸟声的原因是什么?
2.本文意境幽美,充斥诗情画意。精读第二部分说说作者为咱们刻画了哪两幅鸟儿在空山名叫的精美画面,体会它弥漫的淡淡的诗情。
3.文中对鸟鸣声的摹写活泼传神,试举例赏析。
4.文中说:“想做一只鸟,在山中。”“在山中”一句能否删去?
5.本文中出现了鹧鸪,它是江南一带特有的鸟类,在古诗中经常出现它的形象。例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还有郑谷的《席上贻歌者》,后者中鹧鸪的文化含义更为典型,“座中亦有江南客,莫向春风唱鹧鸪”两句深深地透露出诗人客居异乡的羁旅之情。从鹧鸪的文化内涵出发,我们如何理解作者寄托的情感?
第三课时 2015年3月12日星期四
一、鸟与科学
阅读《参考资料》三篇短文, 体会鸟给人类科学研究带来的启发。
(一)古鸟化石
1.从科研层面来说,古鸟化石的发现有哪些意义?
2.第三段文字中,作者赞扬日本民族是个注重美与文化的民族,而认为“国人”普遍欣赏品位不高,你同意这看法吗?作者又说“所有占有欲的源头,几乎都是无辜的热爱”,你赞同这说法吗?
(二)飞鸟与飞机
1.读文思考:飞机与飞鸟之间有什么联系?
2.飞机与鸟相比还有哪些局限的地方?从中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三)鹰眼的启示
读文找关键句说说鹰眼给了人类什么启示。
(四)交流搜集的有关鸟的文章,全方位地认识鸟。
二、鸟与音乐
收集一些关于鸟的歌曲,并学唱。
三、“人与鸟”大讨论:该如何与鸟类相处?
鸟是人类的朋友,是和谐社会的一分子,就“爱鸟”、“护鸟”请你:
1)写出你所知道的我国目前已有的鸟类自然保护区的名称
2)就如何爱鸟、护鸟提三点建议
3)设计两则护鸟广告(可引用恰当的古诗句)
四、通过专题《鸟》的学习,我们对鸟的内涵有了更深的了解。某班同学利用黑板报出了一期“爱鸟”专刊。以下是其中一个栏目的内容,读后按要求答题。
鸽子:不管天气多么恶劣,也不管路途多么遥远,都不会失去心中的方向。它是为信念而飞的。
荆棘鸟:它不停地飞翔,不停地寻找,只是渴望站在荆棘树上让最尖最长的荆棘刺进胸口,唱出生命里唯一一次最美妙的歌。生命只为了那一声绝唱,却足以让人惊心动魄。
(1)请根据以上内容,为该栏目拟一个鲜明、恰当的主题(三至五个字)。
(2)根据这一主题,仿照该栏目内容的写法,为自己喜爱的一种鸟(题中涉及的除外)写几句简短的话。
纪念白求恩
教学目标:
1.认知文中夹叙夹议、以议为主的写法和对比的作用(重点)
2.从文本中通过阅读认知白求恩的精神品质 (难点)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新课。
二、简介白求恩生平和文章写作的时代背景。
三、整体感知:朗读课文,说说你对这篇文章写作目的的认识
四.合作达标:
1请找出各段的重点句,再参照重点句的意恩归纳各段要点。
第一段的重点句是:“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
要点:赞扬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
第二段的重点是:“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
要点:赞扬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第三段重点句是:“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
要点:赞扬白求恩同志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第四段重点句是:“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要点: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同志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2“叙”和“议”是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议论文,以“议”为主,“叙”是为证明论点提出事实根据,“叙”要扣住论点,“叙”得简明、概括。记叙文也“叙”和“议”,记叙文以“叙”为主,“议”是用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和意义,起画龙点睛,突出中心的作用。本文是议论文,运用夹叙夹议的写法,谈谈课文是怎样夹叙夹议的?
(1)第一段“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不幸以身殉职”是记叙,其余是议论。先叙后议。先概括简叙白求恩事迹,后赞扬他的国际主义精神。
(2)第三段“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是记叙,其余是议论。先叙后议。先简叙白求恩对技术的钻研和医术高明,由此及彼联系两种“一班人”给以批评教育。
(3)第四段“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我是很悲痛的”是记叙,其余是议论。先救后议。先叙述自己与白求恩的交往,然后分析和强调学习白求恩的意义。
(4)第二段可分三层,每一层都是先叙后议。
①②| ③④⑤67 |③⑤@
—“叙”叙”
第一层:先高度概括白求恩精神的具体表现,后号召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
第二层:先联系“不少的人”的表现,后分析“不少的人”的实质。
第三层:先转述从前线回来的人对白求恩的评价,后号召学习他的精神。
3.提问:文章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的?说说运用对比手法的好处。
第二、三段中把白求恩与不少人和一些人对比
┌───┬─────┬──────────────┐
│......│白求恩... │不少人和一些人 .............│
├───┼─────┼──────────────┤
│对工作│极端负责任│不负责任,拈轻怕重,喜欢自吹│
├───┼─────┼──────────────┤
│对人民│极端的热忱│冷冷清清,摸不关心,麻木不仁│
├───┼─────┼──────────────┤
│对技术│精益求精 .│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
│ .....│ .........│无出路,见异恩迁........... │
└───┴─────┴──────────────┘
对比方法的好处是,突出了白求恩崇高的共产主义精神,强调了向白求恩学习的必要性,明确了应该克服的缺点和今后努力的方向,从而有力的证明和阐述了论点。
4.第二段哪些话是正面介绍白求恩?哪些话是侧面介绍?侧面介绍有什么作用?
“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极端的热忱”是正面介绍;
“从前线回来的人……无不为之感动”是侧面介绍。
侧面介绍是为了补充正面介绍的不足,通过别人的眼光来写,增强了事实的可信度,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5.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l)用设问句,引起读者的注意。如:“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
(2)用双重否定句,加强肯定的语气。如:“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他,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3)用排比句,从人格、品质、修养、志趣、人生意义五个方面强调向白求恩学习的意义。采取排比增强了语言的气势,使赞颂的感情显得热情洋溢,同时也避免句子过于冗长,以此结尾,更加有力。如:“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五、小结
这篇议论文运用夹叙夹议的写法,既能使读者由表及里的认识白求恩同志,又能使读者懂得向白求恩同志学习什么,为什么要向他学
习。此外文章还运用对比手法,正面介绍和侧面介绍,语言生动简洁,说
服力强。
六、作业 布置
敬业与乐业
教学目标:1.认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观点。
2.能够通过阅读感知作者提倡的生活态度,能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导入课文:
我们应该怎么样去对待自己的工作
二、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默读课文。疏解字词,并圈点勾画文中表现作者对敬业与乐业观点、看法的语句。
2.对文中作者的观点,你体会最深的是哪一点?请结合自身的学习生活,谈谈你的理解。
3.演讲开始,作者就开宗明义提出了“敬业乐业”的主旨,说它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接下来,文中围绕主旨谈了哪几个问题?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逻辑联系?
梁启超引用《礼记》和《老子》中的格言,“断章取义”归结出“敬业乐业”的主旨后,分别淡论了“有业”“敬业”和“乐业”三个问题。“敬业乐业”的前提是“有业”,“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强调了“有业”是做人之本。“敬业”的含义就是专心致志心无致志、心无旁骛,“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仅有“发愤忘食”的“敬业”还不够,“乐以忘忧”的“乐业”才是人生最高的境界和价值。
4.演讲最后,作者言简意赅地把“敬业与乐业”总结为“责任心”和“趣味”,说“我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那么,你认为“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是怎样的?
“合理的生活”,首先是有一份正当的职业(或任何一件有价值的事情),不能“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对于所做的事情,要生出敬意,从而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忠实地把它做好;要从专心做事中发现乐趣,不是皱着眉头、满腹牢骚地叫苦,而是达到“乐以忘忧”的境界。
三、合作达标:
(1)作者所论述的“敬业与乐业”中的“业”仅局限于狭义的职业吗?
文中“业”的含义并不局限于狭义的职业。正如作者所言:“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所以,“敬业与乐业”的意义,就不只限于正式的谋生职业,也可以指生活中任何一件有价值的事情,不只限于成人的工作,也可以包括学生的学习。
(2)文中说,“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你赞同这种说法吗?联系现实生活说说你的理解。
作者“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的说法值得质疑。人类或个体的生活,并不都是只有“劳作”,“休闲”也是人生的重要内容。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休闲在生活中所占的比例,还在不断提高。正如“人不是为吃饭而生活”一样,人也不是“为劳动而生活”。
(3)梁氏的“敬业”说,有着矫正世风、改良国民性的积极作用。请联系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谈谈这种说法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有等级色彩的文化,中国人的职业观向来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人们的读书目的又是“学而优则仕”“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种官本位的文化,极度蔑视普通职业,尤其是体力劳动,人们纷纷以出人头地、显亲扬名为人生价值的实现。因此,课文论述的“敬业”说,有着矫正世风,改良国民性的积极作用。
四小结课文
五、布置作业
多一些宽容
一、教学目标 ⒈明确文章的论点,知道怎么样才能做到宽容。理解宽容与批评的统一关系。
⒉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组织学生自主探究文意与文章内容、主题、结构等;
⒊学会宽容待人,能够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劝说他人。
二、重点、难点
⒈重点:理解文章以讲道理为主的论证方法证明论点。
⒉难点: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段“宽容并不是无原则的迁就”这一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不满母亲牢骚话 一男子竟然打落母亲两颗牙
男子拒交两角存车费 抡钢锁将看车人打成脑出血
七旬老人在北京西客站餐厅休息挨服务员巴掌
1、学生谈谈发现体会:宽容
2、用来形容人的心胸宽广的名言有哪些
宰相肚里能撑船。 意志坚如铁,度量大似海。(毛泽东)
3、关于宽容的故事
(1)北宋时,吕蒙正为相。一次上朝,有个大臣在帘子后面嘀咕:“这小子还能办好政事吗?”吕蒙正装着没有听见,走了过去,他的同僚愤愤不平,让他追查。吕蒙正忙制止说:“查出来就会耿耿于怀,忘了他,还是不查为好。”
(2)明人杨翥,曾做过礼部尚书。一次,邻居家丢了一鸡,指着他的姓骂个不休。家人气不过,而杨翥却说:“城里又不是一家姓杨的,何必计较?”另有一家邻居住房较窄,下雨就得从杨家出水,搞得又湿又肮脏,家人汇报,杨翥反劝道:“总是晴天多雨天少嘛!”
那么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心胸宽广的人,如何才能拥有一颗宽容的心,来看这篇课文,《多一些宽容》它将教给我们一些方法。
二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⒈请同学们在预习和自读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用“宽容是……”的句式写一段话,要求:紧扣文本,语言通畅。 (学生读写。)
如:宽容是一种高尚的人格修养,是一种宰相胸襟,是一种大将风度。
⒉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并具体回答出本文围绕“宽容” 论述了哪几个问题?
讨论明确:全文按照为什么——怎么样的思路展开。体裁:由此可见这也是一篇议论文。题目揭示的是论点还是论题?(中心论点)
三、合作探究
(一)初读课文,明白道理
1、阅读课文,找出体现作者对宽容认识的语句,在此基础上找出作者的观点。
2、请位同学诵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本文作者阐述了一个怎样的观点?
明确:多一些宽容
(二).精读课文,理解宽容。
1、怎么样才能做到宽容?
明确:要做到宽容,就必须做到互谅、互让、互敬、互爱。
2、“互谅,互让、互敬、互爱”之间是一个怎样的关系?你认为其中哪一点最为难能可贵?
明确:四者之间有一个逐层递进的关系。“互谅、互让”是宽容的最基本的要求,“互敬、互爱”则是进一步的高要求,尤其是互爱,则是最根本的一点。只有互爱才能真正做到“互谅、互让、互敬”。
3、文章最后一段并不是讲要“多一些宽容”,是否多余?为什么?
明确:不多余,是文章观点的补充论证。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地一味强调宽容的重要性,可能会导致对丑恶甚至罪恶的姑息,要明辨是非、分清敌我 ,该批评、惩罚的还是要批评、惩罚。这样,文章做到了既旗帜鲜明,又滴水不漏。
四、 赏析语句,品味宽容
1. 教师师范: 爱能包容大千世界,使千差万别,迥异不同的人和谐的融为一个整体;爱能融化隔 膜的坚冰 抹去尊卑的界线,使人们变的亲密无间;爱能化解矛盾芥蒂,消除猜疑 嫉妒和憎恨,使人间变的更加美好。(可从内容 手法 作用 情感等方面去赏析)
2.学生参考教师提供的思路,从课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读一读、 悟一悟、 说一说。(交流时,教师适当点评)
3.教师小结文章语言的特点:看似平淡无奇的语言,有着深刻的意蕴和内涵。
五、运用宽容,解决问题。
1、请用具体事例说明“宽容并不是无原则的迁就。”
学生讨论、交流所想的事例。
2、在同学的交往中,面对同学们的一些错误或不良品质,应该多一些宽容还是多一些批评?
六、小结课文
9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