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2节 探索酸的性质
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方法与能力
1、会测定溶液的酸碱性;会使用试管和滴管进行物质(溶液)性质试验;(在此开始学生较多使用试管和滴管实验)
2、学会变量控制和对照实验设计等实验探究方法。(探究活动中的对照组设计)
(二)科学知识与技能
1、了解酸的主要性质;了解盐酸、硫酸、硝酸的个性;
2、举例说明酸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和对人类的影响;了解酸的使用注意事项。
(三)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1、开展“自制酸碱指示剂”、“调查当地酸雨情况以及对农作物和建筑物的影响”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对实践活动的兴趣;
2、通过认识酸的共性与个性,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教学。
二、重点难点
重点:酸的共性和三种常见酸的个性,会测定溶液的酸碱性和酸碱度
难点:酸的主要性质及其化学方程式
三、课时安排
共4课时,第1、2知识块1课时,第3知识块2课时(包括探究活动),第4知识块1课时。
四、教学建议
第1课时
内容1、什么是酸
酸概念建立的教学策略:
列举“酸味”物质----认识“酸性”物质----介绍常见的“酸”----分析“符号“特征---抽象“酸”的概念(建议把碱和盐的定义一起拿出来讲,并作对比加以区别)
建议:1、要充分体现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2、注意“归类”方法的渗透,培养学生概括能力,注意语言的科学性。
3、注意化学用语的教学。(对常见物质的电离方程式还是需要的,因为这样有利于学生对常见原子团化合价、离子符号的正确书写和对复分解反应规律的掌握,不讲的话学生对复分解方程式就变成了死记硬背)。
内容2、酸碱指示剂
本块内容是通过酸使指示剂变色,进一步认识指示剂,后续学习关联性较大,因此建议:1、让学生动手操作,培养相关操作技能是关键;(如玻璃棒、点滴板的使用)
2、注意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如物质的酸碱性用pH试纸测出,再对这些不同pH(酸碱性)的物质用石蕊试液试验,即可得出石蕊试液在不同酸碱性溶液中的显色变化结论。这实际上是提供了自制酸碱指示剂的方法)
3、鼓励学生自制酸碱指示剂,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实践能力。
(许多植物是天然的酸碱指示剂,如花、叶、水果的皮,教师可示范用酒精浸出的方法。有关方案可见资料链接)教师要加强这方面知识的储备。
第2、3课时
内容1、酸有哪些性质
教学策略:情景设置----实验研究----发现问题----科学探究----分析归纳
因此,建议用可以用以下教学流程:
创设生活情景---探究与“碱”反应---探究与“盐”反应----探究与“氧化物”的反应---产生新的问题----探究与“金属”的反应----归纳酸的共性
(创设生活情景可从胃舒平药入手)
建议:
1、做好相关实验是学生认识酸的性质的关键,最好由学生亲手操作实验。
2、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的实验观察方法,继续培养寻找物质变化证据的能力。
如指示剂颜色变化,产生气体,溶液颜色变化,产生沉淀等
3、注意科学研究的层次性----如在盐酸除铁锈的实验中,产生气体的原因探究。
4、注意“归纳”能力的培养。
(课本设计了一组用稀硫酸代替盐酸的性质实验(P12),通过对比,可尝试由学生归纳酸的一些共性)
5、通过酸用途的拓展学习,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性质 决定 用途”的思想。(P12图中性质→用途的理解还是有困难的)
6、重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每一节课下来化学反应式比较多,应该堂堂清,否则学生越积越多,对书写化学方程式有畏惧感)
第4课时
内容1、酸的个性
策略:实验----讨论----交流
(强调实验!应从实验中观察、得出结论,充分体现过程。)
建议:
1、注重对学生进行识标签、闻气味、稀释浓硫酸等技能的训练;
2、注意实验安全教育;
脱水性
3、可组织学生在课外收集“三强酸”的有关资料;(三种强酸的个性应有不同的侧重点:盐酸强调挥发性;浓硫酸应突出脱水性、吸水性和氧化性;硝酸则突出腐蚀性)
建议做浓硫酸使蔗糖脱水的实验,增加学生兴趣,并写反应式帮助学生对脱水的理解,但不需记。
4、及时介绍物鉴别的方法。
如氯离子的检验;硫酸根离子的检验;浓盐酸与浓硫酸的区别
五、资料链接:
1.浓硝酸的颜色
浓硝酸是一种无色的液体,但保存时间长了很容易变黄,这是由于硝酸受热、见光均易分解而产生一种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这种气体溶解在硝酸里而使硝酸呈黄色。
2.硝酸的氧化性
硝酸是氮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是一种强氧化剂,它能氧化许多金属。硝酸与不活泼金属反应,主要被还原为NO2或NO;若与活泼金属(如Fe、Zn、Mg等)反应,开始也能置换出氢原子,但生成的氢具有很强的还原性,它随即把硝酸还原为较低价的氧化物(N2O)或氨等。
3、自制酸碱指示剂之一
取下表所列植物花或叶,捣碎研磨,加入酒精,取浸出液,加入酸或碱,观察颜色变化。
4、自制指示剂之二-----从红萝卜皮中提取代用指示剂。
大多数植物的色素在不同酸碱度中会产生不同的颜色。人们可以利用这种性质来判断溶液的酸碱性。
削下萝卜皮,用酒精浸泡一天左右,过滤后取它的滤液,用pH从1—14的标准溶液标定。分别取标准液10mL,各加红萝卜浸出的滤液10滴,并记录颜色的变化。在测定待测溶液的酸碱性时加入代用指示剂,把呈现的颜色与标准溶液的颜色做对比,就可确定待测溶液pH的大致范围。经实验可知:红萝卜浸出液pH在6以下显红色,在6—8显紫色,在8—10显绿色,在10以上则显黄色。
也可采用其它的带色素的植物做上述实验,如凤仙花、牵牛花或苹果皮等。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