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如何发挥学具的作用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则是以具体形象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能动的发展过程,强调在教学中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这种教学观念的具体体现之一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
一、学具操作活动中应遵循的几个原则
(一)、针对性原则。
课堂教学中的操作活动要有一定的目的,要有针对性,不能泛泛而做,以偏代全,为了操作而操作。设计操作活动时,要考虑学生能否操作起来,会作出什么样的操作,操作后会得出什么样的结论,获得什么样的认识。
(二)、指导性原则。
学生操作学具应在教师的指导有目的、有步骤的进行的实践活动作过程中,教师必须精心组织、精心指导。对需要学生自己制作的学具,教师要交代清楚采用什么材料,学具的形状、颜色、大小等都要提出具体的要求,并教给具体的制作方法;对现成的学具,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选用、使用。学生操作学具时,教师要巡视指导,对操作有困难的学生要及时给予指点,必要时还要先示范,然后再让学生独立操作。
(三)、开放性原则。
所谓“开放”就是让学生围绕一个或多个问题从不同角度、按不同思路、以不同方法操作学具,探究解决问题。
二、以学具操作为媒介,充分发挥学具优势,在操作中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操作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积极的学习,主动的获得知识。教师应从转变教学观念的高度着眼,从培养兴趣、发展能力的角度着手,为学生创设最佳的学习环境。
(一)、于学具操作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热爱数学,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是学好数学的动力,也是素质教育的一大要素。利用小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征,借助于生动有趣的操作活动,能较好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学具时,应根据认知的规律,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活泼的活动环境,以激起他们对所学内容的关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于学具操作中,形成直观认知结构
小学生的思维还处在以形象思维为主导的阶段。他们在认知过程中,还不能脱离具体的感知过程。在教学中应遵循这一心理特点,设计安排一些操作活动,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以帮助学生形成鲜明的表象,促进其通过感性材料获取抽象的数学知识。
(三)、于学具操作中,促进智力活动外显
学生的操作活动实际上是智力活动的外显,手靠脑支配活动,在动手操作中,学生将眼睛看到的东西经过脑的分析、判断,作出相应的反应,然后通过自己的行动表现出来。这样能使各种感官运动协调起来,充分发挥其“内化”的作用,可以收到“以动促思”的良好效果。
总之,只要我们站在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高度去认识学具操作活动的作用,在“导”上下功夫,在“动”上做文章,于学具操作中贯彻诸项原则,就一定能让我们的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把我们的教学引入一个全新的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