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课题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6)
教学
目标
1.指导学生预习、复习,使学生懂得预习、复习的重要性,
2.结合学生学习生活,使学生了解认真完成作业的重要性,培养认真完成课内外作业的良好习惯
教学
重难点
培养课内、外主动预习、复习的习惯。
培养认真完成课内外作业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复备
一、导入新课:
好的习惯终生受益,今天老师希望大家养成一个好的习惯——自主预习、复习。
二、明确自主预习要求及重要性
1.汇报预习本课情况。
①知道了三年级预习课文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②看懂了哪些图?有什么问题?
2.结合以上情况说说什么是自主预习?预习有什么好处?
小结:是呀,你们是学习的主人,自觉地预习,你会发现你自己能学会和理解课文中的许多内容,而且能找出自己难以理解的一些问题,还能提出自己的看法,那样我们的自学本领就增强了,阅读理解能力也提高了,我们的头脑越用越活了。
三、指导课内预习
1.夸夸图上同学。
再次看图②③④⑤,弄懂他们是怎样预习的?
①同学们,你们预习时,坐得真端正!读得真认真!
②你有不懂的问题轻声问老师,你真是个不懂就问的好孩子。
③你们边读边圈圈点点,多专心哪!
④你们小组合作交流多热烈呀!大家一定有不少收获 2.指导预习第一课。
出示预习要求:
①读通课文,画出生字新词。
②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大意。
③再读课文,画出不懂词句,打上“?”。
教师提示:不懂的词句如何解决?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②查字典。③小组交流。④质疑。
学生预习,教师行间巡视摄像。
3.评评身边同学。
四、提出课外预习的要求
过渡:预习课文可以在课内,也可以在课外,瞧,他们是怎样做的?看图⑥。
①查工具书。②查相关资料。
五、明确复习要求及重要性
1.预习可以提高我们的自学能力,使我们开动脑筋、思考问题,那学过的东西为什么要复习呢?
2.听童第周的故事。
小结:①复习可以让我们将所学的知识掌握得更牢,使我们的能力更强。
②每天要复习当天所学内容。一个单元下来,可以复习生字词,再次巩固识记要求背诵的课文等等。
六、总结
评“成功之星”: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课前要预习、课后要及时复习,大家可要坚持这样,形成良好的习惯呀,老师相信大家能做到。
布置作业:预习,认真完成作业,复习上册所学古诗,收集关于春天的古诗。
认真完成作业
一、导入
1.汇报预习本课情况,相机提出为什么要认真完成作业。
2.展示几份优秀学生作业,小结导入。
“认真完成作业”既是我们的学习任务,更是一种好习惯,它可以检验我们知识掌握的情况,可以巩固我们所学知识,增强我们的学习能力。每个同学都要养成这个好习惯,你才能成为真正的成功者。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培养良好的习惯——认真完成作业。
二、指导渗透如何认真完成作业
1.夸夸图上同学。再次看图(4页、5页)
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夸,有困难的学着老师的提示语夸。
①同学们完成作业坐姿真端正。
②你的学习用品摆放得真整齐。
③你的作业写得真漂亮、整洁。
④你的执笔姿势很正确。
(相机过渡书面作业要认真完成,口头作业同样要认真完成)
⑤你认真地朗读课文,多投入呀!
⑥你借助课文录音读课文,方法真好!
⑦你们俩剪贴报纸、积累学习材料合作多好1
2.夸夸身边同学。
展示学生在家学习的照片,评议,在“成长塔”上贴“基石”激励。
三、激趣操练
1.同学们,你们认真完成作业这种态度被校少先大队部知道了,大队部也知道我们“寻找春天”的实践活动,大队委决定三年级的橱窗用来展示我们的作业呢1
2.小组合作,组长根据组员情况分工。
(老师带来了书法纸、白纸,我们的作业展主题是:我们的春天,大家可以将你收集的春天的古诗写下来,可以画画、剪纸装饰一下……)
3.学生当场操练,教师巡回指导、摄取镜头。
4.评评我自己。从态度、坐姿、执笔、练习本摆放等方面
作
业
设
计
按要求预习第一课。
板书设计:
自主预习、复习
好习惯受益终生
教
学
后
记
课题
1、长城和运河
教学
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了解关于长城和运河的史实,理解她们的特点,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热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诗歌。
教学
重难点
了解长城和运河的特点,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热情。
教学过程
复备
一、导入激趣
1、在我们中国,有两大建筑工程,一个像巨龙,一个像绸带。她们蔚为壮观,堪称“人间奇迹”,你们知道她们的名字吗? (师板书课题)
2、生齐读课题。
3、你们了解长城和运河吗? (运用课件或插图)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 各自轻读课文,要求读准确,读通顺,不多字,不漏字,不错字,不读破词、破句。
(2) 画出课文中的生字、生词,会读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
(3)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连绵起伏 曲折 蜿蜒 谱写
不朽 创造 奇迹 天堂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驾驶 连绵起伏 曲折 蜿蜒 嘉峪关 谱写
民族 创造奇迹 不朽 天堂 杭州 绸带
(2)指名逐个读这些词语。
(3)指名解释词语
(4)齐读出示的生词。
(5)指导书写生字。重点指导:蜒 族
3、再读课文,边读边想每一部分各写了什么。
4、理请脉络。
(1)、默读课文,看看诗歌的两部分都围绕"奇迹"讲了哪三个方面?
(2)、学生自学后讨论。
三、精读课文第一部分
1、导读:作者以什么样的方式看长城的?为什么要这样看长城?
2、阅读探究:
(1)比较句子:
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我看见了一个奇异的景象。
(2)景象的奇异表现在哪些地方? 画出课文中的有关语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你觉得长城怎样?可用哪两个词概括它的特点?“东起山海关,西起嘉峪关,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不朽”有哪两方面的意思?明明是人有感而发谱写了一篇又一篇诗歌,这里为何要说是万里长城谱写的? 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创造”分别跟前面的哪一个短语,跟后面的哪一个词相照应?
(4)“祖先”该怎么理解?
比较句子:
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5) 最后两行在第一部分中起什么作用? (突出中心)
3、指导朗读.
(1-4行)写“奇迹”的出现和特点的句子怎么读? (惊喜地)
(5-6行)写对“奇迹”抒情的句子怎样读? (赞美地)
(7-8行)写“奇迹”的创造者的句子又该怎样读? (敬佩并自豪地)
4、将第一部分三方面内容分组读,生评议。
5、指名读, 生评议。
6、齐读.
7、学用结合,延伸拓展
让学生观察文中长城的插图,用“巨龙、连绵起伏、曲折蜿蜒”等词写一段话。
四、精读第二部分
1、导读.
作者在蓝天中除看到了长城奇异的景象外,还看到了什么奇异的景象?
运河奇异在哪些方面?听录音并跟着默读第二部分,然后画出有关句子。
2、探究:
(1) 观察书中插图,填空并回答问题: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这句话是把什么比成什么,它们之间存在什么相似之处,你能说说吗? (相似之处在于:扁,柔,有光泽等)
(2)比较: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
像绸带飘落到大地。
像绸带飘向大地。
(3) 你从“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这句话读懂了什么?前半句“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过渡)“动人”一词可否换成“不朽”?
3、指导朗读.
4、这部分结构完全同于第一部分,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联系奇迹的历史和特点,想一想:朗读时的语气是否也和朗读第一部分的语气一致?同学们不妨自己试着读一读。
5、指名说说两大部分读法的区别。
6、同座可分两大部分互读,互相纠正读得不妥的地方。
7、指名读,其他同学闭眼体会,听后纠正。
8、师读两部分相同的前两句,男生读两部分关于描写特点的两句,女生读两部分关于抒情的两句,齐读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两句。
五、总结全文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读懂了什么?我们祖国的美仅仅在于两大奇迹吗? 文章仅赞美了祖国吗?
2、师总结
作
业
设
计
1、观察文中长城的插图,用上下面的词语写一段话。
巨龙 连绵起伏 曲折蜿蜒 奇迹
2、观察文中京杭大运河的插图,用下面的词语写一段话。
绸带 银光闪闪 伸向天边 奇迹
3、连一连。
战国 兵马俑 敦煌 汉 墓
秦代 颐和园 北京 莫高窟
明代 都江堰 徐州 园 林
清代 明孝陵 苏州 故 宫
板书设计:
教
学
后
记
课题
2、美丽的南沙群岛
教学
目标
1、能正确顺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默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星罗棋布”、“合壁”等词语。
4、通过朗读感悟课文内容,感受南沙群岛迷人的景色和丰富的特产,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海疆的思想感情。
教学
重难点
抓住文中重点词句朗读感悟南沙群岛的美丽与富饶。
教学过程
复备
一、激情导入
1、欣赏课件或插图
2、配乐解说: 宽广无限的大海真美啊,浪花飞溅,蔚为壮观.一派“烟波荡荡接天河,巨浪悠悠通地脉”的迷人景象。这就是祖国的南大门,美丽富饶的南沙群岛。
3、指导读题:美丽的南沙群岛。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画出生字,读准字音.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3、结合学生朗读纠正字音.
4、感知全文内容
(1)、引导学生边读边看图思考:你对南沙群岛的总体印象是什么?在课文中画出有关语句。
(2)、交流所画句子,齐读句子.
(3)、教师小结: 同学们读书很认真,不仅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而且知道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5、认读生字新词及其所在的主要句子。
浩瀚 海域 岛屿 辽阔 繁衍 心旷神怡 星罗棋布
三、精读感悟
学习第一自然段
1、传说中的南沙群岛是什么样的?
2、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1) “晶莹的珍珠”指什么?“一串串晶莹的珍珠”说明什么?(岛屿多)
(2) 南沙群岛有多少岛屿? 齐读第二句,边读边想象。结合理解“星罗棋布”。
(3) 指导朗读第一、二句。
师小结。
(4)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是怎样在南沙群岛上生活的?
指名读第三句,其他同学注意听。
评议朗读,结合朗读理解“浩瀚”, “生息繁衍”等词语的意思。
3、过渡:
(1)齐读第1自然段
(2)小结:南沙群岛历史悠久,我们每个人都为它自豪,课题是“美丽的南沙群岛”,那它美在何处?
学习第2自然段
1、 了解南沙群岛的悠久历史后,我发给你们每人一把金钥匙,开动脑筋去打开这座蓝色宝库。
2、 学生自学第2自然段, 思考:你用什么方法打开“宝库”? 在“宝库”里你发现了什么?
3、 组织讨论自学方法和所学内容,结合句子理解“蕴藏”和“用之不竭”的意思.
4、 为什么说南沙群岛是一座宝库? 请你通过朗读告诉我们为什么说南沙群岛是一座蓝色宝库?
5、师生合作朗读,体会总分写法。
小结: 南沙及其海域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水产资源,真不愧是一座巨大的蓝色宝库。
6、细细品味,感情朗读第2自然段并练习背诵。
学习第3自然段
讴歌了南沙群岛的富饶,你们想背上小画板去海边散步写生吗?
a 自由朗读第3自然段,把表示颜色的词画下来。
b 那金色的沙滩, 黝黑的礁石, 雪白的浪花, 翠绿的海水……任意的组合都是一幅美丽迷人的热带风光图.这些句子你们读懂了吗? 试着画下来.
c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边创作绘画.
d 评点学生作品,讨论为什么这样画?用书上的词语和句子说说.结合
e 创作绘画和课文理解"清澈明亮", "蓝玉", "五彩缤纷", "心旷神怡", "碧波浩淼", "充满魅力"等词语的意思.指名朗读学生喜欢的词句.
f 指导朗读本段的两个比喻句.
用"……像……"的句式把这两句练习说一说.
g 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练习背诵。
四、创设情景 加深体悟
1、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朗读体会。
2、老师或学生扮演记者对游客(学生)进行采访或让学生以导游的身份为南沙群岛作介绍。
五、仿段练习
1. 课文的第2,3自然段都是围绕中心句,从不同角度写出了南沙群岛的富饶和美丽.
2. 学习第2,3自然段的写法,以"公园真是鲜花的海洋"或"菜市场真是营养的宝库"为中心句写几句话。
作
业
设
计
结合课外搜集的文字和图片资料,请学生以总分的句式说说:
南沙群岛拥有难以计数的珍贵的海洋生物,有( )有 ( ),有( )。
南沙群岛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矿产资源,有( ),有( ),有( )。
南沙群岛贮存了用之不竭的海洋动力,有( ),有( ),有( )
板书设计:
教
学
后
记
课题
3、庐山的云雾
教学
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流连往返”造句。
3.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4. 认识总分段式,重点学习第2、3自然段的写法。
教学
重难点
1、 感情朗读第一小节,背诵第一小节,学会课文后的生字词,理解部分的词语。
2、体会遣词造句的优美,体会庐山云雾的奇幻,神秘。
教学过程
复备
一、 揭题
你们听说过庐山吗?它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地处江西九江市,有避暑山庄之美称,说起庐山,不由得使我想起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诗《望庐山瀑布》(师背)知道它赞美什么?其实,庐山最有特色的是它的云雾,庐山的云雾有什么特点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3课,板书:庐山的云雾(读题)
二、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感受庐山的风景、激情
(看插图)你们看,这就是庐山!
(播放课文录音) 边看插图边听
听后提问:庐山给你留下什么印象?(自由发言)
三、 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1. 提出自学要求:
读准生字字音,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思考:课文有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写的是什么?
2. 学生自读课文,同座位互相讨论第二个问题:每段写了什么?
3. 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出示词语卡片,检查字音是否读准。
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每读完一段及时正音,并说说这段主要讲了什么。
(这篇课文共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总写了庐山的云雾多和美,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分别写了庐山云雾的特点,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人们对庐山的云雾流连忘返。)
4、 再读课文,说说课文描写了庐山云雾的哪些特点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庐山云雾的两方面的特点,一是千姿百态,二是瞬息万变)
5、 读生字词重点理解:
秀丽、尤其、缠绕、弥漫、
变幻、千姿百态、瞬息万变
四、细读课文第1自然段
1.默读、思考:第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是什么意思?
2.指名回答,互相交流,教师点拨,指导朗读引背。
第一句:“秀丽”是什么意思?(用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用“秀丽”说一句话。齐读这句,突出“十分秀丽”。
第二句:“尤其”是什么意思?(“特别”。用换词的方法理解)庐山的云雾特别在哪里?(引导读书,找出“变幻无穷”,用自己的话说说这词的意思)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一、二两句。
第三、四句:在山上游览、漫步,会有什么感觉?(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云多)启发想象:在山上游览、漫步,眼前漂浮的是云雾,迎面拂过的是云雾,身边流动的是云雾,脚下踩着的是云雾,此时此刻你仿佛升上了云端,驾起云雾,在天空中行走,进入了仙境。引读:在山上游览~漫步山道上指导朗读,体会这种情境。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并引导背诵。
4.小结:围绕云雾多,写出了游人漫步山道的感觉。总写了变幻无常的云雾给庐山的景色增添了神秘色彩。
五、细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自读课文,找出中心句。
2.齐读中心句,说说这一段是围绕庐山的云雾哪个特点来写的。(板书:千姿百态)
3.轻声读文,联系情境,说说“千姿百态”是什么意思。哪些语句写出了云雾的千姿百态?(读书回答)
4.再读课文,想想作者用什么方法具体地写出了云雾的千姿百态的。(打比方)
5.齐读第一句,引读分述部分: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云雾弥漫山谷~云雾遮挡山峰~(感悟总述和分述的关系,体会作者是如何具体描写“千姿百态”的)
6.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比喻句之妙用并引背。
7.联系语境说说“笼罩”、“缠绕”、“弥漫”的意思;练习用“千姿百态”造句。
8.小结:这一段围绕中心句,具体地描绘了云雾在四个不同的位置所呈现的不同姿态,突出了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这一特点。
9.讨论学法:画出中心句——认识云雾特点——理请总分关系——感受云雾现象——练习背诵课文(以读贯穿学习的全过程)。
六、运用学法,自学第三自然段
七、检查自学情况
(读、议、背。重点是通过读议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云雾的特点写具体的)
八、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指导用“流连往返”造句。
九、总结全文
1.配乐朗读全文。
2.小结:总分的写法突出了庐山云雾的三个特点——多、千姿百态、瞬息万变。
3.引导学生逐段背诵课文。
作
业
设
计
1.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瀑布(pù pò) 似乎(sì shì)
变幻(hù huàn) 系鞋带(jì xì)
2.比一比,再组词
庐( ) 姿( ) 泻( ) 幻( )
炉( ) 资( ) 泄( ) 幼( )
3.填上合适的词:
(1)庐山位于我国的( )省九江市境内,这个省的简称是( )。
(2)庐山的云雾是( )的,也是( )的。
(3)庐山的景色十分( ),漫步山道,常常会又一种( )、( )的感觉。
4.课后收集庐山的图片资料,同学之间进行交流
板书设计:
教
学
后
记
课题
习作1
教学
目标
1. 能借助观察图画读懂例文《脱棉衣》,感知小作者的所思所想。
2. 能通过讨论交流,明确观察多幅图作文训练的要领。
3. 能有顺序地、比较细致地观察书上提供的两组图,选你喜欢的一组,练习写一件事。
教学
重难点
能通过讨论交流,明确观察多幅图作文训练的要领。
能有顺序地、比较细致地观察书上提供的两组图,选你喜欢的一组,练习写一件事。
教学过程
复备
一、观察画面,学习例文,总结要点
1. 图上有几个人物?能说清图上人物的关系并给他们分别取个名字吗?
2. 这四幅图写了一件什么事?
3. 分图简要说说图的意思。
4. 观察第二幅图的景物,引导学生思考叙述图上场景的顺序。
5. 阅读全文。
6. 教师小结:
这四幅图画的是宋霞的妈妈给宋霞脱了棉衣,觉得很轻快,由此想到要为家门口的小树脱棉衣的事。全文按图写了四段话,交代了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他们看到了什么,他们是怎么想的,怎么说的,又是怎么做的。
下面请同学们运用这样的方法仔细观察下面两组图,也请大家选你自己喜欢的一组,练习写一件事。
二、观察图画,运用要点,分图口述
1. 观察第一组图,说说这三幅图讲了一件什么事,给这件事加个题目,给图中人物起个名字。
(讲的是要爱护公物,不能乱写乱画的事。小猴子叫孙小圣,熊猫叫常助林。题目可以是“我错了”)
2. 观察第一幅图。
说说图上有谁,他们在干什么?
3. 观察第二幅图。
这时他们到了什么地方?孙小圣做了什么?常助林怎么做的?
说说孙小圣是怎么想的,常助林是怎么劝阻的。
4. 观察第三幅图。
常助林在做什么?孙小圣的表现怎样?
说说常助林怎么批评孙小圣,孙小圣的态度怎样,孙小圣会怎么说。
三、学生练写,指名点评,修改文稿
同座同学先看图分段口述,再连起来完整地说,相互补充,相互纠正。学生练写,教师巡回检查指导,收集学生习作中存在的问题,选择两名学生的习作进行点评,修改文稿,指导誊写。
作
业
设
计
板书设计:
教
学
后
记
课题
练习1
教学
目标
1.弄清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的简称的基础上背诵简称歌,理解带有简称的句子。
2.书写时注意写好捺画,并巩固笔顺规则。
3.熟记8个成语和记诵古诗《夏日田园杂兴》。
4.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一是让学生想说,二是让学生会说。
5.练习两个笔画及含有这两个笔画(横撇、撇点)的字。
教学
重难点
1、弄清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的简称的基础上背诵简称歌,理解带有简称的句子。
2、启发学生留心观察、记录简称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
3、指导学生熟读成诵,大致体会成语。
教学过程
复备
一、学习处处留心
(一)、熟记并背诵简称歌。
1.出示中国地图。
帮助学生对中国地图有一个整体认识,即中国地图像一只傲然挺立的雄鸡。
2.接着,借助地图了解我国有34个省、市、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
直辖市:北京、上海、天津和重庆
少数民族自治区:新疆、西藏、广西、宁夏和内蒙古
特别行政区:香港、澳门
3.了解有关内容
直辖市是由中央直接领导的城市,自治区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区域,是相当于省一级的民族自治区地方。
4.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简称。
5.熟记并背诵简称歌。
6.找朋友游戏。
巩固对简称与省、市、自治区名称之间对应关系的了解。
(二)、理解有关各省、市、自治区的句子。
1.出示句子。
启发学生边读边想:通过刚才的学习,哪些原本不理解的内容现在理解了?
2.交流。
3.巩固对简称所代表的含义的认识,初步知晓我国几大地方戏的名称。
小结:恰当地运用简称能使语言表述更简洁。
4.运用简称的词句。(留心观察、记录简称在日常生活中使用)
如:黔驴技穷、湘江、滇池、京沪铁路等。
二、 写好钢笔字
1.看看写的字。(“遮、越、处”三个字)要注意什么?
2.讨论要注意的地方。
3.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三个字的捺画的不同走势。
正确把握三个字的捺画起笔走势。
“遮”字一捺走势平缓;“越”字一捺比“遮”陡;“处”字一捺更陡。
4.知道学生认真、仔细、规范地描红、仿写。
5.注意写字姿势。
三、读读背背。
1.熟记8个成语。
(1)结合第一单元的课文,《庐山的云雾》加以理解。
风云变换:像风云那样变动不定。比喻事物变化复杂或局势动荡不安。
气象万千:气象,景象。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富于变化。
飘飘欲仙:漂浮上升,像要超脱尘世而成仙。
(2)指导记忆。
2.背诵《夏日田园杂兴》(其七)
(1)介绍:范成大写了一组《夏日田园杂兴》,今天学习《夏日田园杂兴》(其七)。
(2)引导学生看图,并借助图画读读古诗。(大致体会诗的意思与表现的情趣)
(3)小结:全诗用通俗的语言描绘了夏日农家昼耕也织的忙碌景象和儿童不会帮助织布,却在树下学种瓜的有趣情景。
(4)指导学生熟读背诵。
(5)搜集其他《夏日田园杂兴》进行积累诵读。
四、口语交际(聊聊春节)
1.设问导入:今年的春节,你是怎么过的?你知道过春节时,咱们这儿有什么习俗吗?今天咱们一起来聊聊春节。
2.出示题目:聊聊春节
3.借助插图(贴春联、全家观看“春节联欢晚会”、舞龙灯、吃年夜饭、给老人拜年……)勾起回忆。
4.交流本地春节的习俗,也可交流其他地方过春节的习俗。
5.自由练说、同桌练说、全班交流。
6.指名说。
作
业
设
计
板书设计:
教
学
后
记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