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XXX小学 语文 科第 五 册教案设计
(20XX-20XX学年度上学期)
课题:7、听听,秋的声音
课型:
新授课
任课
教师
XXX
教学
内容
简析
《听听,秋的声音》是一首现代诗,语言精练优美,富有韵味,作者抓住秋天里大自然的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
学生
学情
分析
课文主题恰好与这个时候的季节相吻合,孩子们理解课文时也能够借助生活认知展开想象,进而不断丰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教学
重点
难点
重点:从秋天的声响中,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
难点:准确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作者对于秋天浓浓的喜爱之情。
教具学具及多媒体应用
多媒体课件;钢琴曲《秋日私语》
课时
1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识“抖、蟋、蟀”等9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能够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妙。
3.仿照诗歌的形式,续写诗文,实现语言文字的内化延伸。
教学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课件激趣,谈话导入
1.谈话:同学们,现在已经是秋天了。对秋天你有哪些了解?老师也搜集了一些有关秋天的景物和声响,我们一起来看看。怎么样?
2.课件播放秋天的景物图片以及有趣的声音,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又听到
师生互动
教
学
过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了什么。教师小结:秋天的大自然不仅有缤纷绚丽的景色,还有美妙的声音,有位诗人就把这些声音写成了一首诗歌,孩子们,接下来就跟老师一起来学学这首诗歌。
3.教师板书课题:听听,秋的声音。学生齐读课题,教师适时质疑讨论:诗题中如果去掉一个“听”字,表达结果有什么不一样?(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课题用两个“听”,目的是要仔细地听,认真地听,安静地听,这样才能听到秋的声音)教师肯定学生的理解,同时归纳引入:孩子们,接下来让我们也走进大自然,来认真聆听秋天大自然里的有趣的声音吧。
二、话题交流,引出课题
1.质疑交流:在你们的眼里,秋天是什么样子的?(天气凉了,树叶变黄了,从树上纷纷落了下来,地里的庄稼都成熟了,苹果红了,石榴咧嘴笑了,大雁南飞,小动物忙着准备过冬的粮食......)教师适时引导学生用一个词语说说秋天给自己的印象(丰收的、美好的、凉爽的......),教师肯定学生的个性化感知。
2.过渡引入:秋天的景色是迷人的,而秋天的声音也是充满趣味的。孩子们,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秋天的大自然,来听听秋天的声音。(板书诗题:听听,秋的声音)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题,注意读得轻柔、缓慢一点。
三、自主学习,了解诗歌
1.过渡:秋的声音是怎样的呢?老师想请大家自己读一读诗歌,相信你们一定会听到很多有趣的秋的声音。提醒学生在朗读诗歌的时候,注意几点要求(课件出示:自由朗读诗歌,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碰到不懂的可以翻翻工具书,请教老师、同学)。
2.检查反馈自主朗读诗歌情况:
(1)课件出示文中要求会读的9个生字,引导学生说说在朗读的过程中有哪些生字的读音容易读错。教师适时重点聚焦“振、掠、吟”三个生字,其中“振、吟”都是前鼻音,不要
学生齐读课题
师生互动
师生互动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题,注意读得轻柔、缓慢一点
学生说说在朗读的过程中有哪些生字的读音容易读错
教
学
过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读成了后鼻音,“掠”中间的介母是“ü”,不要读掉了,不要将“掠”读成了“京”音。学生再次朗读生字,同时试着给生字组词、扩词。
(2)指名分小节朗读诗歌,教师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适时进行范读指导,特别要随文强调生字的正确朗读。 引导学生齐读诗歌。
3.引导学生再读诗歌,说说诗歌作者听到了哪些秋的声音。用“~~~~”画出来。 然后与同学,老师交流,教师适时归纳板书:落叶,蟋蟀大雁,秋风,同时引导学生明确诗歌第1-3小节具体描写了秋天的声音,并再次齐读三小节,注意读准表示声音的词语。
四、聆听声音,想象体味
1.质疑探究:这此声音都是怎样的?你最喜欢哪种声音呢?认真朗读诗歌第1-3小节,找到你最喜欢的那一节边读边展开想象,同桌之间互说自己好像看到了什么。
2.学生交流对声音的感知,教师适时播放落叶、蟋蟀、大雁、秋风的声音,引导学生借助声音体会景物的特点。
3.交流自己最喜欢的部分,并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
生:我喜欢诗歌第1小节,因为我从“唰唰”这个词语中感受到了树叶在秋风中挣脱树枝,慢慢飘到地上的样子。
师:诗歌中将这个声音比作了什么?
生:比作为黄叶与树枝道别的话音(板书:话音)。
师:从这样的道别场面中,你似乎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我似乎看到了树叶依依不舍的样子,听到了它对大树反复说“再见”。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第1小节,注意想象落叶与大树道别时的不舍情形。)
生:老师,我喜欢秋天蟋蟀的叫声,它听起来就像是谁在唱歌。
师:你特别善于想象。是啊,诗歌作者也跟你一样,觉得蟋蟀的叫声就是它和阳台告别时的歌韵(板书:歌韵,引导学生说说对“歌韵”的理解,教师补充解释:歌曲的韵味)。
学生齐读诗歌
学生再读诗歌,说说诗歌作者听到了哪些秋的声音
认真朗读诗歌第1-3小节,同桌之间互说自己好像看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对声音的感知
师生互动
教
学
过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课件播放鳞螺鸣叫时的动态画面,引导学生感受其动作,声音的特点,同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2小节,读中体会蟋蟀声音的美妙特点。)
课件出示第3小节。
师:可爱的大雁就要到南方去过冬了,孩子们,临走前大雁会对好朋友说些什么呢?
生:叮嘱好朋友们做好过冬的准备。
师:你知道“叮咛”的意思吗?(板书:叮咛)生:就是一遍又一遍地说。
师:是啊,有这样暖心的叮咛,大雁的朋友们一定非常激动和开心。除了大雁的叮咛,在秋天的田野上,你还听到了什么声音?
生:听到了秋风的歌吟(板书:歌吟,适时补充解释“歌吟”:歌唱吟咏)。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交流秋天的田野是一幅怎样的景象,从中体会秋天丰收的喜悦之情。
4.播放《秋日私语》,指导学生配乐有感情地朗读第1-3小节,注意体会不同声音的美妙特点。
5.过渡:同学们,让我们走进秋天,走进辽阔透明的音乐厅,你从哪些地方听到了秋天的声音呢?(课件出示诗歌第5小节)
(1)学生自主朗读第5小节,看看秋天的声音都藏在哪些地方。
(2)学生交流,课件聚焦“叶子、小花、汗水、谷粒”,同时补充出示相关事物的图片。引导学生从每一片叶子,每一朵小花,每一滴汗水,每一颗饱满的谷粒里感受秋的声音,秋的美丽,秋的丰收以及秋的温馨和喜悦。
(3)指导学生带着温馨与喜悦之情一起有感情地朗读第5小节。
6.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根据自己课前聆时到的秋天大自然的声音,说说秋天还会有哪些声音。教师适时引导他们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种声音,仿照课文第1、2小节的样子写下来,并与同学交流,教师指导并在全班展示,课件再次播放《秋日私语》,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自己的小诗。
7.小结:是啊,秋的声音无处不在,它们从远
师生互动
学生配乐有感情地朗读第1-3小节,注意体会不同声音的美妙特点
学生自主朗读第5小节
学生带着温馨与喜悦之情一起有感情地朗读第5小节
师生互动
教
学
过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方匆匆地来,又向远方匆匆地去。 同学们,来,让我们再次认真听听秋的声音(课件出示第6小节,学生齐读)。
8.指导学生将诗歌连起来有感情地进行朗读,课件播放音乐,学生在美妙的旋律中读出诗歌的画面感以及声音的美妙感。
五、课堂小结
1.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学习收获,教师适时引导他们从秋天的声音里体会诗人对于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补充板书:喜爱、赞美)。
2.教师小结:美丽的秋天已经向我们走来,秋天的声音无处不在。 同学们,让我们再次感受一下秋声带给我们的喜悦吧(配上音乐,指导学生有感情地齐读整首诗歌)!
学生将诗歌连起来有感情地进行朗读
学生说说自己的学习收获
板
书
设
计
7、听听,秋的声音
落叶:话音
蟋蟀:歌韵
大雁:叮咛 (喜爱、赞美)
秋风:歌吟
…….
教
学
反
思
教学这首诗歌时,教师遵循了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充分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并在翻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对于秋天以及秋天声音的认知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从而自然融入到诗歌的面面和意境之中,巧妙地将抽象的文字转化成真实的主观感受。同时,教师还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秋天大自然的景物之“美”以及声音之“趣”,让学生在图文对更学习过程中更好地体会到了秋天的美好,从而唤醒对秋天声音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实现了与诗情的共鸣。另外,本课教学最大的亮点就是采取了“读写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不仅进一步内化了对诗歌的认知,同时也有效提升了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