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孔乙己》“探究式”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叶育林
设计思想:《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是一片意蕴非常丰富的课文,它是十九世纪末中国社会的高度浓缩,可以探究出许多丰富的思想来。在教学设计上,我抓住本文的一个核心动作——“笑”进行构思,从而突破文本,探究这一现象背后丰富而深刻的人性以及社会本质。
教学目的:
1、理解文中不同人物的“笑”的不同含义。
2、剖析孔乙己悲剧的根源。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分析孔乙己的形象。
教学难点:剖析孔乙己悲剧的根源。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孔乙己》这一短片小说,是先生的代表作之一,经久不衰。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一悲剧形象的价值,探讨造成悲剧的根源,一起走进《孔乙己》。
二、 作家作品
1、 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品:散文集《朝花夕拾》,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
2、 时代背景:《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最初发表于1919年4月《新青年》,后收入小说集《呐喊》。这是鲁迅创作的第二篇白话小说,也是他继《狂人日记》之后的又一篇讨伐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的战斗檄文。
3、 整体感知
1、(课前布置预习)阅读文本,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明确:本文记叙了一个深受封建思想毒害、没落迂腐的旧知识分子最终被黑暗旧社会吞噬而又至死不悟的故事。
2、文中有一个动词贯穿孔乙己从出场到离去,这个动词是什么?
明确:这个动词是“笑”。孔乙己在人们的笑声中出场,又在人们的笑声中一步步走向死亡的。“笑”贯穿着全文。
3、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有关不同人物“笑”的语句。
(1) 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
(2) 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3) 在这时候,众人也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4) 在这些时候,我可以附和着笑,掌柜是决不责备的。而且掌柜见了孔乙己,也每每这样问他,引人发笑。
(5) 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
(6) 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
(7) 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四、感悟探究
如何理解别人对孔乙己的“取笑”
1、梳理“笑”:这些“笑”是文中哪些人的行为?
明确:短衣帮(所有喝酒的人、众人、)掌柜、孩子
2、品味“笑”:
短衣帮的“笑”
①短衣帮是谁?
明确:社会的底层劳动者
②他们的社会地位怎样?试分析他们的“笑”?
明确:他们像孔乙己一样处在社会底层,他们的经济地位、社会地位、生活境况与孔乙己类似,是被压迫者、被剥削者。
他们与孔乙己可以说是同病相怜,应对孔乙己的不幸遭遇和内心痛苦给予极大的同情,不应该讥笑孔乙己。不应该取笑反而取笑,这是为什么呢?根源在哪里呢?根源就在于“病态社会”。这种“病态社会”正是封建文化道德对社会毒化的结果,正是这种“病态社会”使人们也染上了病态心理,它扭曲了人们的心灵,孕育和造就了这些“病态人物”,在被压迫中,彼此形成了一种冷酷的心理状态,麻木、愚昧、不觉悟,甚至连最起码的同情心也丧失了。这就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和封建制度的腐朽和黑暗。至此,作者触到了造成这种局面的实质问题——这一切都是由于封建社会制度造成的,这无疑有力的鞭打了罪恶的封建社会,抨击了整个人吃人的封建制度,从而使小说的主题更加深刻,更加突出。
掌柜的“笑”
明确:掌柜是一个剥削阶级的代表人物。他的取笑是对受苦人的一种玩弄,一种凌辱,他的快乐建立在穷人痛苦之上,这是由他所处的社会地位决定的,不足为怪。这是冷酷无情的笑。
孩子们的“笑”
明确:小孩子不谙世事,毫无目的,就是觉得孔乙己的行为很滑稽,因而欢笑,这是天真无邪的笑。
3、探究“笑”
①从这些“笑”声中,我们可以窥探当时怎样的社会风貌?
明确:从这些笑中我们可以窥伺到当时病态的社会风貌:封建政治压迫、封建经济剥削、封建文化毒害,在被压迫者心中形成一种隔阂、冷酷的心理状态和麻木不仁,使他们连最起码的同情心也失去了。作者用形形色色人们的笑,揭示出吃人的社会的本质。
②为什么要写众人对孔乙己的“笑”?
“笑声”贯穿全文,这阵阵笑声跟孔乙己的不幸遭遇形成了强烈的对照,它深刻地揭露了社会的黑暗与冷酷,同时批判了国人的冷漠和麻木。
以乐写哀,倍增其哀。
③从这些“笑”中,我们可以看出孔乙己悲剧的根源是什么?
明确: 直接原因:偷窃挨打,困顿而死
自身因素:热衷科举、好吃懒做、鄙视体力劳动……
社会制度:封建社会和封建科举制度牺牲品
社会因素:民众麻木、冷漠、缺乏同情
课堂小结
通过对课文中不同人物“笑”的探究,我们认清了孔乙己所处社会的本来面目,明确造成孔乙己悲剧的根源。通过“笑”这一突破口,我们接下来的学习将会变得更加轻松。
五、 布置作业
⑴ 试着分析孔乙己这一形象。
⑵ 归纳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六、 板书设计 短衣帮的“笑”——麻木不仁的笑
笑 掌柜的“笑”——冷酷无情的笑
孩子们的“笑”——天真无邪的笑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