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题目:昌豪公司经营的信用建设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在2001年加入WTO之后,我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或多或少都面临着严峻的企业信用危机。造成这种企业现象的原因一是企业本身缺乏信用观念,二是企业未曾在经营中进行信用制度建设。
诚信经营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在市场经济体制中,信用是市场经济的重要基础,良好的信用关系是企业最好的发展优势和竞争手段,而这也正是我国企业在企业信用状况方面所缺失的。如何进行企业信用建设,增强企业信用观念、维护企业良好信用关系、维持诚信经营意识就成为众多企业发展和建设的焦点。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对我国企业诚信营销的机制进行研究和探讨,调查研究我国企业诚信营销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并找出对策。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的历史、现状和研究目标:
(一)国外研究的历史、现状
关于企业信用的研究,最早是西方学者从经济学角度入手,认为企业信用是与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相适应的,在很早以前就十分重视信任的作用,开始探讨市场经济的道德基础问题,认为运行良好的市场秩序需要某种道德支撑,而信誉或信用则是市场经济最重要的道德基础,并取得了一系列理论研究成果。
最早在理论上涉及到企业信用问题的应该是现代西方经济学鼻祖、英国著名经济学家Adam Smith,其早在1759年就在《道德情操论》中就指出经济活动是基于社会习惯和道德的,脱离社会习惯和道德,交易活动就会受到影响,交易基础就会动摇。之后他又于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中谈到经济行为动机的自利性,认为出于同情、仁爱动机与出于自利动机的行为同样具有道德价值,既论证商业促进文明进步,又认为商业蕴涵了互助友爱、自由平等、诚实守信、勤奋节俭等美德。
1879年德国经济学家Bruno Hildbrand提出了信用经济的概念,将人类经济发展分为三个不同时期——实物经济时期、货币经济时期和信用经济时期,认为在前两个时期的交易活动中,权利和义务的实现和履行是同时的,而“信用经济”阶段是以信用作为媒介的交换,商业交换的结果是信用信息的转让,而不是黄金与现金转让。
20世纪初叶德国社会学者Max Weber在其《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无数次强调恪守诺言是资本主义获得成功的重要信条,认为信用就是金钱。
1937年英国经济学家Ronald Harry Coase在《企业的性质》中谈及交易成本理论,从交易费用方面论证制度与信用的关系,认为当交易费用大于零时,法定权利的初始安排必将影响资源配置效率,企业不讲信用会引发和增加交易费用,降低资源配置效率,而通过降低交易费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关键是构建一个经济人讲诚信的收益大于不讲诚信所付出的成本的制度。
美国学者David J Fritzsche在其著作《商业伦理学》中写到,无论从宏观角度还是从微观角度上讲,道德的行为都是商业长期成功所必须的,从宏观上讲,不道德的行为会扭曲市场体系,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从微观上看,不道德行为导致企业长期经营成果下降。
日裔美籍学者Francis Fukuyama则在其所著的《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一书中从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出发,分析到社会团体中人们之间的彼此信任、蕴涵着比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更明显的价值,认为以信用为代表的社会资本与物质资本一样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二)国内研究的历史、现状
在旧中国,信用在民族文化方面只有诚信守信一说,即使到了近代也无较大发展,我国对于企业信用的研究明显晚于国外,且滞后于我国企业信用发展的实践。在新中国之后,国家经济长期处于计划经济条件下,信用的作用就显得微不足道,因此,我国对信用的理论研究几乎为零。之后随着改革开放,我国开始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对企业信用要求越来越高,国内学者和企业界人士开始了对企业信用文化的持续关注和研究,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995年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在其著作《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中认为“企业产权决定了企业所有者的风险态度”,阐述了企业之间信用的建立是在企业产权明晰基础之上的,只有产权明晰、权责分明,企业之间的信用制度才能从根本上建立起来,才能有效地抑制企业的失信行为并使失信行为受到相应的惩处。之后他在2001年出版的著作《产权、政府与信誉》中进一步论述这个观点,认为产权问题是造成我国企业失信行为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2001年中国著名社会学专家郑也夫在其著作《信任论》中谈及信任、理性和习俗三者之间的关系,分析了人类信任行为的生物学根源、心理根源、制度基础和文化基础。
2003年国内学者王良出版《社会诚信论》一书,介绍了西方国家建立社会信用评价体系以及诚信监督约束机制的做法和经验,提出了建立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具体建议,形成了较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理论。
2006年西安财经学院教授李颖出版《企业信用文化》一书,详细介绍了企业信用文化的相关理论,把企业信用文化分为信用物质文化、信用行为文化、信用制度文化和信用精神文化等,提出要培育企业家的儒商人格来提升企业信用理念,在构建企业信用文化时,提出要建立企业学习型组织。
2006年国内学者叶陈毅在其著作《企业信用制度论》一书中从经济学、行为科学和管理学等视角对企业信用管理进行了系统的理性思考,并明确提出要培育以诚信为本的企业信用文化。
(三)研究目标
在当前我国企业所面临的国内外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加之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自身不注重信用问题,在信用建设方面缺乏经验和态度,本课题主要通过实地调查和收集文献资料的方式,通过对文献资料的研究和对企业的调研,了解企业经营中的信用现状,讨论信用建设对企业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和重要性,针对性研究分析企业在经营中遇到的信用问题,并根据企业在信用方面存在的问题,总结企业经营中信用建设的经验对策,探讨企业有效进行信用建设的方法和途径,以求能对企业信用建设起到借鉴作用。
三、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一)基本内容:
本课题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1. 绪论。主要介绍本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以及研究方法,梳理国内外企业信用建设相关的研究理论成果,论述该问题的研究意义。
2.企业信用建设的相关概念和理论。主要阐明信用的概念和分类,说明企业信用问题可能对企业造成的影响及重要性。
3.昌豪公司的信用建设情况。从企业上下游供应链出发,针对企业信用现状和企业信用建设环境,分析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发现的信用问题。
4. 昌豪公司信用建设的对策建议。针对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发生的信用问题,结合国内外学者及相关文献提出的观点,提出能够促使企业有效进行信用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二)研究方法:
1.调查法。主要通过企业实地调查,了解企业信用现状,收集企业经营中的信用问题,对信息进行汇总、整理和分析,并对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
2.文献资料法。主要收集以往国内外学者在企业信用建设问题方面的研究历史与现状,特别是关于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与建议,加以完善或重新做出建议。
3.归纳法。在收集的资料里有很多学者专家的观点,不过他们都只是提及其中的某些方面,本文对这些观点进行总结,作为本文研究的依据。
四、课题研究的步骤及进度安排:
2011.10.24-2011.11.15 确定题目,收集查阅相关文献资料。
2011.11.12-2011.12.14 完成开题报告。
2011.12.17-2012. 3.15 完成课题调研,进行毕业论文的初稿撰写。
2012. 3.15-2012. 4.19 完成毕业论文的终稿。
2012. 4.22-2012. 4.26 完成论文的格式化审核,提交成果材料准备答辩。
2012. 4.27-2012. 5.12 进行论文答辩。
五、课题的成果形式:
本课题将通过论文形式展示成果。
六、其他有关问题或保障机制:
1.很多相关文献都是提出一些改善信用现状问题的对策,没有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的探讨和调查,对于问题的形成原因与分析存在着一定的难度。
2.本课题是一个研究性比较强的课题,笔者缺乏实践经验和相关知识,可能会考虑不周到及分析不全面,需要指导老师的指导。
3.对于企业经营中的信用建设这个课题,是学术界讨论较多的课题,但大多从宏观角度来研究企业经营中的信用问题,缺乏从实际方面入手探讨、解决问题。
4.本课题的研究已经收集多篇的参考文献,为该课题的撰写提供了可靠的来源与保障。
指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签名: 月 日
系意见
系主任签名: 月 日
学院意见
院长签名: 月 日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