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传统壮族社区文化产业创新性发展研究——以广西那坡县吞力屯为例.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916364 上传时间:2024-04-07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4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统壮族社区文化产业创新性发展研究——以广西那坡县吞力屯为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传统壮族社区文化产业创新性发展研究——以广西那坡县吞力屯为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乡村振兴-148-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3 年第 34 卷第 13 期(总第 561 期)2019年6月,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指出要挖掘文化内涵,培育乡村特色文化产业 1。此外,习近平同志就发展文化产业作出重要论述,强调要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培育新型文化产业业态创新,推动民族文化市场主体发展,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2。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壮民族聚居的地方,超过30%的人口为壮族人口,在桂西北一带分布着较多的大大小小的传统壮族社区,传统壮族社区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创新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那坡县吞力屯位于广西与越南交界的南国边陲,由于环境较封闭,到目前依然保留着壮

2、族传统的民间文化,其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如何实现壮族传统社区文化产业创新性发展是壮族传统社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关键要素之一,是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的有效条件之一。1 现有文献述评及本研究的出发点1.1传统民族社区文化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社区(Community)的涵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它具有“直接、共同关怀”的意涵,另一方面,它意指各种不同形式的共同组织。一般来讲社区是由一定社会关系的人联结在一起的,他们因居住的环境一样,在生活中有较多交集,在价值观、情感、认知等方面有一定的共性。传统民族社区同样在一定的空间与时间内形成社会联系,他们在感情、

3、地理等方面形成了相同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历史上民族地区传统社区是维护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它连接着民族间的团结,也为文化的发展提供较好的条件。王世龙等 3指出民族传统文化社区的发展,是经济水平和文化保护的共同促进和长远发展。少数民族保留着非常丰富的传统文化,民族传统文化社区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文化的交流,同时在发展传统社区文化时也可以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比如近些年流行的民族文化旅游,较好地展现了民族文化的产业性质。李文勇等 4提到民族文化与旅游相互促进,互相影响,民族传统社区的文化生态系统在此过程中不断更新、积累、沉淀,促进传统社区文化的自我发展,赋予社区文化更强的生命力。非物质文化的发展可

4、以有效带动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是推动文旅发展的有效途径。贾争慧 5 指出产业化经营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内在要求,文化传承性是检验非遗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标准,科技创新是非遗产业化经营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民众的广泛参与是非遗产业化经营的有力保障。在传承中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在科技利用中创新民族文化产业,进而带动民族社区产业的发展。在对传统民族社区进行研究时,其文化旅游受到了普遍的重视,“以文促旅,以旅彰文”,两者相互促进,这为民族地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也是较多学者研究的领域。而站在文化产业的角度研究壮族社区的文献较少,本研究通过该方面的探讨为民族地区发展提供参考意义。1.2本研究的出发点那

5、坡吞力屯社区具有典型特征,这为壮族社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借鉴思路。从人口数量来讲,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惟一超千万的民族,研究壮族社区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那坡县是壮族聚集之地,其中吞力屯壮族是民族文化较为浓郁地之一,是壮族的典型代表。研究选取那坡县吞力屯作为案例进行分析,主要源于以下几点原因。一是吞力屯壮族以穿黑衣为美,特色鲜明,二是其保留着较原生态的壮民族文化,三是吞力屯在发展的过程中,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相关企业进驻,对其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其在社区文化治理方面有一定的经验,但 收稿日期 2023-02-08 基金项目 2021 年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乡

6、村振兴中广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文化产业发展研究(2021KY0381)。作者简介 周纯燕(1986),女,广西北海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文化与旅游。传统壮族社区文化产业创新性发展研究以广西那坡县吞力屯为例周纯燕(南宁师范大学,广西南宁530000)摘要 为加强民族地区社区文化产业创新性发展的研究,以广西那坡县吞力屯社区为例,采用文献资料、田野调查等方法,研究文化产业创新性发展的路径。研究认为,传统壮族社区应由政府牵头,加强壮族社区文化产业管理;增强企业责任意识,发挥中坚力量;重视社区文化产业创新发展,促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关键词 吞力屯;传统壮族社区;文化产业 中图分类号 F327

7、 文献标识码 A乡村振兴-149-也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吞力屯壮族传统社区在文化发展中,主要存在政府的监管弱、企业少、传承意识弱等问题。政府更多考虑的是脱贫致富但管理上又缺乏方法;企业发展注重利益的回报,没有利益则投入少;随着社会的发展,留在传统社区的村民若不能很好地谋生,他们会考虑外出工作;对自身文化的传承缺乏自觉性,对于是否主动投入到文化产业的发展,村民更多考虑的是发展给自己带来的收益,在一定程度上,该问题也是传统壮族社区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典型问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2案例透视:那坡吞力屯壮族传统社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困境那坡县地处广西与越南交界的高海拔石山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与外界交流少

8、,至今保留了较完整的壮族传统文化元素,被称为“壮族传统文化的活化石”。该民族以黑为美,他们的衣服从头饰到鞋子绝大部分为黑色,方便了劳作,不愧为最传统最质朴的少数民族之一。那坡壮族崇尚黑色一方面由于劳作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是源于蓝靛染织技术。由于此处偏僻,他们的房子依山而建,传统的民居为干栏式建筑,主要以木材为原料,部分也使用到石头,更多是就地取材,其保留着较原生态的民族文化,比如壮歌等,吞力屯是其典型代表之一。吞力屯距离县城约16 km。屯里以阶梯式的排房为主,是典型的壮族传统杜区。其文化特色是典型的壮族文化,较完整地保留了传统的文化内涵。这里的土地少,交通设施较为薄弱,和外界的商业往来较少,社

9、区里的青年男女更多地选择到外地打工。吞力屯壮族传统社区发生根本变化主要源于2002年中国南方机车车辆工业集团公司定点扶持,把吞力屯选定为实践旅游生态扶贫开发新思路的试点。目前吞力屯已开发成吞力黑衣壮旅游风情园。其传统的蓝靛染织技术、丰富的节庆文化、独特的民族服饰、富有吸引力的黑衣壮歌谣和舞蹈等,为其旅游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吞力屯传统社区文化产业的发展一方面要满足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另一方面要形成产业链,提供更多符合消费者需求的非遗产品,为社区经济发展添砖加瓦。其目前存在的主要困境为以下几点。2.1政府管理力度弱,措施力度有限早在2002年,吞力屯一方面得到了自治区旅游局20万元的财政拨款,另

10、一方面受到南方机车集团87万元的扶贫资助,政府开始对吞力屯进行民俗旅游村打造,主要依托原生态壮族的民族特色来发展经济,发展与保护相结合,形成活态传承。此外政府还拨款建设黑衣壮生态博物馆,用于展示那坡壮的传统民间文化,这极大地促进了黑衣壮的旅游。政府通过规划、引导、管理、制定政策及经济支持等方面促进那坡壮族村屯的文化旅游,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吞力屯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吸引了更多的游客过来参观旅游。据那坡政府官网显示,20022013年,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从每人每年900元增加到了18 000元,这是一个不错的成绩。但由于政府在管理过程中存在力度较弱等问题,如资金有限、投入布局分散、产业缺乏、文化宣

11、传不足等,人口少的吞力屯传统族社区没成形成强大的旅游吸引力。部分游客千里迢迢来了之后,看到的只是些零星的文化展示,没能形成可持续发展。文化治理的薄弱也进一步影响了那坡壮族人们对自身文化的自觉与自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黑衣壮文化的张力。2.2企业数量少,产业聚集发展不强由于那坡壮族文化的价值被发现,使得那坡的非遗文化逐渐受到重视,而作为那坡壮族风情较浓郁的吞力屯成为发展文化旅游的示范点。南车集团的扶持使得吞力屯社区面貌焕然一新,吞力屯也建成了黑衣壮族风情园景区,该景区由广西那坡黑衣壮族原生态旅游开发公司运营,对外收取一定的门票,游客来此旅游产生一定的消费,部分游客还到壮族家里住宿。这为社区及企

12、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收益。但体量小的吞力屯对企业的吸引力小,投资空间窄,产业集聚力弱。吞力屯文化产业发展受限严重,无论是传统的那坡壮族山歌、舞蹈,还是传统的手工艺品,均没有被充分利用起来,更没有形成产业链。2.3社区(民众)文化传承意识薄弱,文化遗产发展受限那坡吞力屯社区人数较少,约370人,这里居住的人全为壮族,他们朴实善良、勤劳勇敢、热情好客,独特的民族气息为其吸引游客奠定了基础。但这里深处高山,农业不发达,产业配套不完善。这些年由于政府及南车集团的投入与管理,道路变宽了、民居变漂亮了、文化活动中心也有了,但居民的经济来源还是非常有限,仅靠一些民俗表演、手工制作,没能吸引住年轻人的脚步。这

13、里同样出现了劳动力外流的现象,屯里的一些年轻女孩不读书后,就去发达地区打工,也有的甚至在外地结婚生子,致使吞力屯民俗文化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时代挑战。吞力屯传统壮族社区保留着较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文化内涵丰富,是一个个活化的民间故事,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容源泉。比如他们酷爱石头、服装以黑为美、保留原生态民歌等都是其文化产业发展的根基。但目前也出现了社区传统文化的弱化现象,缺乏向消费者输送的文化服务与产品。2.3.1以石头为代表的传统工具边缘化在壮语中,“吞力”意为坚硬的石头。正如其名字一样,吞周纯燕:传统壮族社区文化产业创新性发展研究乡村振兴-150-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3 年第 34 卷第

14、 13 期(总第 561 期)力屯堆积着很多石头,有的石头被用于做围栏,有的用于房屋建筑,甚至可以作为生产工具。石具隐喻在那坡那坡纪录片中表述为“石具的效用是人们的帮手”6。在一定程度上也意味着征服大自然的信心与勇气。随着社会的进步,传统的工具逐渐边缘化,伴随精神的意义也渐渐变弱。2.3.2传统的壮族文化不断汉化那坡壮族的服装以黑为美一方面来源于其蓝靛染织技术,另一方面也源于其劳动的需求。此外,壮族男女服装的个性美也引起了人们对黑色的关注,前盖大襟上衣配上宽裤脚,这是壮族男子的常规服饰,体现了男士的简约、力量之美;女士的裤子和男士相差不大,上衣一般配上右盖大襟和葫芦状矮脚圆领的紧身短式上衣,体

15、现着和谐、婉约之美。即使如此具有特色的衣服,今日的那坡壮族人民穿戴的次数也是在不断减少,年轻群体更多仅在节日时穿戴。壮族民族民俗在今天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汉化,着传统服装的人们越来越少,更多的是老一辈才穿。2.3.3节庆文化的发展商业氛围过浓吞力屯还保留着丰富的节庆文化。这在吞力屯旅游的开发中发挥着较重要的作用。在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中,目前主要运用于旅游的开发,存在着利用不充分,创新性不强的现象。强调节庆文化的旅游开发容易导致现实与舞台的分裂,不利于民族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2.3.4传统的天琴技艺、民歌的缺乏传承与发展壮族的民歌、天琴技艺来源于生活,在表达的过程中呈现出壮族的生产劳作,地

16、域特色明显。那坡壮族民歌在2001年的南宁国际民歌节进入了世界人民的视野,由于其独特的表现,吸引了大众的关注,进而走出那坡,走进国内外的舞台,其民歌成了一道亮丽的名片。但回到吞力屯社区,其天琴技艺、民歌展示的机会并不多。总体而言,那坡吞力屯保留着非常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民居、饮食等也是亮点之一。但普遍存在特色挖掘不够,创新性有待加强的问题。2.4科学技术应用较少,影响力较弱在社会日新月异的今天,科学技术不断被应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VR技术、以新媒体为代表的网络技术、人工智能等已成为了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工具与手段。在数字+非遗的今天,现代技术不断运用到各个方面。在智能时代,网络技术是非遗产

17、品智能传播的前提,大数据技术是智能传播的核心要素,而人工智能是人工与智能相结合的高级阶段 7。数字技术的发展,促进非遗的传播、展示、转化等。新媒体促进非遗文化的宣传,虚拟仿真技术为地理限制的文化体验提供了可能,数字博物馆实现了文化的保护与展示越来越多的数据显示技术为文化插上了飞翔的翅膀。而吞力屯社区由于地处偏僻、经济落后,在数字技术的运用方面还有待加强。3 壮族社区文化产业创新性发展路径21世纪以来,我国越来越重视文化强国战略,增强文化软实力,让中华文化走出去成了现今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文化产业发展源源不断的源泉之一,弘扬与传承传统文化,激活民族文化活力,为民族地区

18、产业加温,是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必须坚持社会利益、经济利益与生态利益三者兼顾的原则,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助推当地发展。传统壮族社区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以助推当地经济的发展,为当地的脱贫致富奠定基础。选择性地将社区的文化资源转化成生产力,创新文化业态,发展当地经济,促进人们对文化产品的需求,也为当地民族民俗文化的保护提供物质保障。吞力屯传统壮族社区存在的问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从小处着手,透过现象看本质,抽丝剥茧般地把问题看清楚,为解决问题提供一定的思路。在壮族传统社区发展文化产业中,应发挥多种力量,共同促进传统壮族社区文化产业的发展。3.1政府牵头,加强壮族社区文化产业管理首先,政府在民族文化

19、产业管理方面发挥着顶层设计的作用,对文化宣传、产业规划都发挥着引领作用。对外加强当地非物质文化的宣传,打造当地名片。其次,管理民族事务、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政府部门应因地制宜,对内尊重当地民族民俗文化,提高壮族民众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再次,依靠并鼓励社区村委会投身社区的文化建设中,在民族地区,传统社区间存在居住不集中、社区间联系少、文化资源分散的特点,政府在提升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时需以点带面,成片发展。最后,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政府工作人员要摒弃“等、靠、要”的思想,不能一味地等待上级的拨款,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发动企业加入到民族文化产业的保护与开发中来,打造一张壮族社区美丽名片。3.2

20、增强企业责任意识,发挥中坚力量企业是一个地区产业是否活跃的重要因素,传统壮族社区文化产业的发展自然离不开企业的牵引、带动作用,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的运营均需要企业的参与、生产、销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需要资金的投入,这些资金需要政府的支持也同样需要企业的供给。首先,抓住乡村振兴机遇,以点带面创新产业模式。广西地处祖国的南疆,壮族较多分布在桂西北地区,传统壮族社区大多居于乡村,乡村本身的商业发展并不完善,企业在发展中寻求利益的同时乡村振兴-151-也应增强责任意识,抓住乡村振兴的发展机遇,以点带面,挖掘传统壮族社区的文化特色,并将其转化成可供人们使用的文化产品,提振乡村文化产业规模,促进经

21、济发展。其次,合力发展,培育旅游一条龙服务。消费者旅游体验感的好坏,和当地的文化、景观息息相关,更和当地的软硬件设施、服务密不可分。企业作为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重要供给者,需联合发力,形成旅游消费的闭环。最后,大力发展体验经济,打造沉浸式文化产品。2002年,印象刘三姐拉开了实景演出的序幕,接下来各地纷纷效仿,这是沉浸式体验的方式之一。作为传统的壮族社区,深处山美水美的地方,文化别具一格。打造沉浸式文创产品,提升消费者的体验,发展当地经济,让消费者来了还想来。3.3社区主体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3.3.1吸引人才回流,依靠居民力量人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在大城市虹吸效应越发明显的今天,落后的民

22、族地区吸引人才回流越发困难。国家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无疑是一个良机,在“十四五”规划中也提到优化国土资源布局,无形中为乡村的发展定好了调。社区居民是社区文化产业的创造者和所有者、决策者和开发者,积极调动其在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中的责任和效用。作为民族地区,也应考虑自身产业的发展,增强人才回流吸引力,对非遗传承人进行补贴,提供更多工作岗位,让人们安家乐业。3.3.2创新非遗文化,在传承中发展前文中提到吞力屯丰富的非物质文化存在创新性不足的现象,这是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普遍存在的问题。我国是拥有悠久传统文化的国家,传统壮族社区是保留着传统文化的单元,挖掘传统壮族社区的文化资源,创新传统壮族文化,对其文化产

23、业发展至关重要。近年来,国家提倡在活态中保护与传承文化,保护了文化的原真性、增强了其使用价值。山东艺术学院田川流教授认为民族文化应该具有“原创性”、“积淀性”和“变异性”。发展壮族文化产业,不能一味地保持其原本的生活方式,应当淘汰那些已不适用目前生活的生产工具,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但对于文化中的精髓要继续传承,并保留代表着民族文化的元素。比如那坡壮族的衣服,以黑为美的传统可以传承,并不是世世代代穿着同样款式的衣服。创新非遗文化,更多在于其文化内涵的挖掘,通过转变呈现方式,使其成为适应生活的产品,并在活态中传承下来。这样的文化产品不仅仅可以为社区人们提供生活保障,还可以对外销售,增强文化的辐射力

24、。3.4加强非遗文化的传播、展示与保护新媒体、虚拟仿真、人工智能、5G等技术的发展为人类提供了便捷的生活。数字技术的发展,加速了社会的传播,这为文化传播提供了发展机遇。首先,传统壮族社区可以结合两微一抖等数字传媒,传播传统文化,加深人们对壮族传统文化的了解;同时结合新媒体,加强社区人们之间的沟通,组织文化活动,丰富社区间的文化氛围。其次,可以结合数字技术,成立数字博物馆,保护、展示壮族文化,为文化体验提供更多可能。再次,利用虚拟仿真技术,打造沉浸式旅游。传统壮族社区可结合壮族文化打造某个故事剧场,可以是话剧、歌舞剧,为其文化产业添砖加瓦。丰富的壮族文化是故事的源泉,现代科技是手段,两者相结合,

25、必将助力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壮族社区的民居、美食、服饰、生活方式、民俗活动等都是弥足珍贵的人类遗产,数字技术为文化产品的传播与文化服务的再创造提供了技术支持。最后,数字技术的应用,可以为游客提供更迅速方便的服务,消费者可通过线上了解信息,线上买单,线下体验,更好地体验文化消费。4结语我国拥有各式各样的传统民族社区,他们拥有一定的共性,也别具特色。其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地区发展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国文化产业的重要力量之一。政府应从顶层设计着手,发挥当地居民的力量,创新当地非物质文化,增加企业的责任感,引入科技力量,为传统民族社区的文化产业发展持续助力。在汉化越来越盛行的今天,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受到一

26、定的限制,但技术的发展为非遗提供了发展的契机,打破困局需各方重视,也需要行之有效的对策。参考文献1 新 华 社.中共中央办 公厅国务院办 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EB/OL.http/ 陈 剑,李忠斌,罗永常.特色村寨民族文化产业业态创新与高质量发展J.广西民族研究,2020(4):167-172.3 王世龙,吴晓山.民族传统社区文化旅游开发和谐度评价体系构建J.商业经济研究,2015(4):131-132.4 李文勇,何 花,王 娜.时空视角的少数民族传统社区文化变迁研究以甲居和甘堡藏寨“建房换工”习俗为个案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169-177.5 贾争慧.以产业化发展增强非遗活力J.人民论坛,2019(22):140-141.6 钟荛键.多模态隐喻视阈下黑衣壮文化的认知构建研究以纪录片 那坡那坡 为例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30(3):44-49.7 牛金梁.非物质文化遗产智能化传播的数字技术赋权逻辑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20(49):150-156.周纯燕:传统壮族社区文化产业创新性发展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