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指导思想:
新课程理念下的劳动技术课程,倡导以技术内容为载体,通过设计学习、操作学习,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理论依据: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拓展技术学习的视野,学会或掌握一些纸工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明确设计、操作的一般思想和方法;具有一定的技术探究、运用技术原理解决实际问题以及终身进行技术学习的能力;形成和保持对纸工的兴趣和学习愿望,具有正确的技术观和较强的技术创新意识;养成积极、负责、安全地使用技术的行为习惯,发展初步的技术能力和一定的职业规划能力,为迎接未来社会挑战、提高生活质量、实现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
纵观小学阶段的劳动技术课程,主要分为这几个领域。从教材的结构上分为技术基础与技术实践两部分内容。而纸工只安排在三、四年级,根据难易程度由浅入深、从平面到立体安排了这些实践内容,纸链重点训练用裁纸刀裁纸,对称图形和团花重点训练用剪刀剪纸。以后要学习的剪纸重点是训练用刻刀刻纸,利用折和粘的技术制作纸夹。而后面的这些内容则是剪、刻、折、粘等基本技法的一个综合,灵活应用。因而,剪纸,是学习纸工的一个重要基础。
本册教材是新版教材,共安排了这四部分内容,通过与旧版教材对比发现,纸工单元有以下几个特点,内容更丰富,富有童趣,新增了学生喜欢的内容——衍纸。知识更明确,便于操作,给出了单边与折边的概念。形式更多样,利于探究,借助这样的看一看、说一说。试一试、做一做,你发现了什么?更有利于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也就是方法性、指导性更强了。新版教材把《制作团花》作为一个独立的技术实践内容,其实教材写的是窗花,我认为,窗花的范围更广范,贴在窗户上的剪纸都可以叫窗花。教材中呈现的作品都是团花,考虑到教学的严谨,我就将上课内容改成《制作团花》。之前掌握了剪刀的使用,会剪对称图形。根据教材要求,这一单元至少要5-6课时,后面的泥工、十字绣、小养殖也都是必须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与技法,按照我区对于三年级劳动技术两周才1课时的安排,很难完成教学内容。其实这一单元在技术方面的训练点就是裁纸和剪纸。我便活用教材,对教材进行有效整合准备用三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学习裁纸刀的使用,把教材中与其配合制作的内容进行了不同处理,课上完成简单的《纸链》,《衍纸》的制作方法和相关知识作为课上知识拓展,小动物的编制方法与本课技术点无关,可以安排感兴趣的同学作为课后实践。本单元重点技术训练点是剪纸,用两课时完成。第二课时掌握剪刀的使用方法,课上掌握剪轴对称图形和连续对称图形的方法,把《剪喜字》作为课后实践。本节课是第三课时的内容。把《装饰链》中的内容融在了后面的两课时中。
学生情况分析:
初上三年级的学生,刚接触劳动技术这门课程,对于裁纸刀和剪刀的使用还比较笨拙,设计、操作的思想和方法才刚刚起步。他们通过本学科此前两节课的学习,知道了剪单边与折边的不同,折叠边不能完全剪掉,懂得了以折边为对称轴,画半个图形既可以剪出对称图形,两手的协调性也有所提高。他们在二年级的美术课学习过百变团花,知道可以用不同的花纹来设计图案,对于制作团花的方法和规律不清楚。通过数学课的学习,认识平角,熟悉三角尺各角的度数,但不知道在本课中如何使用。
3.教学方式
依据指导思想的教学理念与劳动技术学科的特点,本课将采用体验、探究、总结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
通过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探究制作团花的发法,总结折叠团花的一般规律,并通过创新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教学手段
利用课件和实物投影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交流、学习,掌握知识与技能。
5.技术准备
ppt演示文稿、实物投影、团花作品、剪刀、正方形彩纸。
教学目标(内容框架)
1.了解中国传统剪纸文化,会制作简单的团花。
2.借助观察、分析、交流、画图、评价的活动,经历团花的设计制作过程,掌握制作团花的方法和一般规律。
3.经历作品评价,懂得客观评价自己和他人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制作团花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探究折叠团花的一般规律。
教学方法:观察、尝试、探究制作。
教学流程
对比观察
发现特点
自主探究明确方法
合作探究
总结规律
运用规律创新制作
欣赏评价拓展延伸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
教学
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置意图
技术
应用
时间
安排
对比
观察
发现
特点
1.出示对称剪纸作品:
一把剪刀,一张彩纸不仅可以剪出漂亮的对称图形,也可以剪出这样的连续对称图形,还可以剪出这样的团花作品。
2.对比观察,发现特点:
(1)团花作品与连续对称图形有什么异同?
(2)这种有中心点,图案从中心向四周呈放射状展开的剪纸作品叫做团花。
3. 板书课题:制作团花
欣赏教师出示的作品。
观察、思考汇报:
对称图形和团花作品的排列方式不同。
利用漂亮的团花作品,调动学生学习制作团花的兴趣。
借助迁移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这样有助于使学生形成表象,抽象概括出团花概念,也为学生探究新知打好基础。
实
物
投
影
’
5
尝试
探究
明确
方法
(一)学习四瓣团花的制作方法:
1.自学课本18页上的流程图,尝试折一折。
2.观察折叠好的作品回答:
有几条折边?有几条单边?中心点在哪?
3.打开作品,观察折痕,是否每条折痕都相交于中心点?
4.出示正确的与错误的折法。
5.借助错例,引导学生明确,每次折叠都是折边与折边重合。
6.回忆一下,剪轴对称图形应该注意什么?
7.强调:不管怎样剪,折叠边是不能完全剪断的。
8.总结折法,整理板书。
9.尝试八瓣团花的折法。
指导:
把四瓣团花再次对折。
(二)合作探究,总结规律:
1.思考:
怎样折叠出三瓣团花?
2.小组合作,探究折叠方法。
(1)不断调试。
(2)用三角板的60度角比着折叠。
3.回忆八瓣团花的折法,你能快速的折出六瓣团花吗?
4.出示四瓣、八瓣和三瓣团花的折痕图观察:
在我们刚才折叠的时候,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5.小结:看来,我们要折叠几瓣团花,在对折一次的折边上找到中心点,把180度角平均分成几等份,剪出的图案就是几瓣团花。
自学,独立尝试折叠方法。
借助作品,全班汇报。
观察折痕,思考问题出在了哪?
对比观察。
汇报。
复习,回忆剪单边与折边的不同。
介绍折边全部剪断,会出现的情况。
四瓣团花就是将180度平均分成了4等份
独立尝试,指名介绍折叠方法。
思考、交流。
动手尝试。
展示汇报。
再次尝试,介绍方法。
观察、思考、试着总结规律。
要折几瓣团花,就将180度角平均分成几等份。
唤起学生的原有认知,同时也是对学生视图能力的培养。
复习单边与折边。
引导学生观察折痕,借助折痕形成多个交点的错例,发现每次折叠始终是折边与折边重合,
有助于学生掌握制作4瓣团花的方法。
借助旧知识的迁移,懂得要想让团花的边缘发生变化,就要在单边上加工,想要让团花的内部出现镂空的图案,就要在折边上加工。
为下一步总结折叠团花的一般方法和规律奠定基础。
理解将折好的四瓣团花再次对折,就是八瓣团花,懂得三瓣团花也可以快速的折出六瓣来。
引导学生借助三角尺中60度的角解决操作时遇到的问题,这也是渗透学习方法,可以借助工具来解决遇到的问题。
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地抽象概况出折叠团花的一般方法和规律,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减少了学生在实践中的失误。
用折叠4瓣团花的方法迁移到折叠多瓣团花的方法。
实
物
投影
演示
文稿
演示文稿
20
运用
规律
创新
制作
1.能根据我们刚才发现的规律,比一比,看谁折出不同瓣数的团花最多?
实践操作,是验证想法最有效的方法。
2.把折叠好的作品,用剪四瓣团花的方法剪一剪。
3.打开观察:
看看剪出的作品与自己的设计是否一致。
4.先剪完的,可以进行修改。
再次尝试折叠不同瓣数的团花。
在单边和折边上剪出不同的图案。
打开验证。
一是用作品验证前面的规律。二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剪出不同瓣数的团花。给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创新制作的平台。
演示
文稿
10’
欣赏
评价
拓展
延伸
(一)展示评价:
1.展示作品。
2.根据评价标准,填写表格。
3.进行改进。
(二)拓展延伸:
1.让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2.教师小结。
3.展示代表不同寓意的团花作品,调动学生再次制作的欲望。
针对展示的作品,师生进行评价。
学生谈你收获。
观看代表不同寓意的团花作品。
通过评价引领学生发现作品的优点和不足,在交流过程中,学会取长补短。
通过设计不同的评价内容,就是让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让不同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了解我国的剪纸文化以及团花作品在生活中的应用,进而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制作的愿望。
5
板书
设计
制作团花
步骤: 对折 将180度角平均分成几份 剪 展开
要求: 齐平 均匀 齐 完整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评价方式:自评、互评、师评、总体评价.
评价量规:
评价内容
自评
他评
教师评
能剪出团花作品
愿意尝试与众不同的剪法
在活动中愿意与他人合作
在活动中注意了安全
评价量规表:
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300-500字数)
巧用迁移引导学生探究制作团花的一般方法是本课的亮点。
以往教学,只是让学生按照书中的流程图进行制作,学生的学习处于简单的模仿状态。最终,只会制作一两种团花的制作方法,而且很快就遗忘了。
而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始终利迁移,不断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总结。首先是本学科知识间的迁移:用剪对称图形方法迁移到剪团花作品;用折叠4瓣团花的方法迁移到折叠多瓣团花的方法。其次是学科间的有机联系:折叠3瓣团花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我便引导学生借助三角尺中60度的角解决操作时遇到的问题,这也是渗透学习方法,可以借助工具来解决遇到的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