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七家子西山遗址
【七家子西山遗址】吉林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吉林城北3公里处昌邑区七家子西山上,旧称二道岭子。遗址坐落在东西长约200米、南北宽约100米、高出地面40米许的漫冈顶部和西、北坡,遗址散布面积约2万平方米。自1960年发现以来,曾经省、市文物考古工作者多次调查,吉林市博物馆先后在这里采
集到压制石器、打制石器、磨制石器、纹饰陶片、素面完整陶器和残陶器等200多件。压制石器皆为圆头刮削器,多燧石质地。打制石器多为亚腰石锄。纹饰陶片一般都比较薄,在0.3~0.5厘米之间,陶质为夹细砂陶,烧造火候不高,用指甲可以切割。上述遗存的文化面积,与沈阳新乐第一期文化相近,距今约五六千年。遗址的发现,对于确定吉林市区人文历史的开端,对于研究东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西团山墓群
【西团山墓群】吉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吉林城西2公里处船营区欢喜乡吉兴村西团山上。该山海拔236.2米,高出附近平地约40米,山势略呈圆形,故名。山的西南坡散布较多的石、陶遗物,为墓葬区。相邻的西冈是居住区。墓葬区南北长约100米,东西宽约40米,总面积约4000平方米。1950年9月,在中国科学院郭沫若院长的倡议和文化部文物局的领导下,组成了由裴文中教授任队长的东北考古发掘团,对西团山墓葬进行了第三次发掘。共发掘石棺墓19座,获得石、陶器138件。事后在以东北考古发掘团名义发表的报告中,正式建议将以西团山墓葬文化遗存为代表的考古文化命名为"西团山文化"。西团山石棺墓的结构与形制是:石棺所用的石材多是花岗岩,有板石和块石两种,在砌筑方法上有板石立砌和块石垒砌。墓的排列方向是因山就势,绝大多数是头朝山顶,脚向山麓。葬式多为仰身直肢葬,但也有仰身屈肢(屈臂或屈腿)葬。随葬品的摆放位置与组合有一定规律:白石管、野猪牙饰物多放在头胸附近,石斧、石刀、石镞多放在盆骨和股骨两侧,陶壶、陶罐、陶碗多放在足下或副棺中。西团山文化现已被考古学界和历史学界所公认。
狼头山遗址
【狼头山遗址】吉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吉林城西7.5公里处丰满区二道乡马相村。遗址包括居住区和墓葬区,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遗址地表散布许多石、陶遗物,石棺皆为花岗岩板石立砌,有的棺尾有副棺,基本形制与西团山墓群石棺墓相同。人骨架均已腐朽不存。出土随葬品有石斧、石锛、石凿、石铲、石刀、石镞、玉坠饰、白石管、陶壶、陶钵、陶纺轮、青铜斧、青铜刀、铜钩形饰、铜泡形饰等物。此外,还发现随葬猪牙数枚。狼头山石棺墓出土的随葬品与遗址地表采集遗物基本相同,证明居住址和石棺墓属于同一时代同一时期的文化遗存,两者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从出土和采集遗物及石棺墓形制看,属西团山文化。从已知的部分陶器和青铜器的类型和石棺墓的结构看,应属西团山文化早、中期之际的文化遗存,其时代约在春秋前后。根据出土和采集遗物可知,当年狼头山人主要从事原始农业生产,兼营捕鱼和狩猎,已经过着比较稳定的生活。
长蛇山遗址
【长蛇山遗址】吉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吉林城北10公里龙潭区哈达村。由南北相连的两座小山组成,遗址总面积约3万平方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吉林省博物馆等单位先后在此遗址南山头进行3次清理发掘,共发掘房址15座,灰坑17个,墓葬4座,出土石、陶、铜、玉器612件。房址为半地穴式,分长方形和椭圆形两种形制。灰坑的形制有长方形、圆形、椭圆形和不规则形等。墓葬分为两种结构:一种是西团山文化中常见的石棺墓,另一种是较少见的由石棺墓向土圹墓的过渡型墓。长蛇山遗址的3次发掘,为研究吉林地区的西团山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这里的文化遗存,再现了当年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面貌。从出土的生产工具种类和数量看,当时的农业经济占主要地位,同时兼营捕鱼和狩猎。遗址年代为公元前405±85年。
猴石山遗址
【猴石山遗址】吉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吉林城北8公里龙潭区孤家子村北1.5公里处。主峰海拔289米,在山的东、西、南、北各坡均有数级台地,每级台地都有多少不等的环形居住址坑。在居住区东北0.5公里许的山坡上,埋藏着数百座石棺墓,即为墓葬区。该遗址总面积约45万平方米,是吉林地区较大的西团山文化遗址之一。吉林省、市文物主管部门在这里进行过4次发掘,共清理发掘房址17座、墓葬165座、灰坑5座、护坡石2道,出土文物2000余件。房址早期为地穴式,晚期为半地穴式。平面形制可分为圆形、椭圆形、圆角长方形等。猴石山的墓葬,绝大多数为块石垒砌的石棺墓。猴石山遗址(包括居址和墓葬)的年代,根据地层叠压关系和碳14测定数据,可分早、中、晚三个时期,主体相当于战国中期。
骚达沟墓群
【骚达沟墓群】吉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吉林城西9公里处丰满区欢喜乡下洼子村骚达沟北山上。总面积为22.5万平方米,系考古学家佟柱臣于1941年发现。1949年以后,东北考古发掘团、吉林省博物馆等部门先后在这里清理石棺墓28座(不包括平顶山大棺)。这里多数为块石垒砌墓,少数为板石立砌墓,后者在棺尾多砌有副棺。在骚达沟东岭顶上,1949年发掘了一座大石棺,通称山顶大棺,所处位置是整个骚达沟北山的至高点,不同于一般墓葬埋在山腰间。这座石棺的盖石、四壁和底石都是用整块厚重的花岗岩板石对砌,而且体积颇大,从埋葬位置、墓葬结构和随葬品诸方面比较特殊看,应与墓主人身份较高有关,推断山顶大棺的墓主人很可能是骚达沟氏族部落的酋长。这个墓群面积大,内涵丰富,特别是还有山顶大棺这样特殊的石棺墓葬,因而对研究西团山文化的内涵及其所反映的社会性质和经济形态,具有重要价值。
东团山遗址
【东团山遗址】吉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吉林城东1公里丰满区江南乡永安村,总面积为1.1万平方米。1949年前后,考古人员曾在这里进行过多次调查,发现有青铜时代西团山文化遗址、汉夫馀、高句丽、渤海诸时期的文化遗存。西团山文化遗存,主要有生产、生活用的石器、陶器等物;汉夫馀文化遗存,有"南城子"古城址,该城垣为黄土叠筑,平面略呈圆形,东南墙、西南墙和西北墙现已不存,但城基遗迹大部分隐约可见。近年有人考证,夫馀王国前期王城中的宫城即在"南城子"。在东团山上和山麓,有二至四道以山皮土羼碎石构筑的环形城垣。城内地面曾发现红色绳纹板瓦、方格纹板瓦,根据山城结构和城内遗物,可知此城为高句丽时期的遗址。在"南城子"内,曾采集到渤海王国的建筑构件--鸱吻、板瓦、筒瓦、花纹砖等。据考,这里曾是渤海王国独奏州之一--涑州所在地。东团山遗址是研究吉林地区古文化、古城、古国最有代表性的实物资料。
帽儿山墓群
【帽儿山墓群】帽儿山位于吉林城东南3.5公里丰满区江南乡裕民村。因形似草帽得名。帽儿山墓群分布在山的西坡及其向下延伸的较为平坦的台地上,面积约10万平方米。近年查明,帽儿山汉魏墓地的范围以帽儿山为中心,面积近15平方公里。在这一范围内,埋葬着总数约2000座各种墓葬。在墓葬的西北、临江台地上,以东团山"南城子"为中心,分布着许多古代居住址,其年代多与墓地相近。从1989年到1997年,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吉林市博物馆配合下,累计发掘各类墓葬200多座,出土各类遗物2000余件。随葬品中,有玉、石珠饰等装饰品以及铜器、铁器、陶器、金银器。墓中还出土有绢、帛一类丝织品残片和典型中原汉代器物,如日光镜、漆耳杯等。而新莽"货泉"币的出土,则说明相当一部分墓葬的年代已到东汉时期。从帽儿山主要的墓葬结构及出土兵器和陶器的种类看,与夫馀人的埋葬习俗和常用器物相吻合。夫馀首都的居民死后要葬在南面的山上,即所谓"尸之国南山"。这里所说的"国南山",应指夫馀王国王城南山。而帽儿山、龟盖山恰在"南城子"和龙潭山麓遗址的西南。帽儿山墓群的发现,不仅为夫馀前期王城的所在提供了一个有力的佐证,而且为研究吉林地区汉魏夫馀族的生产、生活状况提供了大批珍贵的实物资料。
龙潭山山城
【龙潭山山城】吉林省文物保护单位。龙潭山位于吉林市区东南七八公里。山势挺拔雄伟,远望犹如巨大的屏障横亘在市区东方。山形似一仰盆,山城城垣就雄踞在山的脊梁之上。在城垣四面凸起处各有一平台,其中以南平台为最高,俗称南天门,高出附近地面约100米。台上曾发现红色绳纹瓦,推测当年其上有角楼之类的建筑。山城内的主要建筑,即俗称的"水牢"和"旱牢"。"水牢"又名"龙潭",实为蓄水池,位于山城西北隅的最低处,龙潭山因此而得名。池呈圆角"凸"字形,东西长52.8米,南北宽25.75米,深11.5米。在北壁东端池沿下一米处,有一石砌泄水洞通向墙外。"旱牢"位于山城西南隅近山梁处,距"水牢"420米,平面呈圆形,周壁直立如削,直径10.6米,深2~3米,从不积水。从其地势和深度判断,应是贮存军事物资的地窖或地仓。龙潭山山城(包括蓄水池和地窖)是高句丽王国势力最强盛时期建造的典型的军事城寨,不仅是研究高句丽王国城池建筑的重要遗址,而且是研究高句丽王国北部疆域的实物资料。
阿什哈达摩崖碑
【阿什哈达摩崖碑】吉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吉林城南约14公里处丰满区江南乡阿什村一临江绝壁上。自然风光十分壮丽。摩崖刻石背依连绵的山岭,面临滚滚的松花江流。共有两块。第一碑刻在绝壁中部较为突出的长方形青灰色花岗岩石之上,高出江底约10米许。虽经数百年风雨剥蚀,字迹尚清晰可辨。第二碑刻在第一碑西侧40米许的山脚斜坡处。由于风剥雨蚀,花岗岩面风化较重,字迹很难辨识。碑刻指明了明朝在松花江造船的具体地点和兴罢役的具体时间。由于3次兴罢役的时间恰与钦差内官亦失哈等巡视奴儿干"宣谕抚慰"的年份相合,说明阿什哈达造船基地是连结京师、辽东都司与奴儿干都司的纽带,同时也证明吉林旧称"船厂"应始自明代。
乌拉部都城
【乌拉部都城】吉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吉林城北35公里处。俗称乌拉街古城,是明代扈伦四部(乌拉、哈达、叶赫、辉发)之一的乌拉部都城。古城坐落在第二松花江右岸的冲积平原上,中城北墙东段为土坯垒砌,内城中央有高台,各道城墙的城外均有护城河。根据实测,内城大致呈梯形,周长786米。正南有一门,宽3米。城的四角有高出城墙而又凸出城壁的台基,推断为角楼建筑址。内城中央偏北,有一座夯土构筑的略呈椭圆形的高台,俗称"白花公主点将台"。从它所处的位置和高度看,可能是瞭望建筑遗迹。中城大致呈不规则四边形,周长3521.3米。中城共有城门3处,即东门、南门和北门。同内城一样,城墙四角也有角楼建筑台基。外城保存下来的只有断断续续的东、南、北墙,西墙已被江水冲掉。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正月,努尔哈赤亲率重兵征伐乌拉部,将布颜第四世孙乌拉国王布占泰战败,赫赫有名的乌拉部都便成了努尔哈赤的战利品。乌拉古城是研究后金和清朝入关前历史的重要遗址。
北山寺庙群
【北山寺庙群】吉林省文物保护单位。吉林北山曾名九龙山,坐落在吉林市区西北,有东西两峰,相对高度不过百米左右,而它却久负盛名,这是因为在东峰上错落有致地分布着关帝庙、药王庙、坎离宫、玉皇阁等四座寺庙,以及200多年来相沿成俗的庙会。关帝庙坐落在山顶临崖处,有正殿3间,建于康熙四十年(1701)。另于雍正、嘉庆、同治年间建有山门1间,东配庑5间,戏楼、钟楼、鼓楼各1座,澄仙阁、翥鹤轩各3间。正殿主祀关羽塑像。药王庙又称三皇庙,坐落在关帝庙后,始建于乾隆三年(1738)。有正殿3间,东西配庑各3间。正殿主奉天皇伏羲氏、地皇神农氏、人皇轩辕氏。坎离宫在药王庙后,建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有正殿3间,东配房3间。正殿正中主祀日、月神,两侧配祀土地、山神、龙王、雷公和火德神等。玉皇阁又名大雄阁,位于坎离宫后,是北山寺庙群中地势最高、建筑最宏伟的庙宇,乾隆三十九年(1774)创建。为两进院落。正门内两侧有四大天王塑像,门外两侧有钟鼓二楼。前院牌楼门东侧有祖师庙数间,供道、释、儒三教始祖,即太上老君、如来佛和孔子。二门牌楼悬"天下第一江山"匾额,为曾任吉林将军的松筠(字湘浦)所书。系二层楼阁式砖木结构,楼上正中主奉玉皇大帝坐像。在朵云殿及两侧东西配庑(禅堂、万缘轩和吟秋阁)旧有许多匾额和楹联。清代中叶起这里的庙会规模日盛,烧香拜佛的善男信女竞相进香、叩头,游人如织,观者如潮,非常热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们逐渐将庙会办成了兼有集市贸易和旅游特点的盛会。
吉林文庙
【吉林文庙】吉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吉林市区昌邑区文庙胡同。建成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建筑布局完善,四周红墙高达3米,南北长221米,东西宽74米,占地16354平方米。主体建筑大成殿、崇圣殿、大成门按正南北中轴线排列。院内共有殿堂、配庑64间,建筑面积约1800平方米。规模之宏伟、建筑之精细、工艺之精巧,在东北三省屈指可数。文庙主体建筑坐北朝南,构成三进院落。大成殿,在二进院落的正中,是全庙的中心建筑。东西长36米,南北宽25米,高19.64米,双重飞檐,歇山式庑殿顶,黄琉璃瓦屋面,高浮雕式龙凤脊(正面九龙,背面九凤),九踩斗拱,错落有致,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殿前有12根髹漆立柱,蔚为壮观。正门上方重檐之间原悬状元吴鲁所书"大成殿"匾额。殿前方有大青砖铺砌的、环有汉白玉雕栏的月台,正中下坎有汉白玉云龙浮雕。殿内正中原供奉"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之神位"朱地金字木质牌位,现为孔子塑像。两侧为"四配"和"十二哲"塑像。
松江路天主教堂
【松江路天主教堂】吉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吉林市船营区松江中路3号。东临宽阔的吉林大街和桥头广场,是一座砖石结构古朴典雅的歌特式建筑,主体由教堂和钟楼组成,略呈"十"字形。钟楼为3座法塔组成,中高约45米。教堂正面开有东、中、西3扇券门,有神甫、传教士和教友活动场所14间,有修女宿舍8间。1902年法国神甫兰禄业在吉林东莱门里江沿街购地,1917年动工修建,1926年竣工,历时9年,占地面积6449平方米,建筑面积800平方米。1961年钟楼顶尖被雷击毁,1963年由吉林市房产部门修复。"文化大革命"期间教堂曾遭破坏,教会停止活动。1980年对教堂进行了修葺,并开始了正常的宗教活动。天主教堂现供奉耶稣圣心、圣约瑟、圣母玛丽亚等圣像,两侧墙上挂满耶稣受难画像。教堂内还设有东西祭台、忏悔室、跪椅等。如今,每当礼拜日,教友们都来教堂做弥撒,遇到耶稣复活节、圣神降临节、圣母升天节和耶稣圣诞节等,纪念活动更是非凡。
吉林机器局旧址
【吉林机器局旧址】位于吉林市昌邑区东局子街松江东路11号。是钦差大臣、边务帮办吴大澄为供应吉林、黑龙江两省武器弹药、加强边防、对付沙俄入侵于光绪七年(1881)六月十八日奏准修建的,占地19.7万平方米。主要生产抬枪、骑枪、雷管、马铳、子弹、开花炮、水雷、葛尔萨林炮,后期又生产来福枪、二人抬枪和25吨汽艇、炮车等。位于局内东侧的"表正书院",是机器局专设培养制造和测量专业人才的地方。1900年9月沙俄侵占吉林城,吉林机器局的生产设备或被抢走,或被抛入江中,江南火药局也被轰毁。劫后的吉林机器局,变成俄国侵略军的兵营。如今,吉林机器局的土围墙已不复存在,原建筑物都被拆除,只有1928年吉林督军张作相建的军火仓库尚存(现为江北机械厂第五车间),但它作为中国东北第一个近代军火工业的历史功绩却将永载史册。
毓文中学旧址
【毓文中学旧址】吉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吉林市船营区松江中路191号。是一个长方形院落,总占地面积2710平方米,建筑面积1125平方米。其布局属传统的三合院建筑,有正房和东西厢房,东侧有回廊相连。今正门楼的门额上,镌刻着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原吉林毓文中学语文教师楚图南题写的"吉林毓文中学"6个大字。该校始创于1917年3月,创办人韩乃赓。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毓文中学全体师生于同年5月7日举行大罢课,5月9日召开公众演说大会,并进行游行示威,展开抵制日货斗争,点燃了吉林人民反帝爱国斗争的熊熊烈火。在新文化运动中,毓文师生站在吉林新文化运动的前列,积极宣传新思想,反对旧礼教,创办进步刊物,传播马列主义。1925年五卅运动期间,又是吉林五卅运动的策源地。先后有许多革命者来这里教书育人,从事革命活动,如马骏、楚图南、尚钺等。金日成1927年至1930年间也曾在毓文中学读书并从事革命活动。1949年后,中国政府将金日成当年读书的教室保存下来,并多次进行维修,1953年正式命名为"金日成主席读书纪念室"。1964年2月22日,政府决定恢复吉林毓文中学校名,并在校园塑金日成半身像。1985年,政府又拨专款重塑金日成全身像。
丰满万人坑
【丰满万人坑】吉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吉林城南25公里丰满区孟家村东山。这里有3条100多米长、6米宽、4米深的天然沟壑,掩埋着日军占领时期修筑丰满水电站的劳工的尸骨达万具之多,因此称"万人坑"。自1937年始建丰满大坝,到1942年建成发电,由于劳动条件、生活条件极其恶劣,加之日本法西斯的残暴统治,病死、饿死、冻死、累死和被各种惨无人道的刑法折磨、迫害致死的劳工,全部被扔到孟家东山沟壑里。这些劳工大部分是日伪1937年至1941年从关内各地(以山东、河北两省居多)招、抓、骗来的青壮年,总数约有11万人。日本侵略者为了掩饰他们的法西斯罪行,1941年5月30日在丰满江东建起一座所谓"慰灵塔"。欺世之举,欲盖弥彰。1963年,丰满发电厂在"万人坑"修建了简易的尸骨陈列厅,1964年建立了劳工纪念碑,1971年由吉林市总工会、市文化局在此建成劳工纪念馆。"丰满万人坑遗址"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罪证。
北山公园
【北山公园】北山为长白山支脉,原名九龙山,因有9条山脉宛如九龙聚首,故名。后因山在清代吉林城以北,故又名北山。1924年始辟为公园。占地面积135公顷,由山林、湖泊、亭阁、古寺等相融组成。漫山的林木使公园一年四季都充满着盎然生机。山前有两个人工湖泊,亭台楼榭点缀其间,轻舟泛波,莲荷送香,湖光山色,相映增辉。山分为东、西两路。沿东路石阶曲折而上,依次有建于清代的泛雪堂、关帝庙、药王庙、坎离宫和玉皇阁等建筑,依山势而错落起伏,掩映在松柏之中,是吉林省内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乾隆十九年(1754),乾隆帝东巡吉林时,曾为关帝庙题写"灵著豳岐"匾额;清代吏部尚书铁保谪居吉林时,也曾为之留有"文武圣神"、"泽被松江"等遗墨。最高峰上有1976年落成的揽月亭,亭为4层,翼角飞檐,回廊曲折,为东北亭之冠。西路有碑林、廉泉、旷观亭、江山亭等景观。山后有1956年修建的革命烈士纪念塔、革命烈士陵园和1988年修建的吉林市革命烈士纪念馆。在东、西两路之间的山道上,有建于30年代的揽辔石桥,横跨于东西两山之间,气势雄伟。每年的农历四月二十八日,北山公园是东北地区最盛的药王庙会的活动场所。
十里长堤
【十里长堤】发源于长白山天池的松花江,千回百转纵贯松辽分水岭,在吉林市区呈反S形穿过,恰似一幅太极阴阳鱼图像。在市区内沿江5公里的区段,形成了优美的江滨景色。青年园、卧松广场、临江园、金时园等园林景观沿江布列;吉林大桥、临江大桥横跨江面;两岸垂柳,一片轻波。每当隆冬时节,这里又成为中外游人观赏中国四大自然奇观之一"吉林雾凇"的最佳地段。
龙潭山公园
【龙潭山公园】龙潭山位于市区东部松花江畔,山上有高句丽王国时期的蓄水池,俗称"龙潭"。龙潭山山势挺拔秀丽,近百种120多万株原生林木覆盖全山,是国内规模较大的市区森林公园,占地约229公顷。山上有建于高句丽好太王时期(391~412)的军事城堡遗存,城墙依山势起伏蜿蜒,甚是雄伟。城内有当时修建的蓄水池、地仓等遗迹。水池终年积满清水,倒映着山光树影,景色清幽。城内还有清代的龙凤寺、牌楼等建筑群。乾隆十九年(1754),乾隆帝东巡吉林时曾为龙凤寺御题"福佑大东"匾额,为龙潭御书"挹娄泽洽"匾额。龙潭山最高峰南天门,海拔384米,可俯瞰市区景色,松花江从天际逶迤而来,变幻多姿。
小白山
【小白山】位于市区西部。占地约132公顷,远望形似一只卧虎,与龙潭山、朱雀山、玄武岭并称为吉林市的四大"神山"。原名温德赫恩山,为满语音译,祝福的意思。清朝皇帝把长白山作为祖先发祥地而备加尊崇。由于前往长白山致祭非常不便,遂选中吉林城西的这座形似长白山的小山作为望祭长白山的场所,故有小白山之称。雍正十一年(1733)在山上修建了望祭殿、祭器楼、鹿囿等建筑群,每年春秋两季由驻守吉林的官员代表皇帝来此行祭奠之礼。望祭殿建筑群已毁,唯望祭殿基址尚存。小白山上林木葱翠,花果飘香,已成为人们游憩的重要场所。
江南公园
【江南公园】位于市区南部的松花江畔。占地约47公顷,始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是一座集园林、花卉、动物、游乐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公园。全园有近百种5万多株乔、灌木和花卉。饲养着近50种400多头(只)各类动物,主要有东北虎、梅花鹿、非洲狮、丹顶鹤等。园内有园中园,林木花卉、亭廊桥池,蕴含着一派南国风情。园内还建有游泳场、游乐场、电影院等娱乐场所。
松花湖
【松花湖】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被誉为"北国明珠"。位于市区南部。系1943年修建丰满水电站拦江大坝截江而形成的人工湖泊,水域面积500多平方公里,是全国较大的人工湖。松花湖两岸重峦叠嶂,被茂密的原生林所覆盖。水质清澈,湖区狭长,最宽处12公里,最窄处0.5公里,蓄水量108亿立方米。有金龟岛、五虎岛、松树坡、百丈崖、钓鱼湾等自然景观。近年来,在沿湖两岸修建了风格各异的馆舍,供游人住宿休憩,还备有各种游艇供人们游览湖上风光,每年都接待众多的国内外游客来此避暑消夏。湖区水域内及沿湖山区还蕴藏着丰富的野生资源,有鱼类50余种,鸟类150余种,山地植物600余种。
吉林雾凇
【吉林雾凇】与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并称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俗名树挂。主要出现在市区及附近地区的松花江两岸一带。雾凇是一种自然现象。它是由于冬季夜晚温度剧降,大地蒸气随风飘移,遇到物体便迅速冻结而成。吉林雾凇的特点一是持续时间长,一般每年的12月便开始出现,直到第二年的三四月间才逐渐结束,每天从傍晚开始,随着入夜气温降低而不断加重,到第二天上午随着气温升高才逐渐脱落。二是厚度大,最厚时可达四五十毫米。三是结构疏松。每当雾凇出现,沿江两岸便是银装素裹、玉树琼花般的世界,尤其是被雾凇装点的柳树和松树最是美丽动人,或如玉树临风,或如银菊吐蕊,在阵阵江雾的衬托下,游人恍如置身仙境。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