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广东望族
梁培基家族
梁培基 (1875-1947年) 字慎余,顺德大都人。民国时间广东著名民族工商家,将奎宁掺合中药制成“梁培基发冷丸”,开创西药中制先河;创办光华医学校和光华医院,开发从化温泉疗养院;支持革命,兴办制药厂、卷烟厂、广州二沙岛珠江颐养园实业救国。
四十个子女(部分)
梁蔼怡(已故):梁培基长女,“文革”前任荔湾区副区长,曾令居住条件恶劣的金花街成为“卫生模范”,离世后捐献遗体。
梁尚博(已故):梁培基四子,著名内科专家,著有《张仲景伤寒论新编》。
梁尚恒(已故):梁培基五子,内科医生。
梁尚农(已故):梁培基六子,留学德国,为著名外科专家。曾任广州市抗美援朝手术队队长,后任市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名誉院长,当选过全国人民代表,受华国锋、邓小平等接见。
梁庄仪(已故):梁培基八女,解放后任广州音专校长,临终将钢琴和遗产全部捐给音协,并捐出眼球;
梁杏儿(已故):梁培基九女,乡村教师。
梁尚为:梁培基十一子,子承父业成为实业家。
梁尚任:梁培基十三子,革命时期地下工作者,后为华南企业公司董事。
梁尚立(已故):梁培基第十五子,在“文革”后,曾任广州市副市长,成功引进外资,对中国大酒店、两个发电厂、全国第一条高速公路等建设都有重要贡献。
梁碧儿(已故):梁培基十七女,国内著名内科医生,离世后存款捐出建造梁碧儿农村产院,被当地人称为“神医”。
梁杰(已故):梁培基十八女,先后任职广州市委组织部、北京中央建筑工程部、中学党委书记等;
梁雪仪:梁培基十九女,东纵队女战士。
梁颖儿(已故):梁培基二十三女,东纵队女战士。
梁尚桐(已故):梁培基二十五子,革命烈士,病死狱中。
梁尚毅(已故):梁培基二十七子,高级工程师。
梁尚朴(已故):梁培基三十四子,高级工程师。
为父实业救国魂 四十子女肝胆志
他是一名医生,首创“发冷丸”,治愈了千万疟疾病患;他首创中国西医学校,只为中国人挽回医权,培养能在中国行医的华医,创建光华医院;他是一名实业家,看不惯各种洋货来华圈钱而建“富强”、“民众”等实业振兴民族工业;他不是革命家,却支持孙中山革命,家里藏匿枪支,他的物业则都成了中共据点;他们是名门之后,却无一人奢侈度日;他们跟随父亲忠于国家,或成为医生,或投身革命,或立足政界,或子承父业;他们用不同的形式在各自的行业上奉献自己却淡泊人生,毫无娇贵之气······他是梁培基,他们是梁培基四十个子女。他们一个为国为家勇于付出的名望家族。
梁培基
胸怀“中国魂” 心系实业救国
十八世纪中期,广州由于较早开放“通洋”,能较快地吸收和接受西方开放文化。此时,出生于木船作坊主家庭的顺德人梁培基,在这种东西方文化激烈碰撞的氛围下,读完私塾就选择进入外国教会开办的博济医院附属南华医学堂学习西医,从此走上不平反的一生。
首创“发冷丸”走上致富路
上世纪四十年代,华南地区连年流行疟疾。梁培基以治疟疾有特效的“硫酸奎宁”为主要原料,再配以中药甘草粉等制成“梁培基发冷丸”,及时投放市场。思维创新的他首创“发冷丸”,还以极具新意的悬念方式打广告,第一日在报纸上打出“梁培基”三个字;第二天打出“梁培基发冷”五字,让人们猜想,第三天才完整打出“梁培基发冷丸”,一下子,全城热论。因为该药疗效显著,很快打开市场,畅销华南各省区,成为家喻户晓的名药。而梁培基也从此走上致富路,成为资产家。
首创光华医学院挽回国人的医权
对医生而言,最无奈的事情莫过于自己的专业诊断被否认。当时的中国因为受制于外国,中国医生不受重视,而一些洋医生则趁机作恶、欺骗。1908年,佛山号轮船上一个洋人踢死一个华人,然而即使有目击证人,有中国医生的死亡诊断,洋人还是在洋医生欺骗性的验尸报告中逃脱了责任。亲历此事后梁培基十分气愤,深感民族尊严受到伤害,誓要夺回医权,同时也激发了他创办中国人西医学校的决心。
“基于我国人不自努力,让美外人,以致举凡一切医学事业,悉任外人经营;全国之大,竟无一可以自谋独立堪称完美之信医学机关···毅然发起光华医社,争回我国医事权···”怀着如此雄心和深厚的民族感情,梁培基联合陈子光、郑豪、刘子威等十人筹资成立光华医务社,这成为广东第一所完全由中国人自办,中国人任教且用中文授课的西医学校。
为了激励人们进入光华医学院,梁培基说服自己原在协和医科大学学医的大女儿梁霭仪带头入读光华医学院。他看穿了美国的文化入侵,教导梁霭仪:“协和是美国人按照美国方式办的,目的的是培养向往美国的年轻人,是文化侵略,教会他们用美国仪器、开美国的药,享受美国生活方式,哪里是培养中国人?!是培养‘洋奴’!我们的国家又穷又落后,需要能到穷乡僻壤为老百姓治病的医生。这是我们的国情。你在洋医学院学医,出来就要按照美国的方式行医,要洋设备齐全你才敢动刀,少一样不行。但在中国行医,要敢于在没有设备的情况下行医,要想办法找替代品。要有铁脚、马眼、神仙肚、土地头才行。洋人医学院的洋习惯怎么在中国出诊?”也正是得益于梁培基这一番教导,梁霭仪在抗战时期逃难在两广农村也能胜任农村行医工作。
办实业振兴民族工业 提供中共据点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屈臣氏汽水、鹰派炼奶等外国商品充斥市场,为了提倡国货,夺回市场,梁培基创办了“中华汽水厂”、“富强炼奶厂”、“民众烟”等实业,并都起了“中华”“富强”、“民众”这些振奋人心的厂名。然而,受帝国主义挤压和遭遇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最后都以破产告终。然而,梁培基的物业除了抢回中国市场还有另一个作用,那就是做中共据点。
梁培基的子女梁尚立、梁尚任等十多人在抗战初期成为地下党领导的抗日先锋队。后来连女婿及儿媳在内二十多人参加了东江纵队。这么多子女参加革命,没有出过叛徒;二十五子梁尚桐1946年被国民党捉住时曾被要求写悔过书,但他坚决拒绝,最终死于狱中,时年仅18岁,成为烈士。
子女既参加了共产党,便把梁培基许多物业,其中包括香港皇后大道中230号的药店、从化温泉的别墅“溪滨一屋”、广州万福路230号的梁培基药店支店、二沙岛的“江滨一屋”、韶关风度路230号的梁培基药店支店都变成了地下党的活动据点。都成地下据点。
“非常规教育”下出专家战士
梁培基有四十个子女,教育子女,他从来有自己的一套,思维上任其发展,定期在家里举行讨论会、读书会,自由发表意见;生活上要求简朴,子女满18岁都不许再用佣人;行为上必须爱国,清白做人,堂正做事。他常说:“我养子女,不希望他们孝顺我。子女好不好,不是看他们对我如何,要看他们对社会是否有益。有的人家出孝子,但这孝子却在社会上作恶,这是不可取的。我要求子女起码不要有害于社会,如能对社会有益,做出贡献更好。子女不属于我,是属于社会的。”
虽是个富有的实业家,他也很注重培养养子女独立自主精神及公德心,要求子女要学好本领,自己谋生,不得做“二世祖”。所以他不买田地,也不给子女留下一分遗产。子女18岁成年后用家里的钱必须写下字据,还要收取利息。因此,他的子女都能奋发向上,都学有专长,如著名外科专家梁尚农、内科专家梁誉尚博、妇科专家梁碧儿等,还有许多参加革命,甚至献出生命的,如梁尚恒、梁尚桐。梁碧儿、梁庄仪临终均将全部积蓄捐献公益事业,梁蔼怡捐献遗体。解放后,他的子女媳婿,被选为全国、省、市、区的人民代表或政协委员的有近二十人,梁尚立还曾任广州市副市长。
梁培基思维开阔,十分开明,他支持火化,让十三子梁尚任在他离世后负责把自己的遗体进行火化;然而,他又思维固执,对认定的事情坚决执行。在梁培基的“江滨一屋”,来往的多数是当时国民党的高官达人,看到国民党的腐败后,他支持孙中山革命,并教导子女切莫与国民党交往。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时,曾请梁培基出任卫生局长,他也婉拒了,“我可以请官吃饭,彼此是平等的。但一做官,便有上下级关系,反而不好!”
家族轶事
梁家人都是“大嗓门”
梁氏住宅“江滨一屋”有一个传统,那就是定期定时全家人坐在一起讨论国家大事,于是梁家子女都养成了读书看报的习惯。梁培基孙女梁少华和孙子梁重凯都告诉记者,他们还记得小时候参加讨论会,家里每个人几乎都要发言,因为家族人多,每个人都要用大分贝声音表达自己的观点。于是,梁氏家族出来的都是“大嗓门”。
直到现在,梁家爱讨论的传统还没改变。梁重凯记得,他的父亲梁尚农在世时,十三叔梁尚任就常常过来与他讨论,“有几次任叔请我们去喝茶,去到就和我们讨论国家大事,到最后都忘记了要点东西吃。”现在过年过节梁家聚会时也常常来个讨论,无分对错,大家自由发表看法。只是“大嗓门”们讨论起来常让隔壁房的人以为在吵架。
“走得快好世界”——怒不奉陪蒋介石
省港大罢工时,梁培基好友孙兆征惨被蒋介石杀害,梁培基十分愤慨:蒋介石迫害好人就是大奸人。他对女子梁霭仪说:“蒋介石呢种人,好多人想杀佢(他),你见到佢,要快跑开,离佢越远越好。如果系戏院见到佢来睇戏,要跑得更快,万一有人丢个炸弹,你就‘殃及池鱼’啦。”
1936年,黄绍竑到梁培基开发的从化温泉游玩,梁培基让梁霭仪去陪他,没想到一会儿就看到女儿跑了回来。梁培基问原因,女儿回答:“你教我的,见到蒋介石要快跑开,越远越好,他也来温泉了,我就跑回来了。”梁培基点头:“啱!啱!啱!(对)”
后来,蒋介石想叫梁培基去讲解开发温泉的经过,梁培基一口拒绝,叫其他人陪,他告诉女儿:“咁危险,我讲唔得闲,请别人罢。”
“又坐不成牢!”——为科学“想”坐牢
1934年,有个病人在梁培基创立的颐养园留医时死了,死因不明,尸体无人认领。梁培基从医学研究角度考虑后同意剖尸以查明死因了。但后来,病人有个远亲为了敲诈钱财,控告珠江颐养院对病人“戳尸”,把梁培基告上法庭。
梁培基认为此次公开审理此案,是一个宣传科学、破除迷信的大好时机。于是在法庭上,梁培基侃侃而谈,大讲中国落后就是因为缺少科学,剖尸是为了发展科学,了解病因,推进医学的进步。后来,庭上人都听得入神。他对长女梁霭怡说:“最好是拉我去坐牢!我出狱时,你一定要组织全市各医学团体拉上横幅,大书‘欢迎为科学坐牢的梁培基出狱!’”虽然每次出庭,他都做好坐牢的准备,但每次都没有被判坐牢。他总要叹气:“唉!又坐不成牢!”
梁尚立
从弃商从政、弃政从商到弃商从教
——典型的梁氏爱国情
作为省、港、澳有名实业家,梁培基虽无党无派,却对国家怀着深切的情意。在梁氏家族中国情的熏陶下,梁尚立先弃商从政后弃政从商,再弃商从教,创建广东培正学院,体现着梁氏子女典型的爱国情。
梁尚立1920年出生于香港,是梁培基的十五子,1938年高中毕业后,参加了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被派赴广东清远曲江等地进行抗日救亡宣传工作,同时为抗日先锋队筹措经费和药品。或许就是这个时候开始,梁尚立就展示了自己的经贸才能。抗战胜利后,他就在广州任梁培基药厂副经理。1978年,作为广州市政府引入的人才,梁尚立弃商从政,开始了自己的从政生涯。
从小耳传目染,又有商贸实战经验,梁尚立可以说是一路官运亨通,最后成为广州市副市长。他利用自身优势和众多的海外关系,大力推动原工商业者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积极开展对港澳爱国人士的联络接待工作,在引进外资、补偿贸易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如联络香港邓焜先生、刘浩清先生捐献35万美元建广州市机械化养鸡场;联络香港地产商香植球先生等6人捐赠350万港币给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购置医疗器械;联络香港地产商胡应湘先生投资20亿港币于深圳特区,投资9000万美元建中国(广州)大酒店,投资25亿港币兴建深圳—广州、江门、拱北高速公路等。于是,他被誉为“中国招商引资的先驱”。
他还创下了中国改革开放史上的一个个“第一”:引进国内第一套机械化养鸡设备和最早的电子手表生产线;国内首家引进外资投资兴建的75万千瓦的沙角发电B厂;国内首条引进外资全资兴建的投资额达12亿美元的广深高速公路;创办国内首间由外资全资兴建并率先进行教育体制改革的学院——广东培正学院(原私立培正商学院)。
退休后,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1985年到香港创立了越秀集团,为广州引进了6亿元的外资。学习父亲,实业报国。“我不是想多赚多少钱,而是不想退休了无所事事,不想让自己的太快衰老,也不想浪费了多年来积累的人际关系,想为国家多做点事,有个寄托。”
然而,真正让梁尚立感到有个寄托的还是培正学院。原来,他创建越秀时发现,从内地带去的管理人员都非常缺乏经商经验,更令他痛感国家“无商不富,无教不商”。于是,再一次,他快速转变角色,弃商从教,到处发动香港爱国人士捐资办学,于1993年创建了由邹家华题名的培正商学院。壮心不已的他率先进行体制改革,将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改为董事会领导下的院务委员会负责制,实行全员聘用合同制,并在民校中首先倡导学分制。
“他是个好商人,也是个好官员,创建培正学院他是有功的,对社会也是有功的。”对于这个十五弟,梁尚任认为,国家的未来在下一代身上,国家的高等教育至关重要。
梁尚农
不轻易开刀的外科专家
在三十年代的中国,医学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中南两把刀,武汉袭法祖,广东梁尚农。”然而,这样一位医疗技术高超卓越的外科医生却从来不主张随便用药和轻易开刀。确实,作为一个好医生,需要的不仅仅是纯熟的技巧和辛勤的劳动,还需要一颗仁者之仁,大爱之心,也就是医德。
梁尚农生于1912年,是梁培基的六子。他与其他兄弟姐妹一样,生于豪门,提倡简朴,自强自立,见证战争之残酷,却从未失去对国家对未来的信心。在抗战期间,他用自己的专业医术,救下千万伤患;在抗美援朝时期,他自告奋勇担任广州市抗美援朝手术队队长,走上前线救死扶伤。
梁尚农性格温和,本来喜爱美术、摄影,在父亲的期望下改学医学,因此,梁尚农成年后仍可得到父亲的资金支持,赴德国攻读医学。“其实爷爷一直鼓励子女学医,他说学医有几样好处:可以不求人,要搞科研亦得,你要‘劫富济贫’亦得,你要发财亦得,你想平平稳稳过一生亦得,有病自己医,也可挂牌医别人,做医生,只要有个听筒便可以,而且不必怕官,官也要生病,也要求医生的。’父亲听从了意见,改学医。”梁重凯强调,虽然学医不是父亲梁尚农第一志愿,但是梁尚农入一行爱一行,刻苦专研,从一名外科专家成为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
梁尚农一直认为“人的身体很宝贵,可以不吃药绝对不要吃,可以不开刀绝对不要动,一定要对病患负责。”
广州市委副书记罗范群做了结肠癌手术后曾出现腹胀和高烧,为了慎重起见,当时的专家们都认为应该再次开刀,剖腹找原因。梁尚农并不赞成,在他看来,病患年事已高,主要是腹胀,而且刚经过大手术,身体不宜再开刀。然而,面对这样一位特殊病人,专家们都指出,不开刀出了问题难以承担。虽然感到前所未有的焦虑和压力,梁尚农还是顶住了压力,从病患身体状况出发,坚持用保守疗法,坚持了二十多天,病人腹胀消失,慢慢康复。梁重凯回忆,父亲那二十多天压力巨大,每个晚上都对着书籍研究、寻找,整个人接近虚脱。
梁尚农一生致力于腹部外科常见病的研究,对常见胃溃疡病主张运用早期胃大部切除代替穿孔修补术,总结出有特色的手术操作规程和手术指征要求,这种治疗至今沿用。他对手术效果和安全考虑要求严格,对术前适应症的掌握,术后并发症点的预防经验丰富,除了个人倾注于医学临床和科研外,他还尽力培养新生力量。培养学子他有自己特殊的方法,那就是把国外的文献找来让学生翻译,“看他们的翻译就能看出他们是否真的理解了。”
生活上,梁尚农尤其简朴,医院分给他的住房,他从来不认为是自己的房子,并戏称房子为“唐宁街10号,随时可以换人住。”
对话后人
梁家人清清白白做人堂堂正正做事
梁尚任(梁培基十三子)
梁重凯(梁尚农之子)
梁少华(梁尚任之女)
新快报:在你们眼中,梁培基是怎么样的人?
梁尚任:父亲是个很特别的人,一方面非常思想十分开明,不干涉我们的思想,提倡科学,他生前就跟我说死后要尸体要火化,所以他死后是我在纸上签字火化的。在那个时代,火化是十分少有的事情;另一方面,他又要求我们不管从事什么工作,做人都要清清白白,做事都要堂堂正正,绝对不能做有害社会的事情。
梁少华:我记忆不多,后来长大了也知道爷爷是个十分爱国十分开明的人,他要求子女18岁后就不准用佣人,要自强自立。
梁重凯:爷爷是个思维开放的人,我父亲也是,两个人都不干涉子女的学业、兴趣和婚姻,十分开明;而且都很简朴,从来不奢侈。爷爷家的房子是木板的,砖墙的也很是薄薄的一层,他说即使家里有人想拆屋也卖不了多少钱,教导子女一定要简朴自强。我爸爸呢,从来不把医院分配的房子看成自己的房子,并戏称这里是“唐宁街10号,随时可以换人住。”
新快报:梁培基是个实业家,是个医生,他身上有很多光环,对你们的成长有什么影响吗?
梁尚任:没什么影响,他经常外出的,对我们基本不管。他的钱我们也用不了,到了十八岁都要自立自强的。父亲创建颐养园时,我们均入了股。后来,我们把拿出5亿元(即今5万元左右)捐献给国家购买飞机大炮支持抗美援朝,我自己的那份也全部捐了。
梁重凯:我们还有一张十九姑姐雪仪交党费的收据,他们都把钱交作党费,或全部捐献给国家支持抗美援朝。
梁少华:对我来说,最大的影响就是,受爷爷的影响,梁家全家上下都成为了不求名利,只求兢兢业业做事,低调做人的人。家族里每个人从小就独立自强,即使经历了批斗什么的,都能够坦然面对,而且对党对国家心怀希望,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专业上取得优异成绩,但是又都不宣扬。像农伯伯(梁尚农),不仅医学水平高,医德也十分崇高,受人敬仰;雪仪姑姐(梁雪仪),也是个女战士;立叔(梁尚立)更不用说,成为了广州市副市长;我爸爸更是经历了被打成“大老虎”、“左派”等等,但是也从来没有怨言,现在中风在医院躺在床上,也还是天天看新闻联播。
故居走访
知稼园仍刻有“家规家教”
穿过陈村大都弯弯曲曲的小巷,来到北街巷尾涌,一家红棕色建筑尤其突出,“知稼园”三个大字展示着主人的身份。这是梁培基的祖屋,是梁培离世的地方。眼前的知稼园已经被梁家后人重建成普通的现代房屋。梁家后人介绍,知稼园于1935年建成,占地上千平方米,是日本别墅式建筑,内有花园,会客厅,饭厅,睡房等,整个建筑以红砖为主,为杉木建构。
由于梁培基全家上下均在穗、港及国外读书、工作。为教育子孙不忘家乡,不要忘记家乡亲人种植庄稼的辛勤劳动,梁培基特意起名“知稼园”,还在国内立有石碑,刻上“家规家教”。
如今,家规家教仍刻在重建的知稼园上,清明时节,梁培基全家上下还会回家祭祖。在重建后的知稼园内,专门设置了一扇纪念墙,墙上挂着已经离世的梁培基家族成员的大头图片。如今,梁培基和三十多子女的头像已经挂在墙上,供后人缅怀。
宗祠走访
梁氏大宗祠有300多年历史
寒冬渐进,阴雨不断。在朦胧的细雨中,梁氏宗祠犹如捂纱遮脸,又若隐若现的美丽女子,有着别样的风情。走进一看,眼前一亮,古祠堂处处雕梁画栋,色彩明丽,雕刻栩栩如生,美轮美奂。
族长梁冠栈介绍,梁氏宗祠已经有300年的历史,5年前是第三次重修,“重修完成后,我们满满地摆设了1000围圆桌,把海内外的梁姓子孙请回这里,相聚于此,用乡音共叙乡情。”
“我们的祖先义兴公由于战乱从福建晋江逃到广州,暂停留之后去了韶关珠玑巷几年,再后来就迁到顺德。” 梁冠栈告诉记者,目前林头和高赞两个村居的梁姓最多,大概每个村居达五六千人,如今大都4000多人中也有2000多人姓梁。
如今,梁姓族人每年至少有两次聚会,一次是每年正月初六的新生儿入族仪式,另一次则是清明节的扫墓。这两次活动,大都、南海大沥、狮山、广州沙溪以及海外义兴公的梁姓后人都会来参加,活动地点都在大都梁氏大宗祠。
族中老人梁锦基手上有一本《子孙千忆》,橘黄色的封面有些破旧,还有一层沉淀下来的污渍。这是梁氏家族的族规,翻开这本族谱:有不孝顺者、游手好闲贪图酒色者,长者要进行教育,屡教不改的可以驱逐出村;而对于可造之才,则要求族人要好好扶持,为家族培育好下一代人。除此之外,家训中还要求族人必须做好纳税、守法、节俭、勤劳等。老人表示,现在村里的梁姓后辈有不轨行为,族里的长者也会集聚在一起商讨如何教育。
记者手记
真正的望族经得起时代的考验
几经周折找到梁培基十三子梁尚任的联系方式,电话打过去,得知梁尚任已经中风住院多时。心中一惊,不管怎样要看望下这位老人。
在省人民医院看到梁尚任时,他坐在轮椅上看电视,偶尔有口水从嘴角流落,紧盯电视的眼睛却十分有神。回忆父亲的点滴,谈起曾经的坎坷,老人毫无病态,滔滔不绝,声如洪钟,偶尔过于激动而咳嗽,我过意不去,多次停下帮助老人理顺呼吸,老人频频摇头,“趁着现在头脑还清晰,得多告诉你我们那一代的历史。”
老人思路清晰,却十分发散,总是从父亲和自己的故事说到当时的环境和历史,“你不要只关注名人,要联系起时代背景,从个人看到国家,研究全局。”老人多次提起司马迁,“他是真正忧国忧民的人,即使当时不顺,也潜心研究,忧国忧民。”
想老人谈谈自己坎坷一生,老人坦言,“我以前是地下工作者,涉及很多机密,不方便说,我个人没什么好谈的,梁培基值得谈,国家的未来更值得谈。”于是,从改革开放到十八大,从国内到国际,老人侃侃而谈。“我们这一代老了,聋的聋,哑的哑,病的病,死的死,国家就在你们这一代人手中,要多出司马迁这样的人,”老人不断地叮嘱。对于自己的坎坷,老人没有一句怨言,“我知道,那些害人的都不是真的共产党人,真的共产党人爱国爱人民,不会害人。”就是这样一种信仰,不管是被打成“大老虎”、走资派,还是被批斗,他都相信,始终有一日会得以平反,国家会美好起来。
这种信仰让我打心底里敬佩,九十多岁的老人,即使中风卧床,仍忧国忧民,天天坚持看报看新闻。走出病房,回头看看老人,老人又紧紧盯着正在播放的新闻,灯光下,老人眼睛炯炯有神,脑海里划过一句话:“为何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采访梁尚任后,我来到梁尚任和梁尚农两位老人家中。梁尚任家中装修十分简朴,三两张木桌木凳,还是十四寸的电视和八十年代的花砖地板,书房里放着满满的书。再看梁少华,一位望族之后,一名工程师,穿着与普通妇女无异,“我们都不在乎外表,在乎的是肚子里有没有墨水,有没有优良的人品。”梁少华说,梁家后人几乎都饱读诗书,在自己的专业上有所成就,品格高尚,不求名利,踏实做人。看到我拿出相机,梁少华摇摇头低调表示不要拍她、不要写她,她只是梁家最普通的一员。
梁尚农家中同样简单、简朴的装修,甚至配不上原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的身份和梁培基之后的望族形象,梁重凯夫妇衣着也是极其简单。梁重凯却说,这就是梁尚农的风格,也是梁家的家风。
从梁尚任、梁少华、梁重凯身上,虽看不到传统意义上身份高贵、衣着华丽、生活富裕的名门名媛形象,他们却在言行举止间流露出望族之后的清高、豪爽、淡薄和高贵。有钱有势不是望族的标准,出一两位名人不是望族的唯一特征,有名望有品格,经得起历史的考验,这样的望族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望族。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