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广西南宁市邕宁区朝阳中学李玉玫
与 朱 元 思 书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2.体会作者由观赏自然景物而引发的内心感触。
3.熟练地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2.疏通文意并熟练地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认知生字:湍 轩邈 泠 嘤 鸢 窥 柯
2.熟读课文,了解大意。
3.阅读《三峡》,准备比较阅读。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吴均,字叔庠,吴兴故障人,南朝梁代文学家,史学家。 他的文章善于写景,尤其擅长小品书信,文辞清拔有古气,人称“吴均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文章【与朱元思书】。
二、检查预习,识记生字
1.全班朗读课文。
2.请学生上黑板给加点字注音:缥(piǎo) 湍(tuān) 轩(xuān) 邈(miǎo) 泠(líng) 嘤(yīng) 鸢(yuān) 窥(kuī) 柯(kē)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朗读课文
2.疏通文意 (先自主学习,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难懂的词语,由教师提问学生,逐句翻译,训练学生的口头翻译能力。
补充注释:
风烟俱净:全,都。 任意东西:任凭江流飘荡而或东或西。 好鸟相鸣:美丽的鸟儿。
一百许里:余。 天下独绝:极顶。 急湍甚箭:湍,急流
甚,胜过,超过。 泉水激石:冲击,冲刷。 在昼犹昏:犹如,如同。
四、理解课文内容
通过学习,我们疏通了文意,对课文有了大概的了解。若要对文章的内容做进一步的探究,还应怎样做呢?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提出问题,供大家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将提出的问题集中归纳,通过合作探究,做出解答,最后统 一认识)
1.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试找出全文的中心句。
2.划分本文结构,概括段落大意。
3.本文主要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目的是什么?
4.文章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得出来?
5.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 1.本文主要描写了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的奇山异水。中心句是“奇山 异水,天下独绝”。
2.第一段总领全篇,点明“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第二、三段分写,紧承上文,具体而细致地分别描写异水和奇山。
3.主要采用了描写的手法,表现了山川的景色,突出了富春江(一百许里)水之清澈和两岸夹山之高峻。
4.流露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和避世隐退的高洁志趣。从“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可以看得出来。
5.本文是一篇骈体文,语言优美,采用以骈为主,骈散结合的写法,且讲究对和声律。
五、探究景物描写的特点
教师提示:
1.抓住了景物的特点,突出了“奇山异水”。
2.按地点转移,由近及远的顺序写:从流飘荡,俯视碧水,仰观青山。
3.采用多种修辞手法使描写对象形象鲜明,富于生机:水皆缥碧,千丈见底(夸张);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比喻、对偶);负势竞上,争高直指(拟人);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对偶)……
4.详写山,略写水。疏密有分,轻重有度。
六、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教师首先让学生集体背诵《三峡》,熟悉文章的内容。然后让学生从内容和形式等方面谈谈两篇文章的异同。
1.相同之处:
都主要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突出描写了山水的景色,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欣赏和 热爱之情。
写水都提到了水大浪急。
都侧重写山,突出了山势高峻。其中也都提到了密林,泉水,猿啼……
2.不同之处:
写作目的不同:《三峡》主要是为了客观地介绍地理知识,而《与朱元思书》则突出了对大自然的赞赏,而且写出作者的内心感触。
在描写上:《三峡》在写景色方面突出了四时的变化;写山时,还突出了山的连绵不断。
在形式上:《三峡》是散文,而《与朱元思书》是骈文。
(七、教师小结
山川景色,古来共谈。当我们手捧书卷,领略这些美文的时候,我们仿佛置身于山水之间,眼观自然之象,耳听天籁之音,身感物外之趣,杂念顿然消逝,心灵得以净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希望有朝一日,我们真的能背起行囊,踏遍祖国的青山绿水,饱览大自然的旖旎风光。
八、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游览当地的山川等名胜,写一篇游记。
板书设计 与朱元思书
吴均
视觉:水皆缥碧 游鱼细石 高山寒树 横柯疏条
听觉:泉水激石 好鸟相鸣 蝉转不穷 猿叫无绝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3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