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一、工程概况
二、方案选择
1、土方开挖采用机械与人工清土相结合的方式。基坑开挖时配备反铲挖拙机2台、,配合工人14名,现场指挥2人。
2、考虑基础施工操作空间,基底开挖边线比垫层边线放宽300mm操作面。基坑边坡自然放坡,根据地质勘察报告中叙述的地下土质情况(从上向下依次为粉土、粘土),放坡坡度按1:0.3。
3、轴线、轴线东段、轴线、生活间局部的基坑经放坡后,基坑与基坑间距离狭窄,考虑安全因素,此四处基础采用整体开挖方式。
4、为避免机械挖土对基底造成的扰动,机械挖土至垫层底标高向上约300mm处,余土人工挖除。
5、基坑开挖前的测量放线:
1)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规划红线,地界线及水准点,严格按照设计建筑总平面图进行建筑物定位,高程引测和沉降观测控制。
2)按照设计图纸,定桩位点放出纵横轴线,校验轴线定位的准确性,据此洒出考虑操作空间及放坡宽度后的基坑土方开挖线。
3)核对图纸和引入现场的水准标高,计算基坑挖土标高。架立水准仪随基坑开挖进行实时控制。
6、挖出的土方在相邻两道纵向轴线间位置堆放,堆土距离基坑边不小于2米,并应保证每30米一道的横向轴线控制桩能够通视。土方堆积应尽量少占用地表空间,在条件许可情况下,留出轴与轴间约10米的通道,作为材料转运与混凝土泵车行驶的临时道路。
7、土方开挖并人工清理至设计标高后,应及时进行地基验槽工作,尽快开展垫层施工,减少基底暴露时间。如需间隔时间过长或天气原因使水分蒸发过快,应在坑底表面覆盖塑料薄膜。
三、边坡保护及排水
1、基础施工考虑降雨影响,在采用自然放坡开挖时确保基坑四周两米范围无堆积荷载。当基坑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浇筑砼时,应采取措施支撑挡土墙。
2、基坑围护采用双排钢管栏杆,沿基坑四周设置。围护立杆高1.5米,间距2米,上刷红白相间的油漆。
3、根据地质勘察报告,本工程基坑开挖范围内无地下水出现,故基坑排水只考虑地表渗水与降雨。
4、对于独立开挖的基坑,开挖后,在边距充足的一角挖300×300×500的集水井,基坑四周边角处挖100深排水沟,沟内缓坡通向集水井方向。对于整体开挖的基坑,开挖后,在基坑两侧挖两条100深排水沟,每个30米设置一个集水井,以污水泵抽取积水排出。
四、安全措施
1、基坑开挖时,在挖土机工作范围内,不允许进行其他作业。
2、挖掘机距边坡应有一定距离,防止塌方,造成翻机事故。
3、基坑上下人员应开斜坡道,并采取防滑措施。基坑四周应做好1.5米高安全栏杆。
4、卸土堆离开边坡一定距离(2米以上),以防造成坡坍方。
5、重物距边坡安全距离:汽车不小于3米,起重机不小于4米,土方堆不小于1米,堆土高不大于1.5米,材料堆放,不小于2米。
6、放坡开挖基坑应在坡顶外设置截水沟或挡水土堤,防止地表水溃刷坡面和基坑外排水再回流渗入坑内。
7、放坡开挖应在开挖过程中,对边坡土体位移与沉降,坑内隆起,地下水及周边管线,道路等进行施工监测。
五、可能出现特殊问题的处理
1、防止边坡塌措施
1)边坡塌方原因分析:
A、盲目进行地基基础施工常造成地基础施工的排水不当,土方处理不善、支护方法不当,导致塌方等事故发生。
B、未编制详细地基基础施工技术方案。
C、挖土不按规定放坡,坡顶部堆土多,基坑开挖较深,没有根据不同土层物性分别放成不同边坡,使局部土层边坡不稳定而坍塌。
D、在地表水,地下水活跃的地区开挖基坑时,缺乏降水和排水方法,由于水的影响,使土壤凝聚力下降而塌土。
2)防止边坡塌方措施:
A、开挖前,须核对地质勘察报告,掌握各层土质情况,施工周围环境,基坑深度地下水,地表水的情况,地层土质的内摩擦角,粘着力,湿度,密度等确定边坡坡度。
B、明确施工工艺,排水方案,开挖方向和挖土,运土,堆土的处理。
C、按规定,根据土质情况进行严格的放坡。
D、挖土必须随挖随运,不要在边坡上堆积过多,以免增加边坡上的压力。
2、防止滑坡的措施
1)产生原因分析:
A、边坡坡度不够,倾角过大,土体因雨水或地下水浸入,剪切应力增大,粘聚力减弱,使土体失稳而滑动。
B、地表水或地下水浸入坡体,破坏土体的内力平衡。
C、坡顶近距离堆载或过重车,扰动坡体。
2)防止措施
A、按规定放坡,及时排水,并做护坡。
B、密切观察,发现滑坡和坍塌方向,及时加固。
C、禁止在边坡边缘堆载,限制汽车停于边坡边缘道路上。
300(操作面)
800
φ48钢管打入土中500
2200~2400
—3.100
地表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