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浅谈翻译与文化的差异
人们常说翻译要有“信、达、雅”三要素,其实“信、雅”未必能“达”,只有真正让人听懂,听明白才可称为“达”,“达”才是翻译中最重要的。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旨在使目的语读者能准确领会原作的精神。在转换过程中,我们要依靠很多因素,不仅是词汇的字面意思,而且还有信息发生的环境和情景等。
我国有五千年文化史,有很多字的含义已经发生了变化,若不仔细推敲,难免会造成误解。李白的《静夜思》可谓妇孺皆知,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的“床”字被很多人译为“ bed ”,只有少数人译为“ couch ”。难道李白会认为屋子里也会有霜么?其实大家忘记了去查一下当时的字典,那时的“床”不是我们现代语言中的“床”。李白应该是在院子里赏月时吟诵此诗的。《说文》云:“床,安身之坐者”,《释名·释床帐》也同此解:“人所坐卧曰床。”《孔雀东南飞》诗中“捶床便大怒”、“媒人下床去”就是实例。
词语的褒贬不同会给理解和交际带来很大的偏差,这就要求在翻译时掌握词语的不同文化内涵,要知道它的褒、贬意义,避免在使用上犯错误,这就是结合词语丰富文化内涵。如 comrade 在我国是指志同道合的同志( the party members or the people who have common goals )而西方却常指同性恋者( a companion homosexual )。
我们翻译时应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将他们改为英语惯用语。在美国留学的外国学生常反映美国人讲话靠不住,说好了邀请吃饭,结果等了很久还没能兑现。问题出在外国学生对于美国英语的讲话规则不了解,听美国人说:“ We must get together soon. ” ( 我们一定得聚聚 ) ,就以为是正式邀请,实际上只不过是一句客气话。社会语言学家专门就这个题目做了研究分析,究竟客气话和正式的口头邀请在语言的使用上有什么区别。他们发现,正式邀请比客气话要具体的多,一般来说邀请需要包括时间、地点,如“ Come over for dinner next saturday night. ” ( 下周六晚上过来吃晚饭 ) 是明确的邀请。
英美文化中最重要的价值观念是个人自由,它是一种以个人为基本单元,强调“人人生而平等”的文化。英美文化又被称为“我文化”、“个人价值至上文化”。在这种注重个人尊严的文化里,权力的重心更多地倾向个体。而中国传统文化里最重要的价值观念是“忠”和“孝”,人际交往很注重自我与谈话对象的关系。中国文化又被称为“我们文化”、“集体主义文化”。例如,中国人常说“四海之内皆兄弟”、“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仁义值千金”、“大树底下好乘凉”等,这都说明中国人常把自己和所谓自家人视为一体并希望能够在自身以外找到安全之所;而英语谚语中却说“God helps those that help themselves”(天助自助者),“ self is our centre”(自我是我们的核心),“life is a battle”(生活就是战斗),这些英语谚语都在告诫人们:只有靠自己奋斗,才能获得成功和安全感。 例如:汉语中的“拖后腿” ,如直译成英语“pull one's leg”,其意思就变成了“哄骗取笑某人,愚弄某人 ”。再比如,中国人常用“黄色”表示低级趣味、庸俗、猥亵等,但 我们不能看到“yellow boy”,就译成“下流男孩”,因为这个短语在英语中指的是“金币”。
西方人起源于游牧,与奔马感情深厚,因此,在英语中有大量带“马”的习语,如 “a will horse”(工作认真的人), “a dead horse”(徒劳无益的事),“ ride on the high horse”(盛气凌人)等等。而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农业大国,成语中很大一部分是农谚,如“众人拾柴火焰高”、“拔苗助长”、“顺藤摸瓜”等。英汉民族不同的生活经验和风俗习惯势必造成观察、认识问题的角度、方式和方法的不同。就话题的选择来看,英美人交谈忌讳涉及年龄、收入、婚姻、信仰等有关个人的话题,而中国人见面就会问“你多大了、结婚了吗、收入怎么样”等问题。
文化差异下的翻译策略有如下:1.直译 如 “条条大路通罗马”,“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等,都是从英语直译过来并被大家所接受的习语。再比如:将“挥金如土”译为“spending money like dirty” ,要比选用现成的英语成语“spending money like water”好,这样既不影响正确地理解原文含义,又保留了汉语的特点。2.意译: 如将“hold a wolf by ears”译成“骑虎难下”;把“as thick as thieves”译成 “亲密无间”;“put the cart before the horse”译成“ 本末倒置”。反过来,把汉语的“糟糠之妻”译成“the wife who shared her husband's hardships”;“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译成“ each of us shows his true abilities”等等,都是采用的意译手法。和直译相比,意译更注重意义,忽略细节,要求译文自然流畅。换而言之,直译和意译的关系实际上就是“形合”和“意合”的关系3.音译:如:“Beatles”是一支60~70年代在英国影响很大的吉他乐队,音译成汉语为“ 披头士”,由这个词我们中国人便可联想到此乐队乐手的形象、风貌。再如:“cool”音译 成汉语“酷”。一个“酷”字把时下年轻人追求新潮、前卫、崇尚与众不同、寻求个性发展的言行与心态表现的活灵活现。
英汉词语理解与翻译中文化的差异也时常存在。例如,英国人喜欢狗, 有很多习语都和dog有关。如果不了解英国人这个习俗, 就很难翻译准确, 甚至即使翻译过来了, 中国人似乎也不理解。如lucky dog (幸运儿) , a top dog (优胜者)。有一句俗语“Every dog has h is day ”其意是“人人都有得意时”, 而不是“狗总会有它的一天”。更具有宠爱之意的是“Love m e , love m y dog”与汉语中的“爱屋及乌”的意义相近。
中国人虽然认为狗是一种忠实、可靠的动物,“狗不嫌家贫”就是这种心理的反映, 但中国人从心理上却厌恶、鄙视它, 常用来比喻坏人坏事, 如“走狗”、“狗腿子”。同样的道理, 狮子( lion) 在西方被誉为百兽之王, 其形象为勇敢、威严, 当指人时, 其喻意为勇敢, 有权势和声望的人; 对中国人来说, 具有这一形象的动物是老虎( tiger)。还有中国人用鼠, 英国人用chicken 比喻人胆小; 中国人用泥鳅( loach) , 英国人用鳝(eel) 表示滑头; 中国人用牛形容人身体强壮, 而英国人却用马达到这一效果, 所以“体壮如牛”译为英语是, “as strong as a horse”。“大海捞针”的英译是“look for a needle in the haystack”, 而非in the sea。
各民族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 气候不同, 也从侧面反映出语言的内涵不尽相同。Four cardinal points :North、South、East and West. 中国人以“南”为主, 大概是源于“南面为王”,“北面为朝”的缘故。所以罗盘针明明是指北,却称“指南针”。西方则以北极为定位方向,所以汉语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英语则是southeast, north to east, south west and north west。中国人习惯说“衣食住行”, 英语则为food, clothing, housing and transportation 。英语中的elemental forces ( the forces of nature) 是earth,water, air and fire 四样而中国古代所说的“五行”则是金、木、水、火、土。复合词的排列顺序不同, 数目也是不同的。
综上所述,语言是社会的产物, 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也是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对文化内涵的正确理解有助于确切的翻译。认识到中英文化中历史习俗,地理因素,宗教信仰方面,文化象征及政治文化的差异,才能帮助理解中英文化内涵的差异。总之, 要想译文通顺、贴切, 必须要掌握丰富的英美文化知识, 这样译出的东西才能达到传神的完美标准, 才能忠实无误的传播原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