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伤仲永导学案(学生)学习目标1、 能流畅地朗读课文,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的情况。 2、 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3、 能熟练背诵课文。4、 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知识链接1、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伤是哀伤,叹息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哀伤,惋惜之情。2、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罢相。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著有王
2、临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3、本文是一篇随笔。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种。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短小活泼,意境隽永。学习过程一、感知文本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正音。 2、学生分段试读课文。二、走进文本 1、读音隶( ) 扳( ) 谒( ) 邑( ) 矣( ) 泯( ) 称( ) 卒( ) 焉( ) 耶( )2、词类活用: 邑人奇之 奇:稍稍宾客其父 宾客: 父利其然也 利:3、重点词语世隶耕 隶: 未尝识书具 尝: 并自为其名 为: 指物作诗立就 就: 稍稍宾客其父 稍稍: 或以钱币求之 或: 环谒于邑人 环谒: 不能称前时之闻 称:
3、泯然众人矣 泯然: 受之于天 受: 贤于材人远矣 贤: 得为众人而已耶 得: 4、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并指出该词在句中的含义与用法。 之: 忽啼求之: 借旁近与之: 余闻之也久: 不能称前时之闻:。 卒之为众人:。于: 环谒于邑人: 于舅家见之: 贤于材人远矣: 受于人者不至: 其: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稍稍宾客其父: 父利其然也: 三、整体感知,问题探究1在疏通文意及熟读背诵的基础上,思考本文记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明确: 2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3.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4、?明确: 4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用课文原文回答)明确: 5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明确: 6. 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明确: 7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明确: 8、作者对此是什么态度?这对你有何启示?明确:9、课文的两部分有什么联系?重点在哪一部分?明确:10、叙事部分有详有略,为什么对方仲永的才能初露写得很详细?明确:11、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明确:四、当堂检测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
5、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1、填空伤仲永的作者是 代的王安石,是杰出的 家、 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2、解释加点的字。(1)未尝识书具( ) (2) 指物作诗立就( )(3)不能称前时之闻( ) (4)稍稍宾客其父( )3、下列加点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忽啼求之 B邑人奇之 C不能称前时之闻 D于舅家见之4、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C父/利其然也
6、D余闻之也久5、翻译下列句子。(1)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6、回答问题。(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3)作者为什么要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5、伤仲永课后习题一、基础知识积累1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 邑人()环谒()不能称()世隶耕()泯然()或以钱币乞之()2解释加点字词的意思。世隶耕( )未尝识书具( ) 即书诗四句( )自是( ) 指物作诗立就 (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 稍稍宾客其父( )邑人奇之( )环谒于邑人() 不能称前时之闻( ) 泯然
7、众人矣(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理解其多种含义:之:传一乡秀才观之 ( )邑人奇之 ( )余闻之也久 ( )不能称前时之闻 ( )其: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父利其然也( )其受之天也( )以: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或以钱币乞之( )于: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于舅家见之 贤于材人远矣5填空伤仲永的作者是 代的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6用原文填空。幼年仲永天资聪颖,表现为“_”;少年仲永才能大不如前,表现为“_”;青年仲永已变得很平庸了,表达这个意思的句子是“_”。仲永之所以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因为“_”。这个事例告诉我们_。(这一空用自己的话作答)7伤仲永的“伤”是“哀伤”之意,表达
8、了作者的惋惜之情。作者“伤”的原因是什么?选择正确的一项 A.他的父亲贪图钱财,目光短浅,把仲永的天赋当作获取利益的资本。B.“宾客其父”“以钱币丐之”的庸俗作法。C.仲永缺乏主见,盲目地按父亲的要求去做。D.仲永由神童而最终“泯然众人矣”的悲惨结局。二、阅读 诗词改字 王荆公绝句云:“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 复圈去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 黄鲁直诗:“归燕略无三月事,高蝉正用一枝鸣。”“用”字初曰“抱”。又改曰“占”,曰“在”,曰“带”,曰“要”,至“用”字始定。予闻钱伸仲大夫如此。8解释下面加点的字。旋改为“满”( ) 凡如是( )始定为“绿”( )凡如是十许字(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2)吴中士人家藏其草。10为什么“绿”字比其它字好?请作简单分析。 4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