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路程、时间与速度教学设计西村乡中心小学 田当莲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6465页“路程、时间与速度”。二、教学目标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并能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2、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积极学习的情感。3、注重运用评价功能,促进学生学习的热情,从而能全面发展。三、教材分析本节课是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为此,教材安排了一个情境:比一比两辆车谁跑得快一些?从而让学生归纳出路程、时间与速度三个数量,进而归纳出速度路程时间,再结合试一试两题,让学生得出:
2、路程速度时间,时间路程速度,进一步理解路程、速度、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因此,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是速度的单位。学习了这节课,学生可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并且可以合理地安排时间,提高效率。四、学情分析对于这节课,学生已经对速度有一定的认识,这节课主要是结合实际情境,让学生理解速度与路程、时间的关系。对于我校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很适应合作学习,也很注重老师的评价。五、教学过程一 、谈话导入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电闪雷鸣”吗?生:听说过。师:谁来说一说这个词的意思?生:先看见闪电,后听见雷声。师:你说的很准确。那谁能说一说为什么先看见闪电,后听见雷声?生1
3、:因为光比闪电传播的快。生2:因为光比闪电的速度快。师:这位同学说的非常好!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关于速度的一些问题。(板书“速度”,在其旁边画一个大的“?”)【设计意图:简短的谈话,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学习新知识。】二、学习新知1、比较两辆车的快慢师:现在有两辆车,第一辆车2小时行驶了120千米(板书);第二辆车3小时行驶了210千米(板书)。师:你知道哪辆车跑得快一些吗?自己先考虑一下。师:小组可以讨论一下。师:谁来给大家说一说你们组的看法?组1:我们先求出第一辆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120260(千米)再求出第一辆车3小时行了多少千米?603180(千米)而题上告诉我们第二辆车3
4、小时行了210千米,所以第二辆车跑得快一些。组2:我们先求出第二辆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210370(千米)再求出第二辆车2小时行了多少千米?702140(千米)而题上告诉我们第一辆车2小时行了120千米,所以第二辆车跑得快一些。组3:我们和第一组的方法差不多,只是求第一辆车3小时行了多少千米时,我们用12060。组4:我们把两辆车每小时行了多少千米都求出来,然后再比较它们的大小。120260(千米) 210370(千米) 可见,第二辆车跑得快一些。师:殊途同归,同学们用这么多种方法,得出了第二辆车跑得快一些,你们真棒!【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讨论比较,给更多同学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也能互相学习彼
5、此的方法,开阔学生的思维。】2、归纳速度的公式。师:我们再来看看,每一种方法有什么共同点?生:都是先求第一辆或者第二辆车每小时行了多少千米?师:不错!“每小时行多少千米?”说着多麻烦啊,谁能更简单的来表达它的意思?生(一生快速地说):速度。师:说得很准!师:根据刚才这道题,你能说一说怎样求速度吗?生:第一辆车2时行了120千米,2时是时间,120千米是路程,速度路程时间师:你真了不起,总结出了求速度的方法。3、介绍速度的单位。师:下面我们来看一道题。(板书:一辆车的速度是75,4小时它能行驶多远?)【设计意图: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应该有认真、积极的学习情感,因此我设计了一道没有速度单位
6、的题,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同时也让学生有兴趣学习速度的单位。】生:754300(千米)(这时有一个同学手举得很高。)生:老师,这道题不能做!师:为什么?生:题中说一辆车的速度是75,没有单位。所以这道题没法做。(其他同学附和:是呀,没有单位,怎么做呀!)师:这位同学真细心,题看得也特别认真!并且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速度的单位是什么?我们把这个发现叫“宋振宇发现”好不好?(学生非常激动,听讲更认真了。)【设计意图:用学生的名字来命名孩子们的发现,能极大地激发其他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师:还以刚才的这道题为例,我们求出第一种车每小时行60千米,那也就是它的速度是60千米/时。(板书)师:注意
7、,(手指千米/时)它读作千米每时。师:那谁来说一说第二种车的速度。生:70千米/时师:你们学得真快!师:是不是所有速度的单位都是千米每时呢?你还了解哪些关于速度的知识?生1:我步行的速度大约是55米/分。生2:声音传播的速度是340米/秒。生3:光传播的速度是3亿米/秒。生4:火车的速度大约是120千米/时。生5:自行车的速度大约12千米/时。(根据学生说的及时板书)师:请同学们看65页的“看一看”。师:那大家看,千米/时、千米/分、米/分、米/秒、万千米/秒都是速度的单位。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也知道每小时、每分、每秒行的路程是速度,那也就是说单位时间内行的路程是速度。4、路程、时间的计算方法
8、师:如果刚才那道题现在改成:一辆车的速度是75千米/时,4小时它能行驶多远?生:754300(千米)师:请大家做“试一试”。师:互相交流一下结果。(学生交流。)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自己总结出了路程、时间和速度这三者的关系,即:速度路程时间,路程速度时间,时间路程速度。(板书:路程、时间)三、课堂小结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生:我知道了怎样求速度、时间和路程。师:黑板上这个“?”可以去掉吗?其他同学呢?生:审题要认真,养成好的习惯。师:老师也相信你学习会越来越认真,成绩越来越优秀!生:我知道了四、反馈练习师:大家看试一试的第2题。师:你发现了什么?四人小组互相交流一下。师:谁来
9、给大家说一下你的发现?生1:都是60、3、180这三个数。生2:路程速度时间,速度路程时间,时间路程速度。生3:我发现603=180中,60和3是乘数,180是积。而后面的1803=60和18060=3相当于已知积,求乘数。乘数=积乘数。生4:因为是两个乘数,可以说一个乘数=积另一个乘数。生5:我发现路程、速度和时间这三个量也是这种关系,路程相当于积,速度和时间相当于乘数。【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发现出来的内容往往另我们惊叹。其实这一个环节也培养了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师:下面我们再来运用今天学习的知识来做一些练习。(出示:一辆汽车的速度的50千米/时,它7小时能行多远?一辆汽车的速度是
10、50千米/时,它行350千米需要多长时间?一辆汽车7小时行了350千米,它的速度是多少?)(学生独立完成,同桌检查结果,交流方法。)六、课后反思在学生学习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学生的态度情感,因此在本节课中:1、谈话导入。轻松愉悦的谈话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我设计了“电闪雷鸣“这个环节,上课时学生的情绪也非常高涨,给本节课打下了好的基础。2、合作学习。比较两辆车的快慢时,我让学生合作学习、互相交流,不仅可以拓宽他们的思维,可以让每个同学都有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也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逐步“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共处”。3、关注评价。好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能激励学生的学习,在本节课中我很关注对学生的评价。如:把学生的发现以他的名字命名,不仅对发言学生是一个激励,对其他学生而言,也是非常好的鼓励和鞭策:我也要努力,争取我的方法、我的想法也能以我的名字来命名。总之,在这节课中我注重关注学生的发展,给其创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其轻松愉悦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