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南省南乐县张果屯乡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 5第25课-诗词曲五首(第一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教学目标:1. 诵读2. 分析3. 欣赏4. 了解用典,双关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水调歌头酬乐天扬州处逢席上见赠导入:同学们,人生是一场漫旅。每个人前行的道路中必然会遭遇坎坷:也许你正在重阳节里漂泊异乡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也许你发现追逐理想的道路“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也许你正遭受国破家亡的巨恸“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该如何走出这思念,这失意,这痛苦呢?看看三位大诗人做出的回答。学习本课诗歌,同学们请注意:1. 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人情感2. 理清诗人情绪变化线索,结
2、合背景抓住重点词分析变化原因3. 体会诗歌乐观旷达的人生观和崇高的民族气节(一)走进苏轼(二)课前准备:请同学们自由放声诵读课文,争取做到字正腔圆,阅读时注意这些字词(多媒体展示)现在,我们结合课文创作背景和注释理解诗句,(多媒体展示)把握诗歌基本情绪再读课文,这次争取这次争取读准节奏,读出感情。师:同学们认为这首诗歌需要带着什么样的感情去阅读呢?生:应该是思念师:同学们刚才读的怎么样?现在我们来听听老师的范读自己仔细揣摩。(三)深入探讨 一、 理清课文思路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边听范读便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圈出表示词人行为,情绪变化的词语,教师配乐(春江花月夜)范读1、 对照课本看,老师刚才的范
3、读缺了哪部分呢?(小序)(同学们听得很投入,找得很认真)2.从序言部分找一找,诗歌创作的的时间?(丙辰中秋)中秋佳节,月亮又圆又亮,我们常和家人一起(板书:赏月)3.哪个字写出词人赏月时的状态?(板书:醉);4.哪个字写出词人赏月时的心理活动?(板书:怀)。二、研读上阕内容1、结合创作背景谈谈,词人为何在中秋佳节饮酒大醉?(词人仕途失意,手足离散,可能是借酒浇愁,渴望解脱。)2、大醉后的词人,做些什么?产生了怎样的思想波澜?同学们从上阕中找到哪些关键词?(板书:问 欲 恐 似)A词人为何举杯问月?表达了对天上世界怎样的情感?明确:现实世界,孤单落寞,仰望空中,中秋月色如此怡人,由明月到月中宫阙
4、,我们从词人的连连追问中读出了赞叹向往之意。好,同学们用向往赞叹的语气试读一下B 既然天上世界如此令人神往,词人为何会发生由“欲”到“恐”的心理变化?明确:通过刚才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读,我们感到,天上世界如此强烈的吸引着词人,令词人不由的 “我欲乘风归去”大家注意,作者在这里用“归去”而不是“离开”,让我们产生怎样的联想?醉意朦胧中,词人“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去天空中寻找自己精神的家园。猜读:结合时代背景考虑,真的乘风归去的作者可能会过上一种怎样的生活?可能有几种情况?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展开讨论。 仕途得意,官居高位,但每天丝竹乱耳,案牍劳形,失去身心的自由隐居避世,远离人群,放弃
5、理想,独善其身C仙境固然美好,可无论是被束缚还是逃避现实都不符合词人的追求,所以词人说“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即渴望超脱现实又有所顾忌的矛盾心理)抓住由“欲”到“恐”的心理变化,朗读课文D经历彷徨后,词人最终做出了怎样的决定呢?词人用翩翩的舞姿,告诉我们,月宫的清寒怎比得上人间的亲切温暖?一个“似”字,表达了词人对人间的留恋。同学们用留恋的语气读一下这两句三、醉意朦胧中,词人赏月时驰骋想象,经历一番天上人间的地彷徨后,决定执着面对现实,然而“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节孤身赏月的他真的能得到解脱吗?抓住“怀”字,我们齐读下阕寻找答案。A刚才同学们都说词人没有解脱,你怎么知道的?(无眠)同学
6、们的眼睛可真亮,深夜无眠的词人到底有什么难以解开的心结呢?请用你的生花妙笔,为深夜失眠的作者补充一段内心独白。这位同学写作者的思亲之情特别真挚;这位同学能把苏轼仕途失意和对弟弟的怀念相结合,揣摩得很细致导读一:“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失意更添离苦,心乱如麻的词人不由怨道:月亮,你难道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吗,为什么越是在人们饱受别离之苦的时刻,你却越是圆满呢,齐读“不应有恨,”一句同学把诘责地语气把握的很到位,我们感受到,此时的词人怀念弟弟,备受煎熬。可是,遇到挫折时,怨天尤人有用吗?C 导读二:花开花谢,月圆月缺,是不可逆转的自然规律,普希金告诉我们:“一切都是瞬息 一切都将会过去” 词
7、人选择了自我安慰: “人有悲欢离合,”读词人在自我安慰中悟出了哲理:生命有缺憾也没什么可抱怨的,作者因怀念而无眠,因怀念而埋怨,此刻,又因怀念而释怀“人有悲欢离合,“再读D导读三:大醉赏月时出世入世的彷徨,深夜无眠时思亲不得的忧伤,都由一个字得到化解和升华,是哪个字呢?(愿)词人在低语:弟弟啊,我们不必哀伤,此刻,共同抬头仰望,相隔遥远的我们,就借月光捎对彼此的牵挂与惦念,齐读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词人在叙说:朋友们啊,请彼此珍重,只要我们能健康常在,就让美好的月光,融化我们一切的愁情别绪再读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词人不由发出了呐喊:人们啊,分离是为了团圆之期更加甜蜜,挫折才使
8、我们对生命中的美好倍加珍惜!抛弃一切忧伤烦恼,就让我们共同举杯,陶醉在这一片晶莹皎洁的月色中吧我们一起高声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E真好,同学们读出了词人博大的胸襟与乐观的情怀。苏轼的可贵,在于他既超然达观,又不忘关爱人间,达到一种圆融的人生境界。那么,当我们在生活中遭遇失意打击时,苏轼的思想,能带给我们那些有益的启迪?(生发言)看来同学们已经真正读懂了课文, 最后,请同学们投入的高声诵读课文,在一片晶莹的月光下,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从容乐观与悠远 团圆的节日里,月圆人不圆。苏轼用乐观旷达的胸襟从思念中走出,当理想遭遇挫折,看看刘禹锡怎么办?我们一起来学习酬乐天扬州处逢席上见赠一、 解题。
9、 请同学们齐读题目,说说你的理解酬,这里是酬谢的意思。乐天,白居易的字。 “初逢”是久别之后,初次相逢。 “席上见赠”是对白居易的诗的回赠之说。 二、 诗歌背景介绍。我们再来了解一下诗歌创作的背景。(多媒体展示:敬宗宝历二年(826)冬,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也回洛阳的白居易相逢。相同的经历遭遇,使两人有了共同的语言。席间,白居易把箸击盘吟诗一首“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为刘禹锡的长期被贬鸣不平。刘禹锡回忆往事,感慨万千,因此,写了这首诗,以答谢白居易。) 三
10、、 诵读体悟从体裁上看,课文是一首七言律诗,放声诵读课文,读准字音,明确韵脚。听录音范读课文,思考诗人情绪的变化。模仿录音阅读课文,领会诗人思想感情。四、 发挥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一) 首联由于诗人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而遭贬。远离家乡,远离国都,来到巴山楚水,这是个怎样的地方呢?(重读:凄凉地。)仅仅是地方荒凉吗?(由于政治理想受挫心情凄凉)心情低落的诗人,在这个偏僻荒凉的巴山楚水待了多久呢?(二十三年)如此漫长的时间啊,乐天说“二十三年折太多”,人生,又能有几个二十三年呢?说说你的感受吧。(诗人内心凄凉,感觉自己放佛被朝廷抛弃了一般)我们带着凄凉的心情,被抛弃的感受齐读首联
11、(二) 颔联现在,诗人离开巴山楚水,分隔了漫长的22年,终于要回故乡洛阳,你能想象他回乡之后的情景吗?(学生发言)师:是啊,二十多年的沧桑变化,二十多年的悲喜人生,临别时踌躇满志,归来日,早生华发。他具体在想些什么呢?请一位同学讲讲“闻笛赋”和“烂柯人”的典故。说说你对此处诗人用典的理解。“空”和“翻”写出诗人怎样的感受?(“空”字表达了对受害的老友王叔文等的深沉的悼念,“翻”字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诗歌中用典,可以使抒情更加含蓄蕴藉。课文中的典故表达诗人内心深深的哀痛惆怅)请同学们用哀痛惆怅的情绪诵读颔联(三)颈联诗歌首联自叙被贬的遭遇,为全诗定下基调,表达愤激之情,颔联悼念
12、战友,自己回故乡的情景,使愤激之情更进一步深化,发出深沉的感叹,接下来,诗人继续沉溺在消极的情绪吗?“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说说你看到的画面,你的理解和感受。(画面: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理解: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他从白诗中翻出这二句,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虽然远贬“巴山楚水凄凉地”,虽然“二十三年弃置身”,虽然“怀旧空吟闻笛赋”,虽然“到乡翻似烂柯人”,长贬归来恍如隔世,对一己来说确已如同“沉舟”、“病树”,但积极乐观者看到的乃是千帆竞发的壮阔,万木峥嵘的无
13、限春光。哲理:因为这两句诗形象生动,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以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请同学们想象着千帆竞发,万木峥嵘的画面诵读颈联。没落的事物就让它没落吧,新生事物必然要发展起来,社会在前进,前景无暇美好。当我们的人生遭遇困顿不幸,当我们追逐理想的道路一次次被阻遏,让我们带一点点自嘲更多一点点的旷达高声诵读我们还曾经学习过一首同样表达新旧事物交替的诗句是哪句呢?(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四)、尾联从激愤哀伤的情绪中走出的诗人,对好友表达了由衷的感谢之情“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其中,“长精神”三个字,让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意志不衰,坚忍不拔)板书: 首联:直抒胸臆。 “凄凉地” “弃置身” 愤激之情 颔联:运用典故。 闻笛赋 “烂柯人” 感叹之情 颈联:千古名句。 “沉舟” “病树” 自比之意 尾联:点睛之笔。“歌一曲” “长精神” 坚忍之慨 五、小结 (诗中运用了层层递进的手法,首联自叙被贬的遭遇,为全诗定下基调,颔联悼念战友,自己回故乡的情景,使愤激之情更进一步深化,颈联把自己的沉沦和新贵们的得势进行对比,使自己的愤激之情达到了顶点,尾联急转直下,以自勉、自励来结束全诗。全诗言简意深,愤激而不浅露,感慨而不低沉,惆怅而不颓废,堪称刘禹锡的代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