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南省南乐县张果屯乡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 5第25课-诗词曲五首(第二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教学目标:1. 诵读2. 分析3. 欣赏4. 了解用典,双关课时:3课时第二课时 过零丁洋同学们,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化解了天下离人的思亲之痛,刘禹锡也在好朋友的安慰声里“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然而,当国事风雨飘摇,个人命运生死未卜时,诗人又该何去何从呢?我们一起聆听爱国诗人文天祥振聋发聩的回答。一、 走进文天祥二、 创作背景祥兴元年(1278)十二月,文天祥兵败被俘。第二年元月,元军出珠江口,进攻南宋最后据点山(在今广东新会南海中),文天祥被押解同行,过零丁洋时写了这首诗,决心以死
2、殉国。当时,元军统帅张弘范逼迫文天祥招降坚守山的南宋将领张世杰,文天祥严正拒绝,说:“我自救父母不得,乃教人背父母,可乎?”并出示此诗以明心志,张弘范见诗中辞意坚决,“但称:好人!好诗!竟不能逼。”三、 激情诵读1. 请同学们自由放声将课文诵读两遍,第一遍要求仔仔细细,读准字音。第二遍,思考诗句的意思,读出节奏。开始同学们一起看大屏幕,注意这些字的读音,写法,我们齐读一遍。请这位同学读一遍课文。同学们听出他的停顿了吗?我们齐读一遍。2. 现在,请同门们结合课下注释,默读课文试着理解每句诗歌的含义,并且思考阅读这首诗歌应该带着怎样的情绪?文天祥在诗歌中抒发的情感是什么?(深沉的情绪,爱国的情感)
3、带着这种情绪,体会着作者的情感,我们一起读读这首诗歌3. 请同学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用现代汉语说说这首诗,看看谁的表达最准确,语言最典雅。(课堂活动)四、 合作探讨,深入分析(首先,说惶恐,叹伶仃,然后一片丹心)“说惶恐,叹伶仃”1. 诗歌的题目是 过零丁洋 诗歌中有句诗照应了这个题目,也指明了当时的心情。是哪句呢?(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心情是:惶恐和伶仃)我们,拨开历史的重重迷雾,穿越千年的时光来到南宋,来到文天祥身边,一起说说他的惶恐,叹叹他的伶仃。2. 惶恐,伶仃什么意思?(惶恐不安,孤苦伶仃)诗人的心中,有不安,他在为谁担忧?诗人感觉孤苦伶仃,为什么孤单?3. 要回答好这个问题
4、,我们先研究下,诗人当前的处境。惶恐滩头,零丁洋里,这是怎样的地方?诗人怎么会来到这里?(前一句是追记过去。诗人于德元年自赣州起兵,经惶恐滩北上,当时元军进逼临安,形势紧急。景炎二年(1277),诗人在江西战败,又经惶恐滩退往福建,这时国家局势已危在旦夕。因此,“说惶恐”,即表示自己当时对艰难时局的忧惧不安。后一句是慨叹眼前,说自己不幸战败,只身被俘,孤掌难鸣,飘浮在零丁洋中,深感孤苦零丁。)4. 原来,诗人是一个战俘,被敌人押解经过零丁洋,诗人为什么会战败?说说南征北战这几年诗人的处境。(元军入侵、宋室危亡之际,响应朝廷“勤王”号召,在德元年(1275)正月,以全部家产充军费,起兵抗元,在频
5、繁不断的战斗中度过了四年。这四年中,他出生入死,为挽救危亡,竭尽全力,苦苦支撑,但局势却越来越危殆。此时,南宋大部江山已落入敌手)5. 耗尽全部家产,接近全部力量誓死抗敌啊,可是,局势却越来越危急,大好江山,也一大部沦入敌手,自己又兵败被俘。被俘之后,诗人眼下的处境怎样?(敌将招降,命悬一线)诗人用一句诗形象概括了自己当时的处境,他说(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这支离破碎的山河啊,好像狂风中的飞絮,飘摇无依,自己一身坎坷,好像水中浮萍,更兼骤雨如鞭。同学们,体会到诗人的惶恐和伶仃了吗?我们一起感受“一片丹心”1. 国家,即将覆灭了,自己为之奋斗半生的抗元事业,失败了,我们深切感受到了诗人
6、的惶恐和伶仃,眼前,对面对着敌人威逼利诱,如恶狼般杀气腾腾的眼睛,面前,是决定生死的一张招降书,他会怎么做?2. 诗歌开头说“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诗人在干什么?(自叙生平,写了两件事科考入仕,多年征战)敌人让他写招降书,他上来就回顾生平,你联想到什么?(以死明志)在回顾一生时,写道这两件事,你感受到什么?(入仕是为国效力,征战世为国杀敌,诗人始终以国事为重)3. 此刻,我们再来看看诗人的的惶恐和伶仃,他是在为自己担忧吗?说说你的理解(辛苦是一生为国 山河是为国事感慨 惶恐是为国事担忧)4. 诗歌的颈联中,诗人巧妙的将地名与心情交融在一起,“惶恐滩”和 “零丁洋”两个地名,对仗工整
7、,自然天成,而且以地形的险恶来暗示诗人处境的艰危,表现过去的惶恐和眼前的零丁,此刻,你是文天祥,你还有机会给你的君主留下几句话,你准备说些什么?你给自己的亲人写封信,你会写什么?5. (国君啊,臣已经竭尽全力,奈何无力回天;我最思念眷恋的妻儿啊,我准备为国而死,也算死得其所),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一生戎马,为国为民殚尽竭虑,心中的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我们一起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五、 小结零丁洋上,我们共同感受了诗人内心的惶恐孤独与痛苦;零丁洋上,我们更加感受到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和崇高的民族气节。回顾整首诗,前六句把悲愤艰危的气氛渲染到了极致,接下去两句则笔锋一转,情绪由悲愤转为激昂,由压抑转为高亢。前六句从纵横两方面构思,从自身到国事,又从国事到自身;从实到虚,由虚到实,反复渲染了忧愤悲苦的情调,到结尾两句,却转而逼出激情慷慨的绝唱。前六句是铺垫,后两句才是主旨。前六句悲苦欲绝,后两句高亢振拔。这样的情调转换自然而然地收到了震撼人心、感天动地的效果。学习了这三首诗歌,回顾一下,是什么让苏轼从深切的思念中走出?是什么让刘禹锡从哀痛惆怅中走出?是什么让文天祥能够以死明志,殒身不恤呢?我们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