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南省南乐县张果屯乡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 4第18课-2吆喝(第二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教学目标:1 朗读课文,深入探究,品味带有浓厚地方风格的语言2 自读课文,感受作者对家乡的怀念之情及对民间文化失落的遗憾之情。3 搜集地方街头的吆喝,感受民间艺术魅力教学重难点:1. 探究语言特点,找出带有浓厚地方风格的语句进行赏析2. 感悟作者情感,体会其中蕴含的深层内涵。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思路:本课是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深入探究,“研读探究品味感悟对比阅读拓展延伸”四步教学,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引导作用,致力打开学生思路、激活其思维,并恰当地使用辅助教学资源,充
2、分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探索精神,从而领悟课文的写作手法,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提高和培养学生对民俗文化的认知和热爱情感。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思考: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萧乾的作品吆喝,感受了老北京独特风韵的街头吆喝,初步领略了我国民间艺术的魅力。请同学们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思考作者介绍了北京的吆喝声的哪些方面?明确:1、吆喝的经营种类 2、吆喝声的具体内容 3、吆喝的表现方式 4、吆喝的音韵节奏 二品味语言1本文是用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语)来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找出几例,体会其中的意味(教师引导学生用圈、点、勾、画的方式对找出的语句进行重点批注)学生可能找出的语句:(1).
3、听过相声卖布头或改行的,都不免会佩服当年那些叫卖者的本事。得气力足,嗓子脆,口齿伶俐,咬字清楚,还要会现编词儿,脑子快,能随机应变。(2).馄饨不但要当面煮,还讲究现吃现包,讲究皮儿要薄,馅儿要大。(3).我对卖蛤蟆骨朵(蝌蚪)的最有好感,一是我买得起,花上一个制钱,就往碗里捞上十来只;二是玩够了还能吞下去。(4).也许由于小时人家告诉我卖荷叶糕的是“拍花子的”(拐卖儿童的),我特别害怕。(5).有一回他在我身后“哟”了一声,把我吓了个马趴。等我站起身来,他才用深厚的男低音唱出“荞麦皮耶”。(6).我在小说邓山东里写的那个卖炸食的确有其人,至于他替学生挨打,那纯是我瞎编的。2.总结语言特点:(
4、1).运用轻声 (2).有儿化音 (3).方言词语 (4).合辙押韵三体会情感1.作者为什么要大量运用京味十足的“京白”呢?明确:作者运用“京白”的艺术语言,一是因为他对北京家乡的热爱,二是因为写的“吆喝”都是当地的口语,用当地语言来写更真实,更有表现力。2.读完整篇文章,体会一下,文章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明确:作者在对老北京街头吆喝声的娓娓介绍中,包含着怀念之情,包含着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同时也对这些口头文化遗产的逐渐消失而感到惋惜。四类文欣赏师: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方言代表了一个群体的共性。市井民俗的精神血脉融化在悠扬的叫卖声中,折射出北京人的从容和自信。下面我们就来欣赏周中林的作品吆喝再
5、一次感受那儿时的记忆。类文:周中林吆喝买卖人和手艺人,都要用不同的方式吆喝。孩提时代听到的吆喝至今难忘。夏日的正午,知了在树枝上一个劲地叫,使得天气更显得闷热。“冰糖薄荷糖桂花冰糖姜冰糖”,挑着担子叫卖各色糖块的老头一声吆喝,打破了夏日的寂静。正四处玩耍的孩子们冲到老头的担子前,兜里有钱的,买上几颗称心如意的糖,在小伙伴面前咂着嘴,挤着眼,得意极了。 下雨天,不用下田,年轻姑娘们聚在一块儿纳鞋底、说家常。只见雨地里走来一个打着油布伞、肩背玻璃柜子的中年人,手拿一个装有约半尺长手柄,一上一下、一小一大两个小铜锣似的玩意儿,旁边装有带珠的链子,像玩拨浪鼓似的一摇,那玩意儿顿时发出“叮铃咣啷”的响声
6、。这是卖“花样子”的。他用这特有的响声代替了吆喝。姑娘们立刻兴奋起来,把汉子叫进屋,团团围住,各自挑选喜欢的“花样子”。这“花样子”就是剪纸的图案,有绣枕头用的,有绣蚊帐沿子的,有绣门帘的,还有绣花鞋子的,图案五花八门,喜鹊登梅、丹凤朝阳、鸳鸯戏水、花开并蒂、鲤鱼跳龙门,荷花、牡丹、菊花、芍药,应有尽有。卖“花样子”的汉子穿得干干净净,打扮得利利索索,说话带点娘娘腔。他带给姑娘们的,是一场美的盛宴和她们对美好爱情的憧憬。 手艺人的吆喝响亮而短促,从不拖泥带水。“镪刀磨剪!”“修雨伞呐!”“补缸补碗呐!”多是前面拖着长音,尽量往高处叫,然后有力地收束。手艺人行当不同,吆喝的方式也不一样。他们在湾
7、子里转悠着,相信总会有人叫住他们。铜匠的吆喝与众不同,手上拿着一串铜片当响器,手一抖,铜片顿时发出一连串敲击声,煞是好听。他的身份绝不会与别人弄混淆。算命先生的吆喝更为独特。一般刮风下雨不出门,晴天朗日之下,他们右手用细竹篙子探路,左手打着一把考究的阳伞,手腕上吊着一块锃亮的圆铜板,手上的铜锤一敲,“当”,声音清脆悦耳,传得很远。这东西“铛”一声,一听就知道是谁来了。 不同凡响的是邻村黄旺岭的黄先生。他也是个算命的,但他的吆喝不是敲铛而是拉四胡。四胡比普通二胡的琴杆略长略粗,琴筒要大些,四根弦。在我们小孩子看来,四胡这东西很难掌握,可在黄先生手上却十分听话。他将琴筒搁在腰带之上,边走边拉,边拉
8、边唱。四胡的声音略显粗粝,但浑厚而悠扬。他拉的曲子诸如湖南湖北好风光、孟姜女哭长城,有时还拉楚剧、汉剧的唱段。我的家在汉江边上,与汉川隔江相望,所以听到汉剧格外亲切。黄先生有不少“粉丝”。他的四胡在湾里一响起,人们就围拢来听。有的人端来凳子,让黄先生坐着唱,还有的人手上有事停不下来,就边做事边侧耳倾听。黄先生拉得起劲,唱得高兴,无神的眼睛一眨一眨的,边唱边用脚板打着节拍,倒把给人算命的正事给忘了。 后来,我到县城仙桃上中学,就很少听到这些吆喝了。再后来,又时兴“割资本主义尾巴”,农妇家里养了五只鸡,中间准有两只或三只被“资本主义”,走村串户的买卖人和手艺人就更难看到了。那时在农村,几乎所有的日
9、用品和副食品都由供销社、食品所经营。在短缺经济年代,市场是由卖方说了算的,营业员做买卖根本就用不着吆喝,这吆喝就绝迹了。如今,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媒体众多,形形色色的广告铺天盖地,充盈着人们的耳目。这广告其实就是吆喝,只不过借助了科技手段罢了,有的还用扭捏作态的美女吸引人们的眼球。广告虽好看,但跟当年买卖人和手艺人的吆喝声相比,少了那份悠长而独特的韵味。五拓展延伸其实,不仅北京有吆喝,我国各地都有。而且由于各地语言、风土人情不同,吆喝也各有不同。吆喝其实是一种广告,可是,由于社会传媒业的不断发展,这种口头广告正逐渐消失。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吆喝具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更值得我们抢救和保护
10、。同学们,你们还记得你们的家乡有什么吆喝吗?把这些吆喝声记录下来,为我们这种独特的文化作一份贡献吧。1. 吆喝词设计生活中离不了各色的物品,请你来当民间的艺人,来为商品设计吆喝词。吆喝词欣赏(1)卖袜南来的,北往的,上班的,下岗的,骑车的,挂档的,走过路过不要错过。花小钱,买好货。五块钱买四双,有跟有底有包装。自己挑,自己拣,自己挑来最保险。五块大钱又不多,打的不够爬个坡,五块大钱又不贵,俺只收个广告费洪湖水浪打浪,男女袜子都一样,一个爹来一个妈,一个藤上结的瓜,小小袜子带弹簧,一拽能扯二尺长,从上海到沈阳,要多长有多长。我的袜子好,上过电视登过报,全国人民都知道。大姐你仔细挑仔细选,不着急,歇歇腿,保你回家不后悔。这位大姐你真好,家里家外是领导,五块钱买回家,大的笑小的夸,夸你会花钱,夸你会当家,大姐买回家,大哥快活的乐哈哈!” (2)卖药糖卖药糖啊!吃块糖消愁解闷儿,一块就有味儿。吃块药糖心里顺,含着药糖你不困。吃块药糖精神爽,胜似去吃便宜坊。吃块药糖你快乐,比吃包子还解饿(3)卖面吃呀不?吃呀来!面白味正,我能给你扯出圆的、扁的、长的、短的、宽的、细的、薄的、厚的;油泼的、杂酱的、酱水的、臊子的 写法指导:吆喝词尽量压韵,尽量口语化,贴近生活2.欣赏歌曲卖汤圆六作业1.把设计好的吆喝词以小组的方式进行展示2.学习本文的写作特点,写一篇充满家乡风味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