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题冰心诗四首教时2教学目标1、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及深刻的哲理;2、学习这四首诗丰富的想像、奇巧的构思、凝练的语言;3、了解冰心诗歌的特点。个性化处理教学重点、难点1、结合诗的背景和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诗的含义.2、学习这四首诗丰富的想像、奇巧的构思、凝练的 语言.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步骤及过程 第一课时母亲一、导入您的伟大/凝结了我的血肉/您的伟大/塑造了我的灵魂/您的一生/是一次爱的航行/您用优美的年轮/编成一册散发油墨清香的日历/年年 我都在您的深情里度过/在您的肩膀和膝头嬉戏以母亲组诗(一)导入:听完后问同学们,这首诗中的“您”指谁?(母亲)。说起母亲
2、,我们的心头总会涌起太多的情感,母亲的爱是伟大的,无私的,母亲的怀抱是温暖的,所以,我们总是用尽世上最美的语言来赞美母亲。今天我们就借助冰心的母亲和纸船这两首小诗走进母爱的温馨世界,来感受母爱,体验母爱,理解母爱。二、作者和写作背景三、预习检测四、诵读诗歌,回答问题1、诗中两个“风雨”的含义相同吗?(第一个“风雨”主要是指大自然中真实的风雨;后一个“风雨”主要是指在生活中遇到不顺、挫折等等而引起不愉快乃至痛苦的心情,所以说成是“心中的风雨”。) 2、诗中的躲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对母亲的依恋之情.诗人巧妙地用第一个躲字引出第二个躲字,如同鸟儿躲到鸟巢避风雨一样,儿女的心灵(精神和感受)受到
3、打击,总要找母亲倾诉,总会在母爱中得到慰藉.这种自然的联想与巧妙的类比,表现了诗人寻求母爱保护的心态,同时也讴歌了母爱的温暖,伟大).3、母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主题?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先用“天上的风雨”和“心中的风雨”作对比,再用“鸟儿躲到他的巢里”和“我只躲到你的怀里”作对比,突出了“母爱”的主题,说明“母爱”是博大无边、伟大无穷的。还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用鸟的“躲”引出“我”的“躲”,显得十分自然、贴切。 纸船一、导入过渡:母爱是润物的春雨,母爱是醉人的春风。正因为有如此深重的母爱,一旦离开母亲,才会有对母亲浓烈的思念。下面来看看纸船是如何来表达一个女儿对母亲的思念的。
4、二、补充背景: 三、初读感知:诗歌表达了对母亲怎样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强烈地思念故土、思念亲人的孤独、惆怅的情感)四、再读品味1、“从不肯”、“总是”有什么深意?(对母亲思念很深,由来已久,诗人要用纸叠成纸船,用来寄托对母亲的思念) 2、“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诗人要纸船到什么地方去?(到日夜思念的母亲的心田中) 3、纸船不会飘向母亲身边,我为什么还是不灰心得“叠着叠着”?愿望能否实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是诗人寄托思念、排解孤独、忧伤的唯一方式。 4、第三节是诗人的想像,在诗中有什么作用?(想像奇特,想像母亲梦见纸船。强烈表达了诗人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5、是全诗的高潮所在。) 5、全诗的点睛之笔是哪一句?(“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诗人采用“卒章显志”的方法,把实的物象和虚的物象,把眼前的实的意境与想像的母亲梦中的情境巧妙地融合起来,是全诗的高潮!)五、三读比较1、母亲、纸船都是冰心写母爱的代表作,仔细品味和辨析:两首诗所表达的感情有没有区别,造成这种区别的原因是什么?内容上:前一首主要写的是童稚期寻求母爱保护的心态,而后一首则是写步入青年以后对母亲的怀念和依恋。情感上:童稚期的寻求母爱的 保护,表现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而青年期的对母亲的怀念和依恋,则体现和表达了对母爱的感恩和回报。造成区别的原因:母子
6、或母女之间的感情,是一个随着双方年龄不断变化而互相转移的过程.前者侧重于母爱的付出,后者着力于表达对母亲的感恩和回报,恰恰表现了不同年龄阶段对母爱的认同和理解。2、你能读出这两种不同的情感吗,试一试。六、拓展延伸:母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它是一缕阳光,让你的心灵即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受到温暖如春;它是一泓清泉,让你的情感即便蒙上岁月的风尘仍然清澈纯净。可是我们的学生每天沐浴着母爱的光辉,每天领受着母爱的恩泽却浑然不觉,不觉得母亲为了他(她)流了多少汗,操了多少心,甚至掉了多少泪,觉得的只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却不知去为母亲擦一把汗,倒一杯茶,甚至洗一回脚。 学习了这首诗后,你将用什么方式表达你对
7、母亲的爱呢?回去为母亲做一件理所能力的小事,并坚持一个星期,你能做到吗?第二课时成功的花一、导入你觉得他会成功吗?这是一个美国人的人生片断,请同学们推测这个人会不会成功?老师揭示谜底:这个历经无数挫折的人就是美国第十六任总统亚伯拉罕林肯!请大家告诉我,你得知谜底后的真实感想。光荣的桂冠,从来都是用荆棘编成的。宝剑锋从磨励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每一个成功者都要付出艰辛和努力,然而许多人只看到成功美丽的光环,却很少有人注意到成功背后隐藏的艰辛。当一个成功的人站在你的面前时,你很羡慕他因成功而得到的荣誉吗?正当青春年华的年轻人,在投入社会的大海时,如何把握人生的航向?青年人该怎样写好自己的生活史?今天
8、就让冰心来告诉我们这些人生的哲理吧。二、诵读感知1、“成功的花”的特点是什么“成功的花”是怎么得来的(分析:作者抓住花的色泽特征,用“明艳”一词形象地突出了花的“成功”。后三句作者先用然而一转,追溯成功的历程.原来,“成功的花”是泪和血滋润的结晶,是奋斗和牺牲孕育的蓓蕾.奋斗是艰苦的,浸透着无数辛酸乃至痛苦的泪水;牺牲更是壮烈的,洒遍了生命的汩汩鲜血。答案:成功的花的特点是“明艳”.成功的花是经过奋斗得来的.2、“花”“芽”这两个意象分别指代什么 它们之间是怎样的关系“花”指成功的人,“芽”指还未成功的人,“芽”只有经过奋斗和牺牲才能成为花.3、反复诵读,找出你认为用的好的词语并体会它的深刻含
9、义。 示例:“明艳”比喻人们事业的成功,荣誉的夺目;“惊羡”,有惊叹羡慕的意思, “惊羡”比 “羡慕”多一层惊叹的意味,也更能衬托成功之花的明艳;“浸透”写出了眼泪之多,突出了奋斗的艰辛;“洒遍”指明了血雨洒的范围之广。4、合作探究:这是一首哲理小诗,但作者并未空洞的说教,而是大量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进行说理,给人鲜明的印象,请问“花”“芽儿”“泪泉”“血雨”分别比作什么? (“花”比作人生事业的成功;“芽儿”比作成就事业的起步阶段;“泪泉”比作为培养花付出的辛劳;“血雨”比作为滋润花而作出的牺牲。) 5、花的成功历程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谈一谈自己的感想。人不应该只看到别人荣誉,而应该知道这成
10、功背后蕴涵的艰辛,它是血和泪浸润的结晶,是奋斗和牺牲孕育的蓓蕾。不经过奋斗和牺牲,哪来成功的荣耀。(成功来自奋斗和牺牲。) 6、拓展延伸请同学找出蕴含此哲理的名言、警句、俗语。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 。成功的桂冠是用荆棘编织成的 。)嫩绿的芽儿一、导入二、诵读、品味1、找出表示色彩的形容词并分析体现了芽花果的什么特征?(嫩绿显示了芽儿的健壮、旺盛和朝气。淡白蕴涵着朴素简洁,不追求外表华丽的特点。果儿的深红象征着丰硕、甜蜜和美丽) 2、诗中“芽儿”“花儿”“果儿”说的话能互换吗?(不能。“芽儿”“花儿”“果儿”的顺序排列暗指果树从抽芽、开花到结果的生长过程。
11、它们说的话与各自的特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芽儿”需要成长发展,正如青年需要学习、提高。一旦开出花儿,不是要孤芳自赏,而是要装点大地,有如青年要以自己的青春年华为社会注进旺盛的活力。最终结成“果儿”,又如青年要甘于以牺牲精神为社会创造巨大业绩,使人生更显辉煌。同时,它们的成长过程象征着青年人的成长过程。)3、引导感悟人生哲理: 诗人以植物的生长来比喻青年的成长,劝勉青年人奋发努力,不断充实、提高、发展自己,甘为人类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和牺牲。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如何使自己的青春更加美好,人生更加有意义?要刻苦学习,充实自己,提高本领。树立为祖国强盛,民族富强,社会进步而贡献自己青春热血的远大理想
12、。甘于奉献,牺牲自己为社会创造更大的财富。三、比较阅读(课后习题三)讨论讨论,前两首诗和后两首诗在主题表达和创作风格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1、 不同点:(1)前两首诗的主题是对母爱的歌颂,后两首诗的主题是勉励青年人珍惜青春,努力奋斗,积极奉献。(2)前两首诗是抒情短章,以“情”感人,偏重情感,风格温婉;后两首诗是哲理小诗,以“理”明人,侧重理趣,发人深省。2、相同点:(1)四首诗的表现手法相同,或托物寓情,或借物言理。(四首诗都出现了“物”:第一首是“鸟儿”,第二首是“纸船”,第三首是“花”,第四首是“芽儿”、“花儿”、“果儿”。)(2)四首诗的语言均凝练、清丽。四、拓展训练 以上两首诗都
13、是哲理小诗,它形式短小但意蕴丰富,现在请你模仿它的形式,捕捉你生活中的具体的物,抓住其特征,以三言两语写出内心的感受和思考。示例: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井底的蛙,你自我欢唱时,视野便窄了。笼中的鸟,你安于供养时,自由便没了。空中的鸟!你展翅蓝天中,宇宙就大了。 空中的雁!你离开队伍时,危险就大了。山中的石!你背靠群峰时,意志就坚了。水中的萍!你随波逐流后,根基就没了。详见ppt各班视情况检测内容见ppt教室适时点拨,也可让学生点评,如有必要,可示范朗读见ppt板 书设 计成功的花“花”人生事业的成功“芽儿”成就事业的起步阶段“泪泉”为培养花付出的辛劳“血雨”为滋润花而作出的牺牲。嫩绿的芽儿芽儿: 嫩绿 发展花儿: 淡白 贡献果儿: 深红 牺牲教 学后 记学生应多花点时间在朗读上,以读入悟,来体会诗歌的感情和哲理。在字词的理解上,教师应适时点拨;而拓展延伸则应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重在引起学生的共鸣,为今后的写作积累素材。细节处理上,朗读的时间略显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