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说课题 23、马说 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文章寓意。2、了解文章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3、提高阅读课外文言文的能力。重点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文章寓意。难点了解文章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教法及教具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过程教 学 内 容 个案调整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一、 课前提问: 1、词语含义 2、翻译全文 3、背诵课文二、 预习检测: 齐读全文,思考:、千里马指什么?伯乐指什么?食马者指什么? “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能发现、赏识并任用人才的人;埋没人才的人。2、贯穿全文的中心句是什么? “其真不知马也!”3、文章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 寄托了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讽刺、控诉。三、合作探究:1、世界上肯定是存在千里马的,但有的千里马能被发现,而有的千里马却被埋没、被摧残,原因是什么?前者因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后者因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2、 文章为何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一问题?如果没有伯乐,即使有千里马,也不可避免终身被埋没、被摧残的命运,其价值就无从体现。这样阐述,突出了伯乐的重要性,即突出了发现人才、赏识人才、任用人才的重要性。3、 古代的人才是要等待“伯乐”的出现,被人发掘了才真正成为人
3、才,那么,我们当今社会又应该具有怎样的人才观呢?是不是仍像古代那样等待别人去发现,抑或是怎样呢?四、 总结全文: 本文运用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五、 拓展延伸:(一) 中考链接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或: 食: 等: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安求其能千里也? 3根据选文,说说千里马被辱没的原因。 (二)课外拓展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粥不继,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
4、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1、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的用法和意思不相同的一项( )。A名之者谁 B环而攻之而不胜C后天下之乐而乐 D食之不能尽其材2、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范仲淹二岁而孤( ) 去之南都( )3、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4、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短文的主要内容。六、课堂检测。 学生回答齐读课文,理解课文中比喻义。结合写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先由学生总结,教师最后归纳。学生进行课堂检测,3分钟后,比一比,看谁做的又快又准?学生进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读懂大意。板书设计(用案人完成)当堂作业补充习题剩余内容。 课外作业大本练习相关内容。教学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