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幼时记趣课题7、幼时记趣课时 第 2 课时(总第 课时)科任教师授课时间三维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品读文章趣味所在。2、探寻作者“物外之趣”的由来。3、学习借助联想、想象形象生动描写事物的方法。重难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品读文章趣味所在。难点:学习借助联想、想象形象生动描写事物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目标(1-2分钟)1、导入新课2、出示学习目标二、学生自学,质疑问难(10分钟左右)1、对于全文来说,第一段有什么作用?哪一句最能概括此段中心内容?2、观蚊如鹤的两个画面仅是眼前的真实景象吗?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作者还调动了联想和想象的写法?3、为什么归纳为“神游”山林?是用什么句式从
2、哪些方面来写神游的?4、作者“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三个动作描写,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5、产生“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呢?三、合作探究,解决疑难(15分钟左右)1、总领全文,引出下文对趣事的分述。“物外之趣” 能概括此段中心内容。2、蚊不是鹤,但作者“私拟”作群鹤舞空,“作”青云白鹤“观”,于是在作者眼里,蚊“果然鹤也”,冲烟飞鸣,“果如鹤立云端”了。两个“果”字,强调了情景的逼真;其中,“私拟”“作-观”“心之所向”等词语,说明作者不是单凭眼接触画面,而是心有所向,凭借主观想象来感受画面。3、“神游”指想象中的游历,并不是真正游历山林。用“以-为-”的固定结构,分别从“林”“兽”“壑”
3、“丘”等方面表现“神游”, 联想和想象在这里得到了尽情展示。分别从观察的地点、观察的姿态、观察的角度来写的。4、反现了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感情。5、从生活的态度上看对生活的热爱、平日细心的观察、想象的奇特、纯真的童心是产生 “物外之趣”的因素。四、巩固新知,当堂训练(15分钟)1、文章的题目为什么叫“幼时记趣”呢?请你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有哪些趣事?2、“物外之趣”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童心、童趣?3、文中描写作者充满童趣的句子有哪些?你在平时的生活中产生过类似的“物外之趣”吗?(讨论回答)五、课外作业,拓展延伸(3分钟)完成基础训练语言积累和整体感知。自主备课记录自主备课记录教研活动记录教
4、研活动记录板书设计幼时记趣物外之趣:观蚊成鹤 神游山林 鞭打蛤蟆教学反思注:写教学反思的切入面 根据新课标理念,课堂教学规律、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1、教学内容方面:教材处理的合理性;导入、结课的激励性;深层意义的规律有否揭示与发掘。2、教学过程方面:教学程序安排的合理性;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媒体运用的适切性;反馈评价的准确性。3、从课堂管理方面进行反思:班级成员涉及面的广泛性;全班同学学习的积极性;学法指导的经常性;处理偶发事件的应变性。 4、时间安排方面:时间分布的合理性;课内时间的可压缩性。5、学生活动方面:学生活动的能动性;交往状态的合理性;学生心智活动的发展
5、性。6、目标达成方面:学生知识、技能的落实性;学生学会学习的水平性;教师课内教学监控的有效性。 撰写教后录的切入点1、成功点: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的闪光点。如课堂上一个恰当的比喻,教学难点的顺利突破,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又如一些难忘的教学艺术镜头:新颖精彩的导语,成功的临场发挥,扭转僵局的策略措施2、失败点: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的砸锅点。如教学目标定位不准,造成的“吃不了”或“吃不饱”之现象;教学引导的度把握不适,造成的“一问三不知”的僵局;教学方法选择不当,造成的低效等。3、遗漏点:主要是指课堂教学设计中遗漏的一些环节或知识点。如教学衔接必需的知识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背景材料,拓展延伸的内容等。4、改进点: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经过微调可以追求更高效益的那些点。如更合理的分配讲与练的时间,更恰当的选择例题,更完美的板书设计,更科学的媒体选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