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南省南乐县张果屯乡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 5第21课-1与朱元思书(第一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教学目标: 1.美读联想2.积累模仿教学重难点:1在朗读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笔下富春江景色之美,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2帮助学生理解“鸢飞戾天”两句。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 导入 同学们,我们曾经学习过一首小诗(大屏幕展示山中杂诗)其中,山居生活的奇景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它的作者是谁呢?(南朝,吴均)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今天,让我们跟随吴均,让他带我们到富春江去欣赏一下那里的山光水色吧。关于作者的知识你还记得吗?同桌两个说说看,注意互相补充,然后举手回答。(大屏幕展
2、示:吴均(469520)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字叔庠。其文工于写景,尤以小品文书札见长,表现出沉湎山水的情趣,人们把他的写作风格成为“吴均体”。同时,本文还是一篇骈体文,多用偶句,少用散句。“骈文”,是和散文相对的一种文体,起源于汉末,形成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骈体文的最大特点就是讲究对仗,即所谓“骈偶”(两马并驾为骈,两人并处为偶)。全篇以偶句为主,构成字数相等的上下联,句法结构相互对称,词性、词义相互配对,句子通常是四字句、六字句相互交替。选自艺文类聚)二、 美读联想1. 通读(1) 请同学们迅速浏览课文,利用工具书和课下注释标出生字词,然后放声诵读课文,同桌互相校正。(2) 请同学们齐读
3、课文,试着读出节奏(3) 同学们读了两遍课文,能找出作者评价富春江景色的一句话吗?(明确:奇山异水,天下独绝)那么在诵读课文时,应该带着怎样的基本情绪阅读呢?(喜悦,赞赏)下面请位同学试一下,看看是否能让我们感受到富春江的美?同学们评价一下他读得怎样呢?(生:读得很准确,但是缺少韵味和情感)师: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山水小品,诵读时除了要读准确,还要读出韵味和美感,这位同学诵读时感情不够投入,可能是不够了解它,现在,我们试着翻译课文,进一步走进富春江山水明丽的画卷中。2. 译读(1) 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翻译课文,有疑问的地方可以举手提问。(2) 现在请你们对照大屏幕,检查自己的翻译内容,不够
4、准确的地方做修改。(翻译集锦:风尘烟霭全部散尽,天空与山峰显露出同样清澄的颜色。让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任凭它或东或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水路,奇峭的山峰奇异的流水,天下独一无二。江水全都呈现出一片青苍之色,千丈深也能见到水底。游动的鱼和细细的卵石,都可以看得十分清楚。湍急的流水快于飞箭,汹涌的江浪势如奔马。两岸夹峙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耐寒常青的树木。山依恃地势争着向上,互相比高比远。争着向高处笔直地指向天空,形成千百座峰峦。泉水冲击着石块,发出泠泠的声响;好鸟彼此和鸣,织成嘤嘤的谐美旋律。蝉儿则无休止地鸣叫不停,猿猴则千百遍地啼叫不绝。在仕途上鹰一般冲天直上的人,望一眼这么美的峰峦就会平息
5、热衷名利的心;整天忙于筹划治理世俗事务的人,看一看如此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遮蔽天日,即使白天也像黄昏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会漏下一些光斑。)3. 美读师:要读出课文的韵味和美感,除了准确理解字面含义,更需要深入领会隽永的意境。请同学们扬起你想象的帆,我们一起去山光水色的富春江纵情游览吧。现在全班分为两个大组,试着在课文翻译的基础上,用优美灵动的文字,一组描绘富春江的“异水”,一组描绘富春江的“奇山”,比比看,谁的想象更丰富,谁的文字更生动?先来看老师的示范。 (大屏幕)范例:亲爱的朋友朱元思,多么难忘那天,驾着一叶扁舟,我独自一人到美丽的富春江游览,那是一个格外晴朗
6、天气,天空瓦蓝,万里无云,水面开阔,没有一丝水汽。一叶扁舟,自在徜徉于青山绿水之间,举目四望,两岸峻山耸入九天,挺拔秀劲。天山相连,共呈一色。心胸格外开阔。请同学们想象着画面,放慢节奏读: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接下来,我们一起欣赏同学们的优秀作品:这是第一大组同学们的作品:富春江上,风平浪静,水面开阔处金色的阳光照耀在江面上,水面碧波荡漾,闪耀着点点磷光,水底细沙,袅娜的水草随水波招摇。鱼群穿梭,争与人乐;给这温润的碧玉增添无限生机;细石垒垒,奇形怪状,每个棱角清晰可辨。看着碧绿灵动的富春江水啊,我们可以这样读: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
7、鱼细石,直视无碍。(大屏幕)而小船行至水面狭窄处只见湍急的流水快于飞箭,汹涌的江浪势如奔马。小船在湍急的水流间上下翻滚,好不惊险刺激如此湍急的水流,汹涌的水势我们应该这样读: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师:富春江的水之异,异在它缥碧的水色,动静相宜的灵动水态,更在它湍急的水势,同学们的诵读,让我们深深陶醉于富川江那片动人的碧绿中。再来看看第二大组同学们的表现忘情于山之奇:荡舟绿水间,抬头四下里张望,我看到了两岸高山,连绵起伏,遮天蔽日,因此山上树木,显得格外苍翠挺拔。一路顺流直下,两岸青山,放佛有了无穷的奋发向上的生命力,它们互相比高,仿佛要挣脱大地,直上青天,欲上不能,便“千百成峰”,层峦叠嶂。山势是
8、多么巧妙。我们试着读出峰峦叠嶂正想比高的奇妙感觉: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江面上,徐徐的江风拂面吹来,我不由的闭上了眼睛,顿时,耳中充满大自然的天籁空山幽谷之中,泉水冲击着石块,发出泠泠的声响;各种鸟儿彼此和鸣,织成嘤嘤的谐美旋律。蝉儿则无休止地鸣叫不停,猿猴则千百遍地啼叫不绝。这些欢快的声音,汇成一曲对生命的颂歌,把这寂静的山谷,变成一个热闹、和谐、欢乐、祥和的世界。是啊,这是一个多么喧闹又静谧,和谐又欢快的的山林啊,我们读出这奇妙的声响世界: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师:同学们读的真好。这时,你的脸上露出甜蜜的微
9、笑,此刻,你忘却了一切俗世烦扰,完全沉浸在这样的境界里请同学们齐读作者的感叹: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师:课文全篇的绘山绘水的优美文字中插入议论,可谓神来之笔,你能体会这句话的妙处吗?请再次发挥你的想象。引导:者,经纶世务者都是些什么人?作者为什么会去设想他们来这里的感受?(侧面衬托出险峰幽谷的夺人心魄的魅力)作者对这些人是什么态度?他有怎样的志趣追求?他又为何在给朋友的信中提到这句话?看大屏幕的补充材料,看看你有怎样的联想。(大屏幕显示: 吴均,出身寒贱,自幼好学而有超群的才华,所作诗文深受当时行家称赏,其文章风格清拔而有古气,时人效之,称为吴均体。为人耿直,因私下撰写齐春秋,并
10、如实记录了齐、梁间的历史,萧衍恶其实录,便焚其书稿,免其官职。)(从课文“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中,可看出作者享受自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流露了作者恬静的心境,展现了作者旷达的情怀。从“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中,可以看出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细细品味,作者的这种志趣,既不同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入世,又不同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消极遁世,它是一种对轻松自然的崇尚,对自由和谐的向往,对欢乐生命的礼赞。因此,作者对两类人当然是否定态度,也表达了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作者把这样的书信赠与好友,可能是与好友共勉。有同学还想象出这样的故事
11、。 大屏幕展示:一日,朱元思与好友吴均相会与吴府,少不了要饮酒畅谈。酒过三巡,朱元思微带酒意,就会有怀才不遇之感,慨叹人生之不幸,世道之不公,针砭时弊,牢骚满腹。几杯酒下怀,更是借酒浇愁,颓废踉跄,意志消沉。看到友人如此,吴均觉得实在是过意不去,想要劝解,觉得朱元思乃满腹经纶,与自己旗鼓相当,不知如何开口。沉吟良久,于是心生一计,返回书斋,挥笔写下了这篇山水游记。天色渐晚,朱元思告辞回家。临别时,吴均将所作书信双手奉送曰:“朱兄,在下日前游富春江,偶有所得,随作一文,不知妥否?还望兄台斧正。”朱元思虽醉眼朦胧,但心智尚清,接过书信曰:“岂敢,岂敢。”急切阅读后说:“妙哉!妙哉!真乃山水游记上乘
12、之作也。何谈斧正,愿为珍藏。归去自当细细品赏。”吴均曰:“如此甚好。恕不远送,兄台珍重。” 朱元思回到家中,酒也醒了。回想起吴均赠书之事,随挑灯夜读,更觉得实在写的太好,令人拍案叫绝。细一品尝,顿时恍然大悟。自曰:“好你个吴均,你原是借此书劝戒我不要追名逐利,沉沦世俗,需要淡泊明志,寄情山水。你何不当面说明,却要说让我斧正,实乃用心良苦啊!”朱元思回想自己身世遭遇,与吴均相比,自觉惭愧。胸中之气,全然散尽。原来,作者不仅有清新流畅的文字,更有育人无痕的独具匠心和寄情山水的宠辱皆忘的博大胸怀。请同学们体会着作者的情怀,意味深长的读: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师:此刻,你的身体感受到一丝微凉,睁开双眼,发现眼前幽暗一片,景色突然看不分明,原来是小船上方,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可以见到阳光。体会着小船忽然行至江面幽暗处的感受读: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师:随着同学们声情并茂的诵读,我仿佛看到了三组镜头,一组长镜头展现山的动态美,表现山势之奇;一组镜头声音的角度,表现天籁之奇;一组特写镜头展现谷中枝密林茂,浓荫蔽目幽暗之景,表现山色之奇。师:现在,请同学们耳朵聆听音乐的旋律,脑海中浮现出明媚秀丽的山水长卷,充满韵味和情感的再次诵读课文吧。(生配乐诵读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