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题 短文两篇本学期总第 课时日期:课型复习主备人颜贞复备人张丽君一、教学目标:1、 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并默写两篇文章。2、了解一些文言知识,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3、把握景物描写的特点。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体会景物描写的特点,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三、教学过程 课前反馈:复习过程:一、了解文学常识: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有陶隐居集。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二.熟练背诵,准确默写1.学生竞背,互查。2.检查默写。重点句三. 积累词汇,准确翻译1.学生自我积累文言词汇,学生互相检查。2.重点:【共】一起。【谈】谈论,欣赏。【交辉】交相辉
2、映。【四时】四季。【歇】消散。【颓】坠落。【沉鳞】潜在水中的鱼。鳞,借代鱼。【竞跃】争相跳跃。竞,争着。【欲界】指人间。【仙都】指仙境。【复】再。【与(y)】参与,这里指欣赏。解除去,脱,。 户门。欣然喜悦的样子。 念考虑、想到。遂于是,就。寝睡觉。相与共同,一起。 中庭院里。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交横交错。 盖原来(是)。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耳罢了。3.学生翻译全文,明确重点4.竞译四. 熟悉内容,感悟情感1. 本文写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文字明朗,毫不
3、雕琢。2. 这篇小品文通过写“月”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通过写“闲”,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将“月”“闲”融为一体,深沈含蓄,精美传神。五. 了解写法,体会妙处1.(1)意境美。风光绮丽,融入感情,形成优美的意境。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2)结构美。文中的写景部分,仰视再俯瞰,复平看,最后又分“晓”与“夕来写,次第井然。(3)语言美。2.体会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寻求解脱的旷达各种难言之情尽在其中。六.走进中考,完善提高:(完成金榜真题)七、课堂达标练习 一、给加粗字注音。夕日欲颓未复有能与奇者藻、荇交横二、解释加粗字。五
4、色交辉: 晓雾将歇: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欣然起行水中藻荇交横如吾两人者耳月色入户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遂至承天寺_ 庭下如积水空明3填空。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_,字通明,号_。题目中的第二个“书”字的意思是_。本文选自_,作者_,字_,号_,_(朝代)_家、_家,与父_、弟_合称“三苏”,三人同为_之列。苏轼死后谥号_。三、根据课文内容,在括号内填上恰当的词,并在横线上解释该词1两岸石壁,五色( ):_2晓雾将( ):_3( )竞跃:_4未复有能( )其奇者:_四、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五、默写出文中描写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并对其写景的妙处试作简要的分析六、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蕴含着作者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思想感情?2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3简要说说这篇文章表露了作者什么样的特殊心境。教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