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 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学 习目 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理解和掌握文种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二)过程与方法目标: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三)情感与价值观目标:认识除弊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重 点难 点重点:反复诵读中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难点: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教法选择诵读法、学导式教学法课型新授课课前准备 阅读课文、 搜集材料、准备课件是否采用多 媒 体是教 学时 数3课时教学时数第 1 课时备课总数第 课时课 堂 教 学 过 程 设 计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
2、活动一 出示目标:1、导语: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2揭示学习目标:(见上)二 指导学法:1. 文言文学法:一读,二译,三理解赏析,四背诵。本节课重点朗读翻译。反复诵读,理解、积累实词和虚词,掌握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等语言现
3、象,翻译力求做到“信、达、雅”。2. 结合学法导航进行学法指导。三、学生先学,教师巡视:学法导航:1. 借助课下注解及配套练习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2.听课文范读,标注生字词,并正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3.借助注解翻译课文标记难词难句.小组合作解决。1、引导学生探索目标。课件出示学习目标。 2、多媒体出示学法要求,进行具体学法指导。3、按照学习步骤,巡视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点评。1、 看图片,进行回顾;读目标,明确学习任务。2、听老师要求,掌握先学方法。3、朗读课文。4、翻阅资料,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质疑问难,写批注。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四、 检查
4、自学效果:明确归纳1、作者作品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集的一部重要的国别体史书。作者已不可考,最初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经过西汉时期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三十三篇,分国别编辑。2相关人物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祥见课件)3、重要字词纳谏(jin)昳(y)丽朝(zho)服衣冠(gun) 窥(ku)镜 期(j)年 朝(cho)于齐间(jin)进 4、疏通文意a. 初读课文:让4名学生轮流朗读课文,提醒学生注意读音、语气、句读(投影显示) b. 再读课文:教师从读音、语气、句读三个角度进行指导,
5、让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理解字义、词义、句意。(投影显示教师重点强调的内容) (1)邹忌修八尺有余 (2)“窥镜”的“窥”,本义是从小孔、缝隙或隐蔽处偷看,又引申为观察、侦察。 (3)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4)“孰”:古为“熟”的本字。本文的“孰视之”的“孰”,即用其本义的引申义,是“精审”,“孰视”是“定睛细看”。 (5)齐地方千里 (6)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7)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五、 学生补充、更正,教师点拨:(见幻灯出示)六 当堂训练: 4、评价,纠正。5、指名学生回答,引导补充明确答案要点。6、引导学生讨论、更正,并点拨补充归纳。8、指导探讨归纳整理9、抽查学生掌握情况、点评。10、布置练习,讲明要求。5、小组汇报交流学习结果,明确要点,做好笔记。6、交流探究结果,要将道理摆出。7、自由讨论、更正,各抒己见。8、按老师的方法、结合分析,整理笔记。9、学生在练习上纠正。10、做练习作业。作业设置1、书写生字词,翻译课文。2、熟读课文。教学反思等级评价(A/B/C/D)检查签阅第 周,应备 课时 实备 课时,共 课时评价: 时间: 签查(盖章):